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三)解禁招垦、修祠聚心
沈葆桢开山筑路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台湾广阔肥沃的土地,同时感化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从康熙开始,清政府有禁令,严禁大陆居民渡台开垦,严禁台湾汉族居民私入番地,严禁生番与外人交往。这些封闭孤立的政策,阻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沈葆桢上疏力陈:“欲开山不先招垦,则路虽通而仍塞;欲招垦不先开禁,则民裹足不前”。奏请废除长达190年之久不准渡台的禁令,以广招徕。1875年终于获准开禁,接着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招垦局,招募闽粤人民免费乘船来台移垦。同时由官方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子,大力发展台湾农业经济,促进民族之间交流。使原住民社会、经济跟上时代。
清朝年间,在台湾的汉人大多数是明末郑成功从大陆带去的移民后裔。由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在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崇高威望,他们仍然私下祭奠。但是康熙认为郑成功以台湾为根据地反清复明,故不许在台湾为其建祠。沈葆桢敬佩郑成功“孤忠启疆”,为了团结更多的台湾人民,树立郑成功的形象有利于激励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于是由他主稿,联络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福州将军联名奏请,终于获准在台南市建立“明延平郡王祠”,确立了郑成功的历史地位,达到了收复民心,振作忠义,激励民众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向心力。
(四)开矿兴业,修建铁路
台湾基隆煤矿是我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新式煤矿。船政创建之初燃煤多来自英国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受制于人、到货迟缓。台湾基隆埋存优质烟煤,明代民间就有用土法开采。英美等列强早就觊觎,妄想窃取,均被清朝廷拒绝。1873年,船政局向基隆民窑订购煤碳,但不能完成交货。1874年沈葆桢赴台时,就主张加快开发台湾煤矿,在给清廷奏章中提出:“垦田之利微,不若煤矿之利巨;垦田之利缓,不若煤矿之利速。全台之利,以煤矿为基始”。又提出将基隆煤矿改为官办,用机器开采,以提高产量。获得清廷同意后,沈葆桢即着手筹办,雇请英国人全面勘察,购买机器、招聘洋匠,选定在基隆老寮坑立矿,人称“清国井”。1877年煤矿建成,同年8月出煤,日产煤30—40吨,盛产时采煤工人约1000人,1879年产煤30045吨,1881年产煤53600吨。主要出售给马尾船政使用,部分投放市场,供应民用企业需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至今“清国井”遗址尚存,有三口,一为通风井,一为主井,一为四方井。
沈葆桢在基隆建煤矿时,修就一条轻便铁路,直运煤碳到码头。1875年10月,沈奉调任两江总督并南洋通商大巨。1877年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拆除英人未经批准在上海兴建的吴松铁路。船政继任者丁日昌建议将铁轨移至台湾旗后,供修筑台南铁路之用。沈十分赞成并大力支持,1877年10月开始,将吴松拆下的铁轨用船政制造的“万年清”等轮船运至台湾,1878年初全数运到。后因经费不足,丁日昌抱病回籍休养,筑路计划未能实现。但是在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时,于1887年奏请清廷批准修建基隆至台南铁路。1891年修至台北,1893年修至新竹,计78.1公里。是我国自行集资、自己主办、自行控制权益的第一条铁路。这是沈葆桢开其端,丁日昌继其后,刘铭传集大成的一项建台伟业。
(五)通讯互联,海底修缆
1874年沈葆桢受命赴台驱日寇时,就感到台海相隔,讯息不通。对于瞬息剧变的军事斗争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