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48阅读
  • 4回复

[讨论]祖籍莆田的广东人总数超3000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学京
 

发帖
10687
金钱
58667
贡献值
2641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24
对于潮人来说,最重要的移民中转站当然是福建莆田。下乡调查,常 ;, 8dUwJ"<5  
听乡人:“先祖迁自莆田。”再找族谱印证,确信此说不谬。现在居住潮  8dUwJ"<5  
汕延及惠阳、海南岛的不少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闽迁入,而尤以莆田籍  8dUwJ"<5  
居多。小小一个莆田,为何其移民遍布广东沿海及海南各县?这实在是移 ' 8dUwJ"<5  
民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8dUwJ"<5  
  明代以前,中原人向福建移民,有以下几个原因:  8dUwJ"<5  
  1.为避战乱。如东晋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禄人福建避乱,他起初定  8dUwJ"<5  
居泉州(时称晋安),世代繁衍,林氏成为当时福建第一大姓,林禄被尊为  8dUwJ"<5  
开阂始祖。因莆田距泉州不远,庞大的林氏家族由泉州向莆田发展。到了  8dUwJ"<5  
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了9个儿子;全  8dUwJ"<5  
部当了刺史,历史上称为莆田九牧(刺史也称州牧)。因为族盛人众,宋代  8dUwJ"<5  
以后九牧和六牧的后代向潮州播迁。 I 8dUwJ"<5  
  2.随南宋小朝廷由福建莆田逃避元军追赶人潮州,宋亡后在此定居。  8dUwJ"<5  
  3.仕宦。莆田人文发展较早,且又是历代中原人人闽的主要居留地  8dUwJ"<5  
,历来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不少。如明代礼部尚书黄道周、吏部尚书方  8dUwJ"<5  
献夫等,皆原籍莆田县,致仕后在当地落籍(方献夫落籍于广州)。  8dUwJ"<5  
  关于以上情况可参考澄海县志办公室编写之《澄海百家姓》一书,这里不作赘述。本文 8dUwJ"<5  
着重谈的是莆田县如何成为文章开头所说的“中原移民的中转站或中途站”。澄海县建置较, 8dUwJ"<5  
晚,又地处海滨,大多数人民是朋代以后才迁入的。  8dUwJ"<5  
  莆田成为移民中转站的历史最久。除了和珠玑巷、石壁乡一样,接待了一批批为避战乱 而经莆田入潮州的移民外,它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政府曾明确把莆田定为移民中转站。  8dUwJ"<5  
  原来明代从未元璋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移民管理。公元1388年,朱元璋经过 激烈战争,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立了明朝。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大量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奖励移民。他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 窄全”迁到“宽乡”,人多田少的地广的地方。小潮州自宋代以来,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 展,随着南宋统治势力的南移,潮州已成为重要州县。但是,潮州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 最为激烈,受到的镇压和屠杀也最惨重。元未明初,潮州人口锐减,急需补充,于是,潮州 这块肥沃而又待开发的土地就成为移民们的目标。时值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中原 农民纷纷效法历代移民,沿着他们开辟的移民路线一路南下。  8dUwJ"<5  
