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江西抚州市乐安县一个叫流坑的村子,这个住着900户人家的村庄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有许多事让人吃惊:庞大的村子被整齐的八条巷道划分;整个村落竟然有七个规整的码头;四面八方都有用于防御入侵的碉堡;更让人吃惊的是,这里的地面之下,有一套科学的排污系统。 co93}A,k 而这一切都不是现代人所为,这一切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 co93}A,k 为什么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山村,会有这样的布局?是谁做了这样精心的规划? co93}A,k 2007年四月,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走进了流坑村,试图探寻这个古老村庄不为人知的故事。来到流坑,我们发现这里是一个有着近六千人口的村子,住在这里的所有人都姓董,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大家族。当我们向村民问起这个村庄的设计时,几乎人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董燧。 co93}A,k 这个挂着一块“理学名家”木匾的宅院位于流坑的中巷,它曾经的主人就是董燧。 co93}A,k 董燧生长在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曾经官至刑部郎中,一生用大量的时间研究理学,所以被当时的吏部尚书曾同亨誉为“理学名家”。 co93}A,k 明代嘉靖四十二年,董燧刚刚从南京辞官,回到了家乡流坑。此时,他并没有一丝离开官场的失意,而是满心欢喜。在他心中,这个雩山脚下小村子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在外乡做官的风光。这位61岁的老人即将要在家乡实现他的一个惊人而宏大的理想,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把家乡流坑由一个山区的小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城市。 co93}A,k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流坑三面环山,赣江的一条分支乌江沿东北方向环抱村子。最巧妙的是,村子西南面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龙湖,这样,乌江和龙湖象护城河一样把流坑环抱其中,使这个村子既不怕干旱,又不怕洪涝,既利于居住,又利于农耕。开凿这个龙湖就是董燧当年实施改造工程的第一步。 co93}A,k 当初,董燧回到流坑后,便向族人宣布了自己的设想,由于他在外为官多年,眼界宽阔,口才极好,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热情的族人纷纷捐款。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董燧设想已久的各项改造陆续开展。 co93}A,k 重新规划后的流坑有七条东西走向的横巷,这七条横巷又与一条南北向的竖巷相连,使整个村子形成“七横一纵”的梳子形状。每条巷的巷口都直对着乌江河岸,并且都建有一个码头,在古代的中国,只有大城市才能建设如此多的码头。这些码头既给交通带来了便利,又能使河风顺畅地进入村中,从而调节村子的温度。 co93}A,k 这个处于巷口的象碉堡一样的城楼叫望楼,每一条巷口的首尾都有这样的望楼,如果一但有外敌入侵,这种望楼将是极好的防御工事。虽然董燧生活在太平年代,不过在他的规划中已经考虑到战乱时的自我保护。 co93}A,k 让人惊讶的是,董燧在流坑村地下建设了一套十分科学的环保排水系统,这些水道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co93}A,k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年董燧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防止水道的堵塞。即在设计天井的时候放有乌龟,乌龟在暗沟里面爬行,有机械性的排污清沟作用。 co93}A,k 如今我们居然还能时常看到小乌龟从地下水渠中爬出来,这些小乌龟从何而来呢?流坑的村民相信四百年前的那些乌龟至今还活着。 co93}A,k 董燧带领着族人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造了流坑,当大旅行家徐霞客路经江西山区这个偏远的村子时,不禁发出了赞叹:“其处阛闚纵横,是为万家之市” co93}A,k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流坑只是当年那个“万家之市”的一小部分,很多建筑已经不存在了,不过村北这片规模庞大的古樟树林却越来越枝繁叶茂。 co93}A,k 樟树虽然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然而象流坑村这片有上万株樟树的林子,却很罕见。而这片树林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正是因为董燧的长远考虑。当初董燧在规划流坑时,为了防止流坑村的水土流失,便在乌江两岸种了一大片樟树林。但是他又担心有村民随意砍伐和破坏,于是董燧便导演了一出苦肉计。 co93}A,k 从那以后,果然没有村民敢砍伐樟树,并且把保护树林作为一个严格的规矩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这个规矩在流坑依然妇孺皆知。 co93}A,k 在中国古代,也许有很多人曾经象董燧那样,心怀改造自己家乡的理想,但最终能实现这种庞大工程的人微乎其微。董燧,之所以有雄心做这样一个工程浩大的事情,在他心中,有一个为家族彰显荣耀的强烈欲望。 co93}A,k 如今,我们走在流坑的巷道中,随处都能感觉到一种儒雅尊贵的文化氛围。 co93}A,k 这是一座叫“凤凰厅”的明代老宅,如今住在这里的是董氏第40代子孙董克旺。之所以叫凤凰厅,是因为董克旺的先祖叫董凤,董凤虽然一生经商,却极其爱好文学,他曾经在自家的墙壁上做了一个暗含自己人生理想的砖雕。 co93}A,k 这所房屋两百年前的主人叫董庄,这些屋檐下的诗词是董庄自己亲自画上去的。董庄非常痴迷诗词书画,据说当年他的这处新宅刚刚建好,自己就踩着木梯把最喜欢的诗词都写在了上面,一边写一边还啧啧赞叹,有好几次在自我陶醉中不慎摔下来。虽然经历数百年,至今仍然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间屋子当年的主人文气十足。 co93}A,k 这些表现三国或者西游记故事的精美木屏风和窗花雕刻,更是在流坑随处都可以看到。 