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23)■作者:游海波  1972年的春节就要到了,“雨雪经年”,天上开始下起了大雪,这是父亲和我们重逢后在乡下过的第一个新年,也显得格外的喜庆,全家人在一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父亲从城里带了2斤肉回来,还带了些果子和香烟过来,其中还有2包大前门的香烟,据说都是凭票供应的“年货”。实际上父亲平时抽的都是“喇叭烟”。这种“喇叭烟”最早是从广东传入赣南的,经济实惠,制作方法简单,取一张约8厘米长、5厘米宽的白纸,将烟丝放在上面卷成喇叭状,用口水将纸头粘住,大头将多余的纸塞进去“封口”,别让烟丝漏出来就成功了。后来有烟纸卖,就更方便了。我还用木板做了一个“卷烟机”,一次可做两支。反正自家有烟丝,我做出的香烟,除了没有商标外,跟商店卖的烟几乎没有差别,而且烟丝金黄。别人问我这烟怎么没牌子?我说“这是内部生产的特供香烟,一般人是抽不到的。”  这天是1972年2月14日除夕夜,我们家桌上摆了红烧肉,还有生产队干塘分的草鱼,母亲也切块进行了红烧,自家养的土鸡炖汤,还有南城人过年少不了的“小炒”,其余就是栽种的青菜、萝卜之类的素菜,摆了满满的一桌子。母亲酿制的甜水酒,用锡壶温热了,也放在桌上。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是一年到头唯一的“盛宴”。  父母亲坐在上座,大姐和姐夫坐在对面,其余人胡乱挤坐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先吃为快”。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次最热闹最开心的春节,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今天大家都显得光鲜亮丽,我穿了一件二姐从南昌带来的细帆布工作服,其他人都把压箱底的衣服穿在身上。我给弟弟和外甥理了发,弟弟也给我理发。  自从下放来,我们都是互相理发。因为下放前的时候,外甥女刘学宁捡到5元钱交给我,我到陈也商店买了把理发推子,花去4.75元。从此我们就“自学成材”,成了“无师自通”的理发师。其它配套的理发工具逐步添置,开始没有剪子,就用家用剪刀代替,没有围布,就用报纸围在脖子上夹住就行,没有刮脸刀就不刮脸。理一个发也可省两角钱。  这餐年夜饭,大家吃得很快活。今年收成比去年好,盼望着来年比今年好,心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么多人团聚在一起,议论着怎么来改变以后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  目前,我们和大姐租住三、四家的房子,非常不方便,而且面临着有些人家自己需要房子。如果自己建房,估计要一千多元钱,当时家中的积蓄也只有六百元钱。不管以后我们是“扎根”,还是有机会“出去”,能有自己的房子就会有栖身之地。最后母亲拍板,决定自己建房。  新年期间,我们国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并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堪称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我们这些人并没有感到如此重大的事件,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仍然是该干嘛还干嘛。  新年过后,我们家就开始了建房的各种准备工作,去找当地最好的木工顺良为头,对房屋的建造和规划进行了解。顺良家住在隔壁的单家村,离我们家也就二里地,他四十岁左右,人很憨厚,做了二十多年的“大木”。  我们这里的木工分为几种,一种叫“大木”,就是专做房子的木工;还有一种叫“小木”,就是
下一页 (1/3)
下一楼›:我的知青岁月(24)■作者:游海波  我决定把杉木拉回家,上午 ..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22)■作者:游海波  自从大姐来这里落户,住房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