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 Om
#m":
Om
#m":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月,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仲秋」。中秋夜,月亮最圓,月色最美,因此人們把月圓看成是團圓的象徵,同時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也稱為「秋節」,因為它是秋季最大的節日而又處於秋之中的緣故。另外,中秋節在北市也稱為「果子節」(中秋節適逢各種瓜果成熟上市且又有以瓜果饋贈的習俗)。 Om
#m":
Om
#m":
Om
#m":
中秋節從民俗的關點來看,它是起源於古代「祭月」的風俗。遠在太古時代,人們對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的心理,把日、月、山、川、雨、電,甚至獸、樹等,都奉為神靈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自然也成為重要的祭拜對象。周禮中就記載:周天子在每年中春的白天,在國都的東郊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日;在中秋之業夜在國都西郊祭月迎寒。 Om
#m":
Om
#m":
就天文學的關點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此時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量在黃昏時刻出現,雲霧稀少,秋高氣爽,最適合欣賞,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 Om
#m":
Om
#m":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秋報」祀土地神。我國以農立國,因此對土地的收成十分重視,因此在播種的時候,常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為「春祈」,而在收成時,也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大家拜的也是土地公,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的遺俗,再加上後人附會祭月、賞月的習俗而逐漸流傳下來的。 Om
#m":
Om
#m":
中秋正式成為歲時節日,在禮記與史記中就有提及。秦漢的時候,中秋節還舉行敬老活動,官府向老人賜予坐凳、手杖和用蒸熟黏米飯做的圓餅。而晉代時就有賞月的風俗,不過一直要到唐代,唐太宗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後,中秋節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 Om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