  朱元璋虽奖励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于是在奖 励移民的同时又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现代移民局 的机构,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县古驿道,陕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关及福建莆田县等。莆田 县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 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 多于“晚秋前后启程,发给川资凭照”。于是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 县。当然,有的到来之后,只作短暂逗留,等领到过关照,便结伴沿着古驿道,翻过分水关 ,进入潮州境,各择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则在莆田就地安居,过了数年再继续迁徒。明 代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朱元璋时代的移民 活动史称“洪武移民”,朱棣时代的史称“永乐迁民”。以后,全国人口渐趋平衡,由朝廷 组织和给予物质奖励的移民活动便中止,但设在各地的管理官员并未裁撤,自发的移民仍须 来莆田集结等候领取“凭照”。 8dUwJ"<5  
     
       通过对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白”先祖迁自莆田”的历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国 性移民活动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记载和歌谣,如山西洪洞县,至今在当年朝廷设局驻员 负责管理移民的机构广济寺旁,还有古大槐树下的迁民遗址,并广泛流传一首民谣:“问我 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就是乌鸦。可以 想象,晚秋时节,槐叶凋零,乌鸦的叫声又是那样的使人心烦。这首民谣道出了移民者离乡 别井的心境。在莆田,至今还未搜集到关于移民依依惜别家乡时哀怨的吟唱。或许这和移民 者将要迁徒的目的地有关吧。潮州,宋时即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宜人的气候,有肥沃 的土地,他们未来的定居地是渔米之乡,这是饱经中原战乱的农民所祈求的,于是心中没有 牵挂,一路向所向往的福地走去。  8dUwJ"<5  
  不过,我们翻阅族谱,仍可以发现经莆田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在字里行间留记下自己对 祖籍的怀念之情。族谱中常有这样的记载:“先世居住莆田乌衣巷××门楼”或“居住客鸟 巷乌门楼”等等。查遍莆田县城,就是找不到乌衣巷或者客鸟巷。莆田县志办的同志也说不 出个所以然,他们认为历史上没有这些地名的存在。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乌衣巷很可能 就是移民者给自己的寄居地编造出来的地名,大家都记得“金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 斜”的诗句吧,乌衣巷是南京名门望族王、谢二姓的聚居她。原来他们南迁之后,仍不忘自 己的显贵身世!而客鸟巷则明显地表达了客居此地的心境。这种假想有没有根据呢?有的, 如跟澄海邓氏同出一源的韶关邓氏,原居南京珠玑巷,南迁入韶关之后,也命名居住为“珠 玑巷”。屈大均说这是“不忘(木分)榆所自”,也就是表达了对祖籍的怀念。不过,邓氏从 此在韶关南雄定居,现在南雄珠玑巷还出名。而中原南迁的移民者,只在莆田驻足而已。随 着他们继续迁徒人潮,这些巷名便在当地消失了,但仍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并把它们传述 给后代,于是一代代传下去,到了修族谱的时候就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乌衣巷”、“客 鸟巷”便出现在各姓撰修的族谱上了。  8dUwJ"<5  
  但是不管如何,“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8dUwJ"<5  
广东闽方言的先民绝大多数是由闽入潮的 8dUwJ"<5  
  8dUwJ"<5  
有学者著文认为,从秦代开始便有中原人南戌五岭,与越杂处,并认为这是“粤东方言所以形成的客观条件”。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8dUwJ"<5  
首先,“50万大军”之说未可轻信。古代的军事行动中有关兵力的公布,多有夸张虚讹,“千兵入城报万二”的例子俯拾皆是,因而史乘记载也多有出入。如黄文中所引“秦29年(前218年)特派屠睢发卒20万(《淮南子》说50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再说,“几十万人在二千多年以前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秦赵两国人口也不过五六百万,”派两国人口之十分之一(都是能长途征战的青壮年)到南越来,这也不合事理。100多年后的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阳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整个潮汕、兴梅乃至赣南、闽南的部分地区,但人口也不过3.5万,户数不出1万。若像黄文所说的那样,真的有50万人深入五岭,揭岭又是重点布防之地,少说也有10多20万人驻守,这些人后来又“极不可能”调防他处或复员,只好“留家揭岭”,“与越杂处”,“从此岭南一带,特别是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难道近20万人加上当地土著,繁殖了100多年的人口,反而只存下了3万多吗?  8dUwJ"<5  
