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家才子游海波宗亲所写的这些50多年前发生在我们游家村的往事回忆录,请大家空闲时登录进去看看这些我们游家村曾经发生的历史。以前我只是听我们游家的老者讲述过点点滴滴的这些往事,没有这么全面详细,游海波宗亲是第一个用文字写出这些曾经发生在我们游家村故事的人,值得一看。
作者简历:游海波,江西南城人,与共和国同岁。是“老三届”高中生,曾下乡当过“知青”。也曾在三线建设的核工业721矿流过汗。后回地方运输部门和交通稽征及高速公路路政执法部门工作。从小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先后在各种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并获奖。
我的知青岁月(1)■作者:游海波 我的知青岁月,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往事。那段让人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回忆起来,好像就在昨天。 1968年,我19岁的时候,家里经历了许多重大变故。父亲在7月底被关进了兴国汽车中心站保养场的“牛棚”。直到9月底又“押解”回到了陈也汽车站,办理“移交”,我们才见到了父亲一面。 当时还不知道父亲回来了。是我见到父亲在“票房”进行交接,才告诉母亲“父亲回来了”。两个“押解”人员不准我们靠近,中午也不准在家吃饭。等到他们饭后,才让我们跟父亲见面。只有一个多钟头的“放风”时间,下午还要赶回兴国。 母亲叫我赶快到矿部职工食堂买一碗猪肝汤回来,我快步如飞就买来了。那时的猪肝汤里猪肝还真不少,母亲考虑给父亲补充点营养。父亲在候车室看见5岁的外甥站在身边,就让给他吃。我喝叫外甥“不准吃!”小外甥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父亲站着吃外甥剩下的猪肝汤。母亲趁机跟父亲说:“如果我们下放怎么办?”父亲坚定地说:“回老家。” 下午2点钟的班车,父亲又被押走了,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别时容易见时难”,在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没见到父亲的一封“家书”,甚至连一点消息也没有。 父亲是陈也汽车站的站长,这个车站是解放初期专为画眉垇钨矿而设置的。1959年由于矿部搬到陈也,车站也就跟着搬下来了。开办车站之初,父亲是自己挑着行李上山“白手起家”的。当年,所有为矿山服务的物资调运以及人员流动,还有生存和发展都跟这个小站紧密相连,父亲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里开采的钨砂还是国家军工的重要物资,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小站站长,也算得上“当权派”。在那个年代,“当权派”就是“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在“牛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母亲当时去了宁都县城照顾大姐生孩子和坐月子,我也跟着去帮忙。父亲“出事”后,我立即赶回陈也去关照只有十一岁的妹妹和十岁的外甥女两个人。父亲当时也预感到“厄运”会降临,留下了半碗伍分、贰分、壹分钱的“银毫子”,大概有几块钱。怕自己突然离开,孩子也好有钱买吃的,不至挨饿。等我赶到时,她们已度过了三天有一餐没一餐惊恐饥饿的生活。 “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就连母亲这个家庭妇女也不放过。受父亲的牵连,被画矿镇接二连三地催赶回来接受批判。 我和弟弟中学毕业在等待安置。当时最先动员的是家属下放,然后推行的是干部和学生下放。下放的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画矿镇把这些家属召集起来,动员大家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减轻国家的负担。 父亲游步云的名字意外地出现在家属下放的红榜中。“走资派”的名字一般都是白纸黑字打红叉,红榜中是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