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姓氏志》:第四十八章 游姓
c8Z A5| 作者: 林荣发 发表日期: 2008-06-28 07:51
c8Z A5| 第四十八章 游姓
c8Z A5| 第一节 源流
c8Z A5| 一、渊源
c8Z A5| 游氏出源有二:
c8Z A5| (一) 游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郑穆公之子子偃的后裔。
c8Z A5| 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据《左传》载,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13个儿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为郑国宰相;其后子孙以祖父字“游”为氏。 </p>
c8Z A5| (二) 由王姓改姓游,为琅邪王懿忠之后。
c8Z A5| 据福建南诏秀篆《游(王)氏族谱》载:游氏源本姓王,出自琅邪王懿忠之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王懿忠的裔孙王念八与兄长王念七为避乱,从宁化石壁迁居漳州漳浦县。王念七居南诏所;王念八居秀篆埔坪祭下。游七十七膝下无子,收养王念八之子王佰十(先益)为子。王佰十为了报答游家的养育之恩,改为游姓。为了有所区别,将“游”字中间的“方”,写成“才”。
c8Z A5| 西周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幼子友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为郑桓公。周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身为周王室的司徒郑桓公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春秋时的郑国国都就设在新郑。可见,游姓发源地在河南新郑一带。子游有两个儿子:长子公孙虿,次子公孙楚。公孙虿在郑简公七年被封为司马,简公九年累封为相。公孙虿生有二子,长子眅,字子明;次子吉(公元前574~公元前506年),字世叔,号太叔,任过郑国正卿。据《左传》载,吉“简公、定公时为卿。善于辞令,曾出使楚、晋等国。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继子产为政。初不忍猛而宽,因而郑多盗,于崔苻之泽中劫持行人。他发兵攻萑苻之盗,尽杀之。孔子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猛济,猛以宽济,政是以和。”子眅为纪念自己的祖父,取“游”字为姓氏。子吉之子游速、游楚,游楚之子游印,均在东周(都今河南洛阳)做官。后来,游楚因故被放逐到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当为游姓南迁第一人。战国周烈王喜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游氏宗室从新郑向周边地区流亡。秦灭六中统一中国后,游姓开始从发祥地河南向外播迁,始迁地为河北广平(治所在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广平成了游姓族人的一个主要集聚地,并且发展成了当地望族,与宋、焦、谈并称广平四大姓。
c8Z A5| 两汉时,游姓族人已进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为游氏主要的居住地。东汉末,冯翊游氏的游殷、游楚父子都是著名人物。游殷,字幼齐,为羽林中朗将。他的儿子游楚,字仲允,为蒲阪令。魏太祖定关中时,游楚以才兼文武委以汉兴郡太守,后转任陇西太守。游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深得民心。同时,河北的广平一直都是游氏繁衍中心。像游鱼军家族,数代为官宦人家,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c8Z A5| 魏晋时期,北方的游氏与大多衣冠士族一样,被迫渡江南下。这时期,游氏进入了江南的扬州一带,并且发展为当地名门望族,与戴、商、盛合称广陵四大姓。至南北朝时,游氏在各地方割据的政权中都赢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如十六国时,游鲜为乐浪太守,游幼(广平郡游鱼军之子)广平太守,游明根为北魏礼部尚书,游肇(游鱼军的后裔)为北魏尚书右仆射,游雅为北魏太子少傅,领禁兵,进爵为侯。游子远为前赵将领。游子远还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将军。光初三年(320年),游子远以劝阻刘曜杀害巴氏首领被囚。不久,关中氏、羌、巴、羯等少数民族大举起义。刘曜任命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以安抚为主,统兵平息。他进驻雍城(西安西北),收服降者十余万;移军安定(甘肃泾川北),反者皆降;灭抗命者句氏宗党五千全家于阴密,进军陇右(泛指陇山以西)。氏、羌首领虚除权渠不服,出兵抵抗,五战皆败。权渠的儿子伊余率劲卒五万,清晨进近到他的营垒门口。他坚壁不战,让伊余放松警惕。于是,乘拂晓大风起昏暗之际,伊余不备,突然出击,一举生擒伊余,迫使权渠投降。前赵一下子得了关中氏、羌、巴、羯等部落20多万户迁于长安。
