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86阅读
  • 28回复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7
— 本帖被 游均平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09-11-07) —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jp\JwE  
jp\JwE  
我们感到,学龄中期特别是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就连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实质上也没有被用来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发展的目的。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 jp\JwE  
许多教师认为,主要的罪过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不完善,以及个别学科塞进了过多的次要的、多余的教材。这一切确实都是事实,但是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尚不在此。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jp\JwE  
    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 jp\JwE  
    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题,在物理课上学习《测量热度的单位——卡和千卡》这一课题。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深刻理解因果联系,当然也还需要识记。但是,如果说在物理课上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测量热量的单位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是要识记和保持各个数量的依存关系,那么,学习荷兰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了。? jp\JwE  
    在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要理解跟许多历史现象相联系、而又好像是从这一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规律性。这些规律性就是:在封建主义的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手工业工场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并加强了剥削,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等等。教师通过荷兰革命的生动事实而把这些规律性揭示得越深刻,学生去记忆全部事实、细节、详情的必要性就越少。不需背诵,而是按照逻辑本身,就能把关于上述规律性的概念保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它们也是很自然的事。? jp\JwE  
    学生能够记住在剥削社会里生产手段的改进会导致剥削的加剧,正像他能够记住空气中的氧气经过阳光的作用会在植物的叶子里变成有机质一样。所有这些都是不需背诵就能保持在记忆里的,只要深刻地理解和思考清楚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够了。但是,要把测量热量的单位保持在记忆里,单靠理解是不够的,这里还需进行专门的工作——即背熟。? jp\JwE  
    在学习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学生还要学习许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在每一次学习中,关于上述规律性的知识都会进一步加深,如果教师不把记住每一次具体革命的材料作为目的的话。关于一般规律性的知识越深刻,学生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而且这是不经背诵得来的知识。这样,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jp\JwE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jp\JwE  
    用这样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不取决于教科书里的页数多少了:他可以读3页,也可以读10页,教材数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记忆的负担过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他对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对事物的实质本身,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  通常,教师们抱怨时间不够。我可以同意这种说法,然而一定得补充说明一点:有时候,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学课题,值得我们严肃地加以思考的: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只能培养出一批懒汉。)? jp\JwE  
    上面我已经详细谈到了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的一个方面——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用来掌握那些必须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时间,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利用。例如,在教语法的时候,许多教师在刚刚表述了规则和举过几个例子以后,马上就要求学生背熟这些规则。学生们用心地背诵着,也能举出同样是背会的例子,但是他们在书写时照样地出错。在这里,忽略了语法知识的特点,以及(特别不能允许的是)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熟规则过渡的特点。懂得语法——这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大家知道,有文化的人常常忘记了规则,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懂得这些规则的。所谓懂得语法规则,意思就是通过无数的活的语言事实而透彻理解了它,这种理解不是一下子、在一堂课上,而是逐渐地达到的。? jp\JwE  
    懂得和牢记住一条规则(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还取决于这条规则是以何种途径而记住的:是在教师刚刚表述过并且举了几个例子以后马上背熟的呢,还是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记熟的。如果一条规则是没有经过透彻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硬背下来的,那么,学生可能记住了它,但是却不懂得它,因而就连记忆也是不会牢固的。多年的经验使我们信服:识记语法规则应当是逐渐进行的,这条规则概括的活的语言事实和现象越多,那么识记的时间就应当放的越长。语法课的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学习教材实质上是跟知识的发展、深化、逐步巩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切不可认为背熟了规则就是懂得了规则。)……? jp\JwE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高年级学生完成全部家庭作业,不会超过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之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 jp\JwE  
jp\JwE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jp\JwE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jp\JwE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jp\JwE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jp\JwE  
    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jp\JwE  
    从这些事实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jp\JwE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jp\JwE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地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jp\JwE  
    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地说,这就是通过思维和词而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 jp\JwE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jp\JwE  
    譬如你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明的盛装。你向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里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仓库。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孩子们说:“在蔚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白云——就像一只白天鹅……”;“啄木鸟敲击着树干,使它发出清亮的响声……”;“路旁开着一株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用一只腿站在巢边上,向远远的什么地方了望着……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的花朵上,它在晒太阳……”。? jp\JwE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jp\JwE  
    你大概曾经观察到或者至少从同事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如果在你的课上也有这种情况,那确实是值得忧虑的: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jp\JwE  
    这种缺陷是从何产生的呢?这正是因为,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jp\JwE  
    这条建议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过程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问题。? jp\JwE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积极性。一个学生背熟了他所读过的东西,虽然并没有完全理解,可是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并同时加深其知识呢?当然不能。我们应当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jp\JwE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一些有经验的校长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也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十分微妙的特征,而对教师的教育技巧来做结论的。? jp\JwE  
    怎样才能做到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及其他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你很熟悉,当教室里出现了那种“不懂的地方已很清楚”的迹象时,或者形象地说,当这只鸟降落在教室里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怎样闪闪地发光,教室里是笼罩着一种多么特别的、难以比拟的寂静气氛的。你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孩子们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就是说,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jp\JwE  
    就是说,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jp\JwE  
    譬如说你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应当使学生们弄懂在植物的绿色叶子里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解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即便如此,你的讲解能不能成为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动力,也还在两可之间。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jp\JwE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动人心弦的神秘的图画: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地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jp\JwE  
    你要这样讲解教材,以便引导学生去接近地思考这些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为大自然的这些神奇的现象而感到激动不已。? jp\JwE  
    怎样引导学生去接近这些思想呢?为此就应当知道: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 jp\JwE  
    再接着往下说。譬如,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产了疑问,接着你就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这种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此外,还要注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学生,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布置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他们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建议他们:把一切好好地想一想,要精力集中,把自己的思路用笔写下来。? jp\JwE  
    常用这样的情况,就是引导学生接触到问题以后,由你自己来讲解教材。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地学习,你就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的学生知识水平高些,有的就低些;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正是在这里,你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仔细听你讲解的时候,就跟着你的思路走,并且同时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找出那里所保存的东西。如果在预定应当保存着知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迷失了你讲课的思路,那就必须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这是需要有很高的技巧的。你要能够看得出:正是现在,在这一瞬间,有的人已经“断了线路”;你要能立刻就回想起,学生忘掉的可能是什么地方,听不懂教材的原因在哪里。常见的做法是,在这个时刻,你要想取得“反馈信息”,可以提个问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简短地回答一下,你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个别学生发生了什么困难,以及怎样帮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困难了。? jp\JwE  
    在讲课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正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正是在这些理解教材道路上的“监督点”上,教师应当以这些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我是否把要给予他们的全部东西,都带到了这个点上?当我教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是从“知识仓库”的哪些角落里提取和利用自己的储备的?在这些“监督点”上进行检查,是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根据所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这种检查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概括性的回答,布置短小的(1、2分钟)的实际作业等。? jp\JwE  
如果已经查明有的学生在有些地方没有弄懂,有经验的教师并不重新从头讲起,而是在前面的“监督点”上去寻找“可疑点”,找到以后,再提出些问题,以便使学生自己去抓住断掉的思路,使他们想起那些妨碍理解新教材的东西。? jp\JwE  
当教师叙述、讲解教材的时候,以及乍看起来似乎学生并没有积极活动的时候,也能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jp\JwE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7
Re: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jp\JwE  
jp\JwE  
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不是近来为了改善教学过程做了许多工作吗?例如: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且在编写新的教科书等。然而尽管如此,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勤奋学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每天在家庭作业面前坐上3至6个小时。在学校里学小时,再加上在家里学6小时,这样的学习已经把学生弄得精疲力竭了。许多学生在八年级毕业后,不想再升入九年级,因为他们感到学习太吃力了。? jp\JwE  
    现在,当我国即将实施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问题,已经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过程的文明以及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都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即在教师、校长、教导主任、教育局长的工作中都得到解决)。   ?当然,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能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劳动减轻到这样的程度,就是让高年级学生在两小时内,至多3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而让八年级学生完成功课的时间不超过1到1.5小时呢?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jp\JwE  
为此需要什么呢?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的,确是如此,尽管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jp\JwE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恳恳地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得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然而,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 jp\JwE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jp\JwE  
    我感到,企图通过把某些章节从教学大纲里删去又把另一些章节加进来的途径来“减轻”高年级学生负担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jp\JwE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jp\JwE  
    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学生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 jp\JwE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跟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事实确实如此。你不妨找一些六年级学生来,让他们从任何一本教科书里读上几段,那你就会发现,10人当中有5人还不会迅速地、有理解地阅读。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能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 jp\JwE  
    无论如何,这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在10至15分钟的时间内,领会历史、生物、地理、文学等教科书里的4、5页书的内容。 jp\JwE  
    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同时应当记住:在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必须做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 jp\JwE  
    写字方面,也要写得端正、迅速、流畅。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五、六年级学生是怎样写字的。他的面部和双手都很紧张,额上冒汗,全副精力都用到书写过程本身,用到怎样写出字母并把字母连接成词上面去了,哪里还有功夫思考所写的东西的意思呢?而学生应当学会同时书写和思考,一边书写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并且思考所听到的东西的意思。在这种半自动化书写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思考各种规则,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则并进行自我检查。而没有掌握这种能力,正是学生“正字法不过关”的原因所在。? jp\JwE  
    检查学生知识的做法本身,也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一个世纪的对待知识的那种观点,由于惰性的关系,原封未动地遗留到现代(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发现的时代)的学校里来了。这种观点就是:把知识看成学生应当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学生记住了,就算他有知识,没有记住,就是没有知识。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习就变成了“一份儿一份儿地”掌握知识:学生今天记住了一份儿知识,明天就拿出来给教师看,看过以后,就可以丢开不管了。这样做,就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步地形成一种为防备提问而学习的心理定势。事实也是如此:学生在家里准备功课,一般地就是为了明天的评分。然而,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 jp\JwE  
    上面所说的这些意见,在教学大纲里都有规定,但是在实践中未必都能做到。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jp\JwE  
    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不要求学生背诵教科书的课文,因为他知道,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有造成学生智力局限性的危险。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的结论。这些教师喊学生到黑板跟前来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带着他的笔记、草稿、练习本、教科书以及补充读物,并不让他逐字逐句地复述教科书里的教材,而是让他发表议论,进行探讨。在我们学校里,例如在文学课上,高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常常引证文学作品的原著。? jp\JwE  
    现在采用的教学法常常包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用形象的话来说,学生只看见每一棵单独的树,而看不见整个树林。例如,在学到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时候,学生不分巨细,把每个细节和日期都记住,而不是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事件,不会从细节中进行抽象,去把握整个事件的总的轮廓,思考它的意义、实质及其对人民命运的作用。? jp\JwE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所以应当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学生已经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  ? jp\JwE  
这就是我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jp\JwE  
jp\JwE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jp\JwE  
jp\JwE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jp\JwE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jp\JwE  
    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jp\JwE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表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因而,在这个女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其他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 jp\JwE  
    我们发现,这个班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学生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一个学生回答得很糟,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学生对此无动于衷;同学回答得很好,表现了他有很好的知识,也同样没有任何人表示激动。如果说“二分”还能引起一个学生的不安,那么得个“三分”他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要得个“三分”他就满心轻松地坐下去了。对于完成家庭课业的认识,学生们首先把它看成是要“学会”教科书的若干页数而已。? jp\JwE  
    这些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课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对一些课和教师工作情况的分析表明,我们上面指出的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例如文学教师,他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更有甚者,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他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里难懂的部分,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 jp\JwE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 jp\JwE  
“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 jp\JwE  
    我们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具体事实作根据的。女学生拉伊萨在文学课上得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在课间休息时间,我们问她:“你应当怎样做,才会不再得不及格的分数呢?”她回答说:“假若我碰上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我是能够回答得好的……”这个回答说明,有些学生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知识上,而是靠碰运气。为什么学生会对学习产生这样的观点呢? jp\JwE  
