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口镇为福建省定革命老区重点镇。
革命老区,是革命根据地的简称,由老区基点村和老区村组成。其大体标准(省定):
老区基点村。解放前建有党组织,红军或游击队长期在该村公开活动,革命斗争时间长达两年以上,贡献较大,遭到敌人的严重摧残,革命处于低潮时,没有发生过变节事件,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直到解放。
老区村。革命斗争时间一年以上(特殊贡献可以酌情评定),多数群众发动起来,有一定贡献,没有出现过变节行为。
按上述大体标准认定的老区村庄面积、人口、贡献等为依据,确定老区乡(镇)或老区分布乡(镇);老区县(市)或老区颁布县(市),再分重点或一般等类型。迪口革命老区重点乡镇,系按此标准评定。
迪口溪,原谓“秦溪”,源于玉山镇板头岗和狮子岩的南梵水,流经汲溪,可建、迪口、龙北溪、郑魏、大布林等,境内有支流9条汇合,经延平区的南山、吉溪注入闽江。
迪口山境地形,山岭起伏,岗蛮成脉,森林茂密,奇山异洞,星罗棋布。东部有号为建瓯“四大天柱”之一的石塔山和蟹龙岗、白荷岩、鹤峰岩、石饭甑、和尚岩、长林岗、牛角岗等,分别与玉山镇的富地和古田县的小禄、石坑相邻;南面有圣殿岗、石佛岗、五谷仙岗、石天岗、东岩下等,分别与延平的大禄、明洋、杜嵩岭交界;西面有虎头岩、白石岩、凉伞山等与建瓯南雅接壤,西北面有林山尖、莲花篮等与南雅的胜浆和小桥的百丈溪交界。此外,还有蝙蝠洞、迷宫洞和石擎寺、金峰寺、天堂庵、万民庵以及诸多的笋厂、香菇厂等等,都是迪口人民世代扎山抗敌的天然屏障和避难场所。
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迪口为游击战争老区的重点乡,革命老区基点村和老区村遍布全境,在迪口整个游击战争中,迪口革命老区的内涵及其历史贡献,可以用以下“五个基本特点”来概括:
其一:是先后建有两个县委。即1936年6月,闽北红军王助、饶守坤部由崇安苏区挺进敌后,开辟新区后,在迪口建立的中共迪口县委和1948年5月闽浙赣省委及闽东北地委在迪口大布林建立的中共建瓯县委,两个县委分别领导了迪口不同时期的游击战争。
其二:是1947年底1948年初,由曾镜冰、左丰美等为领导的中共闽浙赣省委和福建省委从闽中北迁南古瓯边界,迪口的西坑一带是省委机关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这里便形成了全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而省委机关的安全保护和生活给养的两付重担也就历史地落在了迪口人民的肩上。
其三,是1936年5月,王助、饶守坤率领的闽北红军第二团,建立以迪口为中心的闽东北游击根据地后,于6月在迪口游击区富地据点正式成立了闽东北特委和军分区,由王助任特委书记,饶守坤任军分区司令员,左丰美任特委团书记兼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迪口根据地遂成为闽东北敌后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
其四,是1948年,同时建立有两支建瓯武装游击队,即以中共建瓯县委书记李忠群兼队长的建瓯第一支(迪口)游击队和以中共建瓯县委副书记陈顺有兼队长的建瓯第二支(迪口)游击队,两支游击队招收当地青年贫农团成员330人,使游击队伍基本地方化,利于瓦解和肃清当地的反动势力,起到了保护省委的重要作用。
其五,是1938年2月9日,闽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饶守坤任团长,于2月25日率团开赴抗日前线,其中不少指战员来源于1935年间闽北苏区挺进敌后的迪口红军。
这些基本特点,也可以称之为迪口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出了迪口的游击战争,在闽东北乃至全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_B:d;
第一章 迪口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_B:d;
第一节 闽北红军入迪口
=-_B:d;
闽北红军入迪口,是1934年2月间,在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城相继陷落,分区领导机关被迫迁往大安,闽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由闽北分区党委黄道等人提出“实行战略转移,开展游击战争,相机打击敌人,争取战争的主动权”的正确主张,而命师长黄立贵带领小股部队80余人枪,机枪二挺,深入到建、松、政地区作开辟新区的尝试。
8.9月间,黄立贵率100多人枪,在迪口的中田、黄地洋、东南洋、占地、殿元、黄村、西坑、杉洋等10多个村庄发动群众抗租、抗息、抗税、抗丁和除恶分粮斗争,在东南洋、黄地洋、岩前杀了民愤极大的首恶分子7人,从地主、富农家破仓出粮食4万余斤,济贫300余户。这一期间,红军队伍不断扩大,仅黄村、西坑、杉洋三个村就在詹三友、詹桂婢、詹吓仁、詹国珠、游成牛、游德嵩、王吓座、叶彬彬等30余人参加红军。