       其次,“揭岭”的地点,至今仍未有公认的定说。“揭阳岭就是莲花山,横亘整个粤东地区”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假使揭岭肯定在今潮汕地区的范围之内,它也只是五岭之一。“戌卒既然分驻五岭,自然不会集中于一处”,其他四岭也一定分兵卫戌。赵佗后来还自封为南越王,都广州。按逻辑来推理,其他四岭地区也应同样受到中原人(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形成了与粤东方言(潮汕方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基础才是,但不言而喻,事实却非如此。 8dUwJ"<5  
        我们不否认秦汉时代就有中原人到达粤东地区,留下了一定的文化影响的痕迹。但不同意把这一点的历史作用无限扩大,并据此而推断说“粤东地区的居民基本上是来自于中原的‘徙民’及其繁殖下来的后裔”。如果不谈粤东地区居民来源更为可靠的有关资料——族谱宗牒和移民史材料,讨论方言的形成就是无本之说。其实,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看,今天生活在粤东地区的操潮汕方言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从唐至明清不断迁移而由闽入潮的。而大量的移民,是明代以后入潮的。试举几例为证: 8dUwJ"<5  
        潮州前七贤之一,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榜眼王大宝,其先祖是闽王王审知。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海阳(今潮州市)。明嘉靖兵部尚书翁万达,“先世居闽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之举登村。”至万达已是第七代。明代著名学者薛侃(中离),其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迁潮。; 8dUwJ"<5  
至于黄文所说的“那么海南话又是怎样派生于闽南话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移民史上得到正确的解答。从福建西移的居民并非至潮州为止,他们有的一直沿海西行,到达吴川、电白、雷州半岛、海南岛,甚至广西平南县等地。戴由武《电白闽语语音说略》云:“关于电白闽语的来源,我们从《电白县志》(清光绪十八年修)、《电白县乡土志》(清中叶编)等资料中,可以得到以下线索:本县‘唐宋以前,僮瑶杂处,语多难辨’。北宋以后,由于战乱,许多福建人民始迁居电白,其中包括不少在高州、廉州、琼州等地当官的闽人,本县邹、蔡、李、刘、黄、王、崔、梁、谢等大姓就分别是从福建莆田、闽县、晋江等地迁来的。在迁居过程中,有些人曾在潮州等地停留过,如‘宋有杨仁寿者,绍兴年间自闽迁粤,居潮州,至绍熙间自潮迁电白……’(《电白县乡土志》上册卷二·氏族)从闽迁电白的移民过程,大致延续到明代中叶。”蔡叶青《雷州话纵横谈》也谓雷州话“追溯其祖先应是闽语的莆田话。这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证明。一、雷州人的祖先大多数是从莆田迁居来的;二、雷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跟莆田话有很多的共同点。……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中叶有一次较大的移民由闽入雷。宋、元、明、清以来由闽入雷的移民也有不少。”其证据是宋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引》载:“予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产也。”雷州半岛上说雷州话的人,每个村庄的祠堂都有比较健全的族谱,许多族谱的记载,其祖先都出自福建的莆田。如卜扎村蔡氏宗祠的门联是:“系出莆田教秉琼州迁卜扎,支分海邑名标桂籍振东山。”雷州人从莆田迁来,不但带来宗族关系、生产习惯,而且带来风俗习惯。如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一文也云:“现在讲琼文方言的人,大都是历代从福建潮州移居海南岛的移民的后代,有些家族的族谱还记载着福建、潮州的祖籍……福建人、潮州人大量迁移到海南岛,当是宋元以后的事了。现在的琼文方言,就是这些移民带来的,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而形成的。”李玉《思介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及同音字汇》则谓:“(广西平南县)思介居民均讲闽南话,当地称为‘福建话’。思介闽南话内部没什么差异。因思介居民其先祖来自福建漳州府,故邻乡亦有称思介居民为‘福建佬’的。” 8dUwJ"<5  
