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37阅读
  • 0回复

[原创]游酢从祀录(游良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13
Z)5klg$c  
Z)5klg$c  
                       游酢从祀录
                                                    游良耀
一、列祀孔庙
1、孔庙即文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黄进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
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祭孔子。二、祭四配。三、祭十二哲。四、祭先贤、先儒。第一个层次随着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
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来源《中国国学网》)
2、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3、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剩下游酢和吕大临未被祀孔庙。游酢在被遗忘了七百多年后的1892年成为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的第一人。
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倭仁(1804-1871)晚清大臣,理学家。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倭仁“诱掖后进不倦”。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议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钦此。(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
光绪十八年 宋儒游酢 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 《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
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
二、列祀周敦颐祠
周敦颐祠在北京的燕京太极书院内。
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创建时间是在蒙古没有改称元号的窝阔台十二三年(1240—1241年),由姚枢协助杨惟中创建。书院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为名。
据元代文人郝经《太极书院记》记载,“中令杨公(惟中)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这所书院完全由官方兴办,虽然它以南宋的岳麓、白鹿洞为榜样,但它的建立却是为天下书院做模范。书院立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太极图》、《通书》,以及张载《西铭》于祠壁,另外,还收藏了八千多卷元军征战江淮等地时搜缴来的典籍。并延请江汉大儒赵复主持教学,由王萃协助,“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李俊  2009年12月11 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附资料:
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时周敦颐之名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乃收集伊各诸书,载送燕京。及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配食,请赵复为师,王粹佐之,选俊秀有识度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续资治通鉴》169
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赵复,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其生卒年无所考。有论者据赵复为杨奂作《杨紫阳先生文集序》末有丙午嘉平节 一语,推断他大约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十年(1306年)以后,享年在80岁以上。
赵复为南宋 乡贡进士 ,预廷试未及仕,以所闻濂洛关闽之学教授乡里②。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元兵攻陷德安,俘虏数万,其时大将杨惟中(1205- 1259年)于军中掌理政务。他的主要幕客姚枢(1203- 1280年)受诏自军中虏者求儒、释、医、卜者,带至燕京(北京),得名儒数10人,其中有赵复。赵复因九族俱残 ,欲投水自尽,为姚枢救免。姚枢劝说,徒死无益,不若改换心意,随其北上。赵复强服之,并 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杨惟中闻其有关理学议论,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议建太极书院,请赵复等儒士在此传授程朱理学,从者百余人。他们还立 周子祠 ,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6人配食,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朱熹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以示学者求端用力之方。自此,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元代思想史》第064卷)
