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我的知青岁月(19)■作者:游海波 自从父亲回兴国后,我们盼望他春节能回来和大家团聚。时间在一点点过去,游家造桥也接近尾声,这些人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全身心地追赶进度,终于在1971年1月份竣工了,命名“红旗桥”,为“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献上一份厚礼。没有举行任何的通车仪式,这是大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终于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涨水,都可畅通无阻,车辆再也不要趟水过河了。 修桥铺路是这边老百姓祖上留下的光荣传统,过去在张家边就有靠个人省吃俭用“拿米修桥”的故事。一个妇人看着自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没有桥,过往非常不便,她决心要修一座便桥,苦于没有资金,每天在煮饭的米中拿一把米另存起来,省吃俭用,用米兑钱,日积月累,终于赚够了钱,请工匠建了一座石板搭建的便桥。为了纪念这位妇人,大家叫它“拿米挢”。我走过这座便桥,两个厚石板拼成一组,共两组,分别架在中间的石桥墩上,连接南北的跨度在六、七米左右,宽度八十公分。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靠集体的力量,只花少量的钱就办成了大事,造福子孙后代。 年关近了,井冈山修铁路的人也回来了。我们跟弟弟讲,父亲“解放”了,已经回家来过,现在正准备想办法调回南城。 终于等来了一年一度的年终结算,我满怀期望地盼着分红。估计今年可能会比去年分得少些,因为要除口粮的钱,我和弟弟的底分都提高了,有8.9分,再怎么样总会有些钱进来。 正在社员翘首等待之时,会计游接龙宣布了今年的分值为叁角贰分肆厘,比去年少了一半。大家突然鸦雀无声,这么低的分值使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数字。我干一天赚不到三角钱,两兄弟合起来也赚不到六角钱。当念到我的名字时,听到超支二百多元,头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没想到累死累活一年整,连一天也没休息过,不但没分到一分钱,还倒欠生产队二百多元。我连做梦也没想到,会这么迅速地跨进了超支户的行列,如果从此年复一年地超支下去怎么得了?以后还怎么成家?怎么养家糊口?越想越怕,真正感到了对生活的极度恐惧。 今年的春节,父亲没能回来,这次确实是比较忙,虽然不能回来,大家心里也理解,同时,也坦然多了。 热热闹闹的新年刚过去没几天,隔壁游应俚家的妹妹游荣秀就哭着到我家,说在南昌精神病院治疗的哥哥死掉了。我问她:“谁说的?”她说:“大家都这么说,只是瞒着她一家人。” 经过了解,说是离我们十多里的村庄有人年前在南昌看见的,事情千真万确,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得不使人相信。我们始终不相信,一个大活人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没了,医院也敢不通知家人?为了求证,我带他全家人一起到两里路外的公社总机房打电话到南昌红卫医院,并要负责人接电话。询问游应俚是否死了?接电话的领导是位妇女,她说:“根本没有的事。”事情得到了证实,游应俚家人稍微安下心来。同时我又跟南昌的二姐说让她到医院去见见真人。后来,二姐在红卫医院见到了游应俚,病情得到了控制,人又白又胖,不日即可回家。 没过多久,二姐通知我们去接游应俚出院。我和游应俚的姐夫单银祥一起赶到了南昌红卫医院给他办好出院手续,隔着医生办公室和病区的栅栏,等着护士领游应俚出来,随手翻看了他的病历,一个跟我差不多年龄的男护士,抢下我手中的病历,神气活现地追问:“你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