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87阅读
  • 4回复

明天启年间的御史、广西长兴知县游士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28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dN;C-XF3s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dN;C-XF3s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dN;C-XF3s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dN;C-XF3s  
  这是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口。 dN;C-XF3s  
  万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被削去了官籍返回了故乡无锡。他和弟弟顾允成一道倡议修复了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这所书院原本是宋儒杨时创立的,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后来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则是杨时的弟子。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十分明确地宣布他是讲程朱理学的,也就是说,他是继承杨时衣钵的。 dN;C-XF3s  
  重新营建东林书院,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帮了很大的忙。落成之后,顾宪成与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讲学其中,来听讲求学的人称顾宪成为泾阳先生,后来也有人称他为东林先生。 dN;C-XF3s  
  当时,不少怀抱道义而不被当政者所接纳的士大夫退归林野,东林书院的重建使他们找到了知音,因此都争相前来,使得“学舍至不能容”。顾宪成常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他的这些观点博得同志者的响应。讲学之余,他们聚在一起,用委婉的语言议论朝政,褒贬品评执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这样一来,朝中的一些官员,如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人,也与东林书院遥相应和、互通声气。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东林党”。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 dN;C-XF3s  
  当时,神宗长时间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宫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边的侍者办事稍不称意“辄毙杖下”。且又极其贪婪,恨不得把天下财货都搜刮进宫中供其挥霍。把大批太监派作“矿使”、“税监”前往各地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他把朝廷官员的任免都丢在一边,使在职的官吏无法得到升迁,空缺的职位难以及时补充。最糟糕的时候,六部的尚书只有一位,都御史10年不补。为了增置不足的内阁大臣,首辅大臣竟然上了100多道奏章请求。这样一来,就助长了朝野上下的派别纷争愈演愈烈。 dN;C-XF3s  
  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是内阁大臣王锡爵沈一贯方从哲等人,他们被称为“浙党”。另外还有什么“秦党”,成员都是陕西籍的官僚,还有什么“齐党”、“楚党”、“宣党”,都是以首领的籍贯命名的。“秦党”的政见与“东林党”相吻合,其他各“党”都与“浙党”声气相通,党争之风甚嚣尘上。 dN;C-XF3s  
  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反对“矿使”、“税监”,甚至敢于冒犯“龙颜”。当凤阳巡抚李三才受到内阁大臣论处的时候,在东林书院讲学的顾宪成就上书给叶向高、孙丕扬,称颂李三才的政绩。御史吴亮把顾宪成的信抄在邸报中,使攻击李三才的人大为恼火。 dN;C-XF3s  
  李三才任职凤阳巡抚期间,曾经查抄了太监陈增的爪牙程守训的几十万赃款及大量的奇珍异宝,并将程守训依法治罪,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他还在万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多次上疏,陈述矿税的弊害。万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他又一再上疏反对矿税,并且提议修浚河渠、建筑水闸、防范水旱,这些主张非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罚了5个月的俸禄。李三才在反对矿使税监的奏章中指责神宗皇帝说:“陛下宝爱珠玉,百姓也想温饱;陛下爱护子孙,百姓亦爱恋妻儿。何以陛下要拼命地聚敛财宝却不让百姓满足升斗之需呢?为什么陛下要延福万年,却不让百姓享受朝夕之欢呢?” dN;C-XF3s  
  对于后妃干政和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始终加以反对,哪怕是削职罢官,逮捕问罪也坚持不改。在“争国本”事件和以后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中,东林党人都从维护皇权的立场出发,坚持反对郑贵妃、李选侍干政,公开抨击危害皇太子、皇帝的行为,主张严厉追查三案的当事人及其幕后主使者。 dN;C-XF3s  
  东林党人还在“京察大计”中力图整肃吏治。“京察”和“外察”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两种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职的官员,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来京师朝见皇帝时给以考察。“京察”是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来决定升迁、降调或罢官等奖惩。若是“京察”中被罢了官,就将终身不再起用。 dN;C-XF3s  
