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一篓游 南北两大院来源:太谷报-太谷新闻网 作者:撰文 李锦奇 摄影 白志强 时间:2011-03-03 点击:71 文字大小:[大][中][小]——太谷晋商大院巡礼之七十一 zN1;v6;
撰文 李锦奇 摄影 白志强 zN1;v6;
太谷新村过去叫辛村,座地户是陈、段两大家。明初洪武大迁民,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一户游家,这户游家发展成新村望族。 zN1;v6;
清末民初时,太谷就有了“新村一篓游,南北两大院,旗杆院里拜孔子,元宝院里做生意”的俚语。它说的是游家在新村支生出两大支:一支在村南,以出官宦著名,名“务本堂”。因门前树有铁旗竿,人称“旗杆院”。 zN1;v6;
旗杆院是一座两进式里五外三的碑楼院。它的主人是游氏务本堂游廷缙,为乾隆甲寅恩科中式第21名武魁,历任浙江绍兴卫、杭严卫守备,被诰授昭武都尉广西左江左营都司,为三品武阶之官。清道光初年,在已建大楼院门前的左右两侧,竖起两杆旗杆,据传说是皇帝御封的,于是这座院就称之为旗杆院。游氏家族从十四世纪游重偃就办起私塾,而私塾就建在旗杆院里。太谷旧县志曾有记载:“游重偃,博览群书,不乐进取,居家课读子侄,严以律己,颇重人尊”。据口碑资料讲:“私塾设讲经堂和演武堂,讲经堂主讲五经四书,演武堂主要传授少林洪拳、长拳等。据家谱记载:“以私塾为载体,在游氏家族中先后出现过三个太学士、两个武举人、二个文举人,被诰奉者三人,例授者二人。”从十四世纪游重偃办私塾到十七世纪游鉴先生当塾师,旗杆院也一直是游氏子弟的读书处。每天讲经时和放学前,都要在私塾里祭拜孔子,所以有了“旗杆院里拜孔子”之说。可惜这座旗杆院历经几次拆毁,如今已荡然无存了。 zN1;v6;
传说:游廷缙的儿子游友信曾任“两淮盐运史”,这是个难得的“肥缺”,因此游家染指盐业。后来,游家两大支,务本堂,依然以授书课读为主,且人才济济,官宦不断。而另一支“文泽堂”则以商为业,加入了晋商的队伍。 zN1;v6;
这一支的院落叫“元宝院”,建在新村村北,是典型的“一溜三套院,梯儿套平房”的建筑格局。旗杆院和元宝院一南一北,把守在村头,南北对峙,互为呼应,耸然是新村游氏家族实力的象征和人脉与风水的显示,也是叫响“新村一篓游”知名度的支撑。 zN1;v6;
元宝院是游氏文泽堂所建。文泽堂的代表人物人称魔财主。魔财主是游氏十五氏,尔字辈,真名为游尔□,人们都称魔财主,而不称真实姓名。故真名失传。据口碑资料称:魔财主的父辈在清道光年间,就把买卖做到奉天、营口等南满地区,经营以杂货业为主,并贩运粮食,游氏家族在南满地区的买卖,都以文泽堂或三兴公等冠名。咸丰年间,魔财主接管了文泽堂的买卖。少年得志的魔财主一上任就推行了三斧头的创新经营:一是在天津设庄;二是在河北行唐开铺——三盛兴,专营花布并贩运棉花;三是在奉天南满兴建当铺——三合公。于是形成了一条营口——天津——行唐——太谷的独特商路。在这条商路上,既经营传统的商业资本,又经营当铺等金融资本,既不丢失传统的杂货、花布生意,又开拓贩运棉花、粮食等物流业务。挣了钱的魔财主从咸丰年间就开始在新村后街大兴土木,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建起了“一连三串院,梯儿套平房”的正院、偏院、场院和南北两个园。 zN1;v6;
正院为里五外三的二进式院,正房为坐南朝北的歇山顶二层明楼,里外院有过厅相隔,过厅两侧为2米宽的风叉,歇山顶的过厅,面宽3米,进深7米,两根露明柱支撑着出檐走廊,过厅正面以木雕夹扇为墙。里外院东西厢房各3间,南面五间厢房,靠东的一间为门道。房屋顶横檩纵椽,木散板覆盖,房皮有尺余厚,片瓦铺底,筒瓦相扣,阳阴结合,猫头滴水,屋顶正脊花脊兽头。立栏卧栏上雕梁画栋。院心全部用方砖铺地,怕滴水腐蚀墙根,全部用青基石砌成3—4寸高的跌水沼。街门为砖木牌楼式结构,街门门楣上匾额为“树德滋”,进街门后匾额为“其族元吉”。过厅高悬“龙光宠锡”的兰底金边匾额,并在两明柱上配挂木制半圆型的楹联,上联“吟风月步亭皋仙家景槩”,下联“观鸢鱼察飞鹤造物生涯”。主楼也有多块匾额,因拆毁较早,现已失传。 zN1;v6;