    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这些学生和全班学生都形成了固定的想法,例如,拉伊萨在各门学科上,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都只能学到“三分”的程度,就连拉伊萨本身也习惯于这么想了,教师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偶而给拉伊萨打了一个“四分”,那么她多半是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jp\JwE  
    我们分析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的问题(即培养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的问题),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我们揭露了上述缺点,促使教师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体教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在苏维埃学校里,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满腔热情这种必不可少的品质。没有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 jp\JwE  
    教师集体向每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任务: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而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被这种愿望所鼓舞。但是,这种鼓舞的精神并不是靠什么特别的措施(谈话啦,开会啦,等等)所能造成的,而首先是正确地组织学生的劳动的结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就促使每个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整个工作体系,而首先考虑讲解新教材时的教学法。? jp\JwE  
下面我们还是以八年级那个班为例,来说明学校的教师集体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八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这个班里共有四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要在这门学科上改正不及格的分数,就必须刻苦耐心地学习,而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不及格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学生尼古拉已经习惯于得不及格的分数,作文和默写总是得“二分”,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激动。尼古拉对于自己在俄语方面无法得到好成绩的想法已经如此牢固,以至他每逢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家庭作业时就感到烦恼。任课教师雷萨克给自己定下一条目标——一定要打穿这堵冷漠态度的墙壁,使尼古拉和别的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信心。? jp\JwE  
    教师给这四名不及格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把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抄写一页,并根据有关的规则分析和解释每一个词的正写法。只有耐心细致地完成这项作业,才有可能取得有益的结果。学生们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因为它不同于平时完成的那些练习。他们感到,老师对这项新型的作业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学生的读写程度一定能够提高。这就给学生增添了力量,只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看出了初步的成绩。尼古拉和其余3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在小说原文里发现了他们前几年一直写错(犯有严重语法错误)的词。学生们现在也开始仔细地阅读其他文艺作品,在里面寻找能够说明学过的语法规则的词。他们按照教师的建议,开始记正字法词汇本,在这些词汇本里,给每一条语法规则下面留有相应的一栏。他们把所有的正字法方面有困难的词都抄到词汇本里。这样,所有的不及格学生终于都在俄语默写方面取得了满意的分数。这一点更加鼓舞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jp\JwE  
    这些成绩不仅对“差生”本人,而且对班上其余的学生都发生了巨大影响。大家都看到了,4位同学由于所付出的努力而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深信,每一个人都能够要求自己学得更好。在班集体里终于建立了一种努力学习的气氛,否则就谈不到全班的进步。这种努力学习的气氛是整个学生集体的一种重要的情绪状态,他们对今后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信心。? jp\JwE  
    创造这种“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jp\JwE  
    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那4个学生,在他们的学习上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以前,总感到自己在集体里是很不自在的;集体即使对他们寄予同情,但也没法替他们去学习。而当这4个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以后,集体就会认为让落后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业成绩是自己的目标了。这样就树立了集体为同学的学业成绩的负责感和学生在集体面前的责任感。? jp\JwE  
    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一崇高的目的,还要靠对劳动本身的尊重感来予以支持。我们对几个以前在学业上落后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仔细观察表明:他们现在开始体验到由于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带来的欢乐。当教师向全班布置了一道新的作文题以后,这几个学生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感到有一种毫无希望的情感在压抑着他们了。相反地,他们感到一种紧张而兴奋的心情,这种兴奋心情也传给了全班学生。那些在完成语文作业方面总是得“三分”的学生,也被一种希望得到更好成绩的心情鼓舞起来。? jp\JwE  
    现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整个学生集体保持在这种紧张感的状态里,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这时就需要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应当努力去达到的目的。……我们对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进行的观察表明,学生在着手完成作业时的那种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其所以是积极的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对劳动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感到一筹莫展了。我们对尼古拉这个长期被认为是学业落后而无可救药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以前那种一筹莫展和满不在乎的态度被一种活跃的情绪所代替,这种活跃情绪说明他在完成一项重要作业时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已经来潮。以前,在上课开始15—20分钟以后,尼古拉就不能集中思想地进行学习了,而现在只要上课铃一响,他就能立即进入学习。其余的八年级学生也是同样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于是,学习愿望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在作业结束以后,已经看不到学生缴了练习簿时那种沮丧的表情。相反地,他们在课间休息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作业,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失望和对成绩缺乏信心的情绪。尼古拉写的作文得了“三分”,因为有4处正字法错误和两处修辞错误。他马上把这些有错误的词抄到自己的正字法词汇本里。这次作业以后,尼古拉又写了几篇不及格的作文,但是现在,这种暂时的失败已经不会使他感到沮丧和失去信心。而是相反地,激励着他去克服困难。教师给他指出,对哪些规则应当加以特别注意,尼古拉也能细心地完成训练性的练习了。? jp\JwE  
    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冷淡态度马上就传给了学生,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对于“课的情调”这个难以捉摸、难下定义的概念,我们平日在日常实践中用“课上得没劲”这一类话来表达,但是我们并没有力图去找出可以解释它的原因。在这种课上,学生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但是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这项工作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教师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不考虑自己的话应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这种课从来不会引起儿童的良好的情绪感觉,儿童总觉得课上得太久,只有课间休息的铃声才能带来几分活跃气氛。在这种课上不能培养学习愿望,因此,除了所有的教学法要求之外,应当对课堂教学补充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时候,总是详细地研究:在这节课上,掌握知识的过程究竟是否积极,教师是否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观点来分析课,能够帮助个别教师和整个教师集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 jp\JwE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应当努力地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只顾自己的面子。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基本意志动机。应当是下列几点:自觉的劳动态度,为从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未来活动而做好准备,集体的荣誉感,班级、学校的荣誉感等。……? jp\JwE  
    培养严肃的学习愿望,也是思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确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能够使学习愿望变得更有效、更有意识。早在中学学习期间,每一个男女青年就应当逐步形成自己要达到某种生活目的的愿望。而我们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选定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实现,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提得切合实际。……? jp\JwE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07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jp\JwE  
jp\JwE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儿童的学习愿望是一些细小的源泉,它们汇合成“教学与教育的统一”的大河。怎样才能打开这些源泉呢?怎样才能使它们不致淤塞呢?怎样才能防止儿童对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呢?遗憾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jp\JwE  
    或者可以这样说:怎样安排班级和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才能使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使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使这些情感成为激发儿童去克服困难的动力呢?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很明显,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 jp\JwE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jp\JwE  
    顺便说明一下,我不希望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好像作者对识记和背诵抱着轻视的态度。不,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尊敬的同行们,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件事: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jp\JwE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校低年级教师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在我们学校,对儿童的教学是在他们入学前的一年里(即预备班里)就开始的。儿童们生活在一个对他们来说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知道,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譬如,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懂得了这样一条引人入胜的真理: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不管生命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阳光才能使它苏醒。这一真理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很大的激动。在孩子们面前,产生了各种猜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些联系和关系的实质,但是他们很想去理解它。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就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的现象。但是,儿童理解了的东西越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理解的东西,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使儿童的智慧对于一切必须识记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jp\JwE  
    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5年)。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没有它,我们就很难设想不仅在小学的所有课堂上,而且在以后的教学和智力发展各阶段,会有完满而有效的脑力劳动。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我校低年级的全体教师认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要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正是需要让儿童在小学里掌握的知识不致成为死的堆积物,不要把它们堆放在儿童的头脑里,仅仅为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堆栈”里取出来检查一下。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在儿童的好钻研的智慧与直接接触到周围世界的现象之间、人的劳动与世界之间的极其精细的相互关系的时候,才能激发和表现出儿童的积极的智力;正是在这里,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jp\JwE  
    我们深信,由于上了思维课,学生变得善于思考了。当然,这种思维课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东西,也不是培养智力和学习愿望的唯一手段。但是,考虑到儿童的感知和思维的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形成学生对脑力劳动和对自己本身的观点和态度的最适当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早在学龄初期,就要使一个人自觉地珍视他的善于思考的个性。离开这一点,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志向。? jp\JwE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跟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朗读并不是一码事儿。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然而,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的弊病,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学校,那里的图书馆的书架上,正好没有供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书籍。我们提倡阅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儿童找点可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让他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jp\JwE  
    现在,书籍正面临着跟其他的信息来源(电影、电视、录音带等等)进行竞争的局面。因此,即使在那些有好书供学生阅读的地方,书籍也会经常摆在书架上,成为“沉睡的巨人”。 jp\JwE  
    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学生在读些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准备就课外阅读的内容问题提出广泛的建议。一个深思熟悉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当然,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不如此,学校就会从智力文明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jp\JwE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jp\JwE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jp\JwE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jp\JwE  
    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要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们都时常跟儿童进行一些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jp\JwE  
    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是指语言的创作。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每一位教师都经常举行儿童创作的晨会。儿童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这基本上就是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思维的火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使一个人感到激动的事,也会使别的人感到激动。例如,一个学生向同学们朗读他写的一篇关于冬天的早晨的作文。他是观察了自然界的现象,为赞叹它的美而写出这篇作文的。当孩子们听着他的朗读时,就体验到对于思考的迷恋。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jp\JwE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儿童还达不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即一个学生的思想还不能感染别的学生,它的美还不足以激起别人的创作愿望,那该怎么办呢?根据我的亲身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出来首倡,点亮第一颗火花。我自己写一篇关于使我激动、入迷的事物的作文。我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孩子们,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 jp\JwE  
    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没有智育就不可设想会有完满的教学,而智育正在于使儿童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创作时,感到自己是一个作者,为把生活、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的美变成思想美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jp\JwE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jp\JwE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整部教育学中最精细微妙的领域之一。没有由于脑力劳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也就谈不上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jp\JwE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使学习愿望成为他们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关心整个学校教学的这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只有在脑力劳动对儿童的力量进行一定的考验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儿童具有一个“思考的劳动者”的自尊感。儿童胜利地经受了这种考验,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 jp\JwE  
    让我们举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树立这种思考劳动者的自尊感的。我们给二年级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建成了每幢有9套住宅的房屋4幢和每幢有4套住宅的房屋9幢。已有1/9的住宅里住了人,问还剩下几套住宅没有住人?”我们已经训练了孩子们,对于这样难度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一般地都用口头解答。课堂上笼罩着一种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气氛。孩子们要先记住已知数(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依存性,然后开始计算。? jp\JwE  
    在应用题没有解答出来以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有作业都完成以后,他们才把答案写在一张小纸上。教师在课桌当中走着,看见有谁已经做好了作业,就给那些思维最敏捷的学生再发一张卡片,上面布置新的更难一些的题目。在我们把应用题读过后,只经过5、6分钟,有几个孩子的眼睛里就闪耀着快乐的火花: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受到成功的鼓舞,这些孩子得乐意再做更难的题目。我们看到,又有一批批孩子的眼睛里露出快乐的闪光。可是班里有一个差生尤拉,学习很差。我们专门为他把题目重读一遍。我们看到,这孩子是多么艰难地但终于弄懂了各个已知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尤拉只是理解了应用题,但他也为此感到高兴。我们也应当善于对儿童思考的这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在我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读着那些已知数。我们知道尤拉的记忆力很差。这孩子单是思考应用题的条件就费了10来分钟。对他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接着他转入计算。我们又一次跟他把应用题的已知数重复一遍。计算正在正确地进行,孩子感到高兴,我们也跟他一起感到高兴。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困难:又有什么已知数忘记了。孩子付出那么大的劳动而在构筑的房屋又倒塌了。我们又跟尤拉一起重复应用题的条件,这孩子又抓住了原来断了的思路。当作业已几乎进行到底的时候,又有什么东西忘记了。我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解释几遍,让他再进行思考。? jp\JwE  
    终于,尤拉把答案写在纸上了。孩子为他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在他的精神上,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这胜利是他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儿童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的能源。我们要珍惜这种力量。我们要千万谨慎地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 jp\JwE  
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处,像我们引导尤拉那样,需要花费一星期、两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 jp\JwE  
jp\JwE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jp\JwE  
jp\JwE  
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在入学以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创造的一个迷人世界的包围之中。当他们入学以后,我们切不可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跟那个世界相隔绝。在学校生活的最初几个月和头几年里,学习不应当变成学生活动的单一项目。只有当教师把儿童以前有过的那些欢乐慷慨地向他们敞开的时候,儿童才能热爱学校。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使学习迁就玩乐,故意把学习变得很轻松;而是只要儿童不感到学习枯燥就行 jp\JwE  
了。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去从事人生最主要的事业——从事严肃的、刻苦而持久的劳动,这种劳动没有紧张的思考是不可能的。? jp\JwE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摆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要努力做到使儿童养成这种专心致志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 jp\JwE  
    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智育是精神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的作用是跟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意志的培养,就是从自己向自己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思考和理解以及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学生感到什么叫做困难。? jp\JwE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惭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说来也很奇怪,如果学习过程不能在儿童面前设置一些能够克服的困难,那么这种懒于思考的习惯倒是多半先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身上滋长起来的。而且,懒于思考的习惯,又多半在低年级就养成了:有能力的儿童很轻易地掌握了对别的儿童来说要付出一定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东西之后,他实际上就无事可干了。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这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任务。? jp\JwE  
