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511阅读
  • 23回复

[外姓族谱]从客家族谱文献看上杭客家人向四川的移民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198
金钱
50714
贡献值
4395
交易币
19
好评度
3875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9
  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是历朝粮税的重要来源。明未清初,历经战乱浩劫的四川人口锐减,土著无几,几成废墟。为迅速重建四川社会,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徕移民实川,一场规模浩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运拉开帷幕。勇于开拓创新的上杭客家人,亦不例外地跻身于这浩浩荡荡移民队伍中。上杭客家人向四川移民,闽西方志并无记载,而“四川各地方志对闽粤客家人入川即使有所记载,也是相当分散的”[1]。本文从馆藏111姓1200多部客家族谱中,筛选出17姓26部记录闽西上杭客家人迁四川的谱牒文献,揭示那段上杭客家人携重资举家族,不远万里向四川迁移的历史,以补方志之不足。
  一
@%jY  
  上杭位于福建省西部,东临龙岩,西面武平,北连长汀,东北接连城,东南面与永定接壤,西南角与广东省毗连。由于上杭扼古朝航道之要冲,上下百里,支流纵横,是连接粤东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得天独厚自然地理环境,唐宋以来,上杭这片土地吸引了众多客家先民在这里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成为李、张、丘、廖、吕、游、周、黎等几十姓客家人的发祥地和聚散中心。明中叶以后,由于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不断增加,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促使着开基上杭的客家人以上杭为祖地,裔孙不断向闽、粤、赣、湘、台等地播迁、发展,并拓展到东南亚各国及海外,上杭成为众多客家人的祖居地。 @%jY  
  明未清初,历经战乱浩劫的四川,人口锐减,土著无几,几成废墟。招民开垦,成为清政府迅速重建四川社会的方略。为此,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徕移民实川:顺治十年,清政府提出“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的政策,宣布“凡抛荒田地,无论有主无主,任人尽力开垦,永给为业”以招徕本籍逃散人口归籍;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巡抚张德地以四川历史上曾大量招民垦荒为理由,请求朝廷扩大招垦范围,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进川垦荒;康熙十年规定招集外省人来川插占落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等等。清政府开发四川的富民政策,对四川易于致富的大肆宣染,以及富饶省份所蕴藏商机,对于长期生活在田少粮缺的上杭客家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磁力场。上杭客家人“闻迅即裹资西进”,有的“负耒挟资”、有的“闻椘蜀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山水雄奇荡心豁目,携李贺囊”、有的“贸迁入蜀”、有的“携千金举家族”直迁几千里之外四川或辗转入川。下面笔者举搜寻26部族谱中记载各氏移川史实为例: @%jY  
  1、《(闽杭)孔氏宗谱:五卷又首一卷》[2]载,孔丘传五十四代孙思铭,讳新,妣刘恭人,世居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孔家渡九龙桥。元至治年间,孔思铭设任汀州“世乱霸回因寓家上杭西门宣德方入编在城里第二图七甲民籍”,遂为该支孔氏入闽始祖、上杭孔氏肇基祖。孔思 @%jY  
   @%jY  
  ①刘正刚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52页。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jY  
  ② [清]孔昭音、孔繁光等修:《(闽杭)孔氏宗谱:五卷又首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上杭客家族谱馆蒇索书号(下同) K820.9/37 @%jY  
  铭裔孙迁四川的有三支:兴缵,字习福,子五:毓详、毓许、毓评、毓訷、毓詹俱移居四川;继连,字兆连,移居四川夔州东香县;继开,字兆裔,移居四川。 @%jY  
  2、《冯氏族谱》(民国版)载:冯氏“原住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平安里图乡财溪村尾秧田角下”,冯胜兴生四子:汉玉、德玉、云玉、清玉。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四祖公“向母李孺人筹商迁往蜀地,母氏欣然。于是四公捡束行李,上奉老母,下挈妻孥,全家祖孙三代共十二人,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平安里图乡财溪村尾秧田角下,迁四川省直隶资州内江县东乡观音里镇龙桥居住。汉玉、德玉、云玉、清玉四公为冯氏入川祖”[1]。 @%jY  
  3、《闽杭包氏族谱》[2] 载,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由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入闽,“尝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隐居小陈坑而奠宅焉”,为闽杭包一世祖。包纯白裔孙迁四川各地的有七支:
@%jY  
  世系
@%jY  
  迁者
@%jY  
  迁往地点
  世系
@%jY  
  迁者
@%jY  
  迁往地点
   15
@%jY  
  包珽其、包璘其、包玮其、 @%jY  
  包瑢其、包瓆其、包璒其
@%jY  
  俱移四川
  16
@%jY  
  包兰卿
@%jY  
  迁四川
  17
@%jY  
  包乾泰
@^? XaU  
  迁四川南溪县
  17
@^? XaU  
  包丰南
@^? XaU  
  迁四川云阳县
  17
@^? XaU  
  包纶音
@^? XaU  
  迁四川巴县
  18
@^? XaU  
  包庆余
@^? XaU  
  迁四川犍为县五通桥
  18
@^? XaU  
  包德贵,号车毕,携三、 @^? XaU  
  四子家祥、家庆
@^? XaU  
  移四川。
@^? XaU  
@^? XaU  
@^? XaU  
@^? XaU  
4、《(上杭中都)叶氏族谱》[3] 载,叶诸梁九十五世叶映玉,任潮州教授,迁上杭县来苏里中都冈头开基,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中都叶氏族谱记载迁四川的有一支,即叶映玉十六世孙叶恩进生七子,三子叶桂德迁四川重庆府。 @^? XaU  
@^? XaU  
  5、《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谱(总卷)》[4] 载,宋元年间,丘三五郎兄弟三人由汀之宁邑迁居上杭胜运为始祖,三五郎生十子分房各居。三五郎后裔迁四川不完全统计有下列22支:
  世系
  迁者
  迁往地点
  世系
  迁者
  迁往地点
  13
@^? XaU  
  怀琦、清琦
@^? XaU  
  四川
  13
@^? XaU  
  振扎
@^? XaU  
  四川重庆内江
  16
@^? XaU  
  盛行、盛远
@^? XaU  
  四川
  18
@^? XaU  
  亦水
@^? XaU  
  四川
  18
@^? XaU  
  毓龙
@^? XaU  
  四川
  18
@^? XaU  
  存章
@^? XaU  
  四川
  19
@^? XaU  
  友文
@^? XaU  
  四川
  19
@^? XaU  
  联才、成才、恒才
@^? XaU  
  四川安福
  19
@^? XaU  
  仲宗
@^? XaU  
  四川合州牛皮石
  20
@^? XaU  
  郁升、三德及其子 @^? XaU  
  英亮、英宗、英鹏、 @^? XaU  
  英明四兄三代人
@^? XaU  
  四川资州
  20
@^? XaU  
  丙元
@^? XaU  
  四川资州
  21
@^? XaU  
  大元
@^? XaU  
  四川
  22
@^? XaU  
  昌发
@^? XaU  
  四川安福
  22
@^? XaU  
  福麟、福鸣、福亮
@^? XaU  
  四川遂宁县
  22
@^? XaU  
  兰发父子
@^? XaU  
  四川重庆
  22
@^? XaU  
  壁如
@^? XaU  
  四川重庆
  22
@^? XaU  
  行逊、行方
@^? XaU  
  四川重庆
  22
@^? XaU  
  启文、启泰
@^? XaU  
  四川
  23
@^? XaU  
  文碧、文瑞
@^? XaU  
  四川重庆
  23
@^? XaU  
  天生、天寿
@^? XaU  
  四川遂宁县
  23
@^? XaU  
  新福
@^? XaU  
  四川
  24
@^? XaU  
  玮林
@^? XaU  
  四川重庆
@^? XaU  
  6、《上杭林塘(丘)四十四郎公谱》[5]载,三五郎十九世法传公,生四子,妣抚其二, @^? XaU  
   @^? XaU  
  ①刘正刚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79页。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 XaU  
  ② [民国] 包育万等修:《闽杭包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民国元年(1911)汀城蒋步云轩刻本 K820.9/518 @^? XaU  
  ③ [清]叶大梧等修:《(上杭中都)叶氏族谱:四卷》清光绪甲辰年(1904)刻本 K820.9/282 @^? XaU  
  ④丘亿初主编:《上杭丘氏三五郎公族谱(总卷)》2005年版 精装 K820.9/1107 @^? XaU  
  ⑤《上杭林塘(丘)四十四郎公谱》 K820.9/87 @^? XaU  
  仍居上杭,公偕二子由福建上杭县水井街尾子巷迁移广东省韶州府乳源县送田村打鼓墩。世法传公九世必融(顺治已丑六年生),妣赖氏,于康熙五十四年当六十六岁时,自送田村打 @^? XaU  
  鼓墩偕三子文质三十一岁、文彬二十五岁、文贤二十一岁及三孙为作一岁、为倞一岁、为横一岁迁居四川资州内江县葛仙里,为渡川始祖。 @^? XaU  
  7、《上杭太拔湖梓里邱氏族谱》[1] 丘三五郎裔万八郎公派下,十九世友文,移四川无考。德仲公房丙一郎公派下,廿一世大元,移四川无考。十八世毓龙,移四川无考。十八世存章,移四川。 @^? XaU  
  8、《(上杭稔田)彭城刘氏族谱》[2] 载,始祖刘千十郎仕广东花县知府,宋末避乱迁居上杭稔田乡官田村开基,为该支刘氏一世祖。刘千十郎裔孙徙四川有六支,均举家迁往:
  世系
  举家迁者
  迁往地点
  20
@^? XaU  
  亮明公,妣陈氏,生二子
  合家迁四川
  20
@^? XaU  
  亮宽公,名开文,妣江氏,生二子:己应、戊应
  合家迁四川
  20
@^? XaU  
  亮实公,生四子
  合家迁四川
  20
@^? XaU  
  亮进公、亮云公
  兄弟迁居四川
  21
  攀林公,妣王氏,生四子:庚郎、青面、三满、四满
  合家迁居四川
  22
@^? XaU  
  青面公
  合家迁四川重庆
@^? XaU  
@^? XaU  