  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主持者是吏部尚书孙考功、郎中赵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达,他们都比较正直不徇私情。文选员外郎吕胤昌是赵南星的外甥,都给事中王三余是赵南星的亲戚,都因考评不佳被罢黜。东林党也借此机会罢黜了一些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到了万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计”的是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和吏部侍郎杨时乔,就把浙党官员钱梦皋、钟兆斗等人贬谪了。但南京的“京察大计”主持者则是齐、楚、浙党主持,他们借机斥逐东林党的官员。到了万历四十五年,浙党首领又当上了内阁首辅,这一年的“京察大计”,东林党人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朋党混争的局面,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也和他们排除异己的动机纠缠不情了,给攻击他们的人制造了口实。 dN;C-XF3s  
  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40多年。 dN;C-XF3s  
  附录:东林点将录 dN;C-XF3s  
  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dN;C-XF3s  
  总兵都头领二员: dN;C-XF3s  
  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 dN;C-XF3s  
  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 dN;C-XF3s  
  掌管机密军师二员: dN;C-XF3s  
  天机星智多星智多星左谕德缪昌期 dN;C-XF3s  
  天闲星入云龙左都御史高攀龙 dN;C-XF3s  
  协同参赞军务头领一员: dN;C-XF3s  
  地魁星神机军师礼部员外郎顾大章 dN;C-XF3s  
  正先锋一员: dN;C-XF3s  
  天杀星黑旋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 dN;C-XF3s  
  左右先锋二员: dN;C-XF3s  
  天暗星青面兽浙江道御史房可壮 dN;C-XF3s  
  地周星跳涧虎福建道御史周宗建 dN;C-XF3s  
  马军五虎将五员: dN;C-XF3s  
  天勇星大刀手左副都御史杨涟 dN;C-XF3s  
  天雄星豹子头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dN;C-XF3s  
  天猛星霹雳火大理寺少卿惠世扬 dN;C-XF3s  
  天威星双鞭将太仆寺少卿周朝瑞 dN;C-XF3s  
  天立星双枪将河南道御史袁化中 dN;C-XF3s  
  马军八骠骑八员: dN;C-XF3s  
  天英星小李广福建道御史李应升 dN;C-XF3s  
  天捷星没羽箭陕西道御史蒋允仪 dN;C-XF3s  
  天空星急先锋山东道御史黄尊素 dN;C-XF3s  
  天退星插翅虎浙江道御史夏之令 dN;C-XF3s  
  天究星没遮拦吏科给事中刘宏化 dN;C-XF3s  
  天满星美髯公刑科给事中解学龙 dN;C-XF3s  
  地猖星毛头星刑科给事中毛士龙 dN;C-XF3s  
  地镇星小遮拦工科给事中刘懋 dN;C-XF3s  
  总探声息走报机密头领二员: dN;C-XF3s  
  天速星神行太保尚宝司丞吴尔成 dN;C-XF3s  
  地速星中箭虎光禄寺少卿丁元荐 dN;C-XF3s  
  行文走檄调兵遣将头领一员: dN;C-XF3s  
  地囚星旱地忽律广西道御史游士任 dN;C-XF3s  
  掌管钱粮头领二员: dN;C-XF3s  
  天富星扑天雕礼部主事贺烺 dN;C-XF3s  
  地狗星金毛犬尚宝司少卿黄正宾 dN;C-XF3s  
  定功赏罚军政司头领二员: dN;C-XF3s  
  地正星铁面孔目左佥都御史程正己
[ 此帖被游春波在2009-07-28 09:59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7-28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dN;C-XF3s  
dN;C-XF3s  
dN;C-XF3s  
    张至发,淄川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知玉田、遵化。行取,授礼部主事, dN;C-XF3s  
改御史。时齐、楚、浙三党方炽,至发,齐党也,上疏陈内降之弊。因言:“陛下 dN;C-XF3s  
恶结党,而秉揆者先不能超然门户外。顷读科臣疏云:‘日来慰谕辅臣温旨,辅臣 dN;C-XF3s  
与司礼自相参定,方听御批。’果若人言,天下事尚可问耶?”语皆刺叶向高,帝 dN;C-XF3s  
不报。时言官争排东林,户部郎中李朴不平,抗疏争。至发遂劾朴背公死党,诳语 dN;C-XF3s  
欺君,帝亦不报。 dN;C-XF3s  
    寻出按河南。福王之籓洛阳,中使相望于道。至发以礼裁之,无敢横。宗禄不 dN;C-XF3s  
给,为置义田,以赡贫者。四十三年,豫省饥,请留饷备振,又请改折漕粮,皆报 dN;C-XF3s  
闻。还朝,引病归。 dN;C-XF3s  
    天启元年,进大理寺丞。三年请终养。魏忠贤党荐之,矫旨令吏部擢用,至发 dN;C-XF3s  
方养亲不出。 dN;C-XF3s  
    崇祯五年,起顺天府丞,进光禄卿。精核积弊,多所厘正,遂受帝知。八年春, dN;C-XF3s  
迁刑部右侍郎。六月,帝将增置阁臣,以翰林不习世务,思用他官参之,召廷臣数 dN;C-XF3s  
十人,各授一疏,令拟旨。遂擢至发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文震孟同入直。 dN;C-XF3s  
自世宗朝许赞后,外僚入阁,自至发始。 dN;C-XF3s  
    时温体仁为首辅,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次之。越二年,体仁辈尽去,至发 dN;C-XF3s  