    逐渐地训练刚入学的儿童习惯于在教室里上课,这是进行完满的劳动教育、德育、体育和智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室里上课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最有利的环境,但是应当逐渐地训练儿童习惯于这种环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的特点也正在于此。如果一开学就马上强制他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4个小时,那么这种在将来对他们从事脑力劳动很有利的环境,反而会损害儿童的健康。在开学后的最初几周里,我逐渐地引导孩子们进入新的生活。在九月里,我们每天待在教室里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十月里不超过2小时。这些时间是用来学习识字和算术的。其余的2个小时,我们都在户外度过。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期待着“真正的上课”——他们是这样称呼在教室里的学习的。我很高兴看到孩子们有这种愿望,同时在心里自言自语:“孩子们啊,你们哪里知道,此刻跟你们同年龄的孩子,正在气闷的教室里累得精疲力竭,一心盼望着下课的铃声呢……”? jp\JwE  
    在教室里,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圈圈和杠杠,学写字母,自编和解答应用题,——这一切都是逐渐地渗入孩子们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不会以其形式单调使他们感到疲倦。我们不是按照识字课本把同一样东西连读许多遍;既然孩子们都把字母学会了,我就用多种多样的积极活动的方式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孩子们口编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并把它们写下来(这种“小作文”,就是写一两句话,如在参观果园后,学生写道:“苹果重重的,垂向地面”;“绿叶中间挂着红红的苹果”;“春天开的是白花,秋天长成了金黄色的苹果”。)这样做,大大促进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比照着识字课本把同一篇课文读许多遍好多了。? jp\JwE  
    在课堂上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说是教育学上的“窍门”之一。经验证明,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不应当有“纯粹的”阅读课、写字课或算术课。形式单调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劳。当儿童刚刚开始感到疲劳的时候,我就马上变换作业形式。图画是使作业多样化的有力手段。譬如,我看到,阅读开始使儿童疲倦了,我就说:“孩子们,打开图画册,让我们把刚才读过的童话故事画出来。”于是,刚刚流露出来的疲劳的征兆消失了,孩子们眼睛里发出欢乐的光芒,单调的活动被创造性的活动取代了……在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觉察出孩子们理解应用题的条件有困难时,我就求助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画图。孩子们把应用题再读一遍,然后把它“画”出来。在这以前似乎是莫名其妙的那些依存关系,变得容易理解了。听讲听得太久也会使儿童疲劳。我一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黯淡了,就赶紧把讲述的东西来个“收场”,不再继续下去,而开始让他们画画。? jp\JwE  
    我们每星期出去参观或旅行一次,在参观时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编写小作文是一种训练儿童在将来从事持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早在一年级,特别是在二年级,我就力求给每个学生布置个别作业,希望他把作业做到底。这一点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非常重要。? jp\JwE  
    放学以后,孩子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毕竟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学生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如果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 jp\JwE  
    当然不布置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学生独立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学生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思考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己注意听讲、记忆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保持在记忆里。为什么我班上的孩子们能这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和写呢?因为没有在他们面前提出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字母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引起惊奇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假如我每天都给予学前儿童 “一份儿知识”——指给他一个字母并要求他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收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目的对儿童隐藏起来。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这样能够减轻脑力劳动。而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 jp\JwE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jp\JwE  
    难怪学校里常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冲突。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并不是电子计算机。所以并不奇怪,儿童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心情郁闷,不愿说话,对一切都冷漠,或者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病态的极易发怒的状态。? jp\JwE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参观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像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产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07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w)`)N  
}w)`)N  
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参观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w)`)N  
    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学生学得不好呢?为什么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个要求稍加思考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往往不能独立地进行分析呢?按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八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呢?? }w)`)N  
    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道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学生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 }w)`)N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我曾有幸(是的,这是真正的幸福)把一个班从预备班一直带到十年级,领着他们走过一条完整的认识的途径。我相信:要使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像不仅不熄灭而且得到发展,那么我所上的那种所谓“思维课”是很有必要的。? }w)`)N  
    我让我未来的学生——六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譬如,这些书页的名称有: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穗子和种子;自然界在春天的苏醒;秋天的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  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些词语,如: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了,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w)`)N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w)`)N  
下面就是我的学生在思维课上编出的几个故事。在我们学校里,从预备班开始一直到七年级,都在上这种课的。? }w)`)N  
}w)`)N  
花瓣儿和花朵(三年级丹尼娅作) }w)`)N  
一朵白色的大丽花开放了。蜜蜂在它的上面飞舞,采蜜。? }w)`)N  
    这朵花有42片花瓣儿。有一片花瓣儿骄傲起来了:? }w)`)N  
    “我是最美丽的。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我是最主要的。要是我离开这儿走掉,有什么关系呢?”? }w)`)N  
    花瓣儿一使劲,挣脱了花朵,跳到地上。它落在玫瑰花丛中,等着瞧花朵会怎么样。? }w)`)N  
    可是花朵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仍旧朝着太阳微笑,仍旧吸引着蜜蜂来采蜜。? }w)`)N  
    花瓣儿起身走了,遇着了蚂蚁。? }w)`)N  
    “你是谁呀?”蚂蚁问。? }w)`)N  
    “我是花瓣儿。最主要、最美丽的花瓣儿。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 }w)`)N  
    “花瓣儿?我只认识长在花朵上的花瓣,像你这样长着两根细脚的东西,我可不认识。” }w)`)N  
    花瓣儿走呀,走呀,到了傍晚就干枯了。而花朵照样开放着。? }w)`)N  
    缺少一片花瓣儿的花朵仍旧是花朵。而离开花朵的花瓣儿就什么也不是了。 }w)`)N  
带翅膀的花儿(一年级娜塔莎作) }w)`)N  
}w)`)N  
这是夏天的事儿了。起了一阵大风。风把一粒长着两个毛茸茸的小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在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 }w)`)N  
    “你是谁呀?”? }w)`)N  
    “我是带翅膀的花朵,”种子回答说,“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w)`)N  
   草青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w)`)N  
   冬季过去了,小草开始发绿。在种子落下去的那个地方,露出一根壮实的茎。它的上面开了一朵黄花。它鲜艳得像一颗小太阳。? }w)`)N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w)`)N  
}w)`)N  
谁更聪明(三年级加里亚作) }w)`)N  
}w)`)N  
公牛、山羊和绵羊争论谁最聪明。每一个都说:“我比大家都聪明。”谁也不想比别人愚笨。? }w)`)N  
    于是它们去找驴子,让驴子评一评谁最聪明。驴子给它们出了一道题。? }w)`)N  
    “你们每一位都说说,为什么青草会生长。谁说得比别人更聪明,它就是最聪明的。”? }w)`)N  
    公牛说:“青草能生长,  因为常常下雨。”? }w)`)N  
    山羊说:“青草能生长,因为有太阳晒。”? }w)`)N  
    可是绵羊闷声不响。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它还是闷声不响。? }w)`)N  
    于是,驴子决定说,绵羊最聪明。既然他闷声不响,说明它有心眼儿。而公牛和山羊, }w)`)N  
  虽然它们说了,作兴会说错了呢。? }w)`)N  
    我面前放着几千篇儿童编的故事,每一篇都各有各的长处。现在你们读了其中的三篇。我再重复地说一遍:只有当词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的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的时候,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个工具,正是要在童年期和少年早期加以运用。在这几年里(特别是从6岁到10岁这个年龄期)没有做到的事,以后永远也弥补不上了。如果儿童在小学里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那么到五年级再来开始这项极其精细的劳动,就毫无意义了。? }w)`)N  
    现在的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智育的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加以科学的改善。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性质,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 }w)`)N  
}w)`)N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w)`)N  
}w)`)N  
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 }w)`)N  
    我的孩子们早在一年级就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巨大的球体,它有时以这一面,有时以另一面对着太阳,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里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严寒的冬天,有的地方是白昼,有的地方是黑夜。从二年级起,我们开始做环球“旅行”。孩子们坐在校园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他们面前放置着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它被人工制作的“太阳”照射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儿是我们祖国的广大国土。我们居住在离祖国西部边界不远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向东,作一次长途的旅行。我们将在一些城市和村镇停留,看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然后我讲到在我们的“旅途”上遇到的田野、河流、居民点的情况,一边讲,一边演示图片和幻灯片。? }w)`)N  
    已经傍晚了,我们不知不觉地“旅行”了2个小时,可是只“走”了不到100公里。孩子们心情迫切地期待着下一次继续“旅行”的日子。? }w)`)N  
    ……又是城市和乡村、森林和河流、建筑物和古代文物,但是“旅行”并不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儿童在我们祖国的每一块地方都能看到新的、独特的东西。“旅行”了几天以后,我们已经接近了伏尔加河,看见了许多水电站,还在沿伏尔加河的辽阔的草原上跟放牧人会见。孩子们屏声息气地听着关于决定人类命运的斯大林格勒大战的故事。如果不是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这里拼死战斗,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应当从小就引导孩子们关心全人类的命运。? }w)`)N  
    孩子们一天天地深入我们祖国的大地,在他们的面前不断地展开新的景象:这里是有着无限的地下宝藏的乌拉尔,这里是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这里是汹涌奔腾的西伯利亚的河流……然后我们坐上轮船,渡过贝加尔湖,欣赏着群山和森林,在篝火旁边过夜……我们再往前行,孩子们面前展现出远东的无尽宝藏,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我们坐上远洋轮,东渡库页岛,然后到达千岛群岛——这儿是我们祖国的白昼开始的地方。我们的“旅行”大约用了3个月时间,平均每天行程100公里。我们见到40多个民族的人,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农民、建筑工、矿工、渔夫和地质工作者。他们都在劳动,为的是我们生活得更好。孩子们产生了对祖国的自豪感。? }w)`)N  
    后来我们又到祖国的北方、西方、南方去做过几次“旅行”。我们在旅途中度过了整整一年(二年级)。“祖国”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不再是空洞的了,而是充满了鲜明的景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人民的英勇劳动的自豪感。? }w)`)N  
    我们也出发到国外去“旅行”。我提出的目的是向儿童指出地球上各个地方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讲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儿童对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现在和过去的情况的兴趣,说明世界上正在进行着的善与恶的斗争。在这些“旅行”中,直观性起着更大的作用,因为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形成关于遥远的国度和在我们这里看不到的自然界的表象。? }w)`)N  
    起初,我们到全年都是夏天的国度里去。孩子们一天天地了解埃及、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界、人民的生活习俗、劳动和文化,——他们听讲关于这些国家的故事,看记录影片等。孩子们好像真的置身于笔挺的棕榈树下,感受到赤道上的炙人的炎热和大雨后的凉爽,观察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到金字塔之国——埃及去的“旅行”,特别使儿童感到津津有味。? }w)`)N  
    然后,我们到邻近各国去“旅行”,我们到了斯堪的纳维亚、中欧各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日本。我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到了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到了澳大利亚和北极。在做环球“旅行”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得幸福。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那里存在着人压迫人、饥饿和贫困的现象。在孩子们的意识里,形成着关于产生这类不良现象的原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孩子们逐渐地认识到:世界上正进行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我力求使我的学生们关心那些至今还在被剥削者所奴役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关心至今还没有获得自由的整个人民的疾苦。? }w)`)N  
    在孩子们的面前逐渐开阔起来的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海洋、大陆和岛屿,是些没有见过的植物和动物,是北极的极光和赤道的永夏,而首先应当是人,是人们为了幸福的未来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是人类对于幸福和公平的世代相传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在已经消灭了人压迫人的国家里正在变为现实。孩子们进入这个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只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只会讲述一番,而应当是非常关切人类命运的人。? }w)`)N  
    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给教小孩子的教师建议说:“你们要防止过分热衷于(特别是外国为儿童出版的书籍里)给儿童讲述科学所探知的非同寻常的结果,譬如地球、太阳有多少重量啊,太阳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啊,树木和人体是怎样由细胞组成的啊,人们发明了哪些新奇的机器啊,等等。”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解释自己的建议说: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词的习惯。自从作家写出这些话以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世界发生了难以辨认的变化,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小孩子的眼界也不同以往了。但是,托尔斯泰的建议,在今天也还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讲述事物时,不要用过多的信息使他们震惊。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07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w)`)N  
}w)`)N  
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 }w)`)N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学龄前儿童的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感到惊奇。譬如,一个5岁的孩子跟父母亲到树林里或田野里散步回来,他完全浸沉在那些鲜明的形象、画面和现象留下的印象之中。过了一个月、一年,父母亲又准备出去散步,儿子急不可耐地期待着那个静静的、晴朗的早晨快点来临。他回想起有一次,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经跟爸爸妈妈一起到树林里去过。父母亲惊奇地发现,那些鲜明的、生动的细节还在孩子的回忆里闪闪发光。孩子想起了那一朵长着两种不同颜色花瓣儿的令人惊奇的花朵。父亲惊异地听着儿子在重复讲述那个关于兄妹两人变成了花朵的美丽的童话。这个童话是一年以前,在林边的空地上,父亲讲给母亲听的。当时孩子好像并没有在听父亲讲些什么,他在追赶一只蝴蝶,——那么,他的记忆是怎样把周围世界里这似乎是极小的一点点东西保持下来的呢?? }w)`)N  
    道理就在于,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小孩子常常会使大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譬如现在这个孩子,他回想起那朵奇怪的花,就问父亲说:“那兄妹两个人能不能互相看见呢?您说过,植物是活的,——这么说,那是能听见、能看见的了?他们还互相谈话吧?那么我们也能听见他们的谈话吗?这一连串的思想使得父亲深为惊讶:为什么儿子在一年以前没有问到这些呢?不仅是那花朵的鲜明的形象,还有那些难忘的时刻的情感色彩,怎么能够这样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呢?父亲还了解到,儿子仍能清晰地想像出那好像铺着繁花盛开的地毯的林边空地,蔚蓝色的天空,以及远处传来的飞机的嗡嗡声。? }w)`)N  
    我思考着这些事,不断地自问:为什么像这样有着鲜明生动的想像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的两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那么吃力地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结论: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正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使儿童意识到思维规则好比是一座匀称的建筑物,而这座建筑物的构造法又是由一座更为匀称的建筑物——自然界所启示的。为了不把儿童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储存所,变成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那就必须教给他思考。就儿童的意识和儿童的记忆的性质本身来说,要求一分钟也不能把鲜明的周围世界及其规律性在儿童面前掩蔽起来。我深信,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w)`)N  
    但也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教师抱着一种很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有自然界存在于儿童的周围,那么这一事实本身里就包含着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人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不应当把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这一特点偶像化。固然,这一特点是客观真理,康•德•乌申斯基早已证实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那么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不应当教给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在强调直观性的重要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把这些因素看做是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的手段。? }w)`)N  
    我周密思考了那应当成为我的学生的思维源泉的东西,规定出孩子们在4年内应当按顺序去观察的东西,以及周围世界的哪些现象将成为他们的思维的源泉。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界的书》的300页。这就是说,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我们每星期到自然界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课。这不是热热闹闹的散步,而正是上课。但是,一般的课也可以上得引人入胜,非常有趣,这样就更加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w)`)N  
我提出的目的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但是鲜明的形象并不像在照相底片上那样反映在儿童的意识里。表像——不管它们是多么鲜明,并不是目的本身和教学的最终目的。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 }w)`)N  
    现在让我们看看《自然界的书》的第1页,它的题目叫做“生物和非生物”。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色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橙黄色的、白色的泥土层和砂层。瞧,这是薄薄的一层白土,下面是金黄色的砂子,再下面是立方形的红色结晶体。? }w)`)N  
    孩子们把土壤的上层、黑土跟深处的几层进行比较。? }w)`)N  
    “我们在土壤的上层看到了什么东西?”? }w)`)N  
    “看到植物的根,”孩子们回答,“深处没有根。”? }w)`)N  
    “孩子们,大家看看长在悬崖最靠边处的青草丛,再看看这一片黄砂。青草跟砂子有什么区别吗?”? }w)`)N  
    “青草夏天生长,秋天枯黄,到春天又活起来了,”他们说,“青草上长着小小的种子,它们落在地上,又从这些种子里长出新的嫩茎来……”? }w)`)N  
    “而砂子呢?”我想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几个头脑迟钝的孩子——彼特里克、华里亚、尼娜,都来进行比较。班上还有几个孩子,像米沙、萨什柯,他们的思维的流动可以比喻为一条缓慢的然而是充满着水的河流。还有一个女孩子柳达,她的思维情况对我来说暂时还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开始时我想,这个女孩子简直就是智力发展过程缓慢,她很难理解别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领会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女孩子的一双生动的、感受性很强的眼睛里,好像有一种被什么内在的力量抑制着的思想;她似乎是故意地不急于把自己清楚地知道的东西说出来似的……? }w)`)N  
    “孩子们,你们看,这儿是黄砂,这儿是青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吗?”? }w)`)N  
    孩子们在思考,他们看着绿色的草地和光秃秃的悬崖。柳达眼里露出沉思的神情,彼特里克皱起双眉,华里亚拿一把砂子从这个手掌倒进另一个手掌里。? }w)`)N  
    “砂子上面没有开花,青草上面开着花。”柳达说。? }w)`)N  
    “青草地上可以放牧牛群,可是在砂土地上,你去放放看吧!”彼特里克喊着说。? }w)`)N  
    “青草遇到下雨就会长高,可是砂子呢,难道下了雨它也会长吗?”米沙沉思地说。? }w)`)N  
    “砂子在地的深处,而青草是长在地面上头的……”尤拉说。? }w)`)N  
