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啡小沫(feixiaomo6)
文 | 啡小沫
一网友给我讲了件他们公司最近有趣的事情。
他们公司新上任的设计总监,加班加点亲自设计了一些很别致的字体,用在海报上。本以为既能突出公司文化,又创意爆棚,结果上线后,竟然让客服部的工作量激增。
因为,字体太抽象,用户看不懂,需要的功能不能一眼找到,于是天天打电话咨询。这位设计总监还不愿意修改,执意强调公司文化要从字体的细节开始贯彻,用户习惯得培养。
会上,老板直接把月薪近3万的设计总监,安排到了底薪3000块的客服职位上轮岗一周。
这轮岗安排得好!
很多公司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技术啊、设计啊、产品啊,习惯了用专业人士的视角看问题,而离用户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
当真应该定期去离用户最近的部门轮岗,销售部啊、客服部啊。去听听用户的心声、用户的抱怨,才不会被自己脑海中假想的客户迷了双眼。
刘润老师在他的课程中,也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
他1999年去微软做工程师,公司也安排他去客服部接一周电话。他开始不理解这个安排,等他真去了,才发现了意料之外“新大陆”。
客户打电话问刘润老师,你们电脑上的茶杯托盘怎么合不上了?他回答他们不卖电脑啊,也没有茶杯托盘。沟通下来才发现,客户说的是光驱……
1999年,马云刚刚辞职,凑了50万元创办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刚刚开发出“中国风味”的ICQ;我在读小学,我们进学校的电脑机房,还是要穿鞋套的。
那年,电脑真是个新鲜玩意儿。这么想,并非专业人士的客户,以为光驱是放茶杯的、以为微软是卖带茶杯托的电脑的,也是情理之中。
可倘若作为专业人士的刘润老师不去客服部轮岗,恐怕根本无法想象有如此光怪陆离的问题。
我们当年学习建筑设计、学习古城保护的时候,也是装了一脑子理论、一大堆名词,觉得自己特别专业。结果到设计院一实习就被打回原形。
比如,我们每天在闷头探讨城市的肌理、文脉的延续,但去调研被地块居民问的最多的是:啥时候拆?能赔多少?
比如,我们做一个综合体设计,拉方案草模的时候更多在关注体块的穿插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对话,甲方爸爸来了,站在身后指点:“我希望顶层这个地方,是钻石的形状。”
倘若专业人士没有一线的实战经验,没有与客户流畅沟通的技巧,不能设身处地想非专业人士之所想,会很难推动任何事情。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有门课叫金工实习。一整个学期,每周一次去工厂,车工、铣工、钳工、数控车床等等大全套来一遍,最终独立做出一把小榔头。
大部分学校只有机械专业必修这个课,而同济作为工科特色很强的学校,甚至电影学院的学生都要学它,我当年听到过很多同学的抱怨。我自己动手能力极差,也很不喜欢这门课。
但如今回想起来,这倒真是极好的一门课。
我们大部分同学,不缺坐在课堂里读书的经历。而去到一线,真正理解生产过程、体验加工流程、感受一线工作氛围的经历却是极匮乏的。考试考作图都是小能手,结果到了车间不认识图纸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这实习更是宝贵的田野调查经历了。
不知道你们看到《中国女排》传出的视频中巩俐饰演郎平的镜头是何感受,总之我是震惊了。
我从小就喜欢看排球,更喜欢看郎平。巩俐一转身,我真的以为她就是郎平。没有扎实的一线观摩能力,哪来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都是主角的精彩呈现。
曾被将进入大学年轻朋友问到有哪些建议?我说一定要重视实践。去见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去了解市场、去了解客户、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
巴菲特的投资实践,从他14岁就开始了。
他10岁读到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于是14岁开始为自己的1000美元奋斗。
他用25美元投资一台弹子机,跟理发店老板商量放在理发店,收益一人一半。他很快赚回了25美元,于是又投资一台,放在另外一家理发店。用这种方式,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0美元。
青少年期的这次实战经验,对巴菲特影响深远。他近距离理解了投资,理解了复利。直到他早已成为投资大师,坐拥几千万亿资产,仍然舍不得花10美金。因为在他眼里,这今天的10块,可是未来的100块、1000块。
一位做短视频的朋友,有完整的团队。本来只需要她出镜拍视频,其他自有团队人员安排,但是服装选品、回复客户留言,她却一直坚持亲历亲为。
她说市场瞬息万变,她一定要把自己置于能直接观察到市场风吹草动的地方,奔跑起来才踏实。
直面市场、直面客户、了解我们专业之外的规则,还能使我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很有可能完成职场的弯道超车。
我一位建筑师朋友,就成功在30岁之前成为了国企大院的项目负责人。
如果仅靠专业能力的拼杀,想做到脱颖而出,完成如此快速的晋升,是非常艰难的。而助他走上职场快车道的能力,正是其他建筑师都不擅长的与甲方沟通的能力、与客户建立良好互利关系达成长期合作的能力。
很多人背负着专业的骄傲,看不上专业之外的能力。可要知道,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是稀缺的。且通常情况,他们比单纯靠专业突出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更能胜任管理岗的要求。
刘润老师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也非常受益于在微软的各种“轮岗”。他在技术部做过工程师,又在销售部经历过一年出差200天的历练,还挂职过不同区域的技术中心经理。
他说正是这些经历,正是技术与销售的双重视角,使他建立了完整的商业观,也才有了他后来被公司提拔时的胸有成竹。
不要年纪轻轻就画地为牢、局限住自己的视野。世界很大,请勇敢地去拓展你的边界。
作者:啡小沫,985硕士,前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多个财经/职场平台特邀作者,定居北京。公众号:啡小沫(ID:feixiaomo6) 知乎:啡小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