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游家人讲述五十多年的游家往事
回帖:我的知青岁月(6)■作者:游海波  春耕生产进入了紧张的阶段,生产队的所有人都分配出去犁田和耙田。  耙田同样不要牵牛鼻绳,如要耕牛靠左一点,直接用左手在耙把左边稍用力按压一下,牛就会稍靠左边耙田;要牛往右边一点,同样用右手按压耙把就行。大家紧赶慢赶,还是怕会耽误农时,大队唯一的一台拖拉机也参与了打田,有拖拉机打田,比人工不知快了多少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是拖拉机司机只有游样毛一个人,日夜不停地干,肯定吃不消,培养后备力量是当务之急,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办法还是起到点作用。轮到每个生产队打田,都要抽一人出来当助手。我们队是上房的游二俚,拖拉机来到我们生产队田里,他正式“上岗”,拿了一条白毛巾挎在脖子上,一副拖拉机手的“光辉形象”,让我们这些人羡慕得不得了。  拖拉机在田里打田,操作就那么几下工夫,只要人不笨,马上就能掌握。样毛师傅很快教会了助手,也可稍微歇息一下。  师傳们吃饭是生产队包了,还必须要搞点好菜,光煎一个荷包蛋是下不了饭,得煎2个。助手们是回家吃饭,也只能干白天,晚上还得样毛师傅亲自操作。  这天晚上轮到拖拉机在我们生产队田堘塅干一通宵,还得另派一人陪着,或填填缺,看看水什么的,正好派了弟弟海涛去。  晚上12点多钟,只见弟弟急匆匆地赶回来跟我说:“不得了,拖挂机掉水坑里淹了。”我一听吓坏了,赶紧去敲队长游生财家的门,把情况讲了,队长立即召集大家,带了粗绳和杠子前往田堘塅。  我打着火把,穿着蓑衣赶到那里一看,这田靠小河边,可能是被水冲刷出了一个深二米左右的大坑,拖拉机只露驾驶室的顶棚和排气管在上面,其余都淹了。又是晚上,田里灌满了水,真的是一“太平洋”,谁也不知道水底下竟然是一个大坑。  队长拿出粗绳绑在拖拉机前端,全队几十人用力拉,还是纹丝不动,反复几次,也拉不出来,搞得筋疲力尽。我举着火把,坐在河塝边,不知不觉睡着了,旁边人说“烧着蓑衣了”。这是我不由自主拿着火把的手落下来,点着了蓑衣,于是赶快扑灭。夜已经很深了,天又下着毛毛雨,我们非常疲劳,没办法,队长只好让大家先回去,明天再说。  第二天,把田里的水放干,请了公社农机厂的师傅来修车,相关机件进行拆卸清洗,重新发动,坑内开挖坡道,车子几天后开出来了。  生产队社员起早落晚追赶农时,终于可以进行春插了。  先耙好的田,率先插秧。队长分好工,年纪大些的老人,在秧田拔秧,秧苗由妇女担往田里。担秧并不轻松,湿漉漉的满担秧苗担在肩上,走在泥泞的田堘上,还得有两下平衡功夫,才不会东倒西歪以至摔跤。在秧苗供不上时,我也参与了担秧,还真的要小心翼翼,才能胜任。  其余的人都参与插秧。现在插秧是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6×6的行距规定执行。所谓6×6就是间隔6寸插一棵,这是经过“专家”计算出来的最佳方案,可以发挥农田的最大优势,获取最高产量。几千年来农民落后的思维方法必须改变,唯一有效的控制办法,就是两人拉绳先牵好插行格,再用准备好的尺子量准,牵插下一行,如此类推。在规定的行挌里,要插几棵秧,是必须认真执行的,而且公社会派干部进行监督检查。  老农心里还真接受不了,一贯都是按尺把宽的行距来插秧,已经沿袭了几千年,现在突然要进行密植,他们并不认为这种科学方法就真能高产?但
下一页 (1/3)
下一楼›:我的知青岁月(7)■作者:游海波  自从四月份以来,南城县加 ..
‹上一楼:我的知青岁月(5)■作者:游海波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 ..

查看全部回帖(2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