    可是谢辽沙反驳他说:“可是,河岸上难道没有砂子吗?青草向着太阳往上长,砂子只是被太阳晒热了……”? }w)`)N  
    然后,我们把不知是谁拣到的一块小石头,一片绿色的槭树叶子,一小片红色的玻璃,正在池塘里游着的小鱼,一根鹅毛,桥上的生铁栏杆,缠绕着树杆往上长的忽布草,放在一起来比较。孩子们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既觉察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明显可见的相互联系,也发现出那些一时不易发觉的联系。渐渐地在儿童的意识里形成着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初步概念。一些东西是生物,另一些东西是非生物,——这一点是孩子们通过大量事实能看出的。可是当我知道:“那么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就回答不出了。结论是一点一点地形成的,在这期间,孩子们的思想又重新指向眼睛能够看见的那些东西。与正确地觉察出的特征的同时,孩子们也会有错误,不过这些错误在实地进行的生动的观察的过程中都能纠正过来。当科斯嘉说:“生物会移动,非生物不会移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刚听了都同意他的说法。可是接着是一片沉默,孩子们向周围看着,于是反驳的意见提出来了:? }w)`)N  
“棍子在河水里漂流,它在移动,难道棍子是生物吗?”? }w)`)N  
“拖拉机在移动,可是谁都知道它不是生物呀!? }w)`)N  
“蜘蛛网在空中飘动,难道蜘蛛网也是生物吗?”? }w)`)N  
“旧房顶上的青苔不移动,它是生物吗?要么,它是非生物?”? }w)`)N  
    “还有砂子,它也在移动。我们到过采砂场,砂子就像小溪一样地流动着。”? }w)`)N  
    不,原来问题不在于移动还是不移动。那么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究竟何在呢?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拿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来作比较。舒拉高兴地喊道:  ? }w)`)N  
    “生物在生长,而非生物不生长。”? }w)`)N  
    孩子们深思着这些话,而他们的目光又朝着周围的事物。他们出声地推论着:草——是生物,草在生长;树——是生物,树在生长;野蔷薇——是生物,野蔷薇在生长;树——是生物,树在生长;石头——是非生物,它不生长;砂子——是非生物,因为它不生长。是的,是这样的:一切生物都在生长,一切非生物都不生长……米沙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他是否听见了同学们在说些什么呢?当孩子们一一说出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时候,米沙说道:? }w)`)N  
    “生物都不可能离开太阳,”他用手指着树林、草地、田野。? }w)`)N  
    这些话又一次使我相信,头脑迟钝的孩子有时具有突出的敏锐性、注意力和观察力。米沙的话一下子照亮了孩子们的意识。“可是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男女孩子们都这样在心里自问。敏锐的思想好像又在摸索着周围世界的事物,孩子们出声地思考着:“无论草、花、树木还是小麦,离开太阳都不能生活。人离开太阳也不能生活……或者,人离开太阳也能活吧?不,难道可以想像人们在地底下很深的地方可以生活吗?我们清楚地知道,草在树叶稠密的树荫底下就会死掉。有一次,爸爸说过‘要是在下雨以后再有太阳晒一晒,冬小麦马上就会返青,要是不出太阳,那就糟了……’可是石头,不管是在太阳下面,还是在地窖里,都还是一个样。不,不是一个样,石头在地窖里,它上面长着一层霉……可是霉呢,——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太阳不只是带来益处,它也会把庄稼晒死的,如果长久不下雨的话。这么说来,所有的生物不但需要太阳,也需要水。”? }w)`)N  
    儿童的思维就像这样的一条条小溪流淌着,然后汇成一条总的水流。孩子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到,在生物界发生着一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依存于太阳、水和在自然界里围绕着我们的一切……孩子们在读《自然界的书》的第一页的最初几行。他们懂得了,整个世界是由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这两大领域构成的。关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初步表象引起了孩子们的许许多多疑问。他们回家以后,就去仔细观察那些原来觉得已经习惯了的东西,看见了以前没有看见的东西。而他们发觉的东西越少,产生的问题就越多:为什么从橡实里钻出来的一根细小的幼芽能长成粗壮的大橡树?树叶、枝条、粗壮的树干是从哪里来的呢?树木在冬季里生长还是不生长?要一下子回答出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提出这样的任务。好就好在儿童们头脑里产生了这些问题。好就好在儿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追溯到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好就好在儿童寻找准确的、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和周围世界进行的直接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于思维的鲜明性——这是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w)`)N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当停留在具体思维上。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我努力使儿童能够渐渐地运用这些概念,例如: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存性,区别,相似,共性,相同,不相同,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这些概念对于形成抽象思维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如果不去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不去思考和理解儿童亲眼看见的东西,不去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那么要掌握上述这些概念是不可能的。儿童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些问题,正好有助于促进这种过渡。我教给自己的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具体现象,并且探寻因果联系。由于把思维跟具体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孩子们逐渐地掌握了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好几年的长期的过程。 }w)`)N  
}w)`)N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w)`)N  
}w)`)N  
我来淡谈孩子们怎样学习读和写的情况。我已经不止一年地思考过:当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以后,从最初几天起,读和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件那么艰难的、费劲的、毫无兴趣的事,他在通往知识的崎岖道路上竟要遭遇到那么多的挫折。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把学习变成了单纯地读书本。我看到,在课堂上,儿童是怎样竭尽全力地去辨别字母,而那些字母在他眼前跳动着,交织成了无法辨认的花纹。可是同时我也看到,当这项作业带有某种兴趣、跟游戏相结合的时候,特别是当没有人向儿童提出硬性的要求(“你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那就对你不客气!”)的时候,儿童是能够那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和把字母拼成词。? }w)`)N  
    在“快乐的学校”诞生前几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我带领着一群孩子(6岁的学前儿童)到一个小树林里去,给他们讲蝴蝶和甲虫的故事。这时,一只很大的长着角的甲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正在沿着一棵草茎爬着。它好几次试着想飞起来,可是终于没有离开那棵草。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这个昆虫。我面前摊着一本画册,我就用铅笔把甲虫画了下来。有一个孩子要求我在画的下面写上字,我就用大写的印刷体字母写上了“жуK”(甲虫)。孩子们好奇心强,他们开始重复地念这个词,并且仔细地看那些字母;对他们来说,字母就跟图画一个样。有的孩子在沙土地上学画这些跟图画一样的字母,有的孩子用草茎编结成字母的样子。每一个字母都好像使孩子们想起了什么东西。例如,字母ж在他们看来,就像那只甲虫张开翅膀,想飞而没有飞起来的时候的样子。……过了几个月,我到这些孩子的班上去听课,——这时候他们已经入学了。任课的女教师经常抱怨:识字很难教。可也真是凑巧,这堂课上要学的正是字母ж。孩子们的睑上浮着微笑,教室里发出窃窃的私语声:孩子们重复地念着.жуK这个词,清晰地区分出字母ж。孩子们纷纷举手,使得女教师大为惊奇,怎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写жуK这个词?这节课上得多么欢乐、愉快啊……这对我来说,也是生活教给我的一节教育学的课。?     }w)`)N  
现在,我们办起了“快乐的学校”,我又想起了这件往事。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是啊,当儿童迈步踏上认识的阶梯的第一级时,他的自我感觉如何,他的心情如何,都影响着他今后怎样走过通往知识的整个道路。只要想到对许多孩子们来说,这第一步台阶就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就使人感到可怕。请你们留心观察一下学校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孩子正是在学习识字的阶段,就对自己力量失去了信心。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来共同设法,使得孩子们在踏上这第一步阶梯时,不要感到那么吃力,使他们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地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入。? }w)`)N  
    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母的兴趣。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将能克服这些困难,但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 }w)`)N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w)`)N  
    我常常跟孩子们带着画册和铅笔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下面是我们最初的某一次“旅行”的情形。我的目的是要向孩子们展示луг(草地)这个词的美和精细的色彩。我们停留在湖岸边的一棵柳树下。远处是阳光照耀下的一片绿色的草地。我对孩子们说:“大家来看,我们眼前的景色多美啊!”青草地上,蝴蝶飞舞,蜜蜂嗡嗡地叫。朝远处望,是小得像玩具一样的牛群。草地使人觉得像一条浅绿色的河,而树木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呢,像是在河里洗澡。看,早秋又撒下了多少美丽的花朵!让我们再倾听一会儿草地的声音:“你们听到蝇虫的嗡嗡声,听到蝈蝈的歌声吗?”? }w)`)N  
我在自己的画册里把草地画下来;画上牛群和像白绒球儿一样散在这儿那儿的白鹅,再画上隐约可见的炊烟,和地平线上的白色云彩。孩子们迷恋着这个寂静的早晨的美景,也画起来。我给图画下面题上字:“луг”。在大多数孩子看来,字母也就是图画。每一幅图画都有点儿像什么东西。像什么呢?像一根草茎。把草茎弯折一下,就是一幅画л。再折一根草茎摆上去,就构成一幅新的图画у。孩子们就在自己画的图下画写上луг这个词。然后,我们来读这个词。对自然界的音乐的敏感,帮助孩子们感觉出词的音响。于是,记住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孩子们给每一幅图画里都填充进去活的音响,字母就容易记住了。词的图画被作为一种完整的东西来感知,词能够读出来,而这种读,并不是长期进行音的分析和综合练习的结果,而是自觉地再现与儿童刚刚画过的视觉形象相符合的声音的、音乐的形象的结果。在这种视觉感知和声音感知相结合的情况下,因为既给词的视觉形象里,又给它的音乐般的声响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连单个的字母和这个短小的词就都同时记住了。亲爱的读者,这并不是说我发现了一种什么新的识字教学法,这只是在实际里体现了科学已经证明过的东西:不强迫记住的东西,反而比较容易记住;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07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w)`)N  
}w)`)N  
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 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w)`)N  
    在小学里,孩子们掌握最低限度量的正字法词汇(即永远牢记这些词的正确写法),掌握算术的定义、规则和公式。在少年期,这项工作遵循同样的明确方向性而继续进行。如果不把一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根本谈不上进行自学。? }w)`)N  
    在五至七年级备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应当让学生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我们防止学生去记忆那些“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的东西。我们在乌克兰语、俄语和法语方面,制定了三个学年里应当掌握的最低限度词汇表。我们认为,少年学生的思维应当做好从事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准备,——这里说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就是要求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活动。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w)`)N  
例如,当一个少年在写作文的时候,他才回想每一个词的写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他才回想简便乘法的公式,这样他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思考了。有一些东西是学生不应当事到临头才去回想的,而应当能够在智力活动中半自动化地随手运用它。像一个有经验的钳工能随手拿起他的工具而用不着端详一样(因为他对自己的工具的每一个小点都很熟悉),一个对智力活动训练有素的学生也能无需紧张地集中思考,就从自己的意识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 }w)`)N  
    这一点对于少年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抽象思维的迅猛发展,使得少年对于那些应当牢牢记住的基本原理抱着一种独特的轻视态度。(“既然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记住某某公式有什么用呢?”)但是,没有具体事实和事物的知识,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谁的记忆里没有保持着可以“信手拈来”的基本原理,他到了少年时期就会出现思维不清楚的现象——即他的思维是紊乱的,这一点将对他全部的智力生活打上烙印。? }w)`)N  
    我们给予很大的注意,使学生既通过不随意的方式,也通过随意的方式来识记基本原理。在学校的“思考之室”里,陈列着一些直观教具和专门的仪器,用来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进行记忆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自我检查”的记事本。记事本里抄着那些必须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如代数、物理、化学的公式等。我在一些关于心理修养的谈话里,教给少年学生们定出时间,每间隔一段就要把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检查一遍。? }w)`)N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 }w)`)N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密切注意,使学生迅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余一部分的含义,那么这就不仅会反映在目前的学业成绩跟不上去,而且会影响到脑的解剖生理过程。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w)`)N  
    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这里面隐藏着智力局限性、智力生活贫乏的严重危险。这些能力不仅要在小学里教给学生。到了少年时期,这种教学仍然要求全体教师都具备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使五、六年级学生继续搞好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这一能力的心理学复杂性,就在于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发脑的内部力量。? }w)`)N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w)`)N  
    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w)`)N  
    我们还注意使学生的书写变成一种半自动化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设计一套本学科的书写练习体系,让少年学生经常练习这门学科常用的词和词组的写法。我们还教给少年学生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学会一边听一边写。谁在课堂上做不到这一点,就让他去完成一些补充的训练性的练习。? }w)`)N  
    在语言文学课上,我们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和词的源泉那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 }w)`)N  
}w)`)N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w)`)N  
}w)`)N  
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我认为童年正是培养思维的时期,而教师是悉心地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关心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强壮,使大脑这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经常保持清晰和易感,——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正像肌肉要通过体力锻炼和克服困难才能得到发育和强健一样,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得以成长和发展。? }w)`)N  
    儿童的大脑是在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多方面的联系(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育和增强的。我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中的这些联系,以便形成、增强和发展他们的爱好钻研的、敏锐的、善于观察的智慧。? }w)`)N  
    解答训练儿童聪颖机敏的应用题,是激发大脑的内在能量和刺激智力使之活跃起来的练习。这些应用题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对象和现象本身中产生出来的。我使儿童注意到这种或那种现象,努力使儿童看出目前对他来说还是隐藏着的、尚未理解的联系,促使他产生一种要找出这些联系的实质和弄懂真理的意向。人的积极活动和劳动始终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儿童在鼓足智力,努力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时,他就是在完成一定的工作。在周围世界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应用题。人民想出了这些应用题,它们在民间创作中以一种有趣的“谜语小故事”的形式出现。? }w)`)N  
    下面就是我们起初让孩子们在休息时间解答的这种应用题之一。? }w)`)N  
    “有人要把一只狼、一头山羊和一棵白菜从河的这边运到对岸去。不能同时把三样东西都运过去,也不可以把狼和山羊或者山羊和白菜一起留在河岸上。只能够把狼跟白菜一起运,或者每次只带一个‘乘客’。来往运送的次数不限。应当怎样把狼、山羊和白菜都运过去,才能使这些东西都安全到达呢?”? }w)`)N  
民间教育学里有成百上千的类似的“谜语应用题”。孩子们对解答这类习题有强烈的兴趣。于是,我的孩子们开始思考了:怎样运送这些“乘客”,才能使狼不吃掉羊,羊不吃掉白菜呢?我们坐在湖岸边。孩子们在沙土地上画一条河,又找了一些小石子。可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解出这道题,但是他们都在紧张地思考,这就是发展智力的极好手段。 }w)`)N  
解答这类“谜语应用题”很像下象棋时从事的脑力劳动:要记住自己一方和对手一方要走的好几步棋。我是在一年级开学后不久让7岁的孩子来解这道题的。大约过了10分钟,有3个孩子(舒拉、谢辽沙、尤拉)把题解出来了。这几个孩子的思维速度很快,直奔目标前进,并且凭借了他们的敏捷而坚固的记忆力。过了15分钟,其余的孩子们几乎都解答出来了。可是有4个孩子———华里亚、尼娜、彼特里克和斯拉瓦,却毫无所得。我看出,在这几个孩子的意识里,思维的线索常常中断。他们是能够理解题意的,也能够鲜明地想像出习题里所说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但是当他们刚刚开始做出解题的初步设想时,刚才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是那么鲜明的表象就变得模糊了,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忘记了刚才还记得的东西。? }w)`)N  
    这些“谜语应用题”是训练智力的极好的手段。要解答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必须像下象棋那样记住刚才走过的和打算要走的2步到4步棋。如果不把前面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那就无法走“下一着棋”。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看来可以这样解释,就是有的孩子还不具备一种在转瞬之间把思维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之上的能力,这一点在主观意识上来说,就是一种把应用题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保持在记忆里,或者像下象棋一样同时用思维把握住“好几步”的技能。至于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脑两半球细胞的这种能力,那是另当别论的问题。这种能力远不是由于思维物质(脑)的天生特点所完全决定的,但是也不可无视这个原因。观察证实:如果思路在一瞬间就中断了,如果儿童在同一瞬间不能用思维既把握住现在所呈现的东西,又把握住刹那以前呈现过的东西,那就说明他不会思考,他要确定几个事物或几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困难的。? }w)`)N  
    我研究过儿童的思维,特别是像华里亚、彼特里克这些智力迟钝的儿童的思维。我的研究倒不是为了什么理论的目的,而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脑力劳动,教会他们学习。观察表明,首先应当教会儿童用思维的“视线”同时把握住好几样事物、现象或事件,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应当使儿童通过深入地认识一件事物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性,逐渐地转移到似乎从远处、离开一段距离来看一系列的事物。通过对智力迟钝儿童的思维的研究,使我更加确信:譬如儿童不会思考和理解应用题,这乃是他们不会抽象、无法从具体的东西里解脱出来的结果。必须教会儿童用抽象概念来思维。要设法让华里亚不在她的想像里去描绘狼的具体形象,要设法让她的思想不要停留在山羊怎样伸出头去吃白菜的形象上。所有这些形象,对儿童来说都应当成为抽象概念。但是,通往抽象的道路,只有经过深刻地理解具体事物才能到达。必须教会儿童用抽象概念来思维。必须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否则,他们就会单纯地使用记忆,就会呆读死记,那样就使头脑变得更加迟钝了。? }w)`)N  
    在我们自编的习题集里,有许多是关于儿童很熟悉的劳动的应用题。在解答这些应用题时,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去观察:年长的人们怎样整地和收拾种子,怎样种树和施肥,怎样收割和保藏产品,怎样造房和修路。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表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巩固这些联系。思维和记忆是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中得到发展的。为了解答绝大多数应用题,孩子们都借助过画图,或者动手去做那些习题里提到的物品的简单模型。在童年时代,解答取材于周围世界的应用题,能够激发思维,学会思考。如果儿童没有学会思考,如果思维过程没有使儿童的大脑机能加强起来,那就既谈不上在数学方面,也谈不上在其他学科方面取得良好的知识。? }w)`)N  
    列•托尔斯泰说过:“请你们避免使用一切算术定义和规则,而要迫使儿童进行尽可能多的操作,你们要纠正的不是那些不按规则所做的东西,而是那些做出来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个建议绝不是像某些对托尔斯泰的“自由教育”思想怀有戒心的读者们初看起来的那样,好像它是否认理论概括(定义和规则)的。相反,它的用意在于使儿童去深入思考定义和规则的实质,使儿童不要把规则看成是某种外来的、不可理解的真理,而看成是从事物本质中自然地引出的规律性。在教师对真理抱着这样的观点时,儿童才能好像在自己去“发现”定义。这种发现的乐趣是一个强有力的情绪刺激,它对于发展思维起着重大的作用。还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托尔斯泰的建议是仅指年龄幼少的儿童而言的。? }w)`)N  
我们从《周围世界的习题集》里选一些应用题让儿童去解答,但是并不认为这是提高算术成绩的唯一手段。它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方面毕竟起着辅助的作用,并且要服从于课堂上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这一手段只有在跟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许多方式和方法的总体的结合中使用,才能显示其效果。我认为,用形象的话来说,它不过是到达小学的主要目的——给儿童以严格规定其范围的牢固的知识和实际技能——而要通过的一座小桥而已。在数学教学中,明确而肯定的要求和目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每一个学年,我都明确地规定出,究竟要使学生深刻记忆和牢固保持的是哪些东西。学生日后的数学教养的牢固性取决于数学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关于自然数列的构成原则的知识。我努力做到,使一年级学生能够随时脱口而出地回答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的任何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编了一整套练习,这些练习都是对数的构成的分析。我还认为,如果学生不牢固地掌握乘法表,那么无论在小学也好,还是在日后的学习中也好,都无法想像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必要范围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w)`)N  
    记忆力不好的儿童,要进行思维和善于领悟是困难的。我早就在苦苦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增强和发展儿童的记忆力,用概念、真理和概括来充实儿童的记忆,以便使概念、真理和概括能够随时作为思维的工具来使用。?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1-07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w)`)N  
}w)`)N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教学工厂也好,学校试验园地也好,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w)`)N  
    怎样才能使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呢?关于这一点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这本书在教师来说像空气一样需要。而现在我只想说说主要的意思。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这样,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w)`)N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w)`)N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w)`)N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w)`)N  