c8Z A5| 至唐代,游氏族人的主要迁徙集中在东南方向。尤其是唐末,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为躲避战乱等原因,游姓族人向福建、江西,以及湖北、安徽、四川迁徙。唐中叶,游文贞(讳肇,任尚书右仆射)的第八世孙游植、游匹兄弟自任城徙居颖州婺源后辗转入闽。据福建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载:“吾宗自西晋迄隋世居广平任城,唐中叶植、匹二公兄弟自任城、颍州徙婺源后徙入闽,分为二支,植公居闽莆田紫霄是为南支始祖,匹公居闽建阳长平是为北支始祖。” “植公仕唐中叶,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为南支始祖。匹公与植公胞兄弟,别号金玉,一云字五丈。建阳谱载其博通地理诸书,卜居建阳长平,后裔极盛,殆以精于堪舆而地灵人杰。”游植落籍莆田,家族十分兴旺,其子为节度推官,其孙为奉礼郎,其曾孙为太常卿,故有“圭浦家声大,容台世泽长”之称。游匹一支也不弱。南宋朝淳熙十四年(1187年),游匹的第十三世孙游一鹗作《游氏源流序》称:“五丈者,乃游肇尚书八叶之孙也!其始居南京,兄弟四人,位实居长,三弟俱入仕,而五丈素称文雅,乃不见用,喟然叹曰:‘道之兴废,莫非命也!’遂博考阴阳地理之书,周游四方,至长平视其山水之势而曰此间山富水贵,若久居之,子孙当盛且富,因草治屋宇于洲坊而居焉。是时,长平皆虞公所有,号曰“虞公墩”。虞公乃世居洲头,每因暴水所患,思欲徙矣,闻五丈善阴阳之术,问之曰:‘吾居濒水,不宜久居,烦择佳所而移之。’五丈曰:‘此地可矣!’公弗听,竟移之。已而,五丈公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性质颇美。国朝兴,封卿将,后迁镇使,娶陈氏,生二子。游氏本支自此蕃衍,虞公墩遂易为“游坊”矣。自时厥后,簪绂盈朝,兄弟俱入太学,而御史出典四名,至九世孙酢与兄醇俱受业于伊洛之门,致程夫子之叹,发明正学,载道而南归者。又有高捧乡书、题名雁塔,如今日之纡朱曳紫者,未历枚举,族系源流端有来矣!”
c8Z A5| 稍后,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有游广。据福建霞浦《游厝蛟游氏宗谱》载:“广公,李唐时为光禄大夫。广生三子,启、柏、梁。启公生四子,长讳珍,登进士,官至中书,迁兵道侍郎。次讳琛。三讳瑸,为建阳县令。四讳钰,兵部尚书,迁居温州上堘。瑸公世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 弱冠登第, 官中书,迁兵部郎, 后从王潮兄弟入闽,守建阳,为入闽始祖。生有五子:清、洙、源、泾、渊。”
c8Z A5| 五代时,入闽的有游志节。据屏南墘头村抄本的游氏残谱载:“本支游氏鼻祖志节公,五代时仕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癸末(923年)岁,公从北京到河南赴任,为固始知县。闵帝应顺元年(934年)调升浙江金华府。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52年),公蒙赐卿禄大夫,卒葬福州,生有四男,长文秋,次文秀,三文季,四文香(讳仕郎)。”同期,福建游氏出了一位杰出人才,就是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的游简言。游简言的父亲游恭为吴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游简言(914-969年)虽然是福建人,但都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为吴秘书省正字,后擢为翰林学士。元宗很器重游简言的为人,命他“判中书省,兼吏、兵二部选事”。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他被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c8Z A5| 至宋代,福建长平游氏大放光彩。第九世孙游酢(1053-1123年),元丰六年(1083)进士,调越州萧山尉,元祐元年(1086年)召为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太学博士,知河清县。徽宗即位,他被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管勾南京鸿庆宫,复知汉阳军、舒州、濠州。游酢早年投师程颢、程颐。相传,游酢与杨时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遇到程颐午休。二人不敢惊扰老师,恭恭敬敬肃然地站到门外等候。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的故事就这样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游氏族人也以“立雪”作为堂号,激励自己。游酢为“程门四先生”之一,成为一代理学宗师,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