=-_B:d;
=-_B:d;
第二章 迪口革命根据地的再创立
=-_B:d;
第一节 南古瓯游击区迪口据点
=-_B:d;
南(平)古(田)瓯(建瓯)游击区的地理位处于福建省的中心,介于闽东、闽东北、闽西北和闽中之间,是连接闽东、闽东北、闽西北、闽中的中枢地带,中共福建省委早就瞩目这块地盘。1943年,黄扆禹、刘捷生、江作宇、张翼等领导在这里活动①,建有中共古田工委和古田武工队,叶明根等领导在迪口西坑、店村、油坑建立据点,西坑村先后有游可锋、游炳老、游德嵩、游仲铭、游章华、游文喜、游绍焕、游土马、张可盛、李农生、张火婢、游凤金、游可喜、谢吓永、康福源、魏昌喜等80多人参加贫农团或游击队。
1943年9月,陈贵芳同省委失去联系,靠独立自主,灵活机智,坚持游击战争期间,曾到迪口的油坑、西坑、明洋一带活动。1944年4月,恢复了古田工委,王一平任书记,在工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巩固了古田、南平边界地区及迪口的西坑、店村、下房、油坑等据点。7月,王一平调回省委,古田工委扩大为闽东特委,张翼任书记;将古田武工队扩充为100多人枪的闽东北英勇游击支队,初步形成了南古瓯游击区。此后,南古瓯游击区与闽北、闽中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成为省委活动的中心。
1945年6月,闽浙赣省委为加强与各游击区的联系,南古瓯游击区开辟四条交通线:一条是以杉口尾村为起点,延伸到中保、徐坑接连迪口、南雅通闽北;一条是以杉口尾村为起点,延伸到漳溪、龙湾、前坑、接连夏道,通福州、南平;条是从吉溪渡过闽江桔树后,菖蒲洋,过尤溪、通沙县,到闽西北;一条是以东门村为起点,延伸到坑舟源、丘园、漳溪、立墩、山后、上地、江坑源、更鼓、岩面,过河到燕南山,通南、顺、瓯边界一带地区。
1945年8月,刘捷生、叶明根、郑荣棠带领游击队以上明洋为中心将游击队根据地扩展到迪口的西坑、店村、大布林、中田、岩下、黄地洋、登地、深溪一带,9月游击队领导人刘捷生、杨兰珍、任国信等从上明洋到店村发动群众组织“抗丁队”。先串通游仁金、游金财、游仁沐三人,后又增加游木兴等共7人为中坚力量,店村连同下庄子、上店共有40多位青壮年组成了“抗丁队”,公推游金财为队长,紧密配合游击队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抓丁扩军“剿共”的罪行。从此,国民党反动派在店村抓不到一名壮丁。
建立了店村据点后,著名的游击女将杨兰珍与店村的龚五妹(千金妹)结下了莫逆之交,杨长二岁称姐,龚次之称妹,杨说我们要革命到底,姐妹到底;龚说我一定跟着姐姐革命到底。从此,龚五妹常搜寻鳅、螺、虾、鳝,新鲜菜蔬招待姐姐;姐姐住在家时,他在门外站岗放哨,敌人来了他先把姐姐藏到房屋顶层阁楼,然后凭着他的那付伶牙俐齿,同敌人展开周旋,使姐姐安然脱险,龚五妹还为众多的游击队同志提供膳食,缝补将洗,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信送物,日夜奔走,立下功绩(现为老接头户)。
1946年初,夏任珍等率游击队40余人到店村破仓,把国民党在店村的存粮2000余斤分发赈济贫苦农民,不几日,国民党迪口乡公所派乡兵30余人到店村反攻倒算,疯狂抓人,严刑拷打,逼勒户户赔粮,从2000余斤(稻谷)追赔至15000余斤,更加激起了店村农民对国民党暴政的切齿痛恨,游击战火熊熊燃烧,根据地发展到钩坑、后坪、上岐、大坑等自然村,150多人参加了贫农团。
此时,在闽浙赣省委的领导下,南古瓯隐蔽基地已形成以南平的大风、古田的凤都、建瓯的迪口为中心,四周拥有100多个巩固的基点村,5.6万余人口,成立了400多人的游击武装,成为闽浙赣边区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基地和指挥中心①。
4月间,赖求兴等率游击队20余人到下房、油坑、江坑、分水等村建立据点,吸收谢国忠、赵忠森、赵忠裕、赵吓南等加入贫农团。不久,赵忠森、谢荣生、夏梁贵等参加了游击队。
1947年下半年,游击队任国信等40余人到山上、汲溪攻打国民党保兵后转而攻打古田县石坑自卫队,击毙敌11人,缴枪11支并机枪1挺。战斗中战士全星光牺牲,分队长任国信臂部负重伤。
店村贫农团团长游金财闻讯,立即调运贫农团成员20余人赶赴油坑岗路上接任国信和扛运缴获的松动弹药到店村,把任国信安置于下庄子一个秘密的山厂里养伤,由游金财、游仁沐等人轮流照顾。为安全起见,贫农团从下庄子到该山厂2里多路,头尾设五站岗消哨,轮流站岗,下庄子严春娘、李衡英二位妇女轮换用草药医治、护理一个多月,因伤口感染病情加重,送往上明洋游击队所部。
后由苏华通过福州地下党的关系,秘密送往福州外科医院治疗,且通过“白皮红心”的大禄保保长刘有荣用大禄保公章出具一张备查的任国信“良民百姓”的身份证明。数月后伤口痊愈。
①《左丰美在闽浙赣边区》173页
=-_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