 9、《(上杭中都)田背刘氏重修(六修)族谱》[3] 载,元初,刘氏161世孙刘十郎,刘十一郎兄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涉,由江西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间为田背。十郎、十一郎分别被裔孙尊为一世祖。田背刘氏迁四川为30人,其中十郎裔5人、十一郎裔25人: @^? XaU  
@^? XaU  
  世系
@^? XaU  
  迁者父名
@^? XaU  
  迁者
@^? XaU  
  迁往地点
@^? XaU  
  十郎公裔迁往四川
@^? XaU  
  19
@^? XaU  
  福先长子
@^? XaU  
  新富
@^? XaU  
  四川遂宁县
@^? XaU  
  19
@^? XaU  
  永禄长次子
@^? XaU  
  新贵新联
@^? XaU  
  四川遂宁县
@^? XaU  
  19
@^? XaU  
  任禄长次子
@^? XaU  
  新发新元
@^? XaU  
  四川遂宁县
@^? XaU  
  19
@^? XaU  
  光禄长次子
@^? XaU  
  新理新楷
@^? XaU  
  四川遂宁县子孙蕃衍屡有书札寄回
@^? XaU  
  19
@^? XaU  
  广洪
@^? XaU  
  四川遂宁
@^? XaU  
  十一郎公裔迁往四川(7~21世)
@^? XaU  
  14
@^? XaU  
  俊崇三子
@^? XaU  
  士厷字福生
@^? XaU  
  四川(男一益奎)
@^? XaU  
  16
@^? XaU  
  廷倫长子
@^? XaU  
  云锦
@^? XaU  
  四川崇庆州(男二:申应、福应)
@^? XaU  
  17
@^? XaU  
  亦存次子
@^? XaU  
  明乡
@^? XaU  
  四川
@^? XaU  
  17
@^? XaU  
  亦存三子
@^? XaU  
  嘉乡
@^? XaU  
  四川
@^? XaU  
  18
@^? XaU  
  有昌次子
@^? XaU  
  翠勲
@^? XaU  
  四 川 广 安 府(男荣麟)
@^? XaU  
  18
@^? XaU  
  联丹三子
@^? XaU  
  復能
@^? XaU  
  四 川 广 安 州(男二光亮光远)
@^? XaU  
  18
@^? XaU  
  正龙次子
@^? XaU  
  华琭
@^? XaU  
  四川潼川府盐亭县玉龙镇(男:乾庆、乾志、乾和)
@^? XaU  
  18
@^? XaU  
  正崇五子
@^? XaU  
  华玺
@^? XaU  
  四川潼川府遂宁县(男二:乾鑑、乾镒)
@^? XaU  
   @^? XaU  
  ② [民国] 邱应熊等修:《(上杭太拔)湖梓里邱氏族谱:二十一卷又首一卷》民国八年(1919)刻本 K820.9/44/22 @^? XaU  
  ③闽上杭官田刘氏宗亲联谊会修《(上杭稔田)彭城刘氏族谱》 2003年版精装 K820.9/1184 @^? XaU  
  ④[民国] 刘大猷撰《闽杭田背刘氏重修族谱:七卷又首一卷》民国十年(1921)木刻三修本K820.9/142
@^? XaU  
  18
@^? XaU  
  正山次子
@^? XaU  
  华琰
@^? XaU  
  四川潼川府遂宁县
@^? XaU  
  18
@^? XaU  
  恩宠次子
@^? XaU  
  耳央奎
@^? XaU  
  四川(男:福安)
@^? XaU  
  18
@^? XaU  
  恩庭次子
@^? XaU  
  耳央 北
@^? XaU  
  四川
@^? XaU  
  19
@^? XaU  
  光晟二子
@^? XaU  
  桂菁
@^? XaU  
  四 川 广 安 州
@^? XaU  
  19
@^? XaU  
  成勇长子
@^? XaU  
  韫辉(展光)
@^? XaU  
  四川重庆府江北所义里五甲石柱场离十里之跳磴河建有刘氏祠开基(男四:应林、应柱、应钟、应标)
@^? XaU  
  19
@^? XaU  
  华英三子
@^? XaU  
  乾亮
@^? XaU  
  四川潼川府遂宁县
@^? XaU  
  19
@^? XaU  
  华英四子
@^? XaU  
  乾善
@^? XaU  
  四川潼川府遂宁县
@^? XaU  
  19
@^? XaU  
  朝汉三子
@^? XaU  
  星佑
@^? XaU  
  四川(男:家福、家禄)
@^? XaU  
  21
@^? XaU  
  洪泰
@^? XaU  
  尧典
@^? XaU  
  四川重庆(男:懋昌)
@^? XaU  
  21
@^? XaU  
  炳泰三子
@^? XaU  
  尧佐
@^? XaU  
  四川巴县(男三:国宾、朝宾、晟宾)
@^? XaU  
  21
@^? XaU  
  炳泰四子
@^? XaU  
  尧政
@^? XaU  
  四川巴县(男二:壬宾、癸宾)
@^? XaU  
  21
vMd3#@  
  芹芳长子
vMd3#@  
  则星
vMd3#@  
  四川
vMd3#@  
  21
vMd3#@  
  芹芳次子
vMd3#@  
  明星
vMd3#@  
  四川
vMd3#@  
  21
vMd3#@  
  芹芳三子
vMd3#@  
  望星
vMd3#@  
  四川
vMd3#@  
  22
vMd3#@  
  典长
vMd3#@  
  懋昌
vMd3#@  
  四川重庆巴县
vMd3#@  
  10、《(上杭)吕氏族谱》[1] 载,吕氏七十六祖吕太德,原籍金陵宁国府旌德县,登宋宁宗进士,简命为福建漳州司马,致仕迁居福建省上杭县太拔赤嘴岗,为吕氏入闽始祖。吕太德后裔迁四川只有一支,即吕太德十世孙吕惠先、吕朋先、吕寿先三人,迁居四川江泮县姜家湾。 vMd3#@  
vMd3#@  
  11、《(四川隣水县太安乡邹家坝)朱氏族谱》[2] 载,四川隣水县太安乡邹家坝朱氏以上杭朱友健为元始祖。朱友健孙福兴,生四子:万珍、万璋、万珂、万珮。朱福兴携长子(朱友健四世)万珍,迁广东乳源为入粤朱氏始祖。朱友健九世上祐携眷入川为邹家坊之始祖。 vMd3#@  
  12、《四川仪陇朱氏族谱》[3] 谱记载,明成化年间,朱聪一郎、万一郎父子由福建上杭紫金山瓦子街迁广东韶州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开基,乾隆45年(1780年),朱德元帅的上祖朱仕耀再迁四 川 广 安 华蓥山,嘉庆15年(1810年)左右迁到仪陇县马鞍山。 vMd3#@  