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 学子从者百余人 ,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1238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元代教育史》第068卷)
三、在省外其他从祀:
1、汉阳军学五先生祠
(嘉定八年~1215),黄干为塑理学正宗,明学术之源流,“于郡治后凤栖山构屋,建凤山书院,招纳四方学者。又立周敦颐、程颐、程颢、游酢、朱熹五先生祠,撰《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堂记》,欲使“此邦之士知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为阐扬朱熹的理学思想不遗余力。”(摘自:方彦寿〈禀资公正 律己廉勤——黄干晚年的为官政绩〉一文)
黄干在汉阳军任职时,即在郡邑治所凤栖山修建学校,立馆收教四方之学士,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的祠庙。(来源: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九部分译文_古诗文网)
黄榦,字直卿。寻知汉阳军,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来源:《乾隆福州府志》18.卷之五十八.人物十道学.宋【清】徐景熹  撰)
2、武汉夏口名宦祠
祀宋进士知汉阳军游酢、宋迪功郎知汉阳军黄干等39名地方名宦。游酢列为首位。(摘自:《民国夏口县志校注》(上册) > 卷六学校志.学宫〔名宦祠乡贤祠〕)
3、道南书院
道南书院位于净土山北麓湫口处。明成化二年(1466)由萧山县知县窦昱创建。道南书院名出自杨时任萧山县令时在治区内传播程氏理学,程颢得悉后高兴地说:“吾道南矣”。书院以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学说授人。。“道南书院”供祀杨时与游酢,不仅是这两人是“道南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并且同为“二程”的学生,“程门立雪”典故的主角,在理学向南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曾在萧山为官。
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德惠祠在县西二里据净土寺山麓。[按]“康熙刘志”:在湘湖旧有杨、郭二长官祠在湖口,自德惠祠祀杨不祀郭,庙无复举者。宋杨时为县令,开湘湖,民感其惠。明成化元年(1465)立祠赐额。后,县人尚书魏骥亦有功于湖,既没有司请于朝,以配飨春秋致祭。乾隆志引万历志。祠有殿,有仪门,有外门;仪门外有池,池之南有宰牲房;殿西有旷地,广十亩许。凡祭与太守祠同。乾隆志引万历志。乾隆志别:本祠东偏,道南书院三楹,中供杨文靖公、游定夫公神牌。有司祭德惠祠毕,即至书院致祭。”(来源:《开发湘湖保护萧山母亲湖》——萧山网专题,《湘湖文化与历史(2):德惠祠、道南祠和道南书院》)
附资料:
○诸神祠斋
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乂、姚兴、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无锡祀张巡。宪宗时,崖山祀张世杰、陆秀夫。孝宗时,新会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祀罗从彦、李侗,建宁祀刘子翚,乌撒祀潭渊,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硃熹,都昌祀陈澔,饶州祀江万里,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瓚,湖广祀李芾,广西祀马慨。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来源:《明史》清•张廷玉等,志第二十六,礼四(吉礼四),历代帝王陵庙三皇圣师 国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国马神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厉坛,)
○命浙江萧山县宋儒杨时德惠祠游酢罗从彦并享时尝为萧山令成化间邑人南京吏部尚书魏骥请立祠致祭赐额曰德惠后又以邑人请增骥并享至是有司复言酢亦尝为萧尉从彦从时讲学于萧皆传程氏之道者并祀于庙以时酢南向而以从彦及骥东西配享庶称朝廷崇儒重道之意礼部覆议诏曰时与酢皆程门高第而时传之从彦以及朱熹此伊洛正脉也其许之(来源:《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
4、楊文靖公祠