遂为首辅。万历中,申时行、王锡爵先后柄政,大旨相绍述,谓之“传衣钵”。至 dN;C-XF3s  
发代体仁,一切守其所为,而才智机变逊之,以位次居首,非帝之所注也。尝简东 dN;C-XF3s  
宫讲官,摈黄道周,为给事中冯元飙所刺。至发怒,两疏诋道周,而极颂体仁孤执 dN;C-XF3s  
不欺,复为编修吴伟业所劾。讲官项煜论至发把持考选,庇儿女姻任浚而抑成勇。 dN;C-XF3s  
至发上章辩,帝遂逐煜去。 dN;C-XF3s  
    内阁中书黄应恩悍戾,体仁、至发辈倚任之,恃势恣横。及为正字,不当复为 dN;C-XF3s  
东宫侍书,恐帝与太子开讲同日也。至发不谙故事,令兼之。应恩不能兼,讲官撰 dN;C-XF3s  
讲义送应恩缮录,拒不纳。检讨杨士聪论之,至发揭寝其疏,士聪复上书阁中,极 dN;C-XF3s  
论其事,至发终庇之。会复故总督杨鹤官,许给诰命,应恩当撰文。因其子嗣昌得 dN;C-XF3s  
君,力为洗雪。忤旨,将加罪,至发拟公揭救。同官孔贞运、傅冠曰:“曩许士柔 dN;C-XF3s  
事,吾辈未尝救,独救应恩何也?”至发咈然曰:“公等不救,我自救之。”连上 dN;C-XF3s  
三揭。帝不听,特降谕削应恩籍,嗣昌疏救,亦不听。无何,大理寺副曹荃发应恩 dN;C-XF3s  
赇请事,词连至发。至发愤,连疏请勘。帝虽优旨褒答,卒下应恩狱。至发乃具疏, dN;C-XF3s  
自谓当去者三,而未尝引疾,忽得旨回籍调理,时人传笑,以为遵旨患病云。 d+158qQOh]  
    至发颇清强。起自外吏,诸翰林多不服,又始终恶异己,不能虚公延揽。帝亦 d+158qQOh]  
恶其泄漏机密,听之去。且不遣行人护行,但令乘传,赐道里费六十金、彩币二表 d+158qQOh]  
里,视首辅去国彝典,仅得半焉。既归,捐赀改建淄城,赐敕优奖。俄以徽号礼成, d+158qQOh]  
遣官存问。十四年夏,帝思用旧臣,特敕召周延儒、贺逢圣及至发,独至发四疏辞。 d+158qQOh]  
明年七月病殁。先屡加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及卒,赠少保,祭葬, d+158qQOh]  
廕子如制。 d+158qQOh]  
    代至发为首辅者,孔贞运。代贞运者,刘宇亮。贞运,句容人,至圣十三代孙 d+158qQOh]  
也。万历四十七年以殿试第二人授编修。天启中,充经筵展书官,纂修《两朝实录》。 d+158qQOh]  
庄烈帝嗣位,贞运进讲《皇明宝训》,称述祖宗勤政讲学事,帝嘉纳之。 d+158qQOh]  
    崇祯元年,擢国子监祭酒,寻进少詹,仍管监事。二年正月,帝临雍,贞运进 d+158qQOh]  
讲《书经》。唐贞观时,祭酒孔颖达讲《孝经》,有释奠颂。孔氏子孙以国师进讲, d+158qQOh]  
至贞运乃再见。帝以圣裔故,从优赐一品服。冬十月,畿辅被兵,条上御敌城守应 d+158qQOh]  
援数策。寻以艰归。六年服阕,起南京礼部侍郎。越二年,迁吏部左侍郎。 d+158qQOh]  
    九年六月,与贺逢圣、黄士俊并入内阁。时体仁当国,欲重治复社,值其在告, d+158qQOh]  
贞运从宽结之。体仁怒语人曰:“句容亦听人提索矣。”自是不敢有所建白。及至 d+158qQOh]  
发去位,贞运代之,乃揭救郑三俊、钱谦益,俱从宽拟。帝亲定考选诸臣,下辅臣 d+158qQOh]  
再阅,贞运及薛国观有所更。迨命下,阁拟悉不从,而帝以所择十八卷下部议行。 d+158qQOh]  
适新御史郭景昌等谒贞运于朝房,贞运言所下诸卷,说多难行。景昌与辩,退即上 d+158qQOh]  
疏劾之。帝虽夺景昌俸,贞运卒引归。十七年五月,庄烈帝哀诏至,贞运哭临,恸 d+158qQOh]  
绝不能起。舁归,得疾遽卒。 d+158qQOh]  
    黄士俊,顺德人。万历三十五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历官礼部尚书。崇祯九年 d+158qQOh]  
入阁,累加少傅,予告归。父母俱在堂,锦衣侍养,人以为荣。唐王以原官召,未 d+158qQOh]  
赴。后相永明王,耄不能决事,数为台省论列。辞归而卒。 d+158qQOh]  
    刘宇亮,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屡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八月,擢礼 d+158qQOh]  
部尚书,与傅冠、薛国观同入阁。宇亮短小精悍,善击剑。居翰林,常与家僮角逐 d+158qQOh]  
为乐。性不嗜书,馆中纂修、直讲、典试诸事,皆不得与。座主钱士升为之援,又 d+158qQOh]  
力排同乡王应熊,张己声誉,竟获大用。明年六月,贞运罢归,遂代为首辅。其冬, d+158qQOh]  
都城戒严,命阅视三大营及勇卫营军士,两日而毕。又阅视内城九门,外城七门, d+158qQOh]  
皆苟且卒事。 d+158qQOh]  
    时大清兵深入,帝忧甚,宇亮自请督察军情。帝喜,即革总督卢象升任,命宇 d+158qQOh]  
亮往代。字亮请督察,而帝忽改为总督,大惧,与国观及杨嗣昌谋,且具疏自言。 d+158qQOh]  
乃留象升,而宇亮仍往督察,各镇勤王兵皆属焉。甫抵保定,闻象升战殁,过安平, d+158qQOh]  
侦者报大清兵将至,相顾无人色,急趋晋州避之,知州陈弘绪闭门不纳,士民亦歃 d+158qQOh]  
血誓不延一兵。宇亮大怒,传令箭:亟纳师,否则军法从事。弘绪亦传语曰:“督 d+158qQOh]  
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 d+158qQOh]  
宇亮乃驰疏劾之,有旨逮治。州民诣阙讼冤,愿以身代者千计,弘绪得镌级调用。 d+158qQOh]  
帝自是疑宇亮不任事,徒扰民矣。 d+158qQOh]  
    明年正月至天津。愤诸将退避,疏论之,因及总兵刘光祚逗遛状。国观方冀为 d+158qQOh]  
首辅,与嗣昌谋倾宇亮,遽拟旨军前斩光祚。比旨下,光祚适有武清之捷,宇亮乃 d+158qQOh]  
系光祚于狱,而具疏乞宥,继上武清捷音。国观乃拟严旨,责以前后矛盾,下九卿 d+158qQOh]  
科道议。佥谓宇亮玩弄国宪,大不敬。宇亮疏辩,部议落职闲住,给事中陈启新、 d+158qQOh]  
沈迅复重劾之,改拟削籍。帝令戴罪图功,事平再议。宇亮竟以此去位,而国观代 d+158qQOh]  
为首辅矣。已而定失事者五案,宇亮终免议。久之,卒于家。 d+158qQOh]  
    薛国观,韩城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莱州推官。天启四年,擢户部给事中, d+158qQOh]  
数有建白。魏忠贤擅权,朝士争击东林。国观所劾御史游士任、操江都御史熊明遇、 d+158qQOh]  