    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w)`)N  
    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 }w)`)N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w)`)N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w)`)N  
    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了。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w)`)N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w)`)N  
    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里才非常注意,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w)`)N  
    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以现成的形式装入头脑的东西跟借助独立思考而获得和确立的东西之间的相互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所要记住的东西(这一点是无论如何无法取消的)越多,那么思考的“实验室”就应当越加积极地开动工作,而这个“实验室”里的主要创造者和劳动者就是你自己。我们学校在教学实验园地里给一年级学生每人都分配几小块地,就是专门为了把这三件事(看见、观察、动手)和谐地融为一体而设想的。智慧的、受到思考和好奇心鼓舞的劳动,——这是能浮载思考的大船的深水。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头脑。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 }w)`)N  
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转呢?为什么蜘蛛在下雨前爬进窠里而在天晴以前出来结网呢?为什么猫的眼睛在夜里能看见东西呢?为什么在播种前先把种子放在太阳地里晒呢?在紧张地思考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时,你的思想一会儿从这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复地进行许多次。用成年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各个方面来研究一个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学习“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你借助这种思维训练就比较容易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基础知识。在思维训练中不必搞千篇一律的做法。一个人可以观察草原和牧场上的植物,第二个人可以研究湖里的生物,第三个人着迷于在温室养花,第四个人喜欢用小的木制的和金属的零件搭造房屋、工厂和电站,第五个人愿意在金鱼缸里养鱼,第六个人把橡实种下去,培育出橡树苗,第七个人喜欢钻研一些不平常的现象的世界。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 }w)`)N  
}w)`)N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w)`)N  
}w)`)N  
刻板公式,一律化,像铁锈一样腐蚀着教育过程的精细的机体,这是最有害的现象之一。常常有这样的事:看到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按照课题计划(即按一个整的课题,把好几节课包括在内而制定的教案)进行教学取得了好的效果,于是校长、区教育局的视导员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除了写课时计划以外,还必须写课题计划。这种要求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只能造成刻板公式和一律化。教师没有足够的有预见性的依据,却必须制定这种计划。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譬如说,教师准备明天给五年级学生讲关于百分数的初次概念。如果他在备课时只想到讲解百分数的方法,而没有想像课时计划的活的面目,在他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个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个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按照一律化的要求把一个课题包括的几节课都加以设想而做出的计划之所以常常变成死的图表,首先是因为生动活泼的教育工作要求随时对10分钟以前还觉得是正确的、必要的东西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修正。当然,对死的图表做这样的批评,绝不意味着在教育工作中无法预见5节课或10节课以后将会发生的情况。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教学大纲都将失去意义,学校工作也会变成一种自流的现象。但是,我们所能预见到的,只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一般途径,而不是细节。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几十种这样的细节,它们的相互依存性是极其复杂而有多变性的。? }w)`)N  
    我们把脑力劳动作为总结分析的中心。这里不仅指学生的脑力劳动,而且包括教师的脑力劳动。我们全体教师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思维素养的问题。我对比研究了一些成功的课和失败的课,关于思维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像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也有另外一种课。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w)`)N  
    由此可见,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我这里所说的就是所谓反馈联系的原则——这本来是程序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优秀的教师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在实施这一原则,并不采用任何复杂的机器和设备。他们找出一些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的形式,通过这些作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具体事物中反映出来,而对这些具体事物是可以观察到,可以下结论和下判断的。(例如,五年级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面积测量的概念时,让他们在草稿本里画一些图,做一些测量,来实际运用刚刚讲过的公式。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眼前做的,他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特点,给以及时的帮助。这种帮助要在学生还缺乏牢固的知识的时候,而不要在已经形成“不知”的时候进行,这两种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 }w)`)N  
    对于实现反馈联系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对以后的实践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一些事。? }w)`)N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在这里,应当特别注意利用草稿本。这种草稿本不是为了工整地记录任何现成的东西而准备的。这只是一种用来反映自己的思路的便写簿。应当密切注意学生的脑力劳动在草稿本里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w)`)N  
如果把教育过程首先当做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那就必须十分强调指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一个真正的巧匠好像是把这个纸样放在心里。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而事实上改变计划的事是常有的。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他得到的是学生的无知。教师要善于偏离计划以至完全改变计划,这并不是不尊重计划,而恰恰是出于对计划的尊重。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譬如说,头脑迟钝的柯里亚今天没有来上学,那么课的上法就跟教师把对他的工作计划在内时的情况不一样。? }w)`)N  
    我总结了在几十节课上所看到的事实,进一步研究:教师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看出学生的思路,才能感觉和理解到学生是怎样感知和理解所讲的东西的。在个别的一些课上,教师在叙述(或讲解)时所说的话,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学生并不是在追随教师的思路,而是看着他在多么紧张地挣扎着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么艰难地找寻着要用的词。这种课的效果是很差的,通过这样的讲课,在学生的记忆里只能留下很少的东西。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教师去顾及学生的脑力劳动了。这种讲课法在对少年期的各年级来说更是不能容许的(这个问题需要专门的心理学分析)。而在另一种课上,教师则如此深刻而广泛地熟悉他的学科,以至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我在上面强调了广泛这个词,并不是偶然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w)`)N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所以伊•尼•乌里扬诺夫写道,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如果你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 }w)`)N  
    还有一个有关脑力劳动的问题,我们全体教师已经对它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这就是关于掌握知识的问题。几年前,我们全体教师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我在总结学年工作的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不止一次地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对这种课似乎可以用“两分法”来评价,如果就教师的讲课情况来说,可以说是好课;如果就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来说,只能说这种课很平庸。既然教师已经把脑力劳动减轻到了极限,那就没有掌握知识可言了。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当学生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才开始有积极的思考。? }w)`)N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 }w)`)N  
    例如,学生很不容易掌握副动词短语。对于教材的实质他们似乎是理解了,但是不会使用这种短语。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学生没有去尝试运用这些知识,没有在刚刚弄懂教材和第一次领会教材的时候,去进行一下自我检查。弄懂教材还不能算是有了知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力求把学生的积极活动包含到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去。例如,学生已经弄懂了副动词短语中主要是讲同一个主体的次要动作。这时教师立即布置一项实际作业:自己在内心挑选几对动词,每对动词中的一个动词表示基本动作,另一个动词表示次要动作,然后把次要的动词变成副动词。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w)`)N  
    关于知识的巩固问题。教师在刚刚讲过以后,他认为学生对教材已经懂了,于是就喊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还不能认为就是知识的巩固。这不是知识的巩固,顶多只能算是得到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还带有迷惑性:回答问题的多半是能力最强的学生。? }w)`)N  
    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当学生对教材似乎是理解了以后(这里说似乎是理解了,因为对于个别学生一时还做不出肯定的结论),有经验的教师就拿出5分钟、10分钟甚至15分钟,让学生去思考,精神集中地、独立地周密思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这个思考过程(这也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通过能够观察到、能够加以分析的实际作业的形式反映出来。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平行线并以另一条直线与之相交而讲解所构成的角的教材以后,就让学生打开草稿本,回想一下刚刚听到的好像已经理解的东西,在本子里画出图来,并标明各种角的名称。这就是深入到教材的实质里去,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检查(学生画图的时候,黑板上的东西已经擦去)。每一个学生都再一次地对已经理解的和尚未理解的东西进行了思考。对教师来说,在课的这个阶段上,就有可能进行观察,看出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情况跟他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之间有什么依存关系。? }w)`)N  
    关于发展抽象思维的问题。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抽象思维之所以必要,并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可悲的现象:儿童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轻松,他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然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就变得十分痛苦而艰难,以至不堪胜任了。在这里,我特别注意到数学抽象的作用。一些优秀的教师们,都力求尽早地让学生解答综合性的算术应用题,让他们自编公式。? }w)`)N  
    我们全体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课堂上的兴趣和注意的问题。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所学的东西才是有兴趣的?还有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关系问题,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著作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等问题。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1-07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w)`)N  
}w)`)N  
我们的教师们曾经就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素养问题进行过热烈的争论。我们讨论了少年期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教师的脑力劳动的相互联系问题,讨论了关于注意力、兴趣、知识的运用、少年期脑力劳动的特点、知识的巩固性等问题。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脑力劳动与发展学生个人爱好和才能相一致的问题,课堂教学与少年的宽广的智力生活背景的相互联系问题,智力发展与双手技巧的和谐问题等。我们认为,不能把学生的脑力劳动看成是跟教师的一般素养、博学程度以及他的脑力劳动素养互不相关的东西。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 yMZHUd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这是因为少年的脑力劳动有一定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学生用心地感知新的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这就对教师传授的新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应当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yMZHUd  
    为了使少年学生能注意听讲,我们力求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这一点对于那些思维操作比较迟缓的学生尤为重要。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学生在小学里能相当容易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会陡然下降:原来是他们不能适应这个从质上来说新的思维阶段。有的教师讲课能够达到较高的清晰程度,而从有些教师那里就毫无所得,这就使情况更为严重了。? yMZHUd  
    因此,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免得让学生受教师的“创作的痛苦”的折磨,使他们能不太紧张地感知教材。而我所注意的中心点,就并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就能看出他们是懂了或者没懂,如有必要,我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这种教学观点在对少年的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向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过渡(即由接受信息很快地过渡到加工信息),要求教师给予密切的注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刻板公式和墨守成规在学校里本来是不容许的,而用之于少年则更加有害。? yMZHUd  
    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我们不仅是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而且是思考力的培育者。我们越是接近科学的前沿,我们就越容易观察到少年是怎样思维的。为了满足少年期学生对于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少年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 yMZHUd  
    比方说,在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把有关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些数据抄下来。现在还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进行理论概括的轮廓已经勾勒出来了。教师并不着急,他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去走。他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独立分析新的事实,使学生逐渐明白用什么方法才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跟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这就加强了少年的自信心。他的思维也能立即由概括转移到具体事实:他很想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答习题)。? yMZHUd  
考虑到少年的思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力求在教材的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粮”。在历史课上,我在讲述各个具体的国家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一般概念。当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弄懂了这个概念以后,他们立即产生了一种好像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来而进行推论的愿望。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许多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相当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就带着巨大的兴趣去研究一些存在着奴役性劳动的国家衰落和迅速瓦解的原因。可见,满足少年的这种需要——即从思想上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一个人不曾体验到这种思考家的自豪感,那么脑力劳动就会变成一种沉重而单调乏味的事。反过来说,如果体验到这种自豪感,那么少年就会满怀新的激情去开始研究新的事实。? yMZHUd  
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我们很重视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的练习。这样,少年就感到上课很有兴趣,掌握知识的过程就能吸引每一个人,激发起他们作为真理探索者的美好的智力情感。? yMZHUd  
    在自然、历史、物理、生物、数学课上进行一些训练机敏性的练习,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女教师斯切潘诺娃在讲述了一个新的植物纲或动物纲的几种代表物以后,要求学生想一想:是什么东西把这些植物或动物联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在刚才所学的纲跟以前学过的纲之间,有什么相同和相异的地方?通过分析学生在这类课上的脑力劳动的情况,我们深信:在少年的头脑中进行的那些过程的性质本身,就要求把对事物、事实和现象的单纯描述跟对它们的实质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逐渐地形成一种信念: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概括性的研究似乎能消除疲劳。我们不止一次发现:如果把感知教材变成单调地、机械地往学生头脑里“装载货物”,那么,在从事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一天中,就会出现使学生实在难以感知教材的时刻。? yMZHUd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是讲得准确而易懂的,可是学生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你问问他,他就像未曾上过课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要集中注意力和引起兴趣是很困难的。我们还遇到另一种现象:学科越容易(例如,就思维过程的复杂性来说,植物学比数学要容易一些),学生对这种机械地“装载货物”的态度就越冷淡。? yMZHUd  
    成千上万的教师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们的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这种坏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使它变得更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yMZHUd  
    我们在想:究竟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我对教师们讲述了彼特里克怎样弄懂“副动词短语”这个概念的经过。我无论费多大的力气给彼特里克解释副动词跟谓语动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还是不懂。他按照例句造了一个这样的句子:“придя дOMOй,у мeHя зaболела голова.”我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设法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理。我建议他:“你想一想,有哪些情况是两个动作可以同时完成的:其中的一个动作是主要的,另一个是附加的?”彼特里克终于弄懂了这些词之间的意义联系的奥妙。 yMZHUd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也会变成“有漏洞的”东西,什么也装不住。记忆力的削弱正是在少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该尽量多地推论的时候,却让他摆脱了思考。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维豁然开朗。这一点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让他理解某一具体材料,而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yMZHUd  
    数学课对于进行完满的智育能够提供特别广阔的可能性。在完成数学方面的独立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着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说是对于少年的自我肯定的指导。在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开始以前,我向教师们介绍了我在数学课和数学课外活动中进行智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孩子们学会了以整体的方式(即不进行数的运算)来解答应用题。他们理解题意,学习把一道应用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我用一些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去议论应用题的条件。孩子们出声地讲出他们的思路,例如:应当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和乘以2,然后从乘积中减去第三个数,就能得出所求的未知数。在儿童没有学会以这种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以前,是根本谈不上让他们顺利地学习数学的。我开始逐渐地引进字母符号来代替数字,于是对应用题的议论就变得更有趣了。我们由数字的公式过渡到字母符号的公式。在四年级的学年中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理解力最差、思考过程最慢的女孩子华里娅在脑力劳动中豁然开朗的事情。我开始觉察到:在对应用题进行个人思考的时候,这个女孩子的眼神里闪耀着一种钻研地思考的光芒。华里亚终于能够完全独立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以整体方式解应用题。这一点成了她的自我肯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华里娅来说,达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她的智力积极性的“起飞”,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消极性时期换来的。过去总好像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妨碍着她的思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女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一定会更快地开展起来。? yMZHUd  
    这种信心终于实现了。数学教师继续进行在低年级已经开始的教育工作:把独立解题作为学生脑力劳动的基本形式。教师给每一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应用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的数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专心致志地思考,深入钻研自己的题目。第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上解了三道题,第二个学生勉强解了一道题,而第三个学生就连一道题也许还没有做完。过去,华里娅经常是最后解完习题的学生之一,然而她有时也能够顺利地完成作业。到了六年级(12岁至13岁之间),这种偶然的成功已经被稳定的成绩代替了:数学习题集里的每一道应用题,她都能解答得出。我们研究了这个女孩子的学习情况,看出她身上有一些强烈表现的个人思维的特点。华里娅似乎是分阶段来思考和理解各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实质的:起初她先从思想上把握总的轮廓,把注意力集中在总的轮廓上,然后再转而研究各个细节。我们逐渐地给华里娅出一些极复杂的应用题,她都顺利地解答出来了。到第六学年末,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教师曾经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她的脑力劳动的迟缓性。我们高兴的是,在数学上的成功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培养了她的独立思考。现在,对其他学科(包括语法在内)的学习,在她来说也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 yMZHUd  