上引资料足以证明从粤东起至海南岛、雷州半岛,乃至广西桂平一带讲闽语的居民,其祖先都是自福建移民而来的。黄文认为海南话之所以跟粤东方言比较接近,是因为海南闽语的先民也是“当初落籍下来的那批五岭的戌卒”,“海南话的形成跟粤东话的形成不但条件和情形大致相同,而且时间也是基本相同的,比闽南话的形成还要早好几百年呢!”实际上这是无视上述各地方言居民的移民史而说的。如果要证明黄文所说的闽南方言(厦门话等)是受粤东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后者的次方言,就得找到跟上述刚好相反的、大量的潮州人、海南人移民到厦门等地创祖的证据。可惜的是,目前尚找不到。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8dUwJ"<5  
1条评分
游心华 金钱 +5 珍贵资料 2010-02-25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为理清粤西游氏源流而努力;
欢迎各地宗亲加入游氏廣平堂柒群(粵西)
群号105680760
离线游学京

发帖
10687
金钱
58667
贡献值
2641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24
         至于说,粤东方言中保留有秦汉的古汉语特点,这毫不奇怪,因为入潮福建人,多数是由中原移民入闽的,闽语中自然也就保留有秦汉时代至晋唐时代的汉语特点。 8dUwJ"<5  
入琼始祖多出莆田!!! 8dUwJ"<5  
8dUwJ"<5  
各姓入琼始祖数以百计,可考的有下列九十一个。 8dUwJ"<5  
  (一)陈姓入琼的陈姓多数在宋末元初由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据《陈氏族谱》记载:颖川始祖实公四十四代孙长房德载公、次房言先公的“四卿”[宋卿、周卿、正卿、俊卿]的子孙渡琼者最多。 8dUwJ"<5  
  陈姓是文昌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入昌陈氏始祖共有六支:一支是谟烈公,是实公四十九世孙;二支是实公四十九世孙拱宸公;三支是孟郎公;四支是俊卿公之曾孙潘公;五支是建猷;六支是端公;七支是彦和公。 8dUwJ"<5  
     8dUwJ"<5  
  (二)林姓林姓渡琼始祖有七位,他们分别于唐、宋、明三个时期入琼。其中林裕公、林暹公二人,由于入琼时间远早于其他五人,因而海南现在的林姓大都为此两公的后裔。 8dUwJ"<5  
  〔1〕林裕,原籍福建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九牧长房林苇之曾孙,进士出身。唐昭宗光化二年即公元899年,出任琼山县丞,后因政绩显赫,升任琼州同知。入琼时居住于琼州西关。 8dUwJ"<5  
  〔2〕林暹,原籍福建莆田,为九牧六房林蕴之十世孙,宋高宗时入琼任琼州安抚史。后因中原战乱,乃定居于琼州,后代主要散居于文昌。 8dUwJ"<5  
  〔3〕林时蕃,为四牧后代,明朝由广东高州吴川入琼,居于万宁多荫村。 8dUwJ"<5  
  〔4〕林嗣宗,为六牧后代,明洪武十五年迁至万宁大塘村。 8dUwJ"<5  
  〔5〕林麻,为六牧后代,明朝时迁居琼海龙西村。 8dUwJ"<5  
  〔6〕林肖山,为九牧六房林蕴后裔,明朝由广东潮州澄海迁居琼于文昌白延笃家村。 8dUwJ"<5  
  〔7〕林蔇魁,为九牧九房33世孙,明末从广东吴川入琼,先居定安龙门梅村,后迁至文昌白延北山村。 8dUwJ"<5  
     8dUwJ"<5  
  (三)符姓符姓原出于姬姓,系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符氏入琼而籍居者计有:元生、有辰、符诸、大本四人。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宛邱,于唐昭宗大顺二[公元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符有辰为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诸为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 8dUwJ"<5  
     8dUwJ"<5  
  (四)吴姓吴姓源出于姬姓,相传是黄帝玄孙、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入琼始祖为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官至户部尚书。致任后,因闽中社会动乱,于唐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迁居琼州。 8dUwJ"<5  
     8dUwJ"<5  
