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二、沈葆桢抵御日军,保卫台湾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起之秀、国力渐强,走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71年开始吞并琉球,1874年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兵入侵台湾;1894年甲午海战,清政府大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夺去了我国领土台湾;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窃取了德国在我国青岛的权益;1931年九一八事件夺取我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占领我中华半壁江山,奸淫烧杀,血债如山;1941 年12月7日(星期日)清晨偷袭珍珠港,炸毁美国飞机188架,击伤291架,击沉击坏军舰18艘,炸死美军官兵3600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并乘势大举南进,侵略香港及东南亚,走向自取灭亡之路。
1874年4月,日本在长崎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都督”,随时准备侵台。借口琉球船民54人遭台湾少数民族“牡丹社”人所杀害,出兵3600余人,军舰5艘,由西乡从道带领,从台南登陆,拟侵占台湾。5月,清政府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他临危受命,率领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福建水师的14艘战舰(全部由福建船政自己制造,驾驶、轮机班底全部出自船政学堂)赴台。他受命后即上奏提出御敌四策: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抵达台南安平时,立即召见当地官员,提出理谕、设防、开禁三大反侵略方针。总之他是以扩军备战,增强军事力量为后盾,准备打战。从外交入手,大做舆论,进行说理斗争。为加强海防建设,他加紧修建安平、旗后、澎湖、鸡笼(基隆)、沪尾等地炮台,安放西式巨炮。至今仍保存的“亿载金城”就是当年的安平炮台。沈氏还奏请从福建陆军、淮军洋枪队、粤军增兵,军力达1.2万人。其中淮军先集中到上海,由严复驾驶“建威”号军舰运到台湾。接着他乘“长胜”轮探测台东沿海港口地形和海面形势。沈氏并奏请将台湾盐课、关税尽数留下,充作海防之用,以补充枪支、巨炮、子弹。我方军力超过日本,致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在固民心方面,提出“官民同命、草木皆兵”,着手招募兵勇、乡勇,并奖励乡团,团结台湾民众增强抵抗力量。联外交方面,借重国际舆论,请各国公使会同讲理,判断曲直,使日本怵于公论。他派员与日军将领西乡从道交涉,发给照会,出示台湾府志,指出台湾是我国固有领土,日本出兵台湾是干涉中国内政,责其不义。通消息方面,沈葆桢主张修筑海底电线,并修折奏请清廷批准。为加强军情反馈,保障台湾与大陆之间讯息畅通,沈葆桢用船政自制的四艘舰船分布在台湾、澎湖、福州、厦门四地互通情报,重要信件一日即可到达。
由于沈葆桢采取了以军事准备为后盾的积极抵御方针,战斗实力大大超过日军,又提出驱倭抚番政策,团结原住民形成草木皆兵之势。同时迫于舆论压力和沈葆桢寸土不让的强硬态度,日本改变手法,直接由国内派人与北京清政府谈判。腐败的清朝政府,不听沈葆桢“不与理睬”的建议,签订了《北京专约》,被勒索50万两白银后,于当年12月从台湾撤兵。这次保卫台湾,沈葆桢和船政功不可没。
三、台湾近代化始于马尾船政
经过抗击日军侵台事件以后,沈葆桢更进一步认识到台湾在我国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他认为,要改变清廷的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