    在对脑力劳动的指导中,我们还考虑到少年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我在研究真理,我在发现真理,我要使它成为我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课的上法时,就有意识地让少年从具体、直观的客体中看出理论的规律性、依存性、关系、规则、定律等。几何形体的模型、机械模型、动植物的标本、器官的标本——我们制作这些东西并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演示一下人们已知的真理。我们应当把具体的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像彼特里克、尼娜、斯拉瓦等人)是尤其必要的。? yMZHUd  
    我们努力把数学思维的这些特点迁移到所有的课上来。抽象概念在少年期的迅速形成,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解剖生理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而使脑的思维能力得以增强)。如果不借助抽象概念的形成来发展少年的头脑,他就会好像在智力发展上停滞了:他不能理解理论概括的现实依据,他的语言表达不清,想像贫乏,他的双手不会做出复杂的、精细的劳动动作。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还能够胜任脑力劳动并且从中感到乐趣,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对他来说却变成了痛苦的负担,那么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儿童的智力才能到了少年期好像在慢慢地黯淡下来和趋向迟钝,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yMZHUd  
    当我明白了忽视思维修养包藏着多么巨大的危险性以后,我就决心:必须把“数学思维”这个概念所包括的那种思维特点,贯彻到所有课堂上的脑力活动中去。任何一个概念、判断、推理、法则,在学生没有理解的时候,都不应当让他们去识记。不理解的识记在童年时期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则是严重危险的,因为迅猛发育的解剖生理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趋于完成的,大脑这个娇嫩的思维物质任何时候也不像这个时期内这样有可塑性,以及对抽象思维的影响这样高度敏感。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地思考了。? yMZHUd  
    鉴于以上这些结论,我们努力做到处处用心,使透彻地理解概念在少年的脑力劳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根据少年的眼神去注意研究他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力求使概念(它们是思维的一砖一瓦)被学生所领会,成为他们积极的认识活动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yMZHUd  
    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yMZHUd  
    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少年的脑的“情绪区域”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来临。教师的话好像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听着这些话的声音的外壳,却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当讲授的内容充塞了过多的新材料,或者教师力求以事实、现象和事件的新奇而使学生感到大为震惊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一切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来看都是很诱人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却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yMZHUd  
    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激发脑的“情绪区域”的问题。? yMZHUd  
    我们首先是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的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的。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我们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没有必要一直去刺激脑的“情绪区域”了。? yMZHUd  
    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顺便插一句:这种调子会很快引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yMZHUd  
    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的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 yMZHUd  
    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进行关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谈话,讨论个别学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鉴定,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力求弄明白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当少年在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我们对于已知的东西跟未知的东西的相互关系问题也很感兴趣。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讲述里完全都是新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材料跟自己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本来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就会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我们希望的是:学生和教师好比是在共同构筑一座楼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的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看见整个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这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yMZHUd  
    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需知少年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个教材,那就既用不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在机械地重复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 yMZHUd  
    现在我们来谈谈知识的运用问题。就少年的智育来说,这个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yMZHUd  
    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那些东西,应当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这就要求经常地把知识加以运用。有些人认为,所谓知识的运用,就是让学生间隔一些时间完成一些实际作业(如测量、计算一些什么,等等)。但知识的运用应当成为一种脑力劳动的方式,成为讲授新教材的本源。我们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 yMZHUd  
    在给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或者讲解语言规律性的实质的时候,我在一些场合干脆把一切都讲解得详尽无遗,而在另外的场合则把某些东西有所保留,不把话说完,——这正是那些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释的问题。这个方法一经使用,总是能够使学生(包括那些理解和领悟得快的学生,也包括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为提高:他们眼睛里发出喜悦的光芒,大家都想对教师讲课中没有阐明的那些问题作出回答。关于学生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的问题,这时在我面前呈现出一幅很具体的图画:学生不仅从我手里接过知识的砖头,不仅考虑应该把它们垒到哪里去,而且还仔细地端详这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砖头,它们是不是用那种构筑一座坚固的楼房所必需的材料制成的。? yMZHUd  
    我们力求这样来组织少年的脑力活动,以便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而兴趣、注意、知识的巩固性等,归根结底也是取决于这一点的。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也就是实践中所说的巩固的实质。所谓巩固,不应当归结为在教师讲完课以后马上就提问学生,而学生就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回答的还是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而中等的和头脑迟钝的学生还需要对事实进行补充的研究和理解。其实能力强的学生也是需要这些的;如果在很长时期内他们掌握一切东西都很轻松,那么他们的智力才能就会变得迟钝。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并不把识记的目的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让他们深入思考上,这正好就是在进行不随意识记。如果把全部精力长期地用在记诵上,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变得迟钝。? yMZHUd  
    我们不允许死记硬背,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教给他们怎样对所听讲和所阅读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在许多课上,我们在讲课开始以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理解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不要记住所有的东西,只要求记住最重要的。学生们以强烈的兴趣来对待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乐于思考的愿望的。少年们逐渐过渡到完成极其复杂的作业:一边听讲,一边把教材的重要的逻辑部分及其顺序记录下来。 yMZHUd  
yMZHUd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yMZHUd  
大概我们都看到过一种对学校来说很典型的现象,就是许多学校对智力教育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新教材,譬如讲三角函数的概念,学生也仔细地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讲完新教材以后,教师问学生:? yMZHUd  
    “你们有哪些疑问?”? yMZHUd  
    教室里没有人吭声,没有人提出问题。于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教材是理解了。可是,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被喊到黑板跟前,让他们把老师讲的东西复述一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的,对教材并没有清晰的理解。教师不得不重复地讲解,并且生气地对学生说:? yMZHUd  
    “原来你们什么也没弄懂,那么为什么不把疑问提出来呢?”? yMZHUd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提不出问题,会使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感到惊奇,其实这是一种毫不足奇的现象。学生并未意识到他们对教材究竟是懂了还是没懂,因为教师在讲课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该教材的思维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有些教师持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yMZHUd  
    一些优秀教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为:让学生先把他们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弄清楚,并且不仅把注意力,而且把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有经验的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所谓详细讲解某一种现象、事件或规律性,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教材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同样详细的解释。我们帕夫雷什中学的一至四年级的女教师维尔霍汶娜,在算术课上就只讲解新类型应用题的条件。她在自己的讲解中主要依靠学生独立地开展脑力劳动,其目的在于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找出来。教师越是能完满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对他们的脑力劳动的最终目标就认识得越清楚。女教师维尔霍汶娜特别重视让学生自编新的算术应用题。她向学生提示各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易见的依存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学生很愿意做这种作业,它能增强学生对周围实际现象的兴趣,发展他们看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学生独立编写和解答的应用题越多,就能越深刻地确立一种信念,即抽象概念都是以具体事物和它们之间现实存在的联系及相互联系为其根源的。? yMZHUd  
    总的来说,由具体的感性的表象向抽象(概念、判断、推理)的过渡,是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而这一点在小学特别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迅猛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方面数学特别是小学的算术,在智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yMZHUd  
优秀的数学教师们总是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三角函数时,教师就设法直观地指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是概括三角形各因素之间的现实存在的关系的一些数量。在这样的教法下,学生在客观实际中就能找到应用题。? yMZHUd  
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维)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yMZHUd  
    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儿童在分析某种现象时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表现了智慧的努力,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而且决定着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地分析活的语言现象(语文课),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时的困难已经形成明确的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的志向。? yMZHUd  
    当然,学生在分析活的语言事实时,并不见得总是能够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也就是说,他们的脑力劳动并不总是以发现真理而宣告完成的。但是,我们的目的并不在此。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对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的实质有极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味的劳动。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所提出的几种假说中,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味反而更加强烈了。一旦教师在这时帮助学生提出一种最可靠的假说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想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许多事实就会显得极其易见而鲜明,并且能被学生牢记不忘。甚至当时学习这些事实时所发生的具体情境,也会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yMZHUd  
    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些可能性。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或原著(文学学习中阅读文艺作品,历史学习中阅读文选或历史文献)只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形式和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性。例如,在学过古代史的一系列章节后,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奴隶反对奴隶主的起义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没有一次起义达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目的?总的来说,在奴隶制的条件下能不能建立起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社会?? yMZHUd  
    学生在书籍里是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仔细地分析各种事实,比较和对比许多事件,深入思考一系列民众运动的历史命运。为了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必须深入思考每一种现象的实质。学生反复阅读各种有关章节的教材,但是这种阅读已不同于第一次阅读,这时学生似乎是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对学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记住各种细节(例如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的细节),而是要找出各次起义的一般规律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又必须深刻地熟悉细节。在这一类课上,学生脑力劳动的特点,正是思维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 yMZHUd  
    在高年级的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学生的独立脑力劳动的对象是由具体材料向本门学科的主导思想的过渡。在这里,就不仅要分析历史上的事件和现象,不仅分析文艺作品的形象,而且要研究周围现实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际。例如,在九年级,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布置学生分析所学过的本学科的一些章节,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研究下列问题: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对于生产方式和物质分配制度的依存性,进步的、先进的思想形成的根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者以保卫祖国的运动中的作用,等等。? yMZHUd  
    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然而,那些跟实践直接联系的知识(即跟劳动、征服自然力、集体中的相互关系等相联系的知识),在学生的精神发展中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获得关于土壤的生命、农作物的发育的知识的,是否是依靠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这些知识的,这些都决定着他们对于培植谷类和技术作物、提高土壤的肥沃度的劳动抱什么样的态度。对自然现象、生产、人的实践采取恰当的带研究性的学习法,能够促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尽量努力地从实践中去挖掘更多的事实和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对学生来说就不只是一种正确地反映现实规律性的真理,而且是一种干预生活、影响现象发展进程的手段。 yMZHUd  
    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观察表明,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一连几年在少年技术家小组里从事带有研究性和试验性的设计和制作模型的劳动作业,那么到了他们升入高年级的时候,如果遇到机器(譬如内燃机)发生某种损坏或故障的时候,他们就能不用拆卸或察看有关的零件和部件,而单凭间接的征兆就断定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yMZHUd  
    这种能力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对学生在求学时代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教师很熟悉,教育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乍看起来令人莫解的现象:学生的年龄越增长,他在学习上感到的困难越大;一些学生一年一年地升级,而学业成绩却逐年地下降。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我们的观察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概念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识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许多劳动而得来的知识。于是出现了一种荒诞的现象: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而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死背硬记的,而是通过分析事实和现象有理解地抽取出来的,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越广,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在学生第一次所接触的东西中,有许多用不着深入分析细节就可以理解,因为一些事实之间的新的相互联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已经熟悉的某种概括性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而已。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1-07
66、劳动和智力发展 yMZHUd  
yMZHUd  
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早在童年时代,我的学生们就看到,在一些小型的劳动集体——课外的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里,充满着一种多么丰富的智力生活。这些课外小组是教育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外小组活动的价值,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 yMZHUd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少年每周在教学工厂里劳动一次:他们学习加工木料和金属,制作机器和机械模型。教学大纲规定的劳动实质上就只有这些了。它能不能满足少年的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呢?当然是不能的。正是为了使劳动和智力生活统一起来,为了使学生的空闲时间充满具有重大精神意义的活动,我们组织了许多课外小组: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无线电工小组、钳工设计小组、车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养花小组等。没有这些使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充分发挥的课外小组,就既不能设想有真正的智育,也没有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如果不能使双手成为智慧的高明的老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会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刺激。? yMZHUd  
    早在三、四年级,男女孩子们就开始参加课外小组活动。起初,学生当然还不会自觉地选择参加哪个小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让学生了解自己。一个学生可能时常从这件事转到那件事上去,一种爱好又被另一种爱好所代替。这种情况对于自觉地选择心爱的工作也是必要的。终有一天,学生会找到最大限度地适合他的天赋的那项工作。教师在这件工作上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硬性地把一个学生“分配”到这个或那个小组里去。当然,对于这个学生在劳动中自我认识的复杂过程,也不能放任自流。重要的是,要在每一颗心里点燃起热爱劳动的火花。这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动手去做某一件事,并且使双手成为他的智慧的老师。? yMZHUd  
    有一个叫尤尔柯的学生,曾经喜欢过在学校养蜂场的活动,又在养兔场和少年育种小组里待过。他学会了把果树嫁接到砧木上,学会了准备种子和播种,学会了整地和饲养小牛。但是真正使他入迷的,还是在少年机械化工作者小组里的活动。他看到同年龄的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开微型汽车,就非常羡慕。但是小组有一条规定:必须把内燃机研究清楚,才能取得开汽车的权利。尤尔柯参加了一个由十年级学生领导的少年机械化工作者小组的活动。这孩子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内燃机来,学习怎样发动它,拆卸和安装它的部件。内燃机弄懂了,尤尔柯开始学习驾驶小汽车。 yMZHUd  
    正在这时,小组里找到了新的有趣的事情:在劳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指导下,少年学生们在安装一部新的汽车。尤尔柯对这项工作也入迷了。在这件工作中,有许多单调的、一点也不吸引入的劳动操作,譬如要把一些金属片磨光,要把一些铁框子上的铁锈擦掉。但是这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有价值的意图。这个意图鼓舞着大家工作。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紧密地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地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想做出一部漂亮的、舒适的、便于操纵的汽车这种意图愈加强烈地鼓舞着尤尔柯,他对读书、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到了六年级,这个少年就有了一个私人的技术书籍书架,并且不断地补充着新书。在这个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课外阅读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种阅读跟必须识记、背诵和保持在记忆里的那种学习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种由于对创造性劳动的兴趣而激发的阅读,是一种想在双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这种阅读对于培养智慧,扩大眼界,特别是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脑力劳动的风格和特点,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阅读能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实质的能力。对待阅读的这种态度,也能运用到对教科书的学习上。谁迷恋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他就不会去死记硬背。如果劳动中没有精神生活,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它不仅消耗学生的智力,而且使精神空虚。? yMZHUd  