  13、《(上杭中都)何氏五修宗谱》[4] 载,中都何氏出自武平岩前一世祖何太郎。何太郎四世六一郎,迁来苏里中都六十地开基。六一郎裔孙迁四川者有四支:十八世正北、正东,兄弟移居四川;十八世爵先子孙移居四川;二十一世思坤,生二男辛应、癸生,移居四川成都府;二十二世用舟,妣扬氏,生三男:思程、思鲤、思虞,俱移四川成都府。 vMd3#@  
  14、《(闽籍蜀璧派)陈氏性东公族谱》[5] 载,陈振万于康熙57年(公元1718年),率子佐玉公及侄儒玉公、僯玉公、化玉公、伟玉公等携其家人男女一行四十余人,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下隔村,不辞艰险行程万里迁四川璧山县开基。 vMd3#@  
  15、《(上杭珊瑚)陈氏三十四郎一脉宗谱:二十三卷,又首上下卷》[6] 载,陈实四十九世孙陈三十四郎,由长邑陈屋村移居上杭千家村即上杭珊瑚乡开基,被尊为珊瑚陈氏一世 vMd3#@  
   vMd3#@  
  ①[清]吕文桂主修:《(上杭太拔张芬)吕氏四修族谱:十卷》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K820.9/599 vMd3#@  
  ②[清]佚名修:《(四川隣水县太安乡邹家坝)朱氏族谱》据清同治十三年(1887)手抄,复印 K820.9/362 vMd3#@  
       ③[民国]何渭云等修:《(上杭中都)何氏五修宗谱:十六卷》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复印 K820.9/58-2 vMd3#@  
  ④陈大镇,陈大雨编修:《(闽籍蜀璧派)陈氏性东公族谱》据璧山陈氏版1996年铅印本复印。K820.9/806-2 vMd3#@  
  ⑤[民国] 陈惟占等修:《(上杭珊瑚)陈氏三十四郎一脉宗谱:二十三卷,又首上下卷》据民国三十年(1940)上杭启文印书社版复印。K820.9/90-2 vMd3#@  
  祖。陈氏三十四郎后裔兴旺发达。迁往四川的主要有由千家村向四川迁移、由千家村移居武平尧禄乡再向四川资舟花县等地的迁移、千家村向迁武平尧禄乡子转迁江西会昌羊角水开基再往四川江津县迁移。共22支:
vMd3#@  
  世系
vMd3#@  
  迁者
vMd3#@  
  迁往地点
  世系
vMd3#@  
  迁者
vMd3#@  
  迁往地点
   13
vMd3#@  
  九美公生五子仕向、公望、文丙、弘廷、思良
vMd3#@  
  俱移四川
  14
vMd3#@  
  道生
vMd3#@  
  往四川
  14
vMd3#@  
  躍千公
vMd3#@  
  移居四川
  14
vMd3#@  
  衡山
vMd3#@  
  往四川江津县立业
  15
vMd3#@  
  良谦、良伟兄弟
vMd3#@  
  往四川
  15
vMd3#@  
  良智
vMd3#@  
  往四川
  15
vMd3#@  
  鼎盛、良桂、良富、良洪兄弟避乱奉母
vMd3#@  
  往四川
vMd3#@  
  15
vMd3#@  
  躍迁公嗣
vMd3#@  
  迁居四川
  15
vMd3#@  
  世美公嗣
vMd3#@  
  迁居四川;
vMd3#@  
  15
vMd3#@  
  开隆公、开泰公、永兴公,
vMd3#@  
  往四川江津县
  15
vMd3#@  
  戊养往
vMd3#@  
  四川
  15
vMd3#@  
  其山
vMd3#@  
  移四川
  15
vMd3#@  
  献珀携子
vMd3#@  
  往四川
  15
vMd3#@  
  献珖,
vMd3#@  
  往四川
  15
vMd3#@  
  献瑞携子
vMd3#@  
  迁四川
  16
vMd3#@  
  丑生,生子羊子,
vMd3#@  
  移居四川
  16
vMd3#@  
  兆瑞生一子
vMd3#@  
  四川
  16
vMd3#@  
  仪光公生六子,
vMd3#@  
  迁四川江津县。
  17
vMd3#@  
  德贵
vMd3#@  
  四川资舟花县梓乡
  18
vMd3#@  
  汉玉
vMd3#@  
  移居四川
  18
vMd3#@  
  兆瑞公嗣
vMd3#@  
  迁居四川
  19
vMd3#@  
  献兆
vMd3#@  
  移四川
vMd3#@  
 16、《(四川)陈氏族谱》[1] 载,陈宁一郎先年居汀州上杭紫荆山凉伞树下,明时成化八年,宁祖因上杭塩课繁重不能给,所生六子,三子与宁祖留在祖地(上杭),三儿贵生、贵明、贵珍随妣迁广东韶关乳源县开基。陈宁一郎九世孙讳职盛,字鸣凤,於康熙乙未年(1715年)携五子:长子陈儒字有章、次子陈纟卯 字五常、三子陈简字上书、四子陈仪字宣献、五子陈箴字廷谏,入四川购业大竹乡乌木滩开基,为该支入川陈氏始祖。陈职盛五子分五房,后裔分迁四川大竹鸣凤、邻水县、万县、利川县、巴县、仪陇县等地。谱载另支陈教一郎,居上杭瓦子街。传至陈贤一郎,迁韶州北门九城台相江门。至奇贤又移居曲江县。康熙年间陈教一郎之子孙字永玉携二子茂荣、茂华入川,买大竹县地名黄家坝开基。 vMd3#@  
vMd3#@  
  17、《(上杭稔田)李火德族谱》[2] 载,李氏八十二世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别号伯庄,宋朝举人,壬辰科进士,因宋元兵乱迁上杭丰朗村开基,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分三房,李火德被奉为李氏入闽大始祖、台湾李氏始祖。火德二十一世贤用公,于清康熙六十年从广东五华黄田寨经贵州迁四川,次年公卒,由伯勋四兄弟前行四川富顺县落居。 vMd3#@  
  18、《(四川成都)李氏宗谱》[3] 该谱奉李火德为一世祖。李火德十二世孙(三三郎房)李文通由程乡迁广东长乐(今五华)为始祖。李火德二十世李祥然,于康熙年间由长乐白石嶂携家移吴地龙泉邑石富村盘子上卜地宅居。生一子魁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徙蜀地(四川东荣昌驿马铺)一基,为一世祖。李魁纲妣陈、谢氏,生十子分十房。乾隆年间,魁纲携谢氏领六子伴纯、七子伴标自荣昌始迁成都府华阳县开基,陈氏及六房留居荣昌。 vMd3#@  
   vMd3#@  