保定巡抚张凤翔、兵部侍郎萧近高、刑部尚书乔允升,皆东林也。寻迁兵科右给事 d+158qQOh]  
中,于疆事亦多所论奏。忠贤遣内臣出镇,偕同官疏争。七年,再迁刑科都给事中。 d+158qQOh]  
    崇祯改元,忠贤遗党有欲用王化贞,宽高,出胡嘉栋者,国观力持不可。奉命 d+158qQOh]  
祭北镇医无闾,还言关内外营伍虚耗、将吏侵克之弊,因荐大将满桂才。帝褒以忠 d+158qQOh]  
谠,令指将吏侵克者名,列上副将王应晖等六人,诏俱属之吏。陕西盗起,偕乡人 d+158qQOh]  
仕于朝者,请设防速剿,并追论故巡抚乔应甲纳贿纵盗罪。削应甲籍,籍其赃。国 d+158qQOh]  
观先附忠贤,至是大治忠贤党,为南京御史袁耀然所劾。国观惧,且虞挂察典,思 d+158qQOh]  
所以挠之,乃劾吏科都给事中沈惟炳、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言:“两人主盟东林, d+158qQOh]  
与瞿式耜掌握枚卜。文华召对,陛下恶章允儒妄言,严旨处分。誉卿乃持一疏授惟 d+158qQOh]  
炳,使同官刘斯珣邀臣列名,臣拒不应,遂使耀然劾臣。臣自立有品,不入东林, d+158qQOh]  
遂罹其害。今朝局惟论东林异同向背,借崔、魏为题,报仇倾陷。今又把持京察, d+158qQOh]  
而式耜以被斥之人,久居郭外,遥制察典,举朝无敢言。”末诋耀然贿刘鸿训得御 d+158qQOh]  
史。帝虽以挠察典责之,国观卒免察。然清议不容,旋以终养去。 d+158qQOh]  
    三年秋,用御史陈其猷荐,起兵科都给事中。遭母忧,服阕,起礼科都给事中, d+158qQOh]  
迁太常少卿。九年,擢左佥都御史。明年八月,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参 d+158qQOh]  
机务。国观为人阴鸷谿刻,不学少文。温体仁因其素仇东林,密荐于帝,遂超擢大 d+158qQOh]  
用之。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28
顾渚山茶史地名考
 2008年04月21日 11:29:21 长兴新闻网

d+158qQOh]  
  长兴县顾渚山盛产紫笋茶、金沙泉,被茶圣陆羽发现并推荐为贡品。自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始贡到咸通年间(861-874),连续作贡近一个世纪,贡额最高达18400斤。陆羽在顾诸山置茶园、撰《顾渚山记》二篇,且将调查所得内容补充到《茶经》三卷。在《茶经·茶之出》的注释中,有十多处写到与紫笋茶有关的地名和具体描述紫笋茶特征及生态环境。同时,曾在顾渚山“修贡”的湖州刺史袁高、裴汶(《茶述》的作者)、韦处厚、张文规、杜牧以及“诗僧”皎然、田园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等,在他们的著作和诗歌中也都每每提到顾渚山区的有关茶事地名。
 
  世事沧桑,一千二百多年了,因战争、天灾、居民迁移、朝代更迭等,其中有不少地名被叫别或改名,有的己湮没。为了弘扬唐代茶文化,恢复顾渚山的历史面貌。笔者对下列有关地名,经查阅资料,实地勘查,作了一番考证。欢迎研究顾渚山茶文化和茶学界同仁,提出不同看法。   一、山桑、獳狮二寺(坞)或称桑、狮二坞   据清四库全书辑录陆《茶经·八之出》:“浙西以湖州为上,湖州生长城(今长兴)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獳狮二寺、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据清《长兴县志》引《郡国志》:“顾渚中者,与峡州同,生山桑、獳狮二坞、白苎山、悬脚岭者,与襄、荆、申三州同;生凤亭山、伏翼涧、飞云曲水二寺、青岘、啄木二岭与寿州同。”   上述两段引文,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地名的字有变化。显然,后者的时间近些,但对桑、狮二坞的茶叶仍排在顾渚首位。据笔者分析,唐时称山桑、獳狮二坞,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名也在简化,简化为:“桑坞”、‘狮坞”。到了明代,长兴、宜兴一带称山谷为“嶰”(后简写为“岕”),于是普遍在 原地名后加上“岕”,故出现桑坞岕、狮坞岕。至近代,对这二岕的地名叫别为“方坞岕”、‘四坞岕”。尽管字的写法不同,但读音仍然相近。   山桑、獳狮二坞究竟是不是现在方坞、四坞二岕呢?   晚唐时,“茶痴”皮日休慕名来到顾渚山,写了《茶中杂咏》也称《十咏》诗,寄给天随子陆龟蒙。其中在《茶籝》中写到“山桑坞”的地名。“篣筤晓携去,蓦个山桑坞”。说采茶人一清早带了茶篓出去,蓦然来到了山桑坞(今方坞岕)。这说明山桑坞离顾渚山不远,而且是茶叶最好的地方。皮日休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来寻尧市山,遂入深山坞。好是夏初时,臼花满烟雨。”尧市山也称大官山( 上有带缆石、虎头岩)。桑、狮二坞等唐代古茶山就在尧市山北麓、顾渚山之间,中间隔一明月峡。   清同治《长兴县志》: 山桑坞在顾渚山侧,去县(城)三十五里。皮日休诗:“篣筤晓携去,摹个山桑坞”这与上述记载一致。   同治《长兴县志·水》中:“合涧在县北三十里,其源出苍云岭(今黄坎岭),半分为二道,由獳狮坞合而为一,故名。”合涧是今斫射岕中的一溪流,从顾渚罗家顺流而下至牛板桥。源头来由北南两山黄龙山和乌头山。   由此可以证实,。顾渚山南侧的山桑、獳狮二坞,即令方坞、四坞二岕,它也是浙江乃至全国,唐代古茶山保存最好的地方。   二、金沙泉、玉窦泉   顾渚山有金沙泉,正史中都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湖州吴兴郡,土贡紫笋茶、金沙泉……。”清《长兴县志》:“金沙泉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顾渚山下,唐时以此水造紫笋茶进贡。唐湖州剌史裴清向皇帝进《金沙泉表》云: “吴兴古郡顾渚山,当贡焙之所,居有灵泉”。说明金沙泉就在贡茶院内。北宋左文质《统纪》云:“顾渚山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泉名遂由此而得。五代蜀毛文锡《金沙泉记》:“斯泉也,处沙之中,居常无水。将造茶,太守具仪注,拜敕祭泉,倾之发源,其夕清溢。造贡御者毕,水微减;供堂者毕,水己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唐贡泉二银瓶,宋初一银瓶,其后茶、泉具不贡”。   上述记载,都说金沙泉在贡茶院侧;毛文锡的记载,虽有神奇色彩,但说明了金沙泉不常有水,称“居常无水”。