c8Z A5| 南宋时,扬州一直成为宋、金两方交战的中心,广陵游姓也纷纷向邻边各地逃亡。宋淳熙二年(1175年),游文珀(号二三郎)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文珀有2个儿子,其中次子游四二的情况失考。游四一有9个儿子,称“九子游”。 长子游五十世居上杭胜运里阔滩坝头,裔孙迁徙外地甚多,分衍广东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以及重庆市地。游五一迁居福建的上杭古田;后裔迁邻乡步云上福村,漳州绿竹园、长汀和广东的始兴、南雄等地。游五二、游五三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大路下。游五四迁居上杭县梅溪寨;分支蕃衍上杭尧埔、同康、洋乾福建的将乐、广东的广州、浙江省等地。游五六迁居上杭县蓝溪黄潭、曹田村;后裔分衍福建的南靖游坑村。游五七迁居福建的永定金丰月流夏圳背;后裔迁漳州市尾。游五九迁居福建的永定大溪乡;后裔迁广东、福建各地。
c8Z A5| 由于,福建离战乱的中心比较远的原故,游氏在福建发展兴旺。福建的建阳游氏成为世人注目的家族。建阳游氏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以文学传名。游九言(1142~1206年),初名九思,字诚之,号默斋,以“十岁为文诋秦桧,及长,锐志当世”传名,早年从学张栻,以祖荫入仕,曾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他在仕途上一直坎坷不平,著有《默斋文稿》。游九功运气比兄长游九言好,以父荫任为临海县主簿,官至司农少卿,兼枢密院副承旨,著有《受斋集》。与之可以相得益彰的是四川南充的游仲鸿、游似父子。游仲鸿(1138-1215年),字子正,号果斋,又号鉴虚,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官至利州路转运判官,著有《鉴虚集》。著名学者魏了翁、李昴英为《鉴虚集》作序,称其学粹养洪,“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非颦呻敲推辈所能到”。他儿子游似为嘉定十四年(1221年)进士,历官大理司直,升大理寺丞,迁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淳祐五年(1245年),游似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他著有古律诗一编四百七十篇、杂文三百五十一篇。刘克庄赞他的《述怀八首》等诗“体大而思精,调严而义密。”
c8Z A5| 宋末元初,福建游姓一支西迁处至广东省境。
c8Z A5| 明初,山西游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湖北、陕西等地。
c8Z A5| 明代始,福建、广东游氏族人迁徙至台湾。
c8Z A5| 如今,游姓在全国姓氏人口中列第166位,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贵州、四川、湖北等省最为集中。游姓郡望地有:广平、冯翊;主要堂号有:广平、美秀、仁和、冯翊、广平、追思、东兴、聚辉、聚顺等。
c8Z A5| 二、入闽与定居
c8Z A5| 唐末,游氏南迁入闽;后裔分居将东、明溪、宁化、清流、长汀、上杭等地。(见《客家风情》)
c8Z A5| 明宣德九年(1434年),建阳游酢(字定夫)的后裔游居敬之子游应老、游继老(永安小磉、古竹《游姓族谱》作游牛四之子)迁居浮流村(今永安城)。游应老居大街(原大同路印刷厂),游继老居北门。据《南平县志》载:游居敬,字行简,号可斋,南平人,明嘉靖壬辰(1532年)中进士,又入翰林院常馆学习,为庶吉士,累官都察院副都御使和两京刑 部右侍郎(正二品)。他为官严正执法,毫不容私,政绩颇多,历官四十年,清介廉洁,死后两袖清风,“诸子中有不能举火者”。生前著有《五经旁注》、《可斋文集》、《奏议丹园集》等。游居敬墓在福建南平市大凤乡南山村石马坪,离市区32公里。游应老、游继老兄弟定居永安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俭持家,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捐建城池。县令韩隆以“称号在城坊一图一甲游珊瑚户名奖之。”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永安小磉、古竹《游姓族谱》载:“牛四公三子继老,字珊瑚,号寿官,大宾,生未详。于明朝景泰八年顶仙童来永邑为军,因城工竣,邑人未敢首立图甲,公逞身首立,县主韩隆欣喜,称号在城坊一图一甲游珊瑚户名奖之……”游继老生有游广、游宁、游密三子和孙7个,曾孙18个,玄孙23个,所以永安游氏大都是游继老的后裔。永安大湖冲一村游氏是游继老的孙子游繁后人;永安洪田镇内的游氏为游继老孙游充(游玑的第四子)的后人。这两支游氏都是游继老次子游宁的后裔。
