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18)■作者:游海波  我回到了南昌,跟姐姐和姐夫汇报了父亲的情况后,就赶回了南城。同时也跟母亲说了父亲的情况,他看上去身体还好,在食堂劳动,不再要挨批斗了,可能不久就会“解放”。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一半,慢慢等着“云开雾散”的日子早点到来。  今年本当公社不再抽调人员修水库,各地都在搞自己的“基本建设”。我们大队的石拱桥也在钉模板。十月份又接到了县里的通知,抽调人员去井冈山修铁路,把各队人员的名单统计好后,通知去井冈山的人员在大队集合,我被通知去大队开会。所有去修铁路的人在大队隔壁的一处“大屋”就餐。  此处“大屋”是过去有钱人家的“深宅大院”,占地怕有上千个平方米。进门后是三层厅堂,穿过过道“别有洞天”,又是几层厅堂,楼上楼下有数不清的房间。这“大屋”估计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公社和大队开会办伙食及会议人员住宿,基本上都安排在这里。  去井冈山的人就餐完后,在潭市桥的马路上,停着不少大货车,都排成了一串,公社统一组织人员出发,到县城集中,我弟弟也在其列。整个南城县共抽调4000人组成“南城县民兵团”,向井冈山进发。  这一天,我在大队开“政治辅导员”会议。上午会议结束,让我们也在这里吃饭。等我们赶到“大屋”,这些去井冈山的人都走了,连“大师傅”也跟着一起去了。我和生产队的“大银俚”到厨房找有什么更好吃的东西,见到灶上有二缽猪油。他说:“这是好东西。”放在锅里隔水蒸热,把饭倒在里面,一人吃了一碗“猪油饭”,吃到最后,在猪油里面捞饭吃,还有小半碗猪油,干脆“一口闷”。  对于我们这些很难见到“油星味”的人来说,真是“大补”了一回。这里的社员,很多人都是吃“红锅”,就是把锅烧热,快烧红时,不放油,实际上家里根本没油,直接把菜倒下去炒。我家原先在粮站每人每月还有二两油供应,现在改为农业粮都快一年了,早就“断供”了。母亲“精打细算”,把积攒下的一点存油,只在锅里用沾着油的调羹画一个圈,多少有点“油星味”。这次“大补”还确实让人受不了,总感到肚子胀胀的,我还特意骑车到城里走了一个来回,促进消化。一下午肚子都感觉很饱,消化不了,到晚上也不觉得饿。  过了一段时间,听送人去那里修铁路回来的人说,井冈山那里的风俗跟我们这里不一样,连个厕所都没有,这些人满山遍野到处“方便”,有些姑娘等着你“方便”完了,耙走“肥料”,搞得男人们都不好意思。修铁路的地方,每个大队一段,都是搭建临时住所,厕所肯定有限,干脆上山“方便”。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肥料”增加不少,就出现了“捡肥”的老人和妇女队伍。这些人在野外修铁路,条件肯定很艰苦,好在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经历过修水库的“南征北战”,是一支“久经考验”的队伍。  当时我跟队长说也想去井冈山,他不同意,我是“出纳”就留下来了,和其他社员继续搞田里“捞沟”的农活。妇女及“老弱病残”们在旱地里栽油菜及进行管理。我家“自留地”也不会荒废,收了红薯的“开荒地”,全部种上油菜,争取解决明年全家食油的问题。  这次去井冈山修铁路,生产队的壮劳力都去了一半多人,走了也有二十来天了,不知他们的情况如何?也不知到底要修多久才会回来?正在我们牵挂之时,却传来另一个好消息,父亲“解放”了。听说不久就会回家,我们真的是“
下一页 (1/3)
下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9)■作者:游海波  自从父亲回兴国后,我们盼 ..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7)■作者:游海波  今年春插,因为担心秧苗不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