  ① [清] 陈国兴抄本:《(四川)陈氏族谱》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抄本复印K820.9/753-2 vMd3#@  
  ②李人旺主编:《(上杭稔田)李火德族谱:上下册》2004年铅印本精装 K820.9/1135 vMd3#@  
  ③李光明修:《(成都华阳)李氏宗谱》据1996蜡刻本复印。K820.9 / 326 vMd3#@  
  19、《(四川邻水县)清河堂张氏族谱》[1] 载:张化孙12世孙清公,号万三郎,于大明正统年间因人烟稠密,携子由上杭县水曹迁居广东省乳源县打鼓隧桅杆下开基。张清传十世孙张相芬、张相芹、张相书与堂兄弟张淑成四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815年),由乳源迁四川顺庆府邻水县开基。 vMd3#@  
  20、《(武平上赤)张氏宗谱》[2] 载,张化孙九世张法盛,号荣贵,迁武平上赤蓝背开基。该支迁四川有二支:张法盛三世华泰父子往四川南溪县开基。张法盛九世文英、文贵兄弟往四川资州内江县开基。 vMd3#@  
  20、《白砂袁氏族谱》[3] 载,宋末,有袁氏五十五世裔孙满珊,字昌贵,又名十七郎,由汝南郡经宁化石壁,辗转来上杭白砂郑坑竹子窝开基,成为该支袁氏入闽始祖、白砂开基一世祖。白砂袁氏迁四川共有三十二支:
  世系
vMd3#@  
  迁者
vMd3#@  
  迁往地点
  10
vMd3#@  
  郁科,生三子:鼎富、鼎奉、鼎龙
vMd3#@  
  俱四川重庆
  11
vMd3#@  
  岳绅、绍绅
vMd3#@  
  俱四川巴县
  11
vMd3#@  
  乾友
vMd3#@  
  四川
  11
vMd3#@  
  迪上生二子:凤文、凤良
vMd3#@  
  俱移四川
  11
vMd3#@  
  祥宾、鹏宾
vMd3#@  
  移四川重庆府璧山县袁家坝
  11
vMd3#@  
  兴上,妣巫氏生四子:燕宾、俊宾、洪宾、学宾
vMd3#@  
  俱移四川重庆府璧山县
  11
vMd3#@  
  有上,娶傅氏
vMd3#@  
  移四川
  11
vMd3#@  
  英球,生三子:仕亮、仕万、仕海
vMd3#@  
  俱四川重庆府安居县兵马司
  11
vMd3#@  
  彩球,妣吴氏
vMd3#@  
  与子俱移四川
  11
vMd3#@  
  岳绅、绍绅
vMd3#@  
  迁四川巴县,
  11
vMd3#@  
  梦鹏,字翼汉,号谨菴
vMd3#@  
  迁四川
  11
vMd3#@  
  联昇
vMd3#@  
  迁四川
  11
vMd3#@  
  岳昇
vMd3#@  
  迁四川
  11
vMd3#@  
  碧英,字飞上,生六子:嵩、佛、峤、瑞、岳、琼
vMd3#@  
  康熙辛丑俱移璧山县袁家坝
  12
vMd3#@  
  士茂
vMd3#@  
  与母移四川
  12
vMd3#@  
  永华
vMd3#@  
  出嗣移四川
  12
vMd3#@  
  应振五子乾鼎,外亡,三子:永兴、永旺、永华
vMd3#@  
  俱移四川
  12
vMd3#@  
  大六
vMd3#@  
  四川
  12
vMd3#@  
  盛贵
vMd3#@  
  四川万县灵山
  12
vMd3#@  
  乾浪
vMd3#@  
  四川万县灵山
  12
vMd3#@  
  晓臣,生二子:用珍、展对
vMd3#@  
  俱移四川
  12
vMd3#@  
  乾纲,字帝臣,雍正乙卯四年副榜任南充县教谕,生一子:用和
vMd3#@  
  四川梁山
vMd3#@  
   vMd3#@  
  ① 四川省邻水县清公(万三)派三大房修:《(四川邻水县)清河堂张氏族谱》2005年4月版,精装一册 K820.9 / 1156 vMd3#@  
  ② [清]佚名抄本:《(武平上赤)张氏宗谱》。据清道光六年(1826)抄本复印 vMd3#@  
  ③ [清] 袁锦卿等修:《白砂袁氏族谱:四卷又首一卷》据道光二十九年已酉(1849)复印 K820.9/281
  13
vMd3#@  
  亮昭
vMd3#@  
  葬四川
  13
vMd3#@  
  汉宣,字帝昭,生二子:源官、照官
vMd3#@  
  乾隆戊辰移四川遂宁
  13
vMd3#@  
  康元、运元
vMd3#@  
  俱移四川
  13
vMd3#@  
  行宗
vMd3#@  
  四川
  13
vMd3#@  
  克周,字酉成,取丁氏,子二:长林、茂林
vMd3#@  
  俱移重庆府璧山县
  14
vMd3#@  
  旭宾携次子、四子:子元、子盛
vMd3#@  
  俱移川
  14
vMd3#@  
  癸生
vMd3#@  
  四川
  14
vMd3#@  
  华昆
vMd3#@  
  葬四川
  14
vMd3#@  
  立藩
vMd3#@  
  葬四川万县,子嘉琳
  15
vMd3#@  
  秉华
vMd3#@  
  迁四川
vMd3#@  
  21、《(上杭蛟洋)傅氏族谱》[1] 宋朝末年,为避战乱傅念七郎逃至上杭县胜运里太拔增坑,待时局较为安定,念七郎才转迁上杭蛟洋傅凹头开基。该支傅氏迁四川有二支,一支为16世万一公,字武襄,于清康熙59年庚子岁(公元1720年)迁居四川,先在内江落脚,后又转迁简阳市(简州)石桥镇射洪坝繁衍。另一支为十七世傅香远,妣张氏,移四川。 vMd3#@  
vMd3#@  
  22、《闽杭庐丰蓝氏族谱》[2]上杭庐丰开基世祖蓝念七郎公后裔迁四川有两支,一支为念七郎17世孙淑旺,迁四川;另一支为念七郎18世生宽,由下角坑迁四川。 vMd3#@  
  23、《隆昌蓝氏族谱》(光绪)载蓝仲荣58岁,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携金千余,统子率孙入四川省遍寻吉地,定居于隆昌县南乡,承买李姓之业为业,地名老君坝,粮田千亩,价金三千有余”[3]。 vMd3#@  
  24、《潘氏宗谱》[4] 载:“潘氏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福建上杭迁粤东乳源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四川仪陇。 vMd3#@  
  25、《(上杭张芬)黎氏族谱》[5] 载,宋,黎侨22代孙黎在仁,由江西宁都徙汀州府上杭县张芬开基为黎氏入闽始祖。黎在仁裔孙由上杭迁四川有11人:
vMd3#@  
  世系