c8Z A5| 稍后,又有游氏族人迁居永安,其后裔多居于城内(江滨路一带)经商。
c8Z A5|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游玑的第四子(游继老的孙子)游充迁居洪田镇小磉村。游充有5个儿五子:游中台、游中翰、游中贵、游中富、游中相。其中长子游中台居洪田镇小磉村;他的后裔迁居永安的水东村、古竹、上早(今曹远)。第四子游中富迁居永安的坟山。
c8Z A5| 三、迁移:明末,永安游氏第五世孙游大绶迁居建阳;后裔迁清流、厦门、浙江杭州等地。
c8Z A5| 第二节 分布
c8Z A5| 三明市有游姓人口597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76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22%;其主要集中永安市。其中,永安市有游姓人口1433人,占全市游姓总人口的24%;其他依次为:永安市1433人,沙县人,建宁县 人,将乐县302人,泰宁县 人,尤溪县1104人,宁化县 人,大田县 人,明溪县76人,三明市区 人,清流县 人。
c8Z A5| 一、三明市区: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 .%.其中,三元区有游姓人口 人,分布于城东乡 人,中村乡 人,莘口镇 人,岩前镇 人,城关街道 人,富兴堡街道 人,白沙街道 人,荆西街道 人。梅列区有游姓人口250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32人,列西街道73人,徐碧街道31人,陈大镇12人,洋溪乡2人。
c8Z A5| 二、明溪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城关 人,沙溪乡人,夏阳乡 人,枫溪乡 人,夏坊乡 人,雪峰镇 人,盖洋镇 人,瀚仙镇 人,胡坊镇 人。
c8Z A5| 三、永安市: 游姓裔孙现有人口143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45%。其主要分布在城区,青水畲族乡的三溪、龙头村,洪田镇的小磉、古竹村,大湖镇的冲一村,槐南乡的溪南、梧桐洋村。
c8Z A5| 四、清流县: 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东华乡 人,林畲乡人,沙芜乡 人,赖坊乡 人,余从乡 人,邓家乡 人,李家乡 人,里田乡 人,田源乡 人,温郊乡 人,龙津镇 人,嵩溪镇 人,灵地镇 人,长校镇 人,嵩口镇 人。
c8Z A5| 五、宁化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城区乡 人,城南乡人,济村乡 人,湖村乡 人,淮土乡 人,方田乡 人,安乐乡 人, 曹坊乡 人,治平乡 人,中沙乡 人,河龙乡 人,水茜乡人, 安远乡 人,泉上镇 人,石壁镇 人,翠江镇人,泉上镇 人。
c8Z A5| 六、大田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华兴乡 人,屏山乡人,济阳乡 人,武陵乡 人,谢洋乡 人,吴山乡 人,文江乡 人,梅山乡 人,湖美乡 人,前坪乡 人,均溪镇 人,上京镇 人,广平镇 人,桃源镇 人,太华镇 人,建设镇人,石碑镇 人,奇韬镇 人。
c8Z A5| 七、尤溪县:有游姓人口11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6%。其主要集中在西城、梅仙、溪尾三地,共有918人,占全县游姓总人口的83.15%;具体分布为西城镇有497人,梅仙镇有307人,溪尾乡有114人,城关镇有81人,西滨镇(含尤溪口)有75人,其他乡镇均不足10人。
c8Z A5| 八、沙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南霞乡 人,南阳乡人,郑湖乡 人,湖源乡 人,青州镇 人,夏茂镇 人,高砂镇 人,高桥镇 人,富口镇 人,大洛镇 人,虬江街道 人,凤岗街道 人。
c8Z A5| 九、将乐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光明乡人,漠源乡人,南口乡人,万全乡人,安仁乡人,大源乡人,余坊乡人,古墉镇人,万安镇人,高唐镇人,白莲镇人,黄潭镇人,水南镇人
c8Z A5| 十、泰宁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下渠乡 人,开善乡人,上青乡 人,新桥乡 人,梅口乡 人,大布乡 人,大田乡 人,杉口镇 人,朱口镇 人。
