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17)■作者:游海波  今年春插,因为担心秧苗不够,队长要我们别一兜插一大把,“得省着点”。春插任务虽然完成了,这么“省着点”,会不会影响产量?我们也不知道,只有天晓得。  农村的事就是那几样,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自插秧以后,农田管理得跟上,接着就是“双抢”,又把大家搞得筋疲力尽。反正我们也适应了这种生活,在别人面前已没有了任何优越感,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不变的生活规律。  今年的农田基本建设,公社将不再抽调人员去修水库,因为各处的水库也修得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考虑搞自己的“基本建设”。  我们队在“单坑”有不少田地,主要靠“单坑水库”进行灌溉,由于年久失修,库内淤泥积压,造成库容减少,影响蓄水。队里决定自己清淤扩容,坝顶增高,出水口重修。这就涉及到需要水泥这个紧俏物资。  我在大队开好购买水泥的介绍信,骑着自行车直奔县城。到物资局给了介绍信,他们告诉我,目前没有水泥,过一个星期再来。  水泥是国家控制物资,不是随便可以买的,即使有合法手续,还得有货才行。好在我们提前来办了这事,留有充分的时间,不必停工待料。货到了以后,我很快就办好了提货手续,让大队拖拉机给拉回去了。那年头办事还是比较正规,没有“吃拿卡要”的情况发生。  清挖库泥,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库底还有少许水未排干净,一担库泥有上百斤,也确实难以坚持。这是一个“长线”的投资,虽然每人照常记工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对以后的农业生产有好处,可确保水库多蓄水,有利灌溉庄稼。这次修自家的水库也花了不少时间,光清淤工作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天了,最后完工的时间也不短。今年终于有时间给自家的生产队办一件实事。  大队也在办实事,我们村去潭市桥经过的一条小河,一直是一条木竹搭建的一米多宽的小桥,虽然可以骑自行车通过,但到了汛期没人敢过,特别是今年,大水冲刷着小桥,几乎要把它冲散架。正好我们这里下放了不少“专建”人员,对这种建筑并不陌生,另专门请了两个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测量指导。  这天我到岭上的天主堂,见着下放的老马已画好一个半圆,直径恐怕不少于十多二十米,我不知道他们画这个东西干吗?就像我们做几何作业一样。不知在天主堂的地面画这么大个半圆有什么用?他们还告诉我们注意脚下别乱踩。到后来才明白,这是在画桥拱。让木工按1:1的规格弧度制作木模。大家土法上马,自己动手,木工来了就根据地面图的大小做木模,也就是“照葫芦画瓢”。民工也是各生产队抽调来的人员,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这些人全部作为“义务工”,大队可以不给一分钱工钱。  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民工负责完成土石方的任务。那时破除了一切“封资修”的东西,认为墓碑石是封建的东西,也应做出新贡献,山上到处的墓碑石成了造桥的好材料。只要见到墓碑石,就撬下扛到造桥的工地,堆得像小山一样。  近处的墓碑撬完了,远处的也开始搞过来。我曾祖父游松林的墓在后屋山上,下放时勇徳叔告诉我,这是松林公的坟,碑石上游松林几个大字还清晰可见。这里离造桥的地方有二里多地,什么时候被撬了也不知道,以至于后来清明时不知具体位置,根据大概方向,只能对着天空说:“太公,我们来看你了。”胡乱打一挂爆竹而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杂草丛生,
下一页 (1/3)
下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8)■作者:游海波  我回到了南昌,跟姐姐和姐 ..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6)■作者:游海波  为配合全县“一打三反”运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