龜山先生楊文靖公祠本舊書堂在懷德門內十餘步先生諱時字中立從伊川學初監本州市易務政和辛卯因卜居焉出宰蕭山甲午復還迄壬寅周孚先恭先兄弟數遊從有問答數條皆遺墨游定夫酢寄二周帖云毗陵士人前欲買田以贍至完今聞買宅以延中立高誼至此可振頹風激衰俗非好賢樂善未易能爾俱刻石寘壁間胡蒼梧珵挽之曰一區歸老談玄宅三鱣空瞻講道堂後燬于兵地歸他族 紹熙二年陳守謙贖以公帑四年黃守灝始立祠于舊地以二周侑 寶慶元年趙守彥悈復修祠事 紹定三年鄭守必萬增創堂宇曰師友淵源中繪濂洛諸先生十有四象以合祭 【 周濂溪程明道伊川邵康節張橫渠尹和靖楊龜山謝上蔡游建安胡安定朱晦翁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竊謂安定在周程之先今位置甚舛】又葺舊堂曰尊德樂道中置先生二周塑像 淳祐間王守圭以薦福寺僧正宗所置私庵田歸于書堂將以為養士用也
(摘自:【宋】史能之纂修《重修毗陵志》卷第十四 祠廟)
(由宋代咸淳四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咸淳毗陵志》(三十卷),距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历史。是为今人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亦是全国仅存的十余种宋修府志书之一。)
4、游定夫祠
康熙二十三年赵灿《含山县志》载:“游定夫祠”在安徽省含山县登科桥,即含城南半华里处。(来源:《含山文化丛书》--文物卷)
5、皖山书院
位于安徽潜山。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以程(颐)朱(熹)二人皆尝至潜,游酢、黄幹又有治绩于潜,可为诸士子“入道门庭”,谋之知县许岩,撤僧寺立书院。中为明诚堂,东西为书舍,前为仪门,祀程、朱,配祀游、黄。后复为天宁寺,书院遂废。(来源:《安徽古书院·安庆》)
四、在省会福州:
1、凤池书院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 )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
福州一中校园风光2(7张)院之一。距今(1997)180年。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风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书院初设,旋缘经费无着,几复荒废。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人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捐俸倡率,经费才有着落。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宪、巡抚颜检批准在案,以所在地为凤池里(今东街、东大路,原来状元许将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此时盐商萨重山、林世通等捐资,改建门楼官厅,添造横舍,撰碑文、树碑石,以垂久远。道光二年,盐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楼”五楹,以祀宋儒陈古灵、陈季慈、周公辟产宏中、游定夫、杨龟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斋、罗豫章、李愿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刘屏山、刘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陈布衣、蔡虚斋、黄石斋共二十八位。并增建讲堂,收藏书籍。道光三年间前督宪赵慎畛又倡捐拓展“凤池”,经营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大备,人文蔚起,多士观摩,鼎盛一时,实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五年,盐法道朱桓清、总督赵慎畛、巡抚孙尔准捐俸在离讲堂几步远的地方建轩,总督赵慎畛题匾取名“佳土轩”。六年,布政使司吴荣光在“佳士轩”之南建“树人簃”,又增拓学舍多间,捐置书籍二千余卷。八年,盐法道窦欲峻捐棒作童生奖学金。由于官府倡导,士、商捐钱的更多,养士额比过去成倍增长。十八年,回县贡生何恭崇、儒土柯恒喜、举人何则贤等共捐纹银820两。二十年,又共捐钱三干缗充膏火费。
2、游先生祠
在山西麓,祀宋儒游酢。(见:福州《乌石山志》祠庙,佛教网)
4、九贤祠
“九贤祠”位于福州乌山上般若台旁,奉祀着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国朝康熙间,提督学政沈涵疏请建立。嘉庆十八年,提督学政方振修。道光十七年,郡人何道观同众重修。
5、鳌峰书院
明为郡人邹捷春宅,中有池馆。康熙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建为书院。前为正谊堂,中祀周、程、张、朱五子;后为藏书楼,置经史子集若干厨。右祀宋、明闽中先儒游广平、胡五峰、黄勉斋、陈北溪、陈布衣、蔡虚斋为六子祠。其左凿池,周数亩。构亭其上,曰鉴亭。稍进有堂曰“名教乐地”。旧肖像祀伯行于其内,今为山长所居,曰崇正讲堂。书舍共一百二十五楹,庖次井饮咸具。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五十五年,巡抚陈瑸始集郡邑生徒肄其中,聘耆儒主讲。是年,赐“三山养秀”扁额,又赐经书八部。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乾隆三年,赐“澜清学海”额,又赐帑金千两生息,为诸生膏火。十一年,赐《律书渊源》一部。十五年,巡抚潘思榘修葺讲堂,并颁书籍及黄道周《经解》刻板。十七年,巡抚陈宏谋修学舍,更六子祠为二十三子祠,增祀宋儒杨龟山、王信伯、林少颖、罗豫章、李延平、李西山、胡文定、胡籍溪、胡致堂、刘屏山、刘白水、李忠定、蔡西山、蔡九峰、廖槎溪、真西山、明黄石斋凡十七位;祀张伯行、陈瑸于藏书楼下。又建奎光阁于鉴亭前。道光间,改东偏学舍为课棚,山长陈寿祺所创也。今仍之。(摘自:[榕城考古略·竹间十日话·竹间续话]坊巷第二)