这与明月峡里(今忘归亭侧)常年不竭的金沙泉完全不同。   明初长兴知县萧洵《顾渚采茶记》中,对金沙泉(池)的记述,也证明了这一点:“伐木辇土,求金沙水,疏涤之”“金沙池绕之栏槛,仍作亭四间,池上笼焙时,所以礼泉也。”说明金沙泉在贡茶院侧;“求金沙水,疏涤之”,泉水不丰富之故。据同治《长兴县志》载:金沙泉有寺(疑为礼泉亭), 寺有碑(碑佚),载杭、湖、常三州太守贡茶唱和诗。乐天云: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常州太守忘其姓名,和云:殷勤为报春风道,不贡新茶只贡心。(《诗话总龟》)说明金沙池、礼泉亭是贡茶院制茶用的系统设施,当然不会放到三百米外的今忘归亭处。   今望归亭侧之金沙泉,明时叫什么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许次纾《茶疏》序中找到了答案。该书的《序》是长兴人“茶痴”姚绍宪所作。《茶疏》被清厉鹗称之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的佳作。许次纾与姚绍宪是“石交”,而且两人都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书房), 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骘之”。   这段记述,说明在顾渚山下有两处泉水,金沙泉和玉窦泉。金沙泉在贡茶院侧,上面已经得到证实。玉窦泉在何处?   “玉窦”二字,己形象地说明泉水清净晶莹从洞穴中涌流而出,中间还有水柱。显然不是静止的井泉,而是带动态的涌泉。所以明天启年间的御史、长兴知县游士任,在《登顾渚山记》中写道:“金沙泉(玉窦泉)窦大如盎,喷涌飞泻,载茶香竹韵而去。”   笔者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每次到顾渚,都要到茶地里找这“窦大如盎”的金沙泉眼处掬水。确如游士任所述,泉眼直径有三四十公分长,碧泉从洞穴中汩汩涌流,终年不竭。因这泉水大肠杆菌很少,不煮开便可喝,而且水量很大,涌流溢出,流至池漕供村民生活用。1983年,在重建忘归亭时,将原泉眼填塞,在望归亭侧重新开拓一三角池即今金沙泉。   在长兴地方志史上,除姚绍宪的记述外,一般多记金沙泉,很少见到顾渚有玉窦泉的记载。原因明末己经取消“土贡”茶、泉。贡茶院由于不再制贡茶,金沙池也随之堙废,金沙泉之名遂代之以玉窦泉。所以,清代地方志请只有金沙泉的记载。   清同治《长兴县志·泉》:“ 玉窦泉在洛坞,唐罗隐筑室于此《舆地纪胜》。在县南六十五里,深广皆二尺,色钳碧、味甘(张志)。但在同一部《长兴县志·山》中:“八座山,在县南六十里,唐吴珙、吴顼、吴崧、皮光业、林鼎、罗隐、韩必、何肃居此,号八友。后人以山名。高七十丈,周五里。山下有洛坞、石窦泉、仙人壁(张志)。山有二井,极深,不可测,云雾从中起。(《劳志》北宋吴兴太守劳钺编)笔者对同一部县志中一说玉窦泉,一说石窦泉,对这两种说法的分析:认为后者的说法比较可信。一则,《劳志》编于南宋,与唐末时间距离近,且记述详细,不但将八位隐士的姓名一一列出,而且山下有洛坞、石窦泉、仙人壁,分别记,互不隶属。“山有二井,极深,不可测,云雾从中起。”这明明是井,而非泉,况且名字也不同。既然石窦泉与洛坞并列,自然洛坞不会再有什么“玉窦泉”。显然这“玉窦”是“石窦”之误。   三、明月峡   据清刘源长《茶史》浙江:顾渚紫笋、吴兴苎、白苹茶、明月峡茶。“明月峡在长兴,旁顾渚山,二山相对,石壁峭立,大涧中流,乱石飞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所谓明月峡前茶始生是也。文规好学,有文藻,苏子由、孔武仲、何正臣皆与之游。姚伯道(绍宪)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为上乘。”   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云:“顾渚山下有唐宋贡焙院,院侧有清风楼。绝壁峭立于大洞中流,乱石飞走,曰明月峡。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同治《长兴县志》)   前者是唐湖州刺史张文规的记述,后者清初著名史学家湖州(归安)人郑元庆对颜真卿《石柱记》的笺释。二文对明月峡的位置说得很清楚,在顾渚山(南)侧,二山口(顾渚山与尧市山)相对于大涧中流处。而郑元庆说得更明确:“绝壁峭立于大涧中流,乱石飞走,曰明月峡。   笔者曾与徐明生会长,从尧市山脚牛(颜)板桥,沿大涧(合涧)逆行,涧中多乱石,山边石壁被水冲刷得十分光滑,沿涧有石坞岕、叙午岕、杨坞、朱婆坞和儒狮坞,还可延及高坞岕、竹坞岕、桑(方)坞岕,这些岕都是唐代古茶山的所在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至今仍然是高档紫笋茶的重点产区。   明代长兴知县游士任,在他的《登顾渚山记》中:“大官小官(即尧市山),其一多奇骨,顶上仄出一崖,狞怪生动,如怒如啸,曰虎头岩。下有石罅(石缝)若门焉。谛视之,云霮霮从罅中出,作素蛾飞去。侧有明月峡,两立对视壁峭,茶生其中,香味若兰。”以笔者之见,“下有”石罅,是指虎头岩下的带缆石,并非指山脚下有“石门”。   石与石之间似有缝隙,构成“门状”。游士任在山下仔细观察,云从“石门”的缝隙中冉冉飞升,像白蛾一样飞去。‘侧有明月峡”,指虎头岩下就是明月峡。   另外,长兴人姚绍宪为许明然(次纾)《茶疏》作《序》, 落款云:“万历丁未(1607)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于明月峡”。姚在《序》中曰:“陆羽品茶,以吾乡顾渚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茶租自判,童而白(从小至老),始得臻其玄诣(才懂得好茶的奥秘)”。他住的地方同时可取金沙、玉窦二泉,且落款于明月峡。这可以证实姚绍宪住在今顾渚村,顾渚村前即明月峡。   至于清很多版本的《长兴县志》中:将明月峡“搬到了悬臼岕”,这是误载。因为悬臼岕得名于悬臼山和悬臼岭,若将今悬臼岕改为明月峡,则完全对不上号。   四、悬脚岭、啄木岭、境会亭   据清顺治《长兴县志》:“悬脚岭在县城北22公里处,为煤山镇东川岕底,海拔250米,以分水线与宜兴父湖镇为界。建安二十三年(218),孙权射虎于庱亭(即此)。唐武德三(620)年沈法兴遣其将蒋元超与李子通战于此。清顾炎武《日知录》:“长兴啄木岭,县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后,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原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1923年8月,江、浙军阀开衅于此。