    每一个课外小组都是一个创造性劳动和完满的智力生活的中心。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人在少年时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就在于他对真理的认识和发现是跟个人付出的创造力融为一体的。他感觉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钻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奥秘。? yMZHUd  
    课外小组的活动带有研究的性质。当我的学生进入少年期的时候,学校里有几个少年育种家和土壤研究小组。男女学生挑选种子,收集和保存肥料,把它们掺进土壤,并且把地段重新掘松。如果没有进行研究的意图鼓舞着他们,那么这些劳动一定显得单调乏味和令人厌烦。因此,必须把这种研究的意图灌输到他们心里,燃起他们的求知欲的火花。教师们跟生物教师、集体农庄的农艺师一起,向少年研究者讲解怎样培育出比普通的小麦粒大两倍的小麦。这种关于又大又重的小麦粒的憧憬鼓舞着孩子们。在收获的时候,我们跟小组的成员们一起到大田里去,为了在教学研究园地上进行试验而挑选大的麦穗;我们给那几畦土地施肥,仔细地整地。每一畦都成了一个进行研究工作的小实验室。男女孩子们用锹翻土,放下锹又跑进“土壤学之角”去读参考书,研究能使土壤增加肥力的微生物的生活。孩子们观察小麦发育和成熟的情况,收割,仔细地称每一颗麦粒的重量,这一切都是非常细致而有趣的工作。柳达、萨什柯、瓦尼亚、丽达、尼娜、彼特里克等人,对于他们在20个小畦上创造的土壤的生活情况研究了好几年。这是真正的研究:他们用各种混合物来制造土壤,用各种物质来刺激微生物的旺盛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的氮和磷的含量。到了第二年,少年研究者们培育出来的小麦颗粒,已经比年成最好时收获的普通小麦的颗粒重70%。到了第三年,有几畦小麦的颗粒已经比普通小麦的平均重量高出一倍。又有一个新的目标吸引着孩子们:培育出含蛋白质更多的小麦来。这一课题的研究成了一项创造性的任务,它不仅在少年时期,而且到了青年早期都一直吸引着学生们。? yMZHUd  
    在我的学生升入五年级学习的好几年以前,学校里就有一个少年农业技术设计者小组。我跟劳动教师沃罗希洛一起,设法吸引少年学生们设计和制造供整地、播种、收割、脱粒用的各种机械和机器。由于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日益广泛,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目标:把电能运用到农业的各种劳动过程中去。? yMZHUd  
    在这个小组里,一些设计意图鼓舞着这群少年学生:怎样利用电流的力量来代替手工操作?怎样把电动机跟那些作用于土壤、植物的茎和穗的机械连接起来?少年设计者们制作了一个小型的收割机,用来收割教学研究园地上的谷物。过了不久,他们又提出想做一台小型的脱粒机。在整整的一年时间里,尤尔柯、托里亚、尼娜、舒尔柯、谢尔盖、济娜、费佳、沃洛佳把心思扑在这台机械上。他们按照劳动教师绘制的图纸,切割呀,锯呀,车呀,磨呀,忙个不停。工作越接近于完成,他们的劲头就越足,对已经做到的就越珍惜,对有关工作质量的意见就越能虚心接受。 yMZHUd  
这是一种真正丰富的智力生活,体力劳动和思考融为一体。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意图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双手也不是消极的执行者。手能使头脑变聪明。跟少年设计者们一起劳动,看见他们的双手好像在检验着各种设想和猜测,这一切帮助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懂得了这种教学的奥妙以及它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双手的这种检验的影响下,思维就得更加积极地工作,而得到的发现又能给人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 yMZHUd  
我认为,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每一个少年都要在好几年的时间内受到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训练。我曾经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这种训练怎样在智力发展上反映出来呢?生活做出了富有教益的回答: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现着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考者,他们是在研究和发现真理,而不是单纯地“浪费”现成的知识。我观察过这些少年设计者、育种者、电工和无线电工们是怎样对待理论知识的。在每一条真理上,他们都竭力要首先理解事实、物品、事物、现象、依存关系的现实本质。他们好像对某种判断先要仔细地看一看,深入地思考一下它的各个局部之间的逻辑联系。? yMZHUd  
    课外小组的创造性活动使一些少年学会了思考。拿彼特里克的思维情况来说,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宝贵的特征:这孩子力求从自己的知识中找出那些能够跟新的东西联系起来的东西,力求用他所理解了的东西和以前靠思考与记忆所获得的东西来证实新东西的真理性。     凡是经过这种创造性劳动训练的学生,都能自觉地避免去背诵不理解的东西。譬如尼娜和彼特里克,在代数、几何、物理课上写下一条新的公式时,他们很自然地有一种对它先想一想的需要,深入思考一下这条公式所概括的是哪些东西。这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正像有必要用手和手指去触摸一下机器的零件和部件一样。? yMZHUd  
    在培育大颗粒的小麦时,孩子们研究了植物的生命活动对许多条件的依赖性,如: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泥土深层的湿度保持,土壤在播种前的整修,种子的生长力,等等。劳动也就是对这些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多种组合的研究和概括,是对这些因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思考。生活证明,如果在一个长时期内把劳动跟思考一些重要的依存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整个生长期内研究微量元素对禾本植物的生长和成熟的影响),如果总是这个思想深深地占据着和激动着学生的心,那么就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即把一种思想当成个人的内心感受的能力。劳动与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的源泉。? yMZHUd  
    我的学生中有一些人思维比较迟钝,他们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历史上的概括性的原理和规律性。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的内部的精神力量和动力眼看就要消耗殆尽了,无能为力的情况眼看就要来临了,他们的头脑即将停止对知识的思考。假若不是用劳动来鼓舞他们,不是通过手脑结合而产生的思想使他们内心感到激动,那么,上述的情况在彼特里克、尼娜、斯拉夫柯的身上是必然要出现的。这种智力的内在疲劳状态也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每一次,当这种内在力量空虚的威胁露出苗头的时候,我就竭力吸引学生去参加那种带有研究性和发现真理的性质的活动。当我的学生在五年级里学习的时候,学校里成立了无线电工、电子学、生物化学、土壤学的课外小组。在这里,一边要用显微镜、精密仪器做精细的研究工作,一边又要用凿子、榔头、钳子、锹、耙子、桶、叉子这些工具从事普通的、单调的体力劳动。然而正是在这种交替中,包含着智慧和双手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秘密”:学生不觉得使用紧张的体力是最终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也是学生从事劳动的一种动力。? yMZHUd  
    学校里为少年们开辟了几个在无线电工、电子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杂交等方面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工作角。如果在少年时期,一个人没有在复杂的图纸或者仪器面前钻研得入了迷,除了这件有趣的活动以外而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那是很难设想他能受到完满的教育的。在这里,少年们变成了思考者和研究者,他们在科学思想和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面前感到由衷的赞叹和敬仰。就在这些工作角里,点燃起关于未来的幻想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性质和风格,那些在许多情况下不能看见、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驾驭,是在学校里的劳动与智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进行的。在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学生是不迷上一种有趣的活动的。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爱好,而且这些爱好看起来是相距甚远的。例如,有些学生爱好文学,在词的世界里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突然他们又研究起抗生素来了。少年机械化工作者“改行”搞起了无线电和电子学。在许多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长期地保持着两种甚至三种爱好。当我的学生上到六、七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开辟了一个“难题之室”。在它的门口,学生们抄录了马克思的话:“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但丁‘神曲’)。”在这个“难题之室”里,把一些最难解决的事(对少年来说,经过紧张的智慧努力可以解决的事)陈列出来;挂出一些无线电和电子学方面的示意图,号召学生按照它们制作出仪器和模型;也出了一些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复杂的应用题;出了一些研究生物化学和土壤学的课题。学生们跨进这个房间的门槛,就好像走进了科学宫殿的前厅。在这里,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少年们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什么是自我教育。 yMZHUd  
yMZHUd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yMZHUd  
yMZHUd  
在苏维埃社会生活的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学任务。及时地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地了解每一个人的志趣,这一点正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 yMZHUd  
    我们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里不应当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即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激动和向往,学习数学公式也好,学习抒情诗也好,都带着同样冷淡的态度的学生。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那么这在实际上应当怎样做,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现并点燃创造性的火花呢?? yMZHUd  
    我们学校每年的在校生约500至550名。一个新来的学生第一眼所看到的,就是一片创造性劳动的气氛。当然,刚入一年级的儿童还不甚理解,但是他能感觉到这种充满激情的气氛。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用不着很多的谈话、很多的劝说,而是用那些年长的同学怎样在有意义的劳作中尝到了生活的乐趣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吸引他们参加劳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心爱的角落,在那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旁边又有年长的同志给他做出榜样。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心爱的事情,找到掌握劳动技巧的榜样,这在目前还是组织课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困难之一。我们的学生跟当地集体农庄的拖拉机队、大田工作队、饲养场、技术修理站,以及跟附近的一个水电站、车辆制造厂和其他企业的人员们的联系,帮助我们克服上述的困难。我们的学生在这些生产单位里找到自己的年长的同志。有时候,对于个别的、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儿童,还得从这个单位换到那个单位,直到找到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止。? yMZHUd  
    这是一件细致的、很不容易的工作,常常会发生一些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成了每天的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事。我校有一个叫巴维尔的九年级学生。过去,他是那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之一。教师们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找到什么使他入迷的活儿。他对劳动的无所谓的态度造成了他对学习的无所谓的态度。他从一年级到八年级的8年时间里,曾经三次离开过学校。可是,这时候,有一位新的辅导员B.P.塔兰来到了“少年技术家小组”。他的手工很高明,是钳工、装配工和车工的能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全体组员。只有巴维尔一如既往,对各种活动都无动于衷。但是,经过了很短的时间,新来的辅导员终于唤起了巴维尔的劳动兴趣,更加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巴维尔把已经开始的事坚持做到底。在这个男孩子身上,产生了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而这一点在我们看来,乃是形成劳动兴趣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巴维尔逐渐迷上了课外小组的活动,现在成了对模型设计和制作最感兴趣的成员之一。?  我们学校是“一部上课制”,因此在下课和休息以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心爱的角落里从事活动(约从下午4点到8点)。全体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以便为学生从事创造性劳动创造物质基础。通常,在规定的从事“心爱的活动”的时间里,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地到学校来。跟他们一起来校的,经常还有附近几所八年制学校的学生。一年级学生还常常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来——他们也很想做一点什么事儿。我们必须给所有的孩子都找到最爱做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随便做点什么,只要他们有事可干,不至于互相妨碍就行了”。为了点燃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造精神,必须在所有这些“心爱的角落”里为学生提供各种最重要的劳动种类,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把这些劳动转换成真正适合儿童去从事的活动(在这里,一定要防止一种很大的危险,就是如果劳动项目选得过分严肃,或者“安排”单纯为了使儿童感兴趣的活动,那就会使儿童远离这些活动)。? yMZHUd  
    我们有装备得很好的工作室和工作角:四个技术创作工作室,三个小工场(一个木工工场和两个金属加工场),两个机器学活动室,供模型设计和制作、安装工和电工的两个工作室和五个工作角,一个无线电实验室,一个自动化和遥控技术活动室,几个少年摩托车手的工作角,一个专为一部微型汽车(它是高年级学生和教师装配成的)而设的车房。在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术创作活动项目中,无论是一年级学生还是十一年级学生,都能找到有趣的和自己特别喜爱的事情。在木工工场里,设有一些专供低年级学生使用的电锯,而在几个技术工作室当中的一个室里设有小型的车床和钻床,供制作玩具零件时使用。还装备了几十个工作位置,是专供那些喜欢自己动手、加工金属、设计和制作模型的小孩子们使用的。每个工作位置上都备有小型号的虎钳、手锯、小榔头、平口钳和成套的原材料——铁丝、金属片、各种螺钉、螺帽等。设置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在灵机出现的时候,就能装配和组合各种部件和模型。在各个工作室和小工场里,都有一些能活动的机器和机械模型。? yMZHUd  
    在年幼儿童的工作角旁边,设置着少先队员和年长同学的工作位置。譬如,一个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小机床上车一个玩具马车上的什么轴或轮子,在他的旁边就有一个八年级学生在制作发电机活动模型的零件,而另一个十一年级学生又在制作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的车床上的零件。这样安排是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的:这样能创造条件,对态度冷淡的以及懒惰的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yMZHUd  
    为了发展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学生对设计和安装的兴趣和才能,特别分出了一些工作位置,在那里可以把拆卸成部件的机械和机器模型安装起来。就在低年级学生的旁边,高年级学生在装配演示用的程序控制车床。我们对这样安排“邻居”也赋予很大的教育意义。? yMZHUd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早在低年级的时候,某些儿童就显露出能够操纵相当复杂的机械和机器的明显的天资。我们为这些天生有才能的儿童——更确切地说,为了让劳动磨练出更多的这样的天才,设有一个动力车间,那里有几台小型的内燃发动机,可以安全地启动和停止。这些发动机可以带动低电压的玩具式的发电机。这个儿童动力车间就设在一台真正的动力装置的旁边,那是中年级的组员们在进行研究的。实践证明,在每10个男女孩子当中,就有3、4个孩子,早在10至11岁的年龄就会拆卸和装配不太大的内燃机,能正确地操纵机器,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爱上了机器。这是一批未来的天才的机械化专家。在每100个男女孩子当中,约有2、3个孩子,在上述的年龄期内,对于内燃发动机的了解程度,要大大超过对技术毫不感兴趣的十一年级学生。使儿童的才能发挥得愈充分,就能愈加顺利地克服培养才能和志趣的主要困难——即个别儿童对无论什么劳动都抱着冷淡态度。? yMZHUd  
    对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的学生,我们有50台以上的内燃发动机,它们都是各种机器(拖拉机、汽车、摩托车)的组成部分,也是带动各种用途的直流发电机的固定装置的组成部分。例如,有两台内燃机是用来带动圆锯和刨木机床的(虽然也还有利用电网的电来带动的类似的工作机器)。少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把机器拆开,加油、擦洗,思考一下各个零件和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道理。高年级学生拥有两台拖拉机和两部汽车。我们倒是宁愿不要新的而要已经报废的拖拉机和汽车。驾驶这种旧汽车很不容易,因为它们需要经常修理,但是这样倒更加有利于培养儿童真正地热爱技术。? yMZHUd  
    在学校的一座房屋里,设有一个“少年建筑家”之角。在这里,建筑事业的爱好者们装配钢筋架,制作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和各种零件。? yMZHUd  
    在电工学专业教室里,也为各个年龄期的学生设置了工作位置。最小的学生用现成的部件装配发电机的活动模型,逐渐地过渡到用单个的零件装成部件。学龄中期学生制造零件,把零件装配成部件,设计各种机械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模型,为低年级同学制作电锯、电焊机等。高年级学生的工作位置配备有供他们制作相当复杂的装置和机械的工具,这些装置和机械的工作原理是要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热能和光能。? yMZHUd  
    在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方面,我们对电子学和自动学专用教室给予特殊的地位。这里备有整套的材料和零件,供学生根据自动学和遥控技术的原理设计活动模型和装置。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每一个班级里,都会发现二、三名学生,他们由于在技术小组里参加活动,逐渐地发展了自动学和电子学方面的创造性才能。? yMZHUd  
    无线电工作室里总是挤满了人,在那里做事的既有低年级的小孩子,又有少先队员和高年级学生。孩子们的创造性活动从制作电子管收音机开始,直到设计复杂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用无线电控制航空模型的装置。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对航模制作入迷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领域里取得的成绩越大,他们对于像无线电、自动学和电子学、电子技术等这些类型的劳动表现出的兴趣就越浓厚。? yMZHUd  
    全体教师对于唤起和发展学生对艺术创作特别是应用艺术方面的才能给予特殊的重视。在一个小型的陶器工厂里,孩子们制作出器皿和各种各样的小瓷像。这里给最小的孩子专门分出一个工作角,他们在那里做泥塑,给学校木偶剧团做玩偶。在艺术烙画和艺术锯板小组里,孩子们把自己的幻想通过图画和平面的人物象表现出来。参加绘画组的有从一年级直到毕业班的学生。在合唱团、儿童民乐队和少年巴扬琴手小组里,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学校里还有许多个文艺创作小组。学校里定期举行学生作业展览会(名为“我们的创作”)。但是,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着重点是译者加的)。?  在农业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广泛地选择劳动种类的可能性。在我校的两个暖房(其中一个是柠檬苗圃)里,没有一天停止过引人入胜的劳动,孩子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在这里找到了心爱的事情。在绿色实验室里,在生物室和生物角里,在果树苗圃和果树园里,在教学实验园地里,在学校养蜂场、养兔场里,以及在集体农庄蜂场的一个分场里,都在进行着有趣的植物试验。我们力求使儿童在培育植物或者加工土壤的时候,从小就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认识到人的智慧改造自然的力量。例如,我们让小孩子从这样一件事情开始他们的劳动:不用土壤,而在有营养的矿物混合物(砂子、有机质、矿物肥料)的水溶液里来培育植物。孩子们自己来配制这种混合物,用它们来培育植物。在严寒的冬季,生物角和生物室里还有碧绿的黄瓜,西红柿还在成熟,一串串的葡萄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学校的果树苗圃里,8、9岁的孩子们把培育出来的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这件事,只是那些在入学前就爱上了大自然的孩子才会这么做。? yMZHUd  
    在集体农庄养猪场的一个地段里,给热爱家畜的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心爱的劳动之角”。这里真是一个特别的实验室,学生们在这里培育一种含盘尼西林菌株的植物,他们把这种植物加入饲料,研究这种生化饲料对动物机体发育的影响。这项劳动也吸引着年幼的孩子,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高年级学生。在集体农庄养牛场也有一个同样的创造性实验室,少先队员们在那里喂养小牛。在这里研究着几十种饲料配制方案,而引起孩子们特别浓厚的兴趣的是饲料的维生素化问题。他们在夏季举行专门的远足旅行,去寻找富于维生素和植物抗菌素的植物。学生们用特殊的方法储藏了几公担含维生素的干草,到冬季制成维生素粉。另外在乳品商品养畜场、养禽场和养兔场,也都成立了这样的小型实验室或实验角。在这里,劳动以其鲜明表现出来的智慧的改造力量吸引着孩子们。如果孩子感觉到这一点(真正理解还要稍晚一些),那么他的体力劳动就会充满智力的内容。? yMZHUd  
    我们全体教师认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所有这些心爱的劳动之角都跟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在课堂上、在讲授大纲教材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对某种劳动活动的兴趣。例如,早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获得许多关于植物特别是关于果树的知识。教师M•H•维尔霍汶娜、г•A•涅斯捷林柯、E•M•日阿连柯,在给低年级学生讲述生物界的时候,就向他们介绍高年级同学在教学实验园地、果园、苗圃里做些什么事。这样就引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希望知道得比课堂上所学东西更多一些,而这正是对劳动发生兴趣的最初的源泉。在所有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活动的角落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认识事物,而且劳动越紧张,对自然规律性的认识就越迅速、越深刻。? yMZHUd  
    经验证明,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劳动。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兴趣有利于把学生联合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在我们学校里,这样的联合组织每年有70个以上。每个小组有3到12名学生。所有的小组(有的叫小队、分部)都按照自己的独立性原则进行活动。熟悉某一种劳动的教师,参加学生小组的活动,并经常成为他们的指导员,但他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本门业务的内行的资格参加的。但是这样的教师在我们这里不超过15人,所以其余的学生小组都是由最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领导的。这里所说的领导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这首先是领导者个人的技艺能够成为大家的榜样,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来鼓舞组内成员。每一个这样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学生(通常是七、八年级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周围团结起好几个也热爱这项活动的男女学生。? yMZHUd  
    我们还有这样一种联合组织,参加的成员是具有不同的劳动训练程度和不同的技能技巧水平的学生,这种组织倒是极有生命力的,因此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是可行的。它的产生似乎是自发性的:二年级学生跟五年级学生在一起劳动,五年级学生又在向十年级学生学习。但是这种表面上的自发性才是真正的独立性:对劳动的迷恋和热爱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了。譬如,我们就有这么一个工作室,每天到了从事心爱劳动的时间,就有一群少年模型设计者聚集到这里来。其中能力最强的是九年级学生谢尔盖。他和自己的几个朋友(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一起,正在设计一套电气化铁路的模型,这个铁路模型有自动信号系统,有几个扳道岔、尽头线和备用线。在他们旁边,有两个七年级学生(一男一女)、一个八年级学生和一个九年级学生,在一起设计一台电动起重机的模型。但是,他们当中的人不时地去加入前一组比较有能力的同学的劳动中去,而后者也来帮助他们装配起重机。在这里,好像是一个联合组织里有两个小的集体:一个在完成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另一个在完成较简单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爱好是相同的。在完成较简单工作的那个集体的成员们,力求达到高度的技术水平,以便有资格跟那些更有经验的同学们一起干活。而那一组的人也想始终走在前面,因为他们感到,那些经验较少的同学当中已经有人“紧紧地赶上来了”。在这个联合组织里还有3个学生:2个二年级学生和1个四年级学生。他们也想做点什么事。于是,年长的同学给他们找到力能胜任的工作:让他们磨光用来制作小车厢和扳道岔的金属片,并且擦净一台旧的生锈的小电动机的零件。这几个年纪小的学生高高兴兴地完成着这项粗活儿。后来,逐步地把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委托给他们。譬如,过了1个月,四年级学生奥列格已经在帮助九年级学生给金属片上钻孔了。看到这种情况,组长对同伴们说,看来不久就可以让奥列格上车床工作了。? yMZHUd  
    经过3个月,铁路模型和起重机模型都做成了。谢尔盖又把一个新模型——初轧机的图纸拿到工作室来。这台初轧机模型已经带有自动学和电子学的因素(程序控制、对所加工的零件质量有自动监督)。原来那两个完成不同复杂程度工作的联合组织,合并成一个集体了。? yMZHUd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好比是引力各不相同的磁石:磁石的引力越强,学生参加的那种劳动越有趣,他在这种劳动方面的能力就发展得越明显。? yMZHUd  
    教生物学和化学的女教师E•E•科罗米依琴柯,非常喜爱动物饲养业,她在一个牧场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让学生在那里研究抗生素对动物发育的影响。这件最普通的劳动,在她的指导下,就变成了使小组成员们很感兴趣的事。少年饲养员们心满意足地照料动物,配制饲料。? yMZHUd  