  (五)李姓李姓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李姓族大人多。入琼始祖为李成,是唐高祖二十太子元祥的后代李崇智的长子,原籍福建莆田。于元至元年间入琼,居于文昌县附近之官坡村。是为李姓入琼始祖。李兴衙于明未,因避乱由福建入琼,居于文昌白延下园村,是为李隆入琼另一始祖。 8dUwJ"<5  
     8dUwJ"<5  
  (六)张姓张姓渡琼始祖有数位,他们分别于宋、元、明、清时期由福建莆田入琼。 8dUwJ"<5  
   [1]宋朝渡琼始祖,(1)为张天宿,原籍福州古田,南宋宁宗年间[公元1195-1224年],离任留琼。(2)张天平,原籍福建莆田,南宋进士,景炎年间[公元1276-1277年]选授琼山县丞。(3)张应魁,国学士,渡琼任文昌锦山榄坡村。(4)张应科,任雷州通判,后渡琼居文昌翁田北北坑村。(5)张应甲,赐进士,任琼山县正堂,居琼山县后迁文昌锦山录家村。 8dUwJ"<5  
   [2]元朝入琼始祖有(1)张显亲,迁居文昌县冠南墟业宝村。(2)张汝惠,入迁文昌文城竹苑村。 8dUwJ"<5  
   [3]明朝入琼始祖张饶全,原籍陕西,后迁福建莆田谭头村。 8dUwJ"<5  
     8dUwJ"<5  
  (七)周姓周姓原出于姬姓,入琼始祖为周秀梅,原籍福建泉州府莆田县蔗园村。宋进士,任翰林院大学士,宋高宗时,因避乱来琼居琼山县宅念图(今琼山县遵谭地区)之秀梅里。 8dUwJ"<5  
     8dUwJ"<5  
  (八)潘姓潘姓入琼始祖为潘万春、万秋、万里及万全四人,他们系唐未闽入潮之始祖潘朝奉的九世孙。 8dUwJ"<5  
     (九)郑姓郑姓源于姬姓。郑氏族入琼有十六支,其中最早渡琼的是郑志灏,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南宋进士,授文林郎,奉旨调任昌化知县,御任后,时中原占乱,由于舟楫不便,便落籍琼山。 8dUwJ"<5  
     8dUwJ"<5  
  (十)云姓云姓的入琼始祖为云海,世居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之琅琊郡。宋进士、不仕。公元1280年,其子肇其授怀远大将军,奉旨任广东琼州安抚使。云海及妻荀氏揩子入琼,终世文昌。云海为海南云姓之始祖。 8dUwJ"<5  
     8dUwJ"<5  
  (十一)何姓何姓的入琼始祖为何仁德,原籍福建莆田牛田里咸头村。宋端宗年间,奉调雷州太宁,琼州巡按时,偕夫人携两子渡琼,为何氏入琼始祖。 8dUwJ"<5  
     8dUwJ"<5  
  (十二)梁姓梁姓源出生于赢姓,入琼始祖为梁肱,江陵人,进士出身,累官金紫光禄大夫。因谏玛瑙事被谪琼郡任琼守,落籍琼山梁沙村。 8dUwJ"<5  
     8dUwJ"<5  
  (十三)冯姓冯姓源出于姬姓,入琼始祖为冯元,系创姓始祖毕万的第六十六世孙,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村。北宋大中祥元年[公元1008年]进士,官任户部侍郎。冯氏入琼另一始祖为冯文甫,系福建长乐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任海南卫副将,后定居于琼山县认丰乡桥头村。 8dUwJ"<5  
     8dUwJ"<5  
  (十四)刘姓刘姓入琼始祖为刘甫阳,明洪武年间入琼,居文昌县清昌旧所,他的原籍未祥。 8dUwJ"<5  
     8dUwJ"<5  
  (十五)蔡姓蔡姓源出于姬姓,渡琼始祖为蔡成,原籍福建莆田,举人出身。宋隆尖年间[公元1163-1164年]被贬至琼山县叠里。 8dUwJ"<5  
     8dUwJ"<5  
  (十六)曾姓曾姓源出于以姓,是以封地命姓的姓氏,入琼始祖为曾仁伯,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任广东琼州总镇兼领摄安抚使佩虎符,为当时名臣,致仕后,卜居琼山县二水村。 8dUwJ"<5  
     8dUwJ"<5  
  (十七)詹姓詹姓入琼有二:(一)詹祥,原籍广西桂林,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赐进士出身,知文昌县事,落籍文昌。(二)詹士贤,原籍福建莆田,曾任镇南关将军。顺治三年,由闽入琼。 8dUwJ"<5  
     8dUwJ"<5  
  (十八)侯姓侯姓入琼始祖为候全,原籍福建漳州,明崇祯年间,闽地多故,南迁渡琼,居文昌白延市,之后元峰村。 8dUwJ"<5  
     8dUwJ"<5  
  (十九)文姓文姓入琼始祖为文天瑞,随从见天祥宦惠州,后避地渡琼,居万州梁村。 8dUwJ"<5  
     8dUwJ"<5  
  (二十)麦姓麦姓入琼始祖麦源和,系麦铁杖的第士兵世孙。 8dUwJ"<5  
     8dUwJ"<5  
  (二十一)祝姓祝姓入琼始祖为祝高,明代从福建莆田由入琼,居高隆村。 8dUwJ"<5  
     8dUwJ"<5  
  (二十二)骆姓骆姓入琼始祖骆始逊,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宋代自闽入琼,居文昌县高隆村。 8dUwJ"<5  
     8dUwJ"<5  
  (二十三)萧姓萧姓入琼始祖萧崇礼,原籍福建延平府张乐县,明嘉靖年间由部选乡荐任文昌县主薄,而落籍文昌。 8dUwJ"<5  
     8dUwJ"<5  
