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12)■作者:游海波  这一段时间,农活不太紧张,我抽了一天时间去县里的“内务组”,问问我和弟弟的下放费怎么还没来?其他“知青”都已经领到手了。我们这里的“内务组”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办公室,也算是当年的“知青办”。他们解释说:我俩的下放费跨了地区,要由省里进行调拨,时间会长一些,让我耐心等待(实际上没多久就领到了下放费)。  正在这时,走进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妇女,将介绍信给了凃组长。并说:“我是贵州省公安厅的,请问‘九都游家’在哪里?我要找游天池这个人。”可这里的人都不知道哪里是“九都游家”?这是很早以前的一种叫法。那时是用“都”来区分较大村庄的位置,我也是听老人说我们游家为“九都”,还有其他地方叫“八都”。看着这位女干部着急的样子,我说:“我知道九都游家在哪里?我就下放在九都游家,是在去鹰潭的路上,属红旗公社管辖。从县城过去大概二十里路程。游天池就下放在游家村。”我跟这位女干部作了详细介绍。估计她第二天就会坐车去游家村找游天池。  我的事办完了,也就走出了政府大院。沿着西街一路的石板道路向东走去,过了十字街口再往前走上二百多米,上个坡就是“太平桥”了。  太平桥始建于唐乾符年间,旧为浮桥。这座在南宋嘉定年(1212年一1219年)修建的石墩桥,立叠石十三墩,架屋六十四楹,当时名为“万寿桥”。后来多次被毁又重建。元代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募建,改名太平桥。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据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建昌府志》记载: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山东的乐安人随藏珠任建昌知府。他廉清严厉,生活俭朴,既廉洁又有能力,勤政爱民,亲自审理诉讼,郡民称颂他为“百年来所仅见也”。任职不到一年,政声卓著。离任的那一天,郡人拉道挽留,随知府于是在太平桥解下衣裳给郡人留着记念。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6月上旬,为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将西段二、三拱炸毁。1949年5月10日,解放军在太平桥东头与守敌展开激战,最后攻克南城。解放后,太平桥经过修整。如今桥下还是碧波荡漾,我在桥上待了一会,离开了这座见证无数历史事件的古桥。  后来,我在街上转了转。随便吃了点东西,走到北街,在城门口帮乡亲们买了点水酒药,顺便自己买了几双草鞋,省得干活打赤脚烫得难受。这座北城门还保留完好,宽度可供两辆汽车同时通过,高度也有一丈六尺左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过的高大城门,以前在兴国县见到的城门小很多。南城县是“西汉古邑”,在汉高祖五年,曾辖今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临川、崇仁、宜黄、乐安等县及东乡县一部分。  看着太阳西斜,开始步行回家,走到太平桥时,太阳就要落山了。回家的队伍浩浩荡荡,挑箩担的、扛东西的,还有空手走路的,占据了整个公路,足有一百多米长。当年交通不发达,一整天也难得见二、三辆汽车通过,特别是下午以后,更别想见到汽车的影子。乡下人来城里都是步行,跟我同行的是反帝村的一个村民,一路说着话,倒也不觉得寂莫,过了湖东村已经走了一半路,天完全黑下来了。很多是就近的村民,回家的队伍越走越小。我们靠着微弱的亮光往家赶。  第二天,我以为那位女干部找游天池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可是一切依然如故,什
下一页 (1/3)
下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3)■作者:游海波  山里的一季稻成熟了。晚上 ..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11)■作者:游海波  “双抢”终于结束了。我们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