vMd3#@  
  17
vMd3#@  
  17
vMd3#@  
  17
vMd3#@  
  17
vMd3#@  
  17
vMd3#@  
  17
vMd3#@  
  18
vMd3#@  
  18
vMd3#@  
  18
vMd3#@  
  18
vMd3#@  
  20
vMd3#@  
  始迁者
vMd3#@  
  有辉
vMd3#@  
  圣辉
vMd3#@  
  象辉
vMd3#@  
  昌辉
vMd3#@  
  山辉
vMd3#@  
  电辉
F/[m.!Eo  
  绍玉
F/[m.!Eo  
  振远
F/[m.!Eo  
  钦岐
F/[m.!Eo  
  远升
F/[m.!Eo  
  应福
F/[m.!Eo  
  迁徙地
F/[m.!Eo  
  四川江津
F/[m.!Eo  
  四川江津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
F/[m.!Eo  
  四川峡江
F/[m.!Eo  
  四川
F/[m.!Eo  
  上述17姓迁川口共345人,其中袁、陈二姓最多,分别是70人和103人。
F/[m.!Eo  
  17姓
F/[m.!Eo  
  孔
F/[m.!Eo  
  包
F/[m.!Eo  
  叶
F/[m.!Eo  
  丘
F/[m.!Eo  
  冯
F/[m.!Eo  
  刘
F/[m.!Eo  
  吕
F/[m.!Eo  
  朱
F/[m.!Eo  
  何
F/[m.!Eo  
  陈
F/[m.!Eo  
  李
F/[m.!Eo  
  张
F/[m.!Eo  
  袁
F/[m.!Eo  
  傅
F/[m.!Eo  
  蓝
F/[m.!Eo  
  潘
F/[m.!Eo  
  黎
F/[m.!Eo  
  345人
F/[m.!Eo  
  7
F/[m.!Eo  
  14
F/[m.!Eo  
  1
F/[m.!Eo  
  42
F/[m.!Eo  
  12
F/[m.!Eo  
  48
F/[m.!Eo  
  3
F/[m.!Eo  
  2
F/[m.!Eo  
  9
F/[m.!Eo  
  103
F/[m.!Eo  
  2
F/[m.!Eo  
  9
F/[m.!Eo  
  70
F/[m.!Eo  
  1
F/[m.!Eo  
  10
F/[m.!Eo  
  1
F/[m.!Eo  
  11
F/[m.!Eo  
   F/[m.!Eo  
  ① [清] 傅位黄等主修:《(上杭蛟洋)傅氏族谱》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复印,K820.9/357-2/1:2 F/[m.!Eo  
  ② [民国] 蓝映奎等修:《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十七卷又首一卷末一卷》(卷末)。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种玉堂刻本复印 K820.9/59 F/[m.!Eo  
  ③刘正刚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155页。 F/[m.!Eo  
  ④ [清]:《潘氏宗谱》(咸丰七年(1857年)木刻本,现存仪陇县周河乡潘家) F/[m.!Eo  
  ⑤ 黎斌主编:《(上杭张芬)黎氏族谱》2004年铅印本 精装K820.9/1100 F/[m.!Eo  
F/[m.!Eo  
F/[m.!Eo  
F/[m.!Eo  
F/[m.!Eo  
  清政府“招民实川”的优惠政府,特别是“康熙十年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及康熙二十九年规定‘蜀省流寓之民,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这两条规定,从移 民 运 动的初始就明确了移入者的法律地位和权力,拥有地产并纳粮当差的移民即可成为百分之百的土著居民。他们不仅能够编入移民地的户籍,而且可以享有迁入地的学额和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力”[1]。有了这些保障,携重资入川的上杭客家人凭借着祖地具有的经济实力、生存技能和勇于创新能力,入川后寻找吉地开基落业,一方面引进闽西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如苎麻种植、烟草种植、蔗糖种植、兰靛种植及等,发展蔗糖业、烟草业、纺纱织布业,从事贸易经商活动,另一方面,立祠堂、置产业、繁衍后代、培养人才,迅速溶入于四川社会发展的轨道,为四川经济复苏、人口繁衍做出贡献。袁、陈、蓝、刘氏族谱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其开发四川的历史。 F/[m.!Eo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上杭)白砂袁氏族谱》记载,上杭白砂袁氏满珊公一族迁往四川达70人,都为袁满珊10世至15世孙,他们分居在重庆、巴县、重庆府璧山县袁家坝、璧山县、重庆府安居县兵马司、梁山、万县、巴县、遂宁等地。袁氏在四川的快速发展与祖地袁氏创业的历史关系密切。袁满珊开基上杭白砂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置有大量田产,分居立业,扩大居住范围,拥有大片山林,修筑水渠陂坝,修筑文昌阁“为生童课文公所”,并完成了向周围地区的拓殖历程。“明季袁氏于邑中称多才子”美誉,清康雍乾嘉年间,袁姓就有科举进士两人、举人十五人、武解元一人。文学风气在宗族内部形成传统。袁满珊在上杭白砂成功发展的模式,为其迁往四川的裔孙积累了经验。袁满珊11世袁碧英,字飞上,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携六子嵩、佛、峤、瑞、岳、琼入川,购买璧山县吉地袁家坝肇基。开基袁家坝后,袁碧英一族人口迅速繁衍,到了第三代(即开基四川出生的第一代袁氏裔孙)就有孙21人,第四代51人,第五代则达117人,五代人口达196人。袁碧英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构建了袁家坝袁氏宗族。定居袁家坝后,袁碧英一族迅速地溶于四川社会的发展需求,精心培养下一代,入迁四川的当代就出了科举人才。袁碧英长子嵩,字翠宾,例赠修职郎又例赠文林郎。嵩生五子,次子腾鹤,乾隆辛酉四川拔贡就宜隶州任夹江学教谕。长孙腾鹍,号高轩,乾隆甲午科四川举人揀选知县。