    正如我们上述的情况所表明的那样,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最好是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期的学生在经常地密切地交往的条件下来实现。因此,我们认为,把十一年制学校的高年级分出去作为独立的教学教育机构是不适当的。不要以为我们把低年级学生跟高年级学生分开,就能更好地考虑两类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反,凡是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的学生同在一起学习的学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他自己才能更好地受教育。在我们学校里,每一个高年级学生都在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低年级同学,而且特别重要的是,他们以心爱的劳动吸引着他们,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地掌握劳动的技艺。不仅十一年级和十年级学生,而且九到八年级甚至七年级的学生,都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当我们在教育某一个低年级学生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在想:应该找哪一个高年级学生跟他去接近,哪种兴趣和爱好能够成为他们精神交往的共同基础。这是一把进行个别对待教育的钥匙,不过这个问题十分复杂,需要专文加以探讨。? yMZHUd  
    在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领导以及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初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教师是旁观者,所有的小组活动都是学生在搞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我们之所以有一批着迷于技术、植物栽培、果树栽培的学生,就是因为有一批热衷于自己爱好的事情的教师在他们眼前做出了榜样。我们的教师A•A•费利波夫、N•B•康潘尼耶茨、A•ф•,巴尔汶斯基、B•Я•塔兰、B•И•申古尔、A•A•沃罗希洛,他们精通内燃机、电动机,熟练地掌握车工、钳工、电气装配工、钢筋工、电焊工的专业。他们每一个人总是跟学生在一起设计着什么东西。从这些教师手里制作出来的各种东西,都以制品的美观、工艺上的精巧而见长。物理教师费里波夫跟学生们一起制作了一套电气修理精密操作用的工具。手工劳动教师塔兰制作了一个便携式的工具箱,里面有一套可供在田间当场修理拖拉机和农业机器的钳工工具。教师申古尔制作了几十个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许多学生学他的榜样,迷上了这项工作。我们有些11、12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照线路图装配出微型的半导体收音机。? yMZHUd  
    一些自然常识教师和低年级教师,如A•A•萨姆科夫、O•И•斯切潘诺夫、E•E•科罗米依琴柯、E•M.日阿连柯、M.H.维尔霍汶娜,热衷于培养粮食作物、技术作物和果树,在生物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搞试验。他们每一个人在果园里和葡萄园里都有自己的果树和葡萄树——这里说“自己的”,是指他们对每一根技条都非常爱护地进行照料。他们每年都撒播树种,培植幼苗。? yMZHUd  
    掌握技艺是推动学生从事心爱劳动的主要刺激物。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上学的年份里都要在一个选定的领域里取得突出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精神:一个人热爱一样事,为它而入迷,离了它就不能生活。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常是要经历长期的反复的探索的。一个学生可能在各种不同的劳动项目中尝试自己的力量,学习各种技能,  但是当他在某一种劳动中的成就还没有远远超出基本要求的界限时,还不能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刨出一块板,做出一个小房子的模型,装配出一个发电机模型,等等,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需要较多的练习,有的学生需要较少的练习而已。但是要使一种劳动成为心爱的、入迷的事情,却是需要达到超过对同年龄学生的要求更加突出的成绩的。? yMZHUd  
    一般来说,在我们学校里,儿童在低年级时就已经在某种劳动中取得突出的成就了。一个三年级学生的锯工技巧能超过高年级学生;另一个小学生做出的木头小房子是那么漂亮,以至全校师生都为之赞叹不已;第三个小学生把几个栽培品种的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结果长出那么茁壮的枝条,以至连植物学教师都在思考:这个学生是怎样达到这种成就的;第四个小学生通过帮助少年摩托车手擦洗零件,他自己学会了拆卸和装配小型内燃机。但是在某一具体事情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还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全部天资都开发出来了,他的才能已经定型了,他已经可以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前途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当教师的可以思索,而儿童呢,还是让他再继续地探索,去取得更新的成就吧。? yMZHUd  
    发展个人才能是一个活的、变动性很大的过程。天资和才能一样,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有可能在另外一件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要在劳动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儿童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他会看到(更确切地说:会感到)自己做到的已经很多,但同时又还很少。 yMZHUd  
    刺激学生去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发现儿童的天资和发展他们的才能的一种方法。但在实践中运用这个方法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在27年的教育工作中,就遇到过几十个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能在任何领域内取得任何显著的成绩。其中也有一些学生对体力劳动抱着厌恶的态度。但是不管一个人多么不愿意劳动,我们对他的教育还是必须从让他取得成绩开始(起初哪怕是只取得最微小的成绩)。对于那种“一双手连什么也不去碰”的懒汉,在开始的时候就简直不得不强迫他劳动,——不过,据我们的体会,要让他在那种能够取得一点成绩的地方去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教师跟学生一起劳动。我校有一个懒惰的、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学生维塔利。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教师们找不出教育他的好办法。维塔利甚至不愿意学开摩托车,——大家知道,孩子们对这件事是很少有人不感兴趣的。可是,有一次,我们决定带着维塔利和别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桑树田里的行间中耕。教师跟他一起干活,告诉他应当怎样使用机器,怎样发动马达,怎样操纵犁头。教师多次地采用了这个方法。直到最后,维塔利终于爱上了在农业机器上的工作。当他在这个领域里刚刚取得一些成绩后,我们就引导他去努力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yMZHUd  
    天才和技巧——这首先是一种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只有在为取得新的成就而从事顽强的劳动的道路上,才能展示出儿童的天资和才能的新方面,扩大他们的兴趣范围。几年以前,有一个叫维佳的四年级学生,跟年长的同学们在一个少年养畜者小组里一起活动。他最喜欢的事是照料小牛。他有机会经常地观察到,年长的同学们在为母牛和小牛准备干草的时候,力求把干草中的营养物质尽量地保存下来。有一次,大家委托维佳准备几十公斤含维生素的干草,以便用它制成含维生素的干草粉去喂养小牛。维佳把干草晒得非常合适,结果用这种干草粉制成的浸制剂成了很宝贵的药物,拿它去喂生病的小牛,那些小牛都很快恢复了健康。在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确是了不起的成绩。到五年级,维佳迷住了给小牛配制饲料的工作,后来他开始自己培育饲料作物。到了七年级,这个少年又取得了新成绩:他学会了使粗饲料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他所照料的那几头母牛的产奶量都提高了。我们看到,这个男孩子的细心观察的能力日益得到发展。看起来,他是应当成为一个很好的养畜人员的。但是,他的才能的发展道路到后来稍有变化。到了高年级学习期间,这个青年对于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实际应用产生了兴趣。他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试验,促使他去独立地探索,以求找到为抗生素的成活创造一种新环境的方法。在畜牲场的一个分场里建立了一个生化实验室——这又为几个学生从事心爱的劳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角落。两年前,维佳从中学毕业了,考进了农学院。我们希望这个青年人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以至科学家。? yMZHUd  
    有些学生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天资,我们对于培养这些学生的才能要予以特别的重视。这种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里有,而且在优等生里也有。我们深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某一劳动领域里达到高度的技巧,因此我们也要尽力激发这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的开端。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我们要努力使儿童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深入到它的精细微妙之中去。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没有取得成功,教师就要帮助他再从头做起;如果第二次也失败了,教师应当建议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着手,或者暗示他应当如何去做。? yMZHUd  
    我校全体教师始终在努力使学生从事的一切劳动项目都充满智力的内容。那些最简单的劳动过程,都应当渗透研究性的、试验性的思想。一个学生哪怕只有一次经历了某项劳动的全过程,——譬如,从准备肥料混合物到施肥,再到收割,而所培育的植物比大田里的作物提前成熟一到二星期,——那么你就很难使这个学生离开研究肥料的工作角了。我们有几个少年和青年男女学生,在这个不平常的“工厂”里从事创造性劳动,已经有4、5年的“工龄”了。由于从事积极的研究性劳动,这些学生的才能和天资逐步地发挥出来了。他们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跟实验室里的精心细致的研究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验园地里,他们在试验研究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从铁锹和粪叉到显微镜,从化学反应到保存着宝贵的腐殖质的粪沟,——这一原则成了学生的最简单的农业劳动的显著特点。我们的理想是让这些学生成为专心致志地研究土壤,研究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研究消灭害虫的手段的劳动者。现在学校里正在组织成立一个少年研究者参加的土壤研究站。这将又是一个儿童从事心爱劳动的活动之角,他们将在那里研究各种各样的土壤混合物,研究本区和本州的各种土壤。? yMZHUd  
    要迫使一个学生参加一点体力劳动是容易的,然而要教会他把双手和智慧的努力结合起来却要困难得多。然而正是在这种结合中,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哪怕是最消极的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的真正有效的钥匙。对于这些消极的学生,我们起初先迫使他们完成一定的体力劳动,并且努力使他们通过这些劳动而看到一条去认识(哪怕是很初步的认识)和征服自然力的道路。如果学生把体力劳动看成是一种达到创造性目的的手段,那么就说明他已经克服了懒惰思想,变得热爱劳动了。? yMZHUd  
    我们认为现在已经应当严肃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就应当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适合于他的天资和才能的劳动种类。寻找这种劳动种类的过程应当尽早地开始。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爱得入迷,并且要努力使实际活动跟掌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就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学生选择了某种劳动,他就应当在与这种劳动有关的那门学科上走在同年龄学生的前面。? yMZHUd  
   我们准备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加强这种倾向。例如,对植物栽培方面的劳动和试验活动表现出爱好的那些学生,就准备学习一种较为深入的植物学课程。现在我们的学校图书馆就正在为这一批学生挑选图书资料。在课堂上,也将向这一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对机械化、电工学、模型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劳动显示出明显的才能的学生,将对物理教学大纲中已有的某些章节学习得更加细致,并且准备补充学习一些教学大纲中没有的材料。补充材料可以以课外独立活动的形式来学习。对于在理论思维(特别是数学思维)方面天资较高的学生,我们现在已经在教学大纲中补充了高等数学的因素。在数学方面天资最高的一些学生,将从三、四年级(原来是从六年级)开始学一点代数,——我们让高年级学生教他们,并为此专门规定了另外学习的时间。这些学生到了九、十年级已经能进行微积分的计算了。这个要求在他们来说是可以达到的,正像个别9、10岁的孩子会装电子管收音机一样。现在学校里已经为“少年数学家研究室”配备了一些直观教具和设备。专为他们编写的包含高等数学因素的教学大纲,目前已经在实际中试用。十至十一年级的一些学生已经在掌握无穷小量的分析,掌握微分和积分计算。? yMZHUd  
    我们设想,再过两年,我校在大概从四年级起的所有各年级,都将安排一小时供学生学习他最喜欢的学科(可能,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叫做“创造性学时”)。在列入课时表的这一小时内(起初每周1小时,以后随着教学过程的改进,中年级将安排2小时,高年级为3小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去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地钻研理论。全体教师将努力在这一个小时内,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努力跟他的体力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地点,将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的性质和劳动的内容来确定。有些学生将去翻阅书籍和杂志,另一批学生用显微镜去看东西,第三批学生迷住一个设想,要实现它就需要用铁锹去工作,第四批学生将到车床边或者装配台上去加工材料。从事“心爱的劳动”的时间将变得更加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我们全体教师将竭尽努力,使学校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开辟一个“难题之室”,把一些最复杂的设计和装配的意图作为创造性的任务陈设在那里,让学生去解决。? yMZHUd  
我们提出的第二个设想是,建立一个“农业新技术和小型机械化研究室”,让学生在那里研究和制作一些能够减轻农业体力劳动的新机械和联合机。每一个学生将掌握一种通用的工作专业,力求成为自己这一行的能手和干练的劳动者。
知足常乐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6161
贡献值
2545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1-07
68、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yMZHUd  
yMZHUd  
“什么是小学?”人们关于小学的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谈论得很多,“牢固的知识是在小学里打下基础的”,“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当谈到中、高年级教学中的缺点和失误,谈到学生的知识肤浅而不牢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些议论,小学经常受到的责难,就是它没 yMZHUd  
有给予儿童日后学习所必需的、一定范围的知识和能力。? yMZHUd  
    是的,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儿童学习。关于这—点。卓越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乌申斯基、第斯多惠都曾谈到过。这一点也已经为实践、为教师们的经验所证实。小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牢固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包含着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好比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要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 yMZHUd  
    我在准备担任小学的教学工作时,我力求精确地规定出:哪些东西是儿童必须深刻地识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哪些能力是儿童必须学会的。? yMZHUd  
    但是小学的任务并不只是这些。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他的工作对象是完整的儿童。? yMZHUd  
    在一至四年级(7岁至11岁)这几年里,正是一个人成长的时期。当然,这个成长过程并不是到小学毕业时就结束了,然而正是在这几年里,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不仅应当为日后的学习做准备,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便今后能顺利地学习。儿童还应当过着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现实的事情,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就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 yMZHUd  
    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仅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指路明灯,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导师和生活的教师。小学是我国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的基地。但是无庸讳言,许多小学特别是八年制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还有一些严重的缺点。在一些小学里,学生的命运是很苦的,在我的想像中,儿童好像背着一个口袋,教师尽量地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往口袋里装。要把这样的重荷背负到一定的地点,也就是说背负到中年级和高年级学习的时候,——在有些教师看来,小学生的生活和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 yMZHUd  
    小学必须给学生以固定范围的知识。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不明确和不肯定的地方,都会不仅削弱了小学,而且削弱以后的几个教学阶段。如果不明确地规定出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技巧的范围,就办不好学校。许多学校的初级教学阶段的严重缺点之一,就是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点: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各学年里,究竟儿童应当深刻理解和牢牢记住哪些规则和定义,究竟儿童应当学会正确地书写哪些词和永远牢记它们的正写法。有些教师竭力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儿童的脑力劳动,他们忽略了这样一点,就是不仅要使儿童认识一些东西,从事一些有趣的活动,而且要使他把一些东西深刻地记住和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现在关于小学生的一般发展问题讨论得很多。当然,一般发展是学习和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起着同样重要作用的还有那些基本知识,如果不识记和牢固地保持这些基本知识,那就不可能有一般发展,因为所谓一般发展,就是要不断地去掌握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学会学习。? yMZHUd  
    在完成小学面临的这些极其重要的任务的同时,有一点是不应忘记的,这就是:教师所教育的对象是正在经历着神经系统迅速成长时期的儿童。不应当把儿童的头脑看成一种什么活的装置,它被现成地交给教师,以便不断地掌握知识,把知识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7至11岁的儿童的大脑正处于迅猛发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忘记了必须关心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关心大脑两半球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就会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yMZHUd  
    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与此同时又不要忘记一个明确的、严格规定的目标:儿童究竟应当学到哪些知识,他必须学会写哪些词,并且永远不忘记这些词的正写法,以及必须永远牢记哪些数学规则。 yMZHUd  
yMZHUd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yMZHUd  
yMZHUd  
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是“用我们的智慧的眼睛在事物的一切关系的中 yMZHUd  
心看见该事物的能力”(乌申斯基语)。与观察力紧密联系的,还有智力发展的其他特征,如:求知欲——即对周围世界现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想要认识和知道事物的一种意向;系统性 (системностъ)——即能目的明确地选择认识的对象、概念、判断等;可容性(емкостъ)——即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并在智力财富中辨明方向的能力;条理性(дисциплинированностъ);灵活性;独立性;批判力(критичностъ)。? yMZHUd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必须考虑到“知识”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第一,我们认为这个概念包含的意思是,要把那些基本的真理(事实、规则、数据、各种各样的说明、依存性、相互关系、定义)经常地保持在记忆里,因为这些东西在生活里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的,如果不会运用它们,不能在必要的时候从自己的记忆里找出需要的东西,那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学习,不可能有智力发展和智力劳动。第二,知识的含义是,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要善于运用那些人类所积累的并保存在书籍里的浩如烟海、广阔无垠的知识宝藏。 yMZHUd  
    这是知识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然而毕竟有所区别的因素。在对待具体材料的态度上,一定要采取两种不同的方针。有一些东西是应当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这些东西好比是解释各种新的事实、现象的钥匙,或者形象地说,是思维的工具,——所有这些都必须永远牢记,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和经常运用它们,使工具不至于生锈,不至于变成累赘的负担。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要把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事实、现象、定义、说明等等,正是通过知识的运用,通过把它们用于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使它们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记忆里。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自己的学科体系里,定出如何运用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途径。数学教师们设计了一种仪器,让学生在解代数方程时利用这种仪器复习乘法的公式。同时,又运用这些公式来解答应用题。? yMZHUd  
    我们分析了各科教学大纲,定出了那些必须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范围(公式,法则,规则,米制单位,正字法规则,对物质、植物、动物的一般特点的说明,地理术语,地理客体在地图上的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既通过专门的记诵,也在实际作业(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识记。为了记住乘法表,我们有一种特制的数学箱,用它来进行识记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为了记住地理上的客体和距离,我们做了一系列游戏——沿着地图“旅行”。在教学试验园地上,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选择植物,使学生由照料一种植物过渡到照料另一种植物时,要求回想起保持在记忆里的某些重要的植物特征。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不随意识记创造条件的手段,而不随意识记的重要意义是已经被科学证实了的。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例如,假使学生听过了一个关于物质构造的有趣的报告,读过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那么这就为他以后在课堂上学到这种教材时创造了不随意识记的条件。我们力求使许多概念(特别是像国家、民族、运动、机能等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通过不随意识记的途径进入学生的记忆。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 yMZHUd  
    科学在迅猛地向前发展,知识越积累越多,而人的记忆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我们不应要求学生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要他永远把整个课程都记在脑子里。我们教给学生在课堂上准备回答问题的时候,以及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利用课本。? yMZHUd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数学教师在开始教一条新的定理时,先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学生要解释(同时使用图画、直观教具)他们是怎样理解这条定理的。学生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定理就越容易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yMZHUd  
    人文学科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照教科书死背,不允许复述背下来的东西。因为那样会束缚儿童的智力,特别是当他正在获得关于某种依存性和规律性的初步表象的时候。为了防止机械记诵,教师在检查知识的时候,从来不提出那些要求学生照原样复述课文的问题。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学生应当动脑筋思考,进行对比和比较,做详细的解释。学生不是逐段逐节地学,而是深入思考地从各种来源(教科书、补充材料)中去获取知识。我们不是让学生进行千篇一律的单调的复述,而是让他们热烈地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手里拿着书进行争论,援引资料的出处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其实,教师这样来提问题,让学生拿着书来回答,要比合起书本回答困难得多。? yMZHUd  
    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
知足常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