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主要作家概况,能大致描述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诗经》、《楚辞》中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优良传统。 d+158qQOh]
二、学习重点 d+158qQOh]
《诗经》、《楚辞》中国诗学传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d+158qQOh]
三、学习难点 d+158qQOh]
诸子散文。 sYMgi D
sYMgi D
先秦文学概述 sYMgi D
sYMgi D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狭义: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义: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sYMgi D
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王朝。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国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戎族所灭。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后来所说的春秋时期就此开始。到了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统观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主要的有: sYMgi D
一、 古代神话和歌谣 sYMgi D
——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先导,是我国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也是中国文学最早的两种文学形式。 sYMgi D
(一) 神话 sYMgi D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时期,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是我国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之一。 sYMgi D
1、 产生原因: sYMgi D
①生产力低下,缺少知识;②要求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如对风、雨、洪水等自然现象的解释;③渴望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 sYMgi D
2、 神话内容: sYMgi D
它们大致可分为自然神、英雄神和异人异神的故事三种类型,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sYMgi D
①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如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电闪雷鸣?古人对此无法作出科学的解答,只好凭借某些狭隘生活体验加以想象,于是就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由于自然力常危害于人,因此,这些自然神性情暴戾,形象丑恶,所到之处均给人们带来各种灾害。显然,这是原始人对疾风、暴雨、洪水、荒旱、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原因的解释,曲折地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力的畏惧和向自然斗争的情绪。 sYMgi D
②关于英雄神的故事。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虚妄的反映。在原始时代,人们受自然力的威胁,但又无足够能力去制服、战胜它们。于是,他们又在某些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英雄神和他们的故事。如后羿射日;教民稼穑的神农;有着多种发明的黄帝;治平大水的大禹等。 sYMgi D
③关于异人异神的故事。如羽民国的人能象天上的鸟一样自由飞翔;奇肱国的人手臂长而灵巧,会打猎、造飞车,免去奔走的劳苦。这些故事与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 sYMgi D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sYMgi D
3、神话的现实意义: sYMgi D
我国古代神话虽玄幻神奇,但它根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制服自然的意志和理想。其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sYMgi D
①曲折地反映古代人民制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等。又如大禹治水的故事。 sYMgi D
②反映了对统治者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形天和天帝争神,天帝斩断了他的头,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反映了古代人民坚韧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sYMgi D
4、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sYMgi D
①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斗争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进步作家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与神话中的精卫、刑天产生共鸣,激发了“大济苍生”的猛志。 sYMgi D
②神话的浪漫主义方法启发了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后世不少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都从古代神话中得到许多启发,如屈原和李白的诗就十分明显。可以说,后世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均受到神话的影响。 sYMgi D
③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形象。我国的小说就导源于神话传说。 sYMgi D
我国古代没有系统记载神话传说的专书,只是在封建社会的一些典籍,现存的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其中以《山海经》为最多。 sYMgi D
(二)古代歌谣 sYMgi D
远在文字出现以前,歌谣就在人民口头流传,内容多与生产劳动有关,因此人们多认为歌谣起源于劳动。 sYMgi D
古代歌谣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文字记录,因此保存下来的极少,仅在周代的《易经》等古籍中有片断记载。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就其内容和形式看,无疑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纯朴、自然,有很强的概括力。 sYMgi D
二、《诗经》 sYMgi D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然也以黄河流域为其发源地。《诗经》正是这北方文学典范的结晶。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两千五百年以前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的诗305篇。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称为《诗经》。由于孔子的重视和推崇,使得《诗经》在后世得以流传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sYMgi D
1、《诗经》概况 sYMgi D
《诗经》共305篇,其中的诗都是配乐歌唱的,按照乐曲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sYMgi D
据近代人考证,“风”即“乐曲”之意,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共160首,都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王畿正乐,即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的乐歌。相对各地民歌俗乐而言,雅歌是属于朝廷的“正声雅乐”,将其乐歌称为正乐,是出于当时尊王的观念。雅乐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产生于西周,格调近于颂诗;小雅74篇,多产生于东周,受民歌影响。雅