M_9|YjwS
理学大成 M_9|YjwS
M_9|YjwS
《大学》是儒学的法则,内容是君子亲身经历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生活和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读《大学》,可以感受到那蕴含着力与美的思想和语言。今天,大家读之《大学》,为理学集大成者朱子所整理。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从理学角度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成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 M_9|YjwS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规模之大,而内有已尽其节目之详者也”。所谓规模,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八目”;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称之为“八条目”。大学的第一章,就是“经”,有“三纲目”、“八条目”以及它的重大意义,而以下十章即所谓的“传”,“传”即具体解释“八条目”——怎样为什么和怎么做到“八条目”。 M_9|YjwS
大学的特点,即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而目张,这样就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不仅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还探讨了怎么做的问题。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大学之规模是个大间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是里面的许多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而入,不能超越。这个比喻,生动说明了《大学》严谨的逻辑层次。 M_9|YjwS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M_9|YjwS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章“经”,指出了大的方向,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达到完美的境界;其次谈到了达到完美境界的必要性即重大意义,最后指出如何达到完美境界,即要从自己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 M_9|YjwS
第二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帝典》上的一些文字,来说明人的本质,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三章,用汤之《盘铭》《康诰》《诗经》的道理,来论证人是应该达到“明明德”的;而在事实上,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第四章,所谈论的问题是“止于至善”,揭示了应该“止于至善”的道理,还讲到达“止于至善”应该具有的品德,以及获得这些品德的途径。 M_9|YjwS
物皆有当止之处,到人当有当止之处,再到圣人当止之处,所有当止之处,都应该是至善。而后又具体说了不同的角色“至善”的不同内涵,即君要仁,要有仁爱之心;而臣相对的是敬,尊重和严肃;父的要求是慈,要有慈爱之心;而儿子对应的是孝,对父母孝顺;民众彼此要讲求信,做到彼此诚信。接着归纳,好品德需要学习、自修、振作、发扬、磨砺,通过这些以达到盛德至善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各得其所。 M_9|YjwS
第五章,释知本,引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来说明只要我有光明正大的德行,自然民心就会畏服,故狱讼不待听断,自然就没了。那么,这里解释的本其实就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德行”了吧! 第六章,解释了格物致知之义。这一章,是朱熹因阙失作的补传,它反映了朱熹完整的认识论。 M_9|Yj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