1924年12月,郭沫若自宜兴翻山至尚儒村调查战况。陆羽《茶经·茶之出》:“浙西以湖州为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獳狮二寺、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悬脚岭,也是产紫笋茶的地方。   啄木岭与悬脚岭相衔接,原以岭脊线与江苏宜兴为界。《山墟名》云:丛薄之下多啄木鸟,故名。唐时(大历以后)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分山造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唐苏州刺史白居易有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笑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独眠人。”此诗作于唐宝历二(826)年春。   银山(白洋山)袁高、于頔、杜牧石刻处,向西北沿葛岭坞岕至岕底,登上廿三湾石阶至岭脊,便是便是境会亭遗址。上有江浙战争五省联军一混成旅旅长的摩崖石刻,并建有一座土地庙,庙柱石础为唐宋时遗物。还有民国时期长、宜村民募集资金重修《境会亭碑记》(尚在)。   从历史和现存文物考证,境会亭建在啄木岭,似无可疑。至于清代《长兴县志》将境会亭记在悬脚岭,这是误载。宋嘉泰《吴兴志》:“《旧编》云:‘境会亭在啄木岭,唐剌史于頔建。取白居易寄贾常州崔湖州诗题其上。’”应相信宋淳熙(1174-1189)时编的《吴兴志》。   五、颜真卿题蚕头鼠碑   据《卞山志》:“蚕头鼠尾碑颜鲁公书,在明月峡。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县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清同治《长兴县志》)。颜公之碑并非摩崖石刻,加之颜书影响之大,自然摩拓之人多,且碑不易保护,击碎的时间可能较早。至于此碑立于何处?(卞山志》载在明月峡。笔者认为这一记载是正确的。一明月峡离贡茶院近;二则碑大,不可能立到悬臼岕。由于“土人惮费”这句话,分析此碑离村较近,当在顾渚村附近。残碑应在今顾渚村地下。   六、尧市山、石门山   据清《长兴县志》:尧市山又名石门山,亦称大官山。在县西北四十一里,高一百四十丈(海拔236米),周十里。相传尧时洪水,居民在山上作市。有缆船石,石上多孔,人以为缆船处。唐时诗僧皎然:“尧市人稀紫笋多”皮日休诗。“来寻尧市山,遂入深山坞。最是夏初时,臼花满烟雨。”山在高岩上有石门庵,宋时高僧净端居此。尧舜庙在隔涧(明月峡)金山下。山下谷地为产茶区。   七、凤亭山、伏翼阁(涧)、白茅(峁)山   据清《长兴县志》:“风亭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一百十丈,周四十五里。 《山墟名》:昔有凤栖其上,故名。据方位、距离在金山附近,或在金山西北。亦为盛产紫笋茶之地,当在今雷坞岕—带。   伏翼涧(阁)在县西三十里,涧中多产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载倒挂者(疑是蝙蝠)。   据与县城方位、距离,伏翼涧在今八都岕。据《茶经》与风亭山同为产紫笋茶之地。八都岕也是当今紫笋茶基地之一。   白茅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同治《长兴县志》): 在今煤山镇,也为紫笋茶产区。   八、西顾山   据《长兴县志》:“ 西顾山,一名吴望山,在县西北四十九里,高一千尺,周二十里。《山墟名》:昔吴王阖闾登姑苏(今苏州),望五湖(向太湖西望,见此山),因以名之。   《括地志》载:西固山,今土人名为北石山(白洋山)其面南石壁,唐剌史袁高、于頔、杜牧题名当存(邢志)。因于頔题名石刻:“登西顾山最高堂”,此山今呼为白洋山也称银山,但山不高,与“高千尺,周20里”不符。《括地志》:北石山,显然不是吴望山(西顾山),若姑苏能望见这边之山,至少像金山、黄龙头、乌头山,也即海拔在400-500米,才称得上吴望山。   九、大官山。小官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五十四丈,周七里。顾渚之侧,诸山或为茶园或伐为薪炭,惟此二山,未尝樵采,人为之官山。大山有虎头岩,下有石门可往来。张文规诗:“谁云隼旟吏,长对虎头岩”《吴兴掌故》。此两山在尧市山西北侧。   十、斫射山、斫射岕   据清同治《长兴县志》:斫射山在县城西北五十里,高五十二丈。土人善樵斫、射猎,亦名斫射岕。唐湖州剌史庾威,于此造团茶以进(张志)。   斫射山在今顾渚村罗家自然村西“五公谭”上。山上有斫射神庙遗址,山谷盛产野生紫笋茶。下面有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裴汶石刻。斫射岕由此向东曲折延伸至顾渚自然村,唐时称明月峡;两侧山谷,是顾渚山紫笋茶古茶园之一。   斫射之名源于湖州刺史张文规所述《斫射神庙记》:“大历七年(772),贼郎景兹山,游奕将钱景秀,率乡村子弟尽斫射手,遂平草贼。贞元三年(787)乡人立草屋,称斫射神。长庆中(823)毁去。会昌中(841-847)为斫射亭而无像,(张)文规始置神座(《顾志》)”斫射神,《图籍》所不载。会昌二年(842), 子(张文规)入山修贡,先遣押衙,祭以酒脯,及到山,茶芽若抽、泉水若倾,因建词宇,系之祝词。贡茶院面虎头岩,后曰顾渚,右斫射左悬臼。(《吴兴志》)   张文规的《射神庙记》,资料十分珍贵,他为后人提供了大历初年,在湖长这一带政治并不安定,说明“安史之乱”的余波患及江南。大历七年正是颜真卿赴任湖州刺史之年,也是紫笋茶作贡的第三年,在顾渚山出现动乱。政府借助顾渚山民善斫射者,将暴乱事件平息。会昌二年张文规到顾渚修贡,同时祭奠在平乱中阵亡的斫射手并建饲宇。   在张文规的《斫射神庙记》中,告诉后人:贡茶院后面是顾渚山,站在贡茶院面对虎头岩,右斫射而左悬臼。实际上也印证出斫射岕在这之前也就是明月峡。   ①皮日休(约834-902?),咸通人年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到顾渚山写《十咏》          诗,当在咸通后期(867-874),时紫笋茶仍在作贡。见《全唐诗》(选①4280页。  ①③《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作噶过’;{长兴县志》作“茶花”。  ④见《中国古代茶叶全书》第233页。        ⑤见《辞海》土贡。中国历史上臣属向君子(皇制进献的土产、珍宝和财物。实是赋秋时一种,始于夏禹,至明末废,清陆续和肖。        ⑤见《中国古代茶叶全书》第449页。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28