鳌峰书院乃福州四大书院之首,是康熙年间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的一所讲学书院。因其位于鳌峰坊内,南面正对着于山顶上的鳌顶峰(今九日台),宋代状元陈诚之高中前曾在那里埋头苦读,取“独占鳌头”之意而得名。
6、(福州)立雪堂
道南祠祀宋儒杨龟山。宋宝佑六年建,旧法祥寺址也。明成化元年,督学副使游明重建,增祀罗从彦、李侗、朱子。嘉靖八年,提学金贲淳增祀程灏为正飨,以四先生配。三十一年,提学朱衡增祀程颐,后堂祀三山宋时诸儒。岁久祠祀,四十一年,提学金立敬重修。万历八年,废天下书院,有司改额曰:“三山公馆”。十三年,巡按杨四知题请修复,仍立祀典。十七年,督学耿定力厘正祀典,移二程度阁,位龟山于南面,罗、李、朱配享如故。三十八年,提学熊尚文重修。国朝康熙二十四年敕修。今正堂祀龟山,而以罗从彦、李侗、朱子配,后为立雪堂,祀二程子,而以游酢配。(摘自:《榕城考古略》附旧城考略)
五、在南平地区:
1、建宁府学游御史祠
府学在府治东北中和坊黄华山之冈,即古三皇庙故址也。旧在府治西南,宋宝元间始建,赐田五顷以赡生徒。熙宁间,始置教授。于时庙在建溪门内之东,学在郡治之南。元丰间,赐田至十顷。崇宁、大观间,行舍法,学舍增至三百余间。建炎间兵燹,郡守刘子翼复建学舍,始立庙于学。绍兴十四年圮于水,惟礼殿独存。十五年,郡守张铢、漕吏徐琛、马纯请于朝,得钱二十万,兴工重建。郡人范寅秩继领漕事,相与成之。中建大成殿,左右为两座。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各六斋。由堂而入,有御书阁厨湢仓库毕备。复建教官私第于学之东。郡人胡寅为记。郡守陈正同又于堂之左右为祠,以祀游酢、胡安国。淳熙十一年,郡守赵彦操重修庙学及创建射圃,继守黄遹复嗣修之。宝庆初,郡守叶时又重修殿庙宇、斋舍及三贤堂,仍增辟小学。郡人真德秀为记。端平二年,复毁于兵,殿宇谨存者危欲倾颓。郡守姚复建明伦堂。嘉熙中,漕使王伯大建御书阁。阁之下祀游、胡而下诸贤。(《八闽通志》卷之四十四 学校)
建安县游御史祠 ,游御史祠祀宋儒游酢。朱文公为记。胡文定祠祀宋儒胡安国。(上二祠在府学明伦堂之左右,俱宋郡守陈正同建。)(《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九 祠庙  建宁府)
(附:“王埜字子文,金华人。知府事。陛辞,理宗命之曰:“游、胡、朱、真流风未泯,表宅里以率其民,则予汝怿。”至郡以游酢、胡安国旧嘗有祠,乃创建安书院,祠朱熹,而以真德秀配享。“(见:万历《建宁府志》)、《八闽通志》(卷之三十七秩官郡县))。
2、廌山书院
理宗在建阳除了敕赐“庐峰书院”匾外,还先后为游酢、黄干、叶味道等名儒敕建书院。被朱熹誉为“道南首豸山”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游酢,是被传为千古佳话的“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他与杨时拜学河南程颢、程颐为师,成为最早将儒学传到南方的第一人。游酢在为父守孝的三年中,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游酢在故居对门的廌山脚下, 筑草堂于长坪富垅村,尝讲道著书于此。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一时名声鹊起。1123年,游酢去世。南宋乾道二年(1166)建阳知县萧氏建祠祀游酢。为表彰其学术成就,理宗于嘉熙二年(1238年)敕建“廌山书院”。当年,建宁知府王野奉诏在祠址敕建“廌山书院”,宋理宗御书匾额,以表彰游酢“程门立雪,载道南来”。(摘自《理宗_百度百科》)。
3、崇安书院
“又崇安县建书院以祀酢,亦匾曰「廌山」。”(《八闽通志》 卷之四十四 学校)
4、御史定夫游公祠
南平游定夫纪念馆,原称御史定夫游公祠、游御史祠,俗称游氏祠堂,为古代祭祀游酢的专祠,亦为游氏后裔祭祀祖先的宗祠。元延佑三年(1316年),游酢九世孙游以仁为显示永远不忘祖泽祖训、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而创建于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西洋。历经明弘治、嘉靖以及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4次重修,成为现今全国仅存的“游酢祠”。游定夫祠规模宏大, 祠堂按照古建筑的等级规格建造 , 单楼八字墙式, 门楼两侧有 程门 “立雪”文字, “ ” 不仅表达“尊祖敬宗 “不忘本源 ” ” 的思想, 也是家族教育成就的一个显例;1996年9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被编入《中国名胜词典》、《福建名祠》、《八闽祠堂大全》、《中国祠堂大观》等。其中保存的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刻、牌匾、绘画等文物,均有重要史料和艺术价值。
5、(建阳)四贤堂
四贤堂在儒学内。宋隆兴间,知县萧之敏建,以祀邑人陈洙、陈师锡、游酢三御史,榜曰“三贤堂”。后之敏亦为御史,以清直闻,淳熙中,知县姚耆寅谓其可以追配三君子者无惭也,遂肖其像而合食焉,更其榜曰“四贤”。朱文公为记。(《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九祠庙  建宁府)
(附:“萧之敏字好学。乾道间知建阳县。首崇学校,以邑人游酢、陈洙、陈师锡皆有学行,建三贤祠祀之,以风励后学。后卒于官,邑人怀之,合祀于三贤祠。”
(《八闽通志》(卷之三十七秩官郡县))。
