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广平毓秀 世叔流芳
8'
WLm 寻访宝安区龙华街道油松社区古遗迹
8'
WLm 8'
WLm 8'
WLm --------------------------------------------------------------------------------
8'
WLm 8'
WLm (深圳侨报记者 刘秋萍 通讯员 张煌新 文/图) 2010年7月24日
8'
WLm
8'
WLm 油松来历:源远流长
8'
WLm 8'
WLm “在龙华,除了历史悠久的清湖有着三界庙等动人传说,油松社区里的古村落也饱含着历史韵味。”记者近日在宝安区龙华街道采访,偶闻龙华街道的油松社区还保留着一片老村落。但是,老村已被列入旧改范围,有人开始为坐落在老村落里的
游氏家祠、振声书室等古迹担忧,不知旧改会给这些古迹带来怎样的命运。在龙华街道文体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油松社区工作站副站长游家青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油松社区的古村落,寻访这里的古迹。
8'
WLm
8'
WLm 油松老村纵巷道
8'
WLm 8'
WLm 说起油松,土生土长的游家青向记者娓娓道来:“油松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来历呢!”传说,油松先祖游氏是继清湖廖氏之后迁到龙华定居的,系第二批来到龙华开发生产、定居生活的人群,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油松游氏是周文王之后,周宣王之子堰封于郑国,字子游,故其子孙以祖字为姓氏。游氏原定居于中原,时至东晋战乱,无法在祖地生产生活,为了避开战乱,因此背井离乡往南迁。其子孙南迁闽、赣,最后迁至广东。在明朝中后期,其祖先七世祖裔昌公从东莞寮步迁至油松,从此一直定居在油松。据悉,如今油松有原居民700余人。
8'
WLm 据相关资料介绍,油松最早叫“楼溪”,位于坂田南坑溪流和民治的白石龙溪流相汇之处。因为长期被水冲刷,形成无数涌沥,游氏迁入此地初期称之为“游涌”,后来因为谐音又称为“游松”,在河上游则称为“上游松”,下游则称为“下游松”。由于长时间的流传说法,亦因为谐音的关系,故将“游松”书写为“油松”,一直沿用至今。但是,游家青告诉记者:“我们刚刚编辑完成新的《游氏族谱》,族谱里一直沿用‘游松’。”
8'
WLm 游氏祖先在油松创基立业,先居住于油松老围(土名“大树山”,在今松和小学西北面),十五世祖自超公与房兄由老围迁建镇乾围(今上油松);十六世祖伟俊公与房兄由老围迁建国钦围(今共和社区);十七世祖赤君公迁建永昌围(今下油松)。游氏祖先利用河两岸的资源优势,大搞水运交通运输业,大兴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使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富饶之乡。
8'
WLm “这是1985年上游松的老村。那时候的老村依山傍水,在中间炊烟袅袅的位置是书室,书室后面是
祠堂。”游家青打开电脑内一张老照片,充满感情地告诉记者,“如今的油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高楼林立,现在剩下的惟一一个老村落也即将面临改造。”
8'
WLm 8'
WLm 游氏家祠:百世其昌
8'
WLm
8'
WLm 游氏家祠正面
8'
WLm
8'
WLm 游氏家祠门额匾
8'
WLm 8'
WLm
8'
WLm 游氏家祠石碑
8'
WLm 8'
WLm
8'
WLm 游氏家祠后堂梁架
8'
WLm 8'
WLm 车子穿过一片繁华的闹市,在一片现代钢筋水泥森林的夹缝里,一片灰冷色调的古村
建筑群突然出现在记者的眼前:青瓦屋顶、石砖小巷,屋檐浮雕无不呈现出悠久岁月留下的古韵。这便是油松老村落。
8'
WLm 小巷深深深几许,见证几多悲欢几多离合,几多往事几多辛酸。刚好下着蒙蒙细雨,记者撑着小伞,走进古村,感受古韵。
8'
WLm “这里就是游氏家祠。”推开一扇虚掩的铁门,游家青介绍说。只见游氏家祠门前干干净净,“广平毓秀,世叔流芳”的对联赫然醒目。“一般的宗祠为三进,家祠则为二进三开中天井。”推开家祠大门,红梁青瓦、精美雕花,栩栩如生的壁画映入眼帘,后厅供奉着祖先牌位。据介绍,此宗祠在最近10年已经被重新翻修,家祠始建于乾隆年间,嘉庆初期曾被修复。左间房墙上有“家祠建祠碑文”,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8'
WLm 游家青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已经不在旧村落居住,但每逢过年过节,游氏家族的人都会来这里祭祀祖先。据悉,游姓是龙华的大姓,在祖先的庇佑下,他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8'
WLm 8'
WLm 振声书室:人才辈出
8'
WLm 8'
WLm
8'
WLm 振声书室正面
8'
WLm 8'
WLm
8'
WLm 梧轩书室屋梁精美壁画
8'
WLm 8'
WLm 从游氏家祠出来,记者被告知,家祠的前后都是书室,前面是振声书室,后面是梧轩书室。
8'
WLm “门口的‘振声书室’几个字是去年才被发现的,文革期间已经被红卫兵用水泥等封住。”游家青告诉记者。在振声书室门口,“游松村文化室”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8'
WLm 如今,振声书室、梧轩书室都成了一些劳务工临时居住的地方,里面已经残破不堪,与屋梁上精致的木雕和壁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船形脊式的屋檐上长满了野草和青苔,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8'
WLm 据介绍,游氏的祖先一贯重视人才教育,设立花红尝谷贴学,建私塾以培育子孙后代,因而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游氏自油松开基以来,先后有19人中榜进士。在清朝嘉庆时期,参加科举考试,游氏十七世祖翔汉公中榜进士,诰授奉直大夫、五品官人,为官期间正直无私。其告老还乡后建有庙祠一座,嘉庆帝赐“紫薇正照”牌匾一块,文武百官见此匾如见皇帝,均要下跪。可惜在抗日时期此庙宇为日寇纵火所毁(今遗址仍存,在上油松家祠右侧),因时已远久,史料有限,其细节又难以查考,后人只记得前人传讲此事。
8'
WLm 另外,今上油松社区前两侧共建有6个旗杆插墩,均为科举考试中榜成名所建,由此可见油松旧时人才之鼎盛。
8'
WLm “这里承载了我们游氏祖先的记忆,希望这片净土能被保留下来。”最后,游家青意味深长地说。
8'
WLm 8'
WLm [ 此帖被游松在2010-08-29 17: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