卍新纂续藏经第 55 册 No. 0900 相宗八要解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相宗八要目录因明入正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颂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六离合释观所缘缘论释三藏大师真唯识量 d+158qQOh]  
d+158qQOh]  
  No. 900-A 叙相宗八要解 d+158qQOh]  
d+158qQOh]  
  夫约法而解。犹滞依通。忘言而说。斯名胜义。雪浪恩公揭相宗于八要。岂其逗人以舌本耶。毋亦以贫女之宝藏待掘斯出。力士之额珠不指还迷。如云心宗一法为大慈。又为般若母。则相宗一切可废。而天亲菩萨亦几谤佛矣。然揭直下祖位。以示初机学人。毕竟说食不饱。是以古佛大生悲悯。谓一切无明皆是法缚。藉知万法并由执生。如声呼响答。无执遂以无法。如声灭响亡。穆然寂然。如如自在。阿谁众生。阿谁祖佛。则举目便已周遮。而论释证诠。总为空中着翳耳。惟其不然。则实未见月。安得废指。从未见象。恁地摩牙。息念须从念息。破执还从执破。向无基师之着释。则百法如夜。不有护法之广约。则唯识茫然。缘论六释。译师不厌注脚。因明三支。古宿亦衍词源。要以奥义若海。大舶泛而不尽。妙旨如丝。机女抽而愈有。则高原八解。安知不具醍醐初味耶。近来狐禅未讨宗旨。辄绝言说。就令枯坐十年。究竟有何了当。故世有啄穿无明之𣫘。欲飞三界外者。斯可与谈此解矣。 d+158qQOh]  
d+158qQOh]  
  三楚 游士任 题 d+158qQOh]  
d+158qQOh]  
  No. 900-B 叙高原大师相宗八要解 d+158qQOh]  
d+158qQOh]  
  始余晤西蜀高原大师于虎林净慈寺。抵掌而谈。大畅唯识宗旨。因阅其所解相宗八要中因明入正理论一二种。余甚心契。业已为序梓行之。今八要解全帙刻成。复问序于余。余因忆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八种示人。以为习相宗者之阶梯。是谓相宗八要。至于解义云何。盖是书原出两土之作。菩萨祖师渊源既远。翻译著述文义尤深。且若论若颂若释称说种种不同。或于作者之旨不无余蕴。或于学者之衷偶有疑端。至有文词稍碍而未圆。注疏尚略而未备者。大师有忧之。是故欲其释疑开悟。言不妨赘也。欲其明理了彻。意不妨约也。有会释释记。而义无不剖。有通关直疏。而辞无不畅。有义钞证义。而益发其所未发。尽证其所未证。繇是令习学相宗者。一披览焉。不待顜探。而文粲然。而义跃然。此大师嘉惠后学之意。良非浅鲜。即起雪浪而示之。能不首肯乎。余又念在昔天竺国诸菩萨。𨓏𨓏造论通经。发挥唯识宗旨。以破邪外。而大师以一人之笔。阐扬两土之书。乌知非天亲菩萨等化身重宣此义也哉。是为序。 d+158qQOh]  
d+158qQOh]  
  旹 d+158qQOh]  
万历壬子腊八日玉溪菩提庵圣行和南书 d+158qQOh]  
d+158qQOh]  
  相宗八要凡例 d+158qQOh]  
d+158qQOh]  
  相宗八要。缘于两土之作。当先彼而后此也。故有列名合本名题之说如左。 d+158qQOh]  
d+158qQOh]  
  一.百法赘言 d+158qQOh]  
d+158qQOh]  
  大乘百法明门论及唯识三十颂。乃天亲菩萨始造。为创归大乘之本旨。宜初列名。此论原文唯一百法。及二无我。窥基大师着释。于今之学者。间有所疑。故又赘言以释之。名百法赘言。平头下乃天亲菩萨本论文。圆圈下基大师着释。文。低一字者。即赘言也。别为一本。 d+158qQOh]  
d+158qQOh]  
  二.唯识约意 d+158qQOh]  
d+158qQOh]  
  唯识三十颂。自天亲作。后护法等造论释之。义有广约。以广演破执。约意明理。今多引论中明理之意释颂。故名唯识约意。 d+158qQOh]  
d+158qQOh]  
  三.缘论会释 d+158qQOh]  
d+158qQOh]  
  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所造。次于天亲。故次列之。继有护法论师造释。以解其义。今间引释词。会合论文。互相发明。题名缘论会释。 d+158qQOh]  
d+158qQOh]  
  四.六释通关 d+158qQOh]  
d+158qQOh]  
  六离合释法式。虽失造论及译师名。亦彼土所作。因文有关隘。故着数语通之。题名六释通关。已上三论皆少不成册。合为一本。 d+158qQOh]  
d+158qQOh]  
  五.缘论释记 d+158qQOh]  
d+158qQOh]  
  观所缘缘论释。乃护法菩萨造。以释陈那菩萨论文。唐义净法师翻译。文词简古。语势生奇。故祖陈那论文。分章于前。护法释文。从而释之。凡于平头题论曰者。乃陈那论文。题释曰及不题释曰者。皆护法师释论文。低一字者。即记词也。故题缘论释记。别为一本。 d+158qQOh]  
d+158qQOh]  
  六.因明直疏 d+158qQOh]  
sYMgi D  
  因明入正理论。文约义丰。卒难理会。稍加直词。傍疏其义。故名直疏。 sYMgi D  
sYMgi D  
  七.三支义钞 sYMgi D  
sYMgi D  
  三支比量。乃奘大师所立。永明寿师于宗镜录中。已释其旨。间有余蕴未发。或文从简约。今略钞其义。故此名焉。已上二论。虽为两土之书。文义相关。因便合为一本。 sYMgi D  
sYMgi D  
  八.规矩证义 sYMgi D  
sYMgi D  
  八识规矩。奘师所作。唯十二颂。祖于唯识论文。虽泰师补注。所引论文尚有阙略。今引而证之。故名规矩证义。虽奘师先于寿师。而先列彼者。以彼因便故。此别为一本。 sYMgi D  
sYMgi D  
  相宗八要凡例(终) sYMgi D  
sYMgi D  
  No. 900-4A 六释法式通关冠注序 sYMgi D  
sYMgi D  
  杀三磨婆释也者自玄奘西游方传此土诸法相师莫不举解三藏名句郁由斯式故为相宗八要之一此非惟习相宗之要而学建一密者亦岂外诸哉所以我弘法大师及清凉观师等即以此释简义之相滥者往[?﹋]在焉去岁癸未之夏晒大藏之日偶阅斯通关乃誊去至其通释关隘者词义无碍痛快醇至真后学之奇珍也顾始涉之徒于六释名义窒碍亦不少矣乃者不顾猥拙傍附国字训点冠赘丛脞臆说以勒梨予之孤陋僻解颇多矣庶通凿之士详而正焉。 sYMgi D  
sYMgi D  
  宝永元年龙集甲申孟夏上浣之吉东奥圆通沙门宥范书于洛东智积寓馆 sYMgi D  
sYMgi D  
  No. 900-4 sYMgi D  
sYMgi D  
  六离合释法式通关 sYMgi D  
sYMgi D  
  失造论及译人名 sYMgi D  
sYMgi D  
  蜀沙门明昱通关 sYMgi D  
sYMgi D  
