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在四川,在汶川,一场8.0级强烈地震毁灭了人们的家园,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给历史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一页。纵然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越来越远,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一生一世。 p,5i)nEFj
转眼三年过去了。当又一个5月12日到来的时候,它所勾起的,必然是人们心中那份深切的哀思。逝者长已矣,而生者则会在追忆与思念中咀嚼生命的无奈与伤痛。5月12日,这是一个定然会掀起情感波澜的日子---为遇难者哀悼,为幸存者祈福。 p,5i)nEFj
或许,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一次去揭开一个个的伤疤。关注曾经的废墟里的那些坚强的生命,聆听灾区的土地上重建的机器声,比之单纯凝视那个被称为“汶川”的符号,同样富有价值。悲伤,不等于无边的眼泪。 p,5i)nEFj
三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三年里,因为这场灾难,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大爱精神被充分激发出来,一种坚毅、团结与果敢的精神气质传递开来,成为一个不平静、不平凡的年度传奇中无法忽略的章节。所谓“多难兴邦”,正是指灾难背后那些不可遏止的动力与希望,在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p,5i)nEFj
当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到来之时,这个时刻已成为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经历了汶川地震这样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注定将收获更多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无疑,在汶川地震过后,我们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p,5i)nEFj
比如,救援行动中展现出的政府的果断与执行力,以及中国军人的奉献精神;比如,整个国家以简单而庄严的仪式,为数万个遇难生命哀悼三日,并下半旗志哀,体现的是对人之生命最深切的尊重;比如,赈灾过程中国民慈善文化的觉醒,以及一个成长中的公民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诸多进步与地震当中那些感人的故事一样,让人在悲哀于灾难的同时,也感到了某种欣慰。 p,5i)nEFj
三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三年里,来自海内外的援助正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输送;在过去的三年里,新的楼房、学校等基础设施在灾区土地重新建造;在过去三年里,灾区民众逐渐抹去泪水,坚强地迎接着新的生活---失去孩子的一些父母,重新有了骨肉,失去亲人的家庭,重新组合之后又收获了感情。在废墟之中,汶川,以及所有像汶川一样的灾区,站了起来。 p,5i)nEFj
这是汶川精神的向上生长,一如那些有形的建筑物一样,正在重新生长。即便那个5月12日之后余震不断,即便大地撕裂、楼宇坍塌的阴影还会在噩梦中出现,但是信心的光芒在照耀着汶川的土地。生命在强有力的信心支撑之下,倔强而昂扬地向上生长。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是见证者,见证着一片废墟是怎样变得春意盎然。 p,5i)nEFj
三年过去了。一个聪明的民族,从这样一场灾难中,看到的不仅是悲痛,不仅是爱与坚强,还有反思。每一个理性者或许都会思考,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p,5i)nEFj
围绕着赈灾的义举,整个社会其实都很关心,灾难发生之后,乐捐之外还能善用的体系是否已经形成?承诺者的诺言有没有兑现?善款是不是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这些问题依旧在等待回答。 p,5i)nEFj
同时,在灾区家园重建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物质重建与精神重建并进?某种意义上,比之物质意义上的家园重建,更难的是灾区民众内心的精神重建。从目前反映出的情况看,不仅仅一些灾区民众的心理疾患值得高度重视,甚至是部分参与救灾的志愿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一场大灾难带来的恶果,也是无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p,5i)nEFj
另外,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氛围里,自救精神是否已经深入到每个灾区民众的内心?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状态,应是外部援助与灾区民众的自救并举。如此,灾区在获得外部持续性帮助的同时,本身亦能展现出顽强的自救能力。 p,5i)nEFj
三年过去了,一片废墟获得了新生,一个国家在走向新的进步。灾难无法忘却,但我们把目光投向前方。 p,5i)nEFj
纪念,还为了告慰。成都市277所重建中小学校悉数完工。9度设防的新聚源中学成为都江堰“最奢侈的公共建筑”。所有寄读外地或暂栖板房的孩子都回到故乡、回到安全的校园。大部分灾区几乎都完成了住房重建。当震后的第四个寒冬来临,绝大多数因地震失去家园的人们已住进温暖的新房。 p,5i)nEFj
头顶种壳的新芽破土而出,尚有废墟的灾区茁壮生长。失去孩子的父母重新孕育生命,失去伴侣的男女再次找到亲人。这个省份几乎一夜白头,但很快恢复青春,曾经一度失血,却仍能再度沸腾。房子倒了,只要有人就能站起来。经过地震的踉跄,四川站起来了,以一 p,5i)nEFj
种更顽强而美丽的姿势,破茧成蝶。 p,5i)nEFj
站起来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p,5i)nEFj
p,5i)nE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