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游德馨[正省部级领导].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的代表。他与左宗棠、丁日昌等船政一班人,在保卫台湾、建设台湾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沈葆桢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1820年生,清道光举人、进士。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闽浙总督左宗棠上疏,建议创办福建船政、自造机器轮船、自办学堂培养造船、驾驶人才。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他“三顾茅庐”,力荐沈葆桢。经同治皇帝钦点,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按照左宗棠的计划在马尾中歧踏勘选址,征购土地,建设工厂、船坞、学堂、宿舍,聘用洋员洋匠,采购机器,船政建设全面展开。创办船政是一新鲜事物,遭到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要求清廷下令停办;也引起外国侵略势力的忌妒,暗中挑拨洋人雇员之间关系,使之相互对立。沈葆桢与左宗棠力排众议一起上疏批驳,并革除造谣生事的洋总监工,使船政建设得以继续进行。
从1866年至1875年,沈葆桢总理福建船政九年,工作兢兢业业。他坚持“权操诸我”的理念,在待遇上对洋人优惠,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坚持国格。先后开除违反协约规定的洋工二十多人,使他们知所儆惧,不敢飞扬跋扈。他放下架子,深入工厂车间,向外国员工请教,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福建船政很快成为当时远东最大、世界第三大船厂,下设十三个分厂。至1907年制造大小舰船40艘,其中在沈葆桢任上建造16艘,船政学堂培养学生629人。其中严复、罗丰禄、陈季同、魏瀚、萨镇冰等学生尖子,还遣派出国留学,成为我国近代国家建设栋梁之才。
一、福建船政的倡导者——林则徐
船政的建立,不能不提及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与船政虽然相距二十多年之久,但他为船政的建立做好思想准备与组织准备。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认识到没有坚船利器,不足以抵抗海上强敌。他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说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对付侵略者。林则徐又说:“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这个思想20年后被左宗棠、沈葆桢所继承,在建设福建船政时加以发扬。左宗棠是晚清主张坚决抵抗外侮的爱国主义者,比林则徐小27岁,崇拜林则徐的功业与为人。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三赴会试不中,身无半职的举人,在林则徐心目中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有志青年。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就赏识左宗棠的才学。辞官东返福州途中,经过长沙,特约左宗棠在湘江船上会晤,彻夜纵谈时务,后人誉为“湘江夜谈”。林则徐对他寄以殷切期望,曾多次向朝廷奏荐重用,直至临终口述遗嘱由其子林聪彝执笔,写奏折推荐左宗棠这位奇才,左的名字因此引起朝廷重视。左宗棠立志要继承林则徐未竟事业,以实际行动“师夷,制造坚船利炮以制夷”。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12岁就跟随舅父,练习书法,得到林则徐的言传身教与严格要求。林则徐认为他年虽幼小,知书达礼,资质极佳。20岁中举人后,即将二女儿林普晴许配与他,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父兼岳父。正是林则徐培养的左、沈二人,秉承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遗志创办福建船政。应当肯定,林则徐为福建船政的创立做好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是福建船政的启蒙人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