  (二十四)温姓温姓入琼始祖为温自生,原籍福建莆田坎头村,宋代任海口参将,及二世祖温参任临高县主薄,居文昌县松马头古城村。 8dUwJ"<5  
     8dUwJ"<5  
  (二十五)汪姓汪姓入琼始祖汪宣,发迹西蜀,明洪武二十四年,受命文昌县东镇守清澜所千户。 8dUwJ"<5  
     8dUwJ"<5  
  (二十六)田姓田姓入琼始祖田兰生,授职将军,宋渡琼为宦。 8dUwJ"<5  
     8dUwJ"<5  
  (二十七)董姓董姓入琼始祖董信,原籍广西浔州府贵县,曾任宾州清江县巡检司,后调任琼州,升特简主薄事。 8dUwJ"<5  
     8dUwJ"<5  
  (二十八)薛姓薛姓入琼始祖为薛能,原籍安徽无为州。明太祖年间,充军来海南卫,落籍琼山。 8dUwJ"<5  
     8dUwJ"<5  
  (二十九)戴姓戴姓入琼始祖戴彦则,明洪武初渡琼任万州正堂,入籍琼邑。 8dUwJ"<5  
     8dUwJ"<5  
  (三十)金姓金姓入琼始祖为金光绶、金光耀,原籍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进入南京时,兄弟逃到琼州府当差,后落籍乐会县城内。 8dUwJ"<5  
     8dUwJ"<5  
  (三十一)齐姓齐姓族人来琼后大多数居于琼北海底村庄的地方,即今东寨港,明万历三十三年琼州大地震,地滔村沉而沉没,谱谍已失,现仅知齐相光,原籍福建怀安县,入琼居铺前南山岭后港村。 8dUwJ"<5  
     8dUwJ"<5  
  (三十二)蒋姓蒋姓入琼始祖蒋廷芳,原籍福建莆田坎头村,明时渡琼澄迈儒学,落籍琼山。 8dUwJ"<5  
     三十三)陶姓陶姓入琼始祖为陶昌裔,明代任海南卫镇抚,后浇籍文昌。 8dUwJ"<5  
     8dUwJ"<5  
  (三十四)殷姓殷姓入琼始祖殷谱连,明朝为官,被贬入琼,入居万宁县窝仔村。 8dUwJ"<5  
     8dUwJ"<5  
  (三十五)秦姓秦姓入琼始祖秦明旺,原籍江南省户州府合肥县人,南宋时奉命来琼抚黎。 8dUwJ"<5  
     8dUwJ"<5  
  (三十六)龙姓龙姓入琼始祖为龙昌,原籍广东顺德,明代入琼,居文昌县城霞洞村。 8dUwJ"<5  
     8dUwJ"<5  
  (三十七)左姓左姓入琼始祖为左兴义、左义仁,原籍广东顺德。兴义于清代来文昌经商,原城内北门。兴仁稍后也入籍文昌。 8dUwJ"<5  
     8dUwJ"<5  
  (三十八)韦姓韦姓入琼始祖为韦执谊,其后代多居琼山县。 8dUwJ"<5  
     8dUwJ"<5  
  (三十九)梅姓梅姓入琼始祖梅肇基,原籍广州南海县,万历丁卯拜举人,官琼镇压万营千总。 8dUwJ"<5  
     8dUwJ"<5  
  (四十)孔姓孔姓入琼始祖为孔承恩,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从广东邓岗乡迁来海南,居琼海县文于村。 8dUwJ"<5  
     8dUwJ"<5  
  (四十一)白姓白姓入琼始祖白纶达,原籍福建福州府古田县,明初从军入琼为千户候,世居前所徐家屯砂港村。 8dUwJ"<5  
     8dUwJ"<5  
  (四十二)康姓康姓入琼始祖康鉴,原籍靳州。洪武十九年坐事发,充军云南,翌年徙于海南卫安置,其后代落籍琼山官隆。 8dUwJ"<5  
     8dUwJ"<5  
  (四十三)覃姓覃姓入琼始祖为覃公瘐,原籍广西昌梧县,贡生,特授上林县主薄,后任乾宁黎兵事,任满回原籍,续弦曾氏,生佛晚,留居琼山县仁政乡禹夏村。 8dUwJ"<5  
     8dUwJ"<5  
  (四十四)邢姓邢姓源出于姬姓,入琼始祖为邢肇周、肇文兄弟,原籍河南开封。宋高宗时为避异族之欺压,兄弟两人南徙,途经闽潮,旋即渡海过琼。 8dUwJ"<5  
     8dUwJ"<5  
  (四十五)翁姓翁姓源出于姬姓,入琼始祖为翁儒,宋代由闽渡琼,任文昌县典史。 ; =n}61  
     ; =n}61  
  (四十六)邓姓邓姓入琼始祖为雷州太守邓弼之曾孙仲仁、仲义、仲礼、仲智四人。明洪武五年[公元372年]因避张标之乱而入琼。 ; =n}61  
     ; =n}61  
  (四十七)卢姓卢姓入琼始祖为卢宣武,原籍福建晋江,武进士出身,宋仁宗时由晃入琼,官居雷琼总镇,入籍文昌县昌黎村。 ; =n}61  
     ; =n}61  
  (四十八)黎姓黎姓入琼始祖为黎中乐,原籍福建莆田,唐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后任琼州府琼管副使。 ; =n}61  
     ; =n}61  
  (四十九)洪姓洪姓入琼始祖洪道,登南宋高宗进士,任江西提督。由于异族入侵,带子仁亨过海,居于南埠,是为洪氏入琼之一世祖。 ; =n}61  
     ; =n}61  
  (五十)吕姓吕姓入琼始祖为吕日登,吕贡生,原籍福建莆田。宋朝入琼为官,入居考京为官,统平等村。 ; =n}61  
     ; =n}61  
  (五十一)许姓许姓源出于姜姓,入琼始祖许谟,原籍福建莆田。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渡琼任琼州通判,后落籍於琼。 ; =n}61  
     ; =n}61  
