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25)■作者:游海波  年初,相继有洪门电厂、南昌橡胶厂等单位来招工。可我们大队的“知青”没走一人,倒是些乡下人的孩子出去了。看来除了721矿去年在这里招“知青”外,其他单位都是招的农村青年。“知青”的“出路”在哪里?还真的不好说。  大姐夫在这段时间,把外甥和外甥女的户口迁到了他的名下,重新把转入农村的户口恢复到城镇居民户口和商品粮,因为他们不是下放对象。我和弟妹及母亲四人还是农业粮。  母亲和妹妹小荣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是到1974年8月1日才得以恢复。父亲在当年3月2日,特意到画眉垇钨矿的陈也,找到当时经办人铁厂的刘祥舟,他带父亲到派出所开出我家是城镇户口未领取下放费的证明。到6月初,南城县公安局和粮食局才批复恢复母亲及小荣城镇居民户口和商品粮。当时在执行和管理方面比较欠缺,连我们的户口都被公社弄丢了,后来又把我的年龄搞小了2岁,以至“将错就错”的一直沿用至今。  看来我们要“岀去”,还真的是不容易,也许这辈子就注定在农村待了。其实大家的心里早就躁动不安,特别是去年走了些人进721矿,已经很难让大家安下心来在农村“扎根”了。父亲更是对我们的前途感到忧虑,我总劝他放开心,能出去就更好,不能出去也不是我们一家,全国千千万万的“知青”都是一样的,何况我们比他们要好些,回来起码有热饭吃。现在又盖了新房,没人要你腾空房子,可以安心住。我们也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比起祖祖辈辈的乡下人,他们从无怨言,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这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确实让心态平和不少。  从7月份开始,这里又进入了一种新阶段的工作,县委抽调400余名干部深入农村,纠正前几年“扩社并队”“一平二调”的严重错误,并为“三查”处理不当的32名干部平反。我们红旗公社恢复为以前的徐家公社。曾经的珀玕和浔溪两公社也分出去了。真应了那句古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进入9月份后,传闻铁路局和721矿会来南城招工,知青们都想抓住机会,自找门路,争取“走出去”。有些人通过各种途径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充分利用起来“各显神通”。我们兄弟俩这么傻傻地待着,也不是办法,能走一个人是一个人。二姐夫找到抚州交通局的军代表勾喜信,他跟南城县委书记王冶(以前叫革委会主任)关系很好,勾主任亲自写信让我带给王冶。王冶马上在信上批示给公社黄五俚书记:“如果合乎条件就照顾一下要他去。”我把批示信交给王五俚,他看了后又把信还给我,不置可否。只要他不阻挡我就成。  我现在可是一心挂两头,房子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初具规模,虽然还是毛坯房,地面还是泥地,但仍然感到非常满意。为了省钱,用石灰渣、黄泥和沙做成“三合土”,用自做的泥拍把地面拍平。“玉面”上面的隔断空格,我们自己破篾编织,然后用铡断的稻草和田泥混合在一起脚踩均匀,弟弟叉泥上来,我站在高处粉墙,之后等稍阴干再刷石灰。砖墙也是先粉泥,再刷石灰。虽然手艺不行,粉的墙不太光滑,也只好“牵着黄牛当马骑”,总比没粉好看多了。  唯一还没完工的就是房间跟厅堂隔断的“玉面”板。因为杉木板子不够,还得以后弄些杉木锯成板子才能完工。房子直到第二年的春节前才全部完工,大家在这里过了第一个新年。  时间已经到了10月份,大半年过去了,没有真正听到任何的招工消息,我对能够“出去”失去了
下一页 (1/3)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24)■作者:游海波  我决定把杉木拉回家,上午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