F/[m.!Eo  
  袁家坝基祖
F/[m.!Eo  
  二代
F/[m.!Eo  
  三代
F/[m.!Eo  
  四代
F/[m.!Eo  
  五代
F/[m.!Eo  
  合计
F/[m.!Eo  
  袁碧英
F/[m.!Eo  
  6
F/[m.!Eo  
  21
F/[m.!Eo  
  51
F/[m.!Eo  
  117
F/[m.!Eo  
  196
F/[m.!Eo  
  《(闽籍蜀璧派)陈氏性东公族谱》载,入川祖陈振万,父陈道义。道义兄弟五人:道仁、道义、道礼、道智、道信。康熙57年(公元1718年)“时值闽省地窄人稠,于是我祖振万公(76岁),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下隔村,率子佐玉公及侄儒玉公、僯玉公、化玉公、伟玉公等携其家人男女一行四十余人,不辞艰险,行程万里来到四川璧山县,分居各地择吉地而居:“道义公子孙迁至璧山。道仁公、道信公之后裔大都迁往四川简阳、资阳一带。道义生五子,振勋公、振万公之后裔多在璧山和川东一带,振亨公裔多在乐山。振万公次子佑玉公迁资阳晏家坝。振亨公三子偕玉公迁屏山。振勋公子儒玉公之孙建邦公后裔多在石柱县;安邦公后裔多在石柱、丰都、忠州一带;护邦公后裔多在巴县、重庆一带。其余大多在璧山境内”[2]。分居各地的陈氏一族在各自的择基地“立祠堂,置产业繁衍后代”,合理利用资金“多系购置田产或佃田耕种,以农为业,谋求发展。其中,去乐山者多从事兰靛种植或买卖;去石柱县者多从事造纸业”。可以看出该陈氏族人入川时所携带的重资与各种生产能力的技术,为其在新居地的生存奠定良好基础。有了资金、生产技术及迁往四川的 F/[m.!Eo  
    F/[m.!Eo  
  ①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卷六第10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F/[m.!Eo  
  ②《(闽籍蜀璧派)陈氏性东公族谱》 F/[m.!Eo  
  陈氏一族人口的优势,陈氏家族得以快速发展,裔孙迅速繁衍、散居在四川的江津县、大竹县、简阳县、邻水县、万县、利川县、巴县、仪陇县、乐山、合川、重庆等地。纵观陈氏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不拘一格地造就人才的模式,是陈氏一族在社会竞争生存并快速发展保证。谱载陈氏“且复教以继富,不惜修金延聘名师朝夕教诲子孙,亲为监读。其意原不仗在名之能成,而在世之克继,苦心孤诣洵非易测。复虑子孙习于文弱不足处世变,爱择其性之所近以造就人才,志于文学者令之读书,理固可明;志于武事者令之习射,行亦可观”。陈氏自振万公迁蜀璧以来,这一支脉在十代人中即有任职州判、知县、教谕及取得进士、举人、贡生、武生、廩生、监生等学位者70人。 F/[m.!Eo  
  上杭廖氏、刘氏一族入川多以贸易至富。廖氏谱载,廖兴潮“八龄即学贸易”,乾隆四年(1739年)十九岁的他即奉母命入川,“始至金堂,鲜所获,继贩叶烟于资州,余息稍丰,东驰西骤,经营数载,积银四百两,尽数携归奉母,旋复来川生理,自是于蜀于闽,不遑往返矣”。至乾隆戊寅年(1758年),廖兴潮不但贸易所积千金,而且拥有商船频繁往来蜀闽之间。廖兴潮能拥有商船频繁往来蜀闽之间,证明其贸易规模已相当可观。刘氏迁川一族乃闽中杭川望族。族人以孝行裕后。田背刘氏入川后两次回祖地修谱,第一次为清同治甲戍(1874)年的修氏二次修谱,本次修谱题捐记载,四川沙培远义捐花边200圆外,还有重庆韫辉捐100银圆、遂宁县启玟捐50银圆、遂宁县正官捐20银圆、重庆任纬捐5银圆、遂宁县华玺捐5银圆、遂宁县启奎、启德各捐4银圆,个人题捐达188块银圆。第二次回祖地修谱为民国十年(1921),在题捐芳名中,首例四川重庆义利季系靛行厘头捐花边二百圆。两次修谱,都是四川裔孙题捐最多,可以窥见当年往川田背刘氏裔孙的实力。
  三
F/[m.!Eo  
  入蜀数载,上杭客家人“惟憾不得归省亲墓,易箦时,犹太息痛憾啧啧不休”。陈氏“忽一日(陈儒玉)大恸,弟侄惊问故,公曰先人坟墓在闽,岁时缺祭扫,吾安能见然食息于此?”[1];冯氏曰“当入蜀之初,窃念我身在蜀,祖父在闽”,先祖在杭“所存金骸大小各三十六件”,思乡之情痛彻心扉。然上杭、四川两地相距万里,古人两脚量地往返需一年的时间。遥远的路途,成为迁徙四川的上杭客家人回祖地省亲联谊、祭祀祖先、修撰族谱一道障碍。为了解除两地往返的艰辛,完成对祖先祭祀,入川上杭客家人做出了“迁骸重葬”的决定。稍积余资,上杭客家人纷纷返回故乡将先人骸骨迁到四川的定居地重新安葬。“雍正元年(即入川6年以后),陈儒玉等又返回福建上杭,将祖父道义公及妻雷氏、父振勋公及妻张氏之金骸移来璧山重葬。之后还有陈氏子孙回福建迁来璧山、简阳、资阳等地安葬的先祖金骸尚有:振万公之妻张氏,振亨公及妻张氏、振达公及子远玉、,振豫公,振庶公及子仕玉公,以及振昌公之子像玉公等。将金骸移葬四川璧山、简阳、资阳各地以便扫祭”[2];冯德玉率弟云玉于雍正元年(1723年),由蜀返闽将先祖上杭将应元公考妣及胜兴公及“所存金骸大小各三十六件”金骸迁至内江东乡,觅得吉地妥为安厝,而仁孝之心方遂”。“迁骸重葬”,表达了入川的上杭客家人崇宗敬祖精神,也表达了上杭客家人扎根四川的决心。但是,也正因为“迁骸重葬”,使得迁川的上杭客家人渐渐失去了与祖地的联系和祖地族谱的联接,造成了与祖地三百年的断裂。祖地上杭也因此失去了迁往四川裔孙创业史和家族发展的信息。 F/[m.!Eo  
  然而血脉亲情是割不断的。三百年来,上杭各祖铭记外迁裔孙,在历次的修谱中在其“迁移志”中祥细记载了外迁裔孙的名录。尤如上杭巨族丘三五郎公家谱在其“迁移志” [1]记载“远适异国昔人所悲,安土重迁人情常态。为子孙者谁甘轻去乡里弃祖宗坟墓而不顾乎。盖生齿日繁,煙竈日密,田园屋宇,供不应求。不得不别寻佳山水以图生聚。譬诸木茂则分 F/[m.!Eo  
F/[m.!Eo  
F/[m.!Eo  
F/[m.!Eo  
  ①②陈大镇,陈大雨编修:《(闽籍蜀璧派)陈氏性东公族谱》 F/[m.!Eo  
  ③《上杭太拔湖梓里邱氏族谱》 K820.9/44/22:迁移志 F/[m.!Eo  