6、庐 峰 书 院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莒口镇后山村村西,即蔡西山(元定)祠。道光《建阳县志??坛庙》卷三载:“庐峰书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先生,以子渊、沉,孙模、抗配。”据《庐峰蔡氏族谱》载:“潭西后山蔡氏庐峰书院,宋代敕建,而经营堂构,则文肃公久轩(蔡抗)先生所有事焉。”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敕赐“庐峰书院”匾。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曾祖蔡发等像。新中国1956年书院被全部拆毁。
7考亭书院(即朱子祠)
建阳城关往西南走约三公里,在三桂里考亭玉枕峰之麓。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横流,玉枕峰、翠屏峰相对,麻阳溪蜿蜒向东南流出,景色清幽。宋代先贤朱熹晚年定居于此,并在这里构建精舍,讲学著述;大批门人弟子到考亭求学问道,程朱理学在这里最终完善,著名的“考亭学派”的在这里形成,这里也一度成为后代文人探寻程朱理学的圣地。朱熹创建的考亭书院最初名为竹林精舍,约建成于绍熙三年(1192年)六月,随着生员的不断增多,竹林精舍又加以扩建,并改名“沧洲精舍”。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病故,其女婿兼弟子黄幹继续打理考亭书院,在他的弟子刘爚的努力下,朱熹的理学成就得到南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一大批在“庆元党禁”期间被打击的门人得到正名和重用,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知县刘克庄在书院旁建文公祠,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为表彰理学,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沧州精舍”易名为考亭书院。中建集成殿,以蔡(元定)、黄(幹)、刘(爚)、真(德秀)四人配。旁为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门外之右为道源堂,其左为报德祠,祀历代之有功于祠者。前为碑亭二,又前为大门,为石坊,坊左右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店之后为献靖公祠,上有楼,祀文公远祖茶院公,其最上一层曰“十贤楼”,祀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顥)、伊川(程颐)、康节(邵雍)、横渠(张载)、涑水(司马光)、龟山(杨时)、廌山(游酢)、豫章(罗从彦)、延平(李侗)十先生。
六、在福建其它地区:
1、(晋江)贤宦祠
贤宦祠以祀唐常衮、姜公辅、宋韩国华、孙逢吉、韩琦、游酢、陈称、柯述、郑侠、赵鼎、朱松、刘子羽、程大昌、颜师鲁、林枅、游九功、倪思、程卓、宋钧、陈权、陈、元程文海、严度、乌古孙泽,高兴、伯颜、乌马儿、陈骇、偰玉立、马速忽、陈安国、王翰、国朝欧阳初、高绍孟、林文玉,凡三十五人。(摘自:《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九祠庙  泉州府)
2、将乐道南祠(即龟山书院)
据清乾隆《将乐县志》记载:“道南祠”,即今龟山先生祠,原名“龟山书院”。在县北城外,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籍人冯梦得以杨时载道而南,是儒学的宗师为由,向朝廷奏请建立书院。朝廷奉旨下诏郡县拨田养士,优抚杨时后裔,并在嫡传子孙中选一人管理事务。宋度宗还亲笔题写“龟山书院”四字。当时将乐知县黄去疾主持创建礼殿、讲堂、斋舍等。后任知县林式之扩建。不久,这些建筑在战火中被烧毁,知郡母逢春又重建。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知县郭野仙普华扩建燕居殿。至正二十一年(1330)毁于火。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县黄克刚重建。正统十三年(1448年)书院被沙县起义者烧毁,但立雪堂像保存下来。正统十四年,佥事曾蒙简把书院迁建于县城隍庙之后,移立雪堂像于后堂,改名为:“道南书院”。明成化初年,朝廷下旨修建道南书院。成化六年(1470年),书院生员余廉、萧仪以殿堂倾塌、倾斜为由上书要求修建。御史滕昭、副使何乔新决定把书院迁建于城北。新建的书院中有飨堂,后面建有立雪堂;右边设雅会堂等,左右建有走廊;前面建有仪门,门额上书“道南祠”,后面还建有大门,门额上书“龟山书院”;左边有房子数间,给管理事务的杨时子孙居住。又购置田产,用田租作为他们生活费用。此后,为龟山书院购置田产多处。宏治年间,杨时被封为“将乐伯”,从祀孔庙。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简霄改称“立雪堂”为“传心堂”,增祀程颢、程颐两先生,以杨时、游酢居西、东面配享。嘉靖三十年,知县王钤重修,义士章福捐款并负责监督。万历十一年(1583年),朝廷下旨废除全国新创建的书院,龟山书院被误列其中。万历十二年,巡按御史杨四知特地上奏朝廷纠正,并通知知县黄仕正负责维修。
3、(尤溪)南溪书院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2014年按<南溪书院志>记载的规模,由清华大学设计团队设计复建。文公祠祀朱熹,韦斋祠祀朱松。在尊道堂祀理学八贤周敦颐、程顥、程颐、张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
2015年12月28日,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