  (五十二)叶姓叶姓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为导,后落籍文昌。 ; =n}61  
     ; =n}61  
  (五十三)唐姓唐姓入琼始祖是唐震,原籍广西桂林,南宋初年来琼知州事,后卜居 ; =n}61  
  琼山。 ; =n}61  
     ; =n}61  
  (五十四)阮姓阮姓入琼始祖阮丰道,原籍福建阳春县村,进上出身,元朝入琼任文昌县正堂,后入籍文昌。 ; =n}61  
     ; =n}61  
  (五十五)苏姓苏姓源出于已姓,入琼始祖为苏升,赐进士,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渡琼,任琼州知府,后落籍琼州。 ; =n}61  
     ; =n}61  
  (五十六)郭姓郭姓源出于姬姓。入琼始祖为郭元音、郭元吉两兄弟,系郭氏始祖第七十六世孙,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未年,元吉任广东琼州府评事,与兄元音渡琼,落籍文昌县。 ; =n}61  
     ; =n}61  
  (五十七)钟姓钟姓入琼始祖有二:一是钟清祥、钟清可,兄弟两人于宋嘉?三年(公元1058年)由闽渡琼,卜居文昌县溪北之山头村。其二是钟量,原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人,曾任福建成延年府赞府,卒广东化州左,迁文昌仓大使,后回原籍,其妻温氏率其子钟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入文昌。 ; =n}61  
     ; =n}61  
  (五十八)朱姓朱姓入琼始祖为朱廷玉,原籍浙江加兴府海盐县西厢朱家巷,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奉命调回京。在琼娶国氏夫人,生子八、七子随母留琼。 ; =n}61  
   ; =n}61  
     (五十九)孙姓孙姓渡琼始祖为孙佐,原籍福建莆田,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任文昌县巡检,落籍文昌。 ; =n}61  
     ; =n}61  
  (六十)庄姓庄姓渡琼始祖有二:其一是庄嗣宗,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年间进士,宋庆元初入琼,知琼州府事。其二为庄公义原籍福建,元初例授府知书,由官渡琼,居文昌。 ; =n}61  
     ; =n}61  
  (六十一)欧姓欧姓入琼始祖欧达,原籍福建莆田,乡进士,宋咸淳间,受职来琼,任文昌县知事,落籍文昌。 ; =n}61  
     ; =n}61  
  (六十二)高姓高姓源出于姜姓,入琼始祖为高氏七十七世孙高天宜,原籍福建莆田。宋微宗三年举进士,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任琼州靖海海军节使,居琼州府(今府城),后卜文昌县昌台村。 ; =n}61  
     ; =n}61  
  (六十三)严姓严姓入琼始祖有二:其一为徐禧及子徐必达,原籍福建莆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任文昌县清澜所千户侯,落籍文昌。其二为严岐淑,原籍福建长泰县,于明崇祯年间,地方不靖入琼卜居文昌县。 ; =n}61  
     ; =n}61  
  (六十四)赵姓赵姓入琼始祖为赵仁西系宋太祖匡胤赵氏之后,于明初为指挥,继以总扶入于琼南。 ; =n}61  
     ; =n}61  
  (六十五)姚姓姚姓入琼始祖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宦、原籍广西,后迁福建莆田。于明初入琼。 ; =n}61  
     ; =n}61  
  (六十六)徐姓徐姓入琼始祖有二:其一为徐禧及子徐必达,原籍江西龙泉县,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入琼居澄迈县,其二为徐鼎,迁于明惠帝时逃到福建莆田,后迁居琼山市北洋地下沟村。 ; =n}61  
     ; =n}61  
  (六十七)华姓华姓入琼始祖为华茂,原籍江苏无锡,进士出身,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封总旗入琼。 ; =n}61  
     ; =n}61  
  (六十八)史姓史姓入琼始祖为史时隆,原籍福建晋江。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随军渡琼,入籍琼山。 ; =n}61  
     ; =n}61  
  (六十九)赖姓赖姓入琼始祖为赖朝奉,原籍福建莆田,赐进士出身,官任中宪大夫,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闽入琼,卜居琼城。 ; =n}61  
     ; =n}61  
  (七十)余姓余姓入琼始祖为尊余崇,原籍广东顺德,余崇官授博士,致仕后同兄余尊游赏溟南,落籍琼山。 ; =n}61  
     ; =n}61  
  (七十一)方姓方姓入琼始祖为方土斌,原籍福建莆田,明进士,正德六年自闽入琼任琼州府。 ; =n}61  
