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
}w)`)N
地瓜随感 }w)`)N
}w)`)N
1979年,我读第一个大学,经常听到“地瓜”。 }w)`)N
我,是与地瓜有缘的。 }w)`)N
1984年秋,我开始读福建师大中文系。我,一个吃地瓜的、普通的莆田乡下人,带着纸和笔,以及“作家梦”,在广阔的文学界,呼吸自由空气。 }w)`)N
1988年夏,妈祖大学开始了。我的妈祖主题、地瓜主题的作家梦,也开始了。 }w)`)N
书,读破了,我做笔记。 }w)`)N
难,然而,我始终坚持着,以一种地瓜精神,坦然接受着一个劳动者在文学里所能遭到的一切。 }w)`)N
我的妈祖主题的作家梦,中庸,是写地瓜、莆田人的。 }w)`)N
莆田人,“地瓜”,勤奋、厚道的经历。 }w)`)N
一提起莆田,就让人容易联想到地瓜。 }w)`)N
进一步说,只要在莆田生活过的人,都会在身上或多或少地沾有地瓜的印记。有人说,没有吃过地瓜的人,最多只能算半个莆田人。这话,有一定道理。 }w)`)N
在我的心目中,地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东西。这种东西,很平常,但却经常地出人意料地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w)`)N
我小时,常吃地瓜。 }w)`)N
每当我的眼前浮现出地瓜和吃地瓜的人们,我就想起节奏分明的莆仙话;想起壮怀激烈的莆仙戏;想起让海水退出平原的千里海堤;想起万人景仰的妈祖。地瓜,真象是莆田的标志, }w)`)N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瓜也似乎成了莆田人的标志。坚韧而谦卑,朴实而土气,耐旱而耐涝的地瓜,构成了一幅最鲜活、最真实的莆田人的写照。 }w)`)N
地瓜中的饱含的汗水,地瓜藤上沾着的雨水,是无字的历史,无声的诗篇。 }w)`)N
”吃了地瓜快长大”,就是我童年中一个最亲切的抹不去的记忆。 }w)`)N
不吃地瓜,当然也能长大。不过,地瓜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生存本能,到底不是米饭可以代替的。 }w)`)N
读书、种田、做生意……莆田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大概与地瓜有关吧。 }w)`)N
莆田人到外地,穿着不光鲜,举止守旧,蓄势待发,讲实在,耐苦,但又可以很快地在外地生存下来,并迅速地发展。柔和、安稳、朴实、精明,这样,就引出了这种赞叹:“看,地瓜!” }w)`)N
地瓜,正是外地人最常用来称呼莆田人的词。土气,固然是有一些,但里头蕴含着的清新的泥土的气息,我觉得很可贵。可贵如同木兰溪,溪水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透明了,但依然不紧不慢地向前流动着,用自己随心所欲的姿式,哺育着两岸的庄稼和儿女。 }w)`)N
地瓜,和莆田一样,属于乡土的,属于朴素从容的,属于生生不息的。 }w)`)N
在地瓜以及许多莆田人的人生经历中,我时常看到了一种精神:坚持。 }w)`)N
地瓜的精神、苦难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只有在苦难的深渊里作过长途跋涉,才配享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那些历经苦难而又矢志不渝的人,必将得到回报。 }w)`)N
于是,2004年,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三月二十三的妈祖》问世了,成为奠定我一生妈祖文学、地瓜风格的第一本书。 }w)`)N
我的《妈祖故乡行》,也是地瓜风格的,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展示了一幅恬静绮丽的莆田风情画。 }w)`)N
我的《妈祖传》,50篇小故事,更是地瓜风格的,也是充满传奇的散文。我,把自己真正融入妈祖文化的世界。 }w)`)N
地瓜风格,悲悯苍生、众生平等。 }w)`)N
妈祖具有悲悯苍生的情怀。悲悯情怀是一个伟人的区别标识,在孔子身上,我看到过,在佛身上,我也看到过。正是有了这份众生平等的情怀,妈祖才能在一个苦难丛生的世界里,独独看到了善良和希望,看到了诗意和美。 yMZHUd
妈祖、湄洲岛,都是地瓜风格的。 yMZHUd
真正可以充分体现和展示我独特的地瓜风格的,还是我的自传《妈祖大学》,该书从表达的语言,叙述的文字,描绘景色的词语,都十分有地瓜风格,深深的保留着莆田人的烙印。 yMZHUd
我的自传《妈祖大学》,50个小散文,也是地瓜风格,我自己看,不错。《妈祖大学》,这本书,我要一直写下去。 yMZHUd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地瓜本色的、自强不息的、有莆田人的烙印的妈祖散文作家。 yMZH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