偏院有厨房院,建有储藏室和供下人住的房间,全部为砖砌平顶房。正院和偏院既有高墙分割,又有偏门互通,呈现出主次分明、外实内秀的偏正结构。 zN1;v6;
场院房建在主院和偏院的后面,建有碾房、磨房可加工粮食,马厩房是饲养骡、马和存放车辆的地方,并建有供储存粮食、棉花的库房和供人居住的房屋十余间。 zN1;v6;
这套由正院、偏院、场院组成的梯儿套平房的格局,最适宜庄稼搅买卖的乡村财主的居住。这组套院从清咸同年间动工到光绪初年竣工,工期长达十余年之多。期间院主人的买卖因受义和拳兵燹战乱,使外阜的生意尤其是物流业生意遭受了严重损失,而院主人亲临了惊怕和刺激后,得了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差,从此人们称其院主为魔财主。 zN1;v6;
光绪初年,游氏文泽堂在新村寺园露天剧场邀班唱戏三天,一则为新建大院落成庆典,二则想借唱戏冲灾,好让院主人的疯病好转。当著名晋剧名角十二红登场唱“回龙阁”时,魔财主却别出心裁,在新建的大楼院内摆晒元宝,原由是怕库存元宝久存发霉,他将元宝在大院内摆了一个大圆圈,并坐镇其中护卫。村民们闻讯后,宁可不看十二红的“回龙阁”,都纷纷赶来看魔财主家晒元宝,于是这座新建的大楼院,就有了“元宝院”的雅称。从魔财主入住元宝院到临死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日出时将元宝晒出去,日落时将元宝搬回家。他疯疯癫癫,却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他虽然丧失了点清元宝数的能力,却也有一套看护元宝的办法。如果看家护院的人偷了一个元宝,他总要闹腾个水落石出,如果丢了二个元宝,他却发现不了。于是变疯后的魔财主,在家怕元宝发霉,而晒元宝时,留下了元宝点双数不为丢,点到单数才知道是丢了元宝的典故。 zN1;v6;
清代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太谷商业并未进入衰退期,唯独游氏文泽堂的商业,因魔财主出现疯病而一蹶不振,逐渐堕落于云谲波诡之中,很快衰败下来。这其中的原因:一是魔财主发疯后,家族内部同姓不同心,出现无人顶替的权力断层,失去对店铺的驾驭能力,致使店铺掌柜在无约束的机制下,杀东坑伙、为所欲为,使许多店铺变东家所有为掌柜所有,魔财主开辟的行唐店铺,就脱离了东家关系,而变为掌柜所有的商店。二是在南满地区的店铺,受战争与兵祸影响而一败涂地。三是魔财主视不准在外纳妾娶妻的号规予不顾,率先从南满纳“东北大脚女人”为妾,在行唐等地的掌柜也纷纷效尤,带“直隶婆姨”回村。更为严重的是将不准在外吸毒的号规和忠告当作耳旁风,凡跟随魔财主的经商人员有一半以上的多吸食鸦片、金丹、料面。在光绪年间,魔财主一家又染指烟丹,使新盖起的元宝院在吸食料面的吞云驾雾中拆毁殆尽,成为遗址。先是拆卖了新盖起的二层楼,后又将带有过厅的前院卖给了本村做粮食生意的王步潺,王是带东大掌柜,也是因吸食料面,又将元宝院转卖给李宪思,李宪思也是个生意人,在北京开有合伙制的恒和庆、义恒、福泉永等商号,经营餐饮、烧酒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元宝院从魔财主建院,几易其主,院主都是买卖人,于是,“元宝院里做生意”的说法也就“名副其实”地流传下来了。 zN1;v6;
zN1;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