     ; =n}61  
  (七十二)颜姓颜姓入琼始祖为颜汝扶,原籍福建莆田,宋朝入琼,任广东省祭事,因而家琼。 ; =n}61  
     ; =n}61  
  (七十三)宋姓宋姓入琼始祖为为宋原铭,明经进士,原籍福建莆田。宋初与弟宋理渡琼,知琼山县知县后,后人居文昌玉田村。 ; =n}61  
     ; =n}61  
  (七十四)魏姓魏姓入琼始祖为魏法宣,原籍福建莆田,元至正年间赐进士,钦点琼山知县,居琼山县调塘一都皇笼村。 ; =n}61  
     ; =n}61  
  (七十五)廖姓廖姓入琼始祖为廖自举,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于南宗渡琼。任会同县知县。 ; =n}61  
     ; =n}61  
  (七十六)彭姓彭姓入琼始祖为二:其一为彭奇生,原籍江西,宋代授琼山县教渝,初籍琼山南林,后迁文昌清澜;其二为彭元钜,原籍江西吉水县清龙江,明万历年间渡琼,卜居文昌城城内。 ; =n}61  
     ; =n}61  
  (七十七)马姓马姓入琼最早为伏波将军马援,来琼开基,入乐会始祖为马志善。 ; =n}61  
     ; =n}61  
  (七十八)岑姓岑姓入琼始祖岑琳,原籍福建州闽县。宋末祥兴已卯年[公元1279年]授琼崖参军政事,遂居于琼山东岸宋村。 ; =n}61  
     ; =n}61  
  (七十九)丁姓丁姓入琼始祖丁仕学,原籍福建,明弘治年间,受命渡琼,封武略将军,镇守青蓝码头,而入籍文昌。 ; =n}61  
     ; =n}61  
  (八十)石姓石姓入琼始祖石秉贵、秉选,原籍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时入琼。秉贵落藉琼山,秉选入籍文昌。 ; =n}61  
     ; =n}61  
  (八十一)曹姓曹姓入琼始祖为曹辉全,于明代任海南卫拔州余人,择居琼城西门甘蔗园村。 ; =n}61  
     ; =n}61  
  (八十二)江姓江姓入琼始祖江武,原籍福建莆田进士出身,明洪武年间渡琼,任琼山县教谕,落籍琼山。 ; =n}61  
     ; =n}61  
  (八十三)沈姓沈姓入琼始祖为沈翥者,原籍浙江绍兴,在两广任职。明代来琼,落籍琼州府城甘蔗园村。 ; =n}61  
     ; =n}61  
  (八十四)谭姓谭姓入琼始祖谭鸿渐,原籍广东顺德,出身举人,明代授会同县教谕,落籍会同县城。 ; =n}61  
     ; =n}61  
  (八十五)丘姓丘姓和琼始祖为丘文材,其先河南人,后迁居福建莆田。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随张世杰部攻雷城兵败渡琼,落籍澄迈县内阁堂村。 ; =n}61  
     ; =n}61  
  (八十六)钱姓钱姓入琼始祖为钱春,原籍河南汝宁府,汝阳县,洪武二年间授任海南卫清澜守御所正千户,世袭正千户,立籍文昌。 ; =n}61  
     ; =n}61  
  (八十七)汤姓汤姓入琼始祖汤肇基,原籍福建莆田,元朝末年渡琼从商,卜居文昌县。 ; =n}61  
     ; =n}61  
  (八十八)安姓安姓入琼始祖为安贵,明代自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渡琼任文昌县清澜所军户指挥使,入籍文昌。 ; =n}61  
     ; =n}61  
  (八十九)连姓连姓入琼始祖为连宽,原籍福建莆田坎头村。宋仁宗时渡琼任镇总府琼州。居海口白山、海田等地。 ; =n}61  
     ; =n}61  
  (九十)凌姓凌姓入琼始祖凌宗敏,由化州官琼,任琼州府简命将军,致仕后为琼郡书院山长。 ; =n}61  
     ; =n}61  
   (九十一)杨姓杨姓入琼始祖为杨乃文,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乌石村,官广东,奉治海南,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入琼落籍会同县。
为理清粤西游氏源流而努力;
欢迎各地宗亲加入游氏廣平堂柒群(粵西)
群号105680760
离线游心华

发帖
6889
金钱
88324
贡献值
1232
交易币
355
好评度
2525
家乡
福建省莆田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25
先坐沙发,待后慢慢咀嚼!
寻根 寻源
离线游协兴

发帖
1653
金钱
25694
贡献值
372
交易币
2
好评度
35
家乡
浙江温州苍南灵溪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2-25
符氏原出姬姓,下面照上更改。
富治公派下第21世

发帖
9997
金钱
17875
贡献值
2717
交易币
244
好评度
1272
家乡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2-25
谢谢提供。
周文王第110辈、游氏肇祖(公子偃公)第93辈、游酢公第27辈、二三郎公第22辈 、均政公第18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