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随感
“游氏网之春”在行动。
2016新年, 《中华游氏网》发布了许多好诗,传递了春的正能量的消息。
平潭岛的《立雪》杂志,也发表了一些诗词,古色古香,朴素清新,为海峡两岸游氏文化交流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中华游氏网》, “游氏网之春”,有诗啊
诗歌,本身是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而要真正体现诗歌的韵味,还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诵。
HA`@7I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的诗词歌赋,创作的原始动机,主要就是为了吟诵和歌唱。二十世纪初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的白话新诗。新诗的产生,其实也是为了朗诵。在词汇上,在句式上,新诗的语言需要与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新诗的语言素材,多半取自口语。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如果不能朗诵的话,新诗根本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HA`@7I
好的新诗,一般都是华美抒情,琅琅上口的。新诗的体裁,有生命力的,如新格律,楼梯式,信天游,自由诗,等等,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同时,也都经受了朗诵的考验。
HA`@7I
诗人写出来的作品,当然希望可以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共鸣。显然,最好的传播途径还是朗诵。孤芳目赏,肯定行不通。
HA`@7I
可以朗诵的诗,要有风骨,要有大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抑扬顿挫,音节铿锵,就是具有古典风情的诗句。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激情澎湃的好诗,朗诵出来也气势磅礴,催人泪下。
HA`@7I
发自肺腑,喷涌而出的豪情,只是一首优秀朗诵诗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婉约细腻、曲折缠绵的柔情,也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舒婷的《致橡树》,朗诵出来都十分优美动人。
HA`@7I
汉语语音方面的优势要发挥出来,增强新诗的音乐美,也要依靠朗诵诗。新诗相对来说是自由的,但如果不讲究语音形式,细细地推敲语言,就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美的新诗,朗诵出来也最好听。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朗诵出来,诵者听者天地皆春,当然好。
在语言的运用上,诗是最美的形式。古代是这样,对伟大的新时代,也应当是这样。
弘扬游氏文化,需要诗。诗歌,绚丽的花朵。有古诗,有新诗。游氏文化的古诗,比较多。新诗,可以吸引年轻的游氏宗亲。
也许,应该多一些新诗。
HA`@7I [ 此帖被游新源在2016-01-03 20: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