  枝,水盛则分派,其势然也。吾族山多田少,户口繁庶,故迁远方成钜族者甚众。自叠次修谱以来,眷念故里固不乏人。而漠然无桑梓之怀者盖亦有之矣。得无蒙荫而昧其本,甘饮而忘其源乎。读兹谱者当悠然生追远之心也作迁移志”,是一份祖地等盼外迁裔孙回归的呼唤。 F/[m.!Eo  
  时间的指针指向二十一世纪。“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 民 运 动过去三百年后的今天,国泰民安,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的便利,中断联系的入川的上杭客家后裔纷纷回祖地谒祖:上杭巨族李火德一脉裔孙回杭祭祖,带回了李火德裔迁四川省的成都、新津、三台、合理、金堂、中江、江油、重庆、南川、简阳、自贡市、邻水、筠连县高坎乡红花村、治县里程乡、重庆垫江县坪山、成都保和乡升村、四川隆昌县石碾镇、泸州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等地的信息及“邻水是三一郎派下裔孙,也有三三郎派下裔孙;重庆垫江为三二郎公派下裔孙,自贡市、泸州纳溪、成都保和乡为三三郎派下裔孙。四川邻水县三三郎派下裔孙是火德公第七代李梓威、李钹全、李钹金三兄弟于康熙五十六年从广东陆源县梅花镇迁往,现有四百多人”细节;上杭傅氏迁居四川,先在内江落脚,后又转迁简阳市(简州)石桥镇射洪坝繁衍,传代13,现有族人3000余人,修有《傅氏万一(武襄)公谱》情况;上杭珊瑚千家陈三十四郎裔孙回闽西祭祖,带回安居在迁四川重庆江津市陈三十四郎裔孙达一万三千七百多人情况;上杭旺族张化孙清公派一脉迁四川邻水县,2005年4月三大房首修《清河堂张氏族谱》时,后裔张华明为修族谱自费上杭寻根,成为化孙公裔迁川“三百年来(回杭)寻根拜祖第一人”情况等等。让我们感受到入川上杭客家人生生不息、艰苦创业、永往向前的精神,感受到入川上杭客家人对祖地深深眷念,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祖地上杭为振奋、为之自豪,亦更加坚定的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入川上杭客家后裔会回祖地祭祖先、续血脉、修族谱,联结中断的乡梓之情。 F/[m.!Eo  
  “湖广填四川”移 民 运 动已过去三百年,三百年来,跻身“湖广填四川”移 民 运 动的上杭客家人为四川社会的快速复苏、为四川的经济发展、为四川的三个文明建设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成为四川三百万客家人的一员。三百年,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不但为扩大上杭客家人生存空间,发展了川籍上杭客家裔孙的队伍,更造就了无以记数入川上杭客家裔孙的莘莘学子和国家栋才——共和国重臣朱德元帅,为祖地上杭增添光彩。 F/[m.!Eo  
   F/[m.!Eo  
     作者:严雅英
3条评分好评度+13
重庆游宇 好评度 +3 - 2014-05-31
游正宽 好评度 +5 《闽粤客家人在四川》是我寻到根的依据,其中仅有一条游氏就是我祖。 2014-05-30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学习了,其中逃散之户归籍流寓入籍永业等当时的制度是研究源流必须重视 2014-05-30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离线游尔虎

发帖
1758
金钱
29605
贡献值
556
交易币
0
好评度
472
家乡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29
沙发分享,谢谢上传!
在家里的感觉真好
离线游高先平

发帖
31
金钱
128
贡献值
5
交易币
0
好评度
6
家乡
江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29
坐个板凳,谢谢。
离线游家良

发帖
2084
金钱
22411
贡献值
660
交易币
12
好评度
464
家乡
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逆江坪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5-29
谢谢上传

发帖
8485
金钱
65610
贡献值
3218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67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30
学习了,其中逃散之户归籍流寓入籍永业等当时的制度是研究源流必须重视

发帖
2153
金钱
61543
贡献值
1143
交易币
0
好评度
145
家乡
重庆巴县(现为九龙坡区)黄谦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5-30
F/[m.!Eo  
谢谢上传辛苦了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77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30
《闽粤客家人在四川》是我寻到根的依据,其中仅有一条游氏就是我祖。

发帖
4374
金钱
103142
贡献值
1716
交易币
0
好评度
490
家乡
山东滨州中游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30
学习了
离线游建明

发帖
602
金钱
6433
贡献值
285
交易币
2
好评度
186
家乡
湖南省浏阳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5-30
了解了,谢谢!
没有五百年的亲戚,只有五百年的宗亲

发帖
7198
金钱
50714
贡献值
4395
交易币
19
好评度
3875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5-31
回 游尔虎 的帖子
游尔虎:沙发分享,谢谢上传! (2014-05-29 20:07)  F/[m.!Eo  
F/[m.!Eo  
感谢关注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