co93}A,k 其实,流坑的文运早在一千年前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co93}A,k 公元十世纪中叶,一位名叫董合的读书人,为避战乱,携家带口,从江西临川一路迁徙而来。这个中年人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先祖,那就是宣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大儒董仲舒。 co93}A,k 当董合走到雩山脚下时,这里的青山绿水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毅然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董合建起了第一间房子,开挖了第一块田。那时他绝对想不到,他所建立的这个村子后来一直保持着一村一姓,历经朝代更迭,顽强的延续了一千年。而他的祖先董仲舒的文化基因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也在这里发扬光大。 co93}A,k 现在,我们在流坑,能看到董氏家族在不同时代建造的书馆三十多处。一个村子里有如此多的书馆足以说明这个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北宋初年,流坑的开基祖董合的第三代孙董文广,成为董家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他中举之后,决心用教育来振兴家族。董文广回到家乡,办书院,招学徒,纳贤才,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五百年后,流坑的规划工程师董燧还对这位先祖极其推崇,董燧认为董家的真正兴盛是从董文广开始的。 co93}A,k 董氏第四代董淳成为第一个考中进士的董氏子孙,这一年,距离董合在流坑筑屋建村仅仅半个世纪,又过了不到20年,流坑董家出了一个惊人的奇迹:有五个董家人同时在一科考中了进士。一时间被全天下誉为“五桂齐芳”,据说“五子登科”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为了纪念这一了不起的大事,董氏特地在村庄里修建了一座“五桂坊”。 co93}A,k 更让人惊讶的事情在随后的几代人中接踵而至,董家的第七代和第八代居然出了一文一武两状元,很快进村的入口便多了一座状元楼。而此时,董家已经在两宋时期出了24个进士,而举人更是上百。 co93}A,k 在流坑,我们发现很多家门前都直立着几块凿着方孔的长方形大石头。研究流坑村文化几十年的黄更昌告诉我们这些石头可不一般。 co93}A,k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科举考场上表现优异的董氏子孙纷纷进入官场。在流坑董氏的历史上,入朝为官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监察御使,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流坑董家成为一个社会声望非常高的大家族。 co93}A,k 明朝嘉靖年间,董氏家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这样,当董燧满怀荣耀,雄心勃勃的开始他的远大计划的时候,一切似乎如预期的那样顺利开展,流坑正在由一个村落向一个城市过渡。 co93}A,k 然而,流坑并没有象董燧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虽然在董燧84岁去世的那年,流坑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大村落,不过终究还是没有成为一个城市。 co93}A,k 流坑村是处于一个偏僻的边远山区,古代它主要是通过乌江与外部世界相连接。乌江是流坑的母亲河。到了明代之后,随着我国公路的发展,流坑和外界的联络也就渐渐削弱了,这也是流坑后来它本身发展受到阻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co93}A,k 除了地理上的原因,流坑的兴衰和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co93}A,k 到了清代,流坑董氏由科举入仕的道路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随着封建教育体制的逐渐僵化,流坑的文运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清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流坑没有出过一个进士。 co93}A,k 然而,虽然没有在科举道路上有所发展,但是,董氏家族的荣耀和气节却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co93}A,k 流坑村北的陌兰州上,有一片建筑的废墟,那里立着五根高达八米的花岗岩石柱。 co93}A,k 这座大宗祠是董燧当年规划流坑时最大的手笔,据说,当年这座建筑的规模在江西的城市中都难得一见。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宗祠? co93}A,k 在流坑,我们找到了一位叫董兆荣的老人,他已经84岁了,他保管着一本和大宗祠同样年久的族谱。 co93}A,k 在族谱中,我们看到这个昔日辉煌建筑的平面图。董氏大宗祠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所用的建筑原材料大多是从紫禁城运来的。董燧为了激励子孙,让这个家族持续不断的兴盛下去,集全族的财力建造了这个流坑历史上最雄伟的宗祠。由于这个宗祠过于庞大,董燧决定把它建在村子北边的开阔地陌兰州上。陌兰州环境优美,地势平坦。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大宗祠日后的劫难埋下了伏笔。 co93}A,k 邢玉堂恼怒成羞,扬言要踏平流坑。1927年八月,当邢玉堂的人马逼进流坑的时候,流坑的董家人抱定“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坚持不向兵痞妥协。于是,那一天,面对成千上百全副武装的军阀部队,流坑的男女老少拿起最简单的武器捍卫他们家族的尊严。 co93}A,k 邢玉堂的部队最终被赶出了流坑,象征着流坑光荣与骄傲的董氏大宗祠在那一夜化为灰烬,不过董家人并没有遗憾,他们用战斗捍卫了家族的尊严。八十年来,流坑董家人没有再重修这个大宗祠,这五根象脊梁一样的花岗岩石柱一直就这样屹立在雩山脚下。 co93}A,k co93}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