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我的知青岁月(8)■作者:游海波 “九大”以后,这里的政治空气更浓了,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我们生产队把村里的小学校作为“大学校”的校舍,是全队集中学习的地方。紧跟形势学习报纸,还要学习“老三篇”,就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生产队给了我一个政治任务,就是写大字标语,在房屋的墙壁上,用油漆写大标语。我选择了比较明显的地方,根据墙壁大小,选择写的内容,在四队仓库旁边彭才生的房屋墙上写上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几个大字,在其他地方写上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等。外人一进村,就会觉得这里的政治气氛浓厚。 写这些标语,公社认为还不够,要在公路边能看见的山头写上“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这八个巨型大字,那气氛绝对是不一般,我们队分到一个“造”字。 我选择了一个稍平陡的山头,用石灰写了一个巨形黑体“造”字。在石灰框内,妇女们在周边拣石头堆砌,光一个点就得十多担石头。整个字一百多平方米,一、二十个人忙活了一整天才完成。站在马路上,“移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特别显眼,也很壮观,那是花费了不少人力才完成的。 光有形式还不成,得有“真材实料”才行。我们队的中年妇女徐千娣上了省报,成了学习积极分子。生产队组织起来的老年妇女演出队,参加了县里的调演,每个人得了一个“去安源”的陶瓷像章,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在城里住招待所,吃鱼吃肉,可真是开了洋荤,她们的劲头更足了。 红红火火的“大学校”提高了社员的思想觉悟,争做好人好事,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每天早晨,队长还组织大家做“早操”,但“四类分子”还得在边上跪着。这些跪着的人是“坏分子”游样丁、“富农分子”廖加福、“军官太太”游冬俚的现在妻子(曾经嫁过国民党军官,解放后嫁给贫农游冬俚)。早操完后,这些人都回去了。队长跟廖加福边走边说着话,对“四类分子”并无仇恨之情,实在是例行“公事”而已。 省里面还派人下来驻村调研,跟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安排在社员家住,吃派饭。大家吃饭前,我们还得举行仪式,拿着“红宝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建康”。这些干部的“同劳动”,是跟妇女、老人在干田里锄地,边干活、边聊天,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 干部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写出了调研报告,登在省报上,游家二队更出名了。记者也来生产队拍照宣传,引得周边县里派人前来学习、取经。南丰县的学习参观团阵容最大,有七、八十人之多。 那天同时来了两个县,宣讲的人不够,我临时上阵给南丰县讲解,我归类讲了学习心得和体会,引得下面的干部认真记笔记,生怕漏掉一丝一毫。 这天早晨,队长知道会有人来参观,把喜欢多嘴的游友生,安排到较远的地方干一整天活,还带了“装饭”去吃。 大家其实学得都不错,浓浓的政治氛围,在大队召开的演讲会上,好几个队的年轻妇女都能把“老三篇”一字不漏地全背下来。那可是下了真功夫。 公社书记许天浩也来大队看看,当我走过他身边时,大队主任拉着我介绍说:“这就是二队的知青游海波。”许书记问了我是哪里下放的,以及学历等问题,并讲了几句勉励的话。 后来地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