  夫欲解释名句文身所诠之义。必用六种离合方尽其旨。苟阙其一。义未尽焉。言法式者。文中各引一法以为格式。推而广之。经律论藏备悉其猷矣。于中语势间有关隘。恐初学尚疑。因而解释以通之。故云通关。 sYMgi D  
sYMgi D  
  西方释名有其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以此六种有离合故。一一具二。若单一字名即非六释。以不得成离合相故。 sYMgi D  
sYMgi D  
  西方即西域。自五印土及余诸国。皆以此法解释文义。若名句中有能有所。即以能所彰明其义。名能所依彰。依主释。若义体上能持业用。即名体持业用。持业释。若于自义取佗为名。即名将佗显己。有财释。财者资生义。以佗资我故名有财。若义互违不相随顺。即名两别兼举。相违释。若义挟带数量多少。即名体挟数量。带数释。若于彼此义相邻近。即名居近邻强。邻近释。以此六种各有离合。故于六种一一具二。成离合相。若单一字一名即非六释之式。以单一字不成离合相故。 sYMgi D  
sYMgi D  
  初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表于识。亦名依士释。比即分取佗名如名色识。如子取父名。名为依主。父取子名。即名依士。所依劣故。言离合相者。离谓眼者是根。识者了别。合谓此二合名眼识。余五离合。准此应知。 sYMgi D  
sYMgi D  
  所依为主者。主是不动义。以显能依客义。有动即有去来及有生灭。如说下举例明依主的义。识依眼起者。眼根常住。识自起灭。识不自名。由眼得名。举眼之主以表于识。名为眼识。故名依主。亦名依士者。即前眼识又名依士。前名依主。释眼识名。此名依士。释眼识义。识由眼得名。名为眼家识。故名依主。眼由识得名。名眼识。缘色故名依士。士即子义。根能发识。根得父名。识即为子。识能了别色。名眼识缘色。依士释也。分取佗名者。识取眼名依主。眼取识名依士。皆名分取。如名色识者。依境名色。识喻上依。根名眼识。如子下喻依主.依士两名。所依劣故者。谓识胜根劣。根得识义。故名眼识。能了别色。是谓能依识胜。所依根劣。言离合下。释六种皆有离合。故云余五离合准此应知。 sYMgi D  
sYMgi D  
  言持业者。如说藏识。识者是体。藏是业用。用能显体。体能持业。藏即识故。名为藏识。故名持业。亦名同依释。藏取含藏用。识取了别用。此二同一所依。故云同依也。 sYMgi D  
sYMgi D  
  藏识即第八识。有含藏用。名为藏识。识是体者。识能发业故藏。是业用者。业从识起。故因业显体。由体持业。业即是体。名持业释。亦名同依者。藏识二义。同一所依。藏是能藏。以含藏为用。识是见分。以了别为用。含藏.了别皆依识体。同自证分体。故名同依。 sYMgi D  
sYMgi D  
  言有财者。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分取佗名。二如俱舍。非对法藏。对法藏者是本论名。为依根本对法藏造。故此亦名为对法藏论。此全取佗名。亦名有财释。 sYMgi D  
sYMgi D  
  财者资益义。以佗资我。名为有财。佗是我所有。故云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下举例释有财之名。觉字名佗。者字名自。自佗共名。名为分取。俱舍此云对法藏。依对法藏造论亦名对法藏论。此即全取佗名。亦名有财释。 sYMgi D  
sYMgi D  
  言相违者。如说眼及耳等各别所诠。皆自为主。不相随顺。故曰相违。为耳及眼二言。非前二释。义通带数.有财。 sYMgi D  
sYMgi D  
  眼及耳等者。等于鼻.舌.身意。眼诠缘色。乃至意诠缘法。故云各别所诠。各为所依。发生各识。互不相借。故云皆自为主。既自为主。无随顺义。故曰相违。为耳下。简此相违释。不同余释有互通义。耳及眼者。南北藏皆错为有及与。今从义改正。即前眼.耳二言。举此二言为相违释。不同前说依主.持业。通余二释。依主释通带数。有财.持业亦通带数释故。 sYMgi D  
sYMgi D  
  言带数者。以数显义。通于三释。如五蕴二谛等。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即持业带数。如眼等六识取自佗为名即依主带数。如说五逆为五无间。无间是果。即因谈果。此全取佗名即有财带数。 sYMgi D  
sYMgi D  
  谓于名句挟带数量名为带数。或唯用自。通持业。或唯用佗。通有财。或自佗兼。通依主。故云通余三释。五蕴二谛等者。等余三身四智乃至九定十禅。皆名带数。蕴有五数。五即是蕴。谛有二数。二即是谛。此皆用自为名。故各名为持业。于五于二名为带数。又眼等六识皆以识为自。眼等为佗。自佗共名。名为依主。以有六种。复名带数。又如有人呵骂造五逆罪者。名五无间种。全取果名以表五逆。此唯用佗。名为有财。因果各有五种。复名带数。 sYMgi D  
sYMgi D  
  言邻近者。从近为名。如四念住以慧为体。以慧近念名念住。既是邻近。不同自为。名无持业义。通余二释。一依主邻近。如有人近长安住。有人问言为何处住。答云长安住。此人非长安。以近长安。故云长安住。以分取佗名。复是依主邻近。二有财邻近。如问何处人。答云长安。以全取佗处以标人名。即是有财。以近长安。复名邻近。 sYMgi D  
sYMgi D  
  相邻就近。藉彼为名。故名邻近。四念住者。谓别想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皆以决择慧观。而云念者。定由念起。慧因定生。念慧相邻。故名念住。喻邻近义。凡言邻近必有自佗。故不同前用自为名。无持业释。唯通依主.有财二释。一依主下释依主邻近。言长安住者。长安为佗。住者为自。自佗共名故言分取。二有财下释有财邻近。言长安者唯用佗名。故云全取。 sYMgi D  
sYMgi D  
  颂曰。 sYMgi D  
sYMgi D  
 用自及用佗  自佗用俱非 sYMgi D  
 通二通三种  如是六种释 sYMgi D  
sYMgi D  
  总颂六离合释名及义也。今复作颂解释颂意。 sYMgi D  
sYMgi D  
 持业唯用自  有财唯用佗 sYMgi D  
 依主自佗用  相违用俱非 sYMgi D  
 邻近通二释  谓依主有财 sYMgi D  
 带数加持业  故名通三种 sYMgi D  
 如是六种释  愿共一切知 sYMgi D  
sYMgi D  
  六离合释法式通关(终) sYMgi D  
sYMgi D  
  宝永元甲申年八月吉日篠路宇右卫门盈贞
有志者事竟成

发帖
9996
金钱
17770
贡献值
2716
交易币
244
好评度
1272
家乡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28
真多,,,谢谢提供
周文王第110辈、游氏肇祖(公子偃公)第93辈、游酢公第27辈、二三郎公第22辈 、均政公第18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