c8Z A5| 十一、建宁县:有游姓人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其分布在金溪乡 人,伊家乡人,黄坊乡 人,溪源乡 人,客坊乡 人,黄埠乡 人,濉城镇 人,里心镇 人,溪口镇 人,均口镇 人。
c8Z A5| 第三节 谱牒
c8Z A5| 一、宋及宋以前
c8Z A5| 二、明清及民国
c8Z A5| 永安《应老房游氏族谱》:始修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游梦麟主编并作序。民国期间,由游敬轩由主持续修;1993年,由游增炎、游增文兄弟俩倡议再次续修。
c8Z A5| 永安《继老房游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游豫主编,连江县教谕、宁德县训导冯熙作序。始成木刻字本,共5卷,20余套。1997年,该谱曾续修。
c8Z A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c8Z A5| 第四节 文物
c8Z A5| 一、祠庙
c8Z A5| 永安游氏应老祖祠:位于永安市城内大街(原市印刷厂边)。该祠始建于明代,占地约300多平方米。抗战时期,国民党省会迁永安,该祠被占用作其办事场所,2001年因旧城改造拆毁。
c8Z A5| 永安游氏继老祖祠:位于永安市北门竹林尾。该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清康熙五年(1666年)和道光十三年(1833年)先后两次重修,1951年被征用拆毁。
c8Z A5| 永安洪田镇小磉村游氏宗祠:位于永安市洪田镇小磉村洋尾桃窠,该祠始建成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小磉村游氏宗祠奉祀其先祖游充。游充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大约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洪田镇小磉村。
c8Z A5| 永安古竹大厝——“统源堂”:位于永安市水西古竹渡下坂。该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游氏后裔游亨德建造,占地面积约10公顷,三堂六厢房,房间一百多个,被称为“永安西路第一大厝”。该厝又称“竹林书斋”,供当地游氏子孙读书。厝外建有养马房,后山设跑马演武场。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起至至光绪末年,该书院共培养过13名游氏文武秀才。
c8Z A5| 永安大湖镇冲一村游氏宗祠:位于永安大湖镇冲一村墘头田垄下。该祠始建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今保存完好。
c8Z A5| 永安古竹游氏“裕德堂”:位于永安市水西古竹渡,始建于清代,由游氏后裔游其书修建成。该堂为五植两堂的明朝式大瓦房,雕梁画栋、建造较精雅。
c8Z A5| 永安青水畲族乡游氏宗祠:位于永安青水畲族乡,始建成年代不详。
c8Z A5| 永安槐南乡游氏宗祠:位于永安槐南乡,始建成年代不详。
c8Z A5| 二、墓葬
c8Z A5| 永安游氏开基始祖游应老墓:葬于建安县(今建瓯市)东风村。
c8Z A5| 永安游氏开基始祖游继老墓:葬于永安四十都(今大田县)房村上里。
c8Z A5| 永安游氏二世祖游宁墓:葬于永安市上坪乡铜盘村坑头。
c8Z A5| 三、其他
c8Z A5| 第五节 人物
c8Z A5| 一、古代:游弦,字定宇,永安游氏开基始祖游继老的孙子(游玑的第三子),曾任知县。据《游氏族谱》记载,“游弦,字定宇,生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由岁存出身,历任知县,卒于崇祯十四年……”
c8Z A5| 游其书,字高贤,号志绅,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武庠生,咸丰六年(1856年)捐千总,翌年捐补五品副府。咸丰十年为抵御流寇劫掠,他筑土堡一座。清同治四年(1865年)灾荒,米价猛涨,他义捐粮米,延平知府闻悉,赠于“急公好义”匾一块;由于他好善乐施,兵部尚书兼督察御史赠他“重诗礼”匾一块。
c8Z A5| 二、现代:游栋,原籍江西省兴国县。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开辟闽赣边根据地,派黄扆禹、游栋带领12名武工队员开辟泰宁、建宁、宁化根据地,与闽西北游击队会合,在大田成立闽西北挺进游击支队,游栋任队长、林大蕃任政委。7月6日,22名游击队员化装成顽固派特务便衣队袭击大田三民乡公所,缴短枪2支,处决伪乡长郑宗仁等。9月,林大蕃、游栋带领40多名队员在大田龙门歼顽军一个分队,缴获武器30多件。队伍在往永安方向转移时,于永安西洋内炉遭顽军伏击,林大蕃牺牲;游栋带领30多名队员向永安洪田撤退,经9昼夜艰苦奋战,弹尽粮绝,全部牺牲。
[ 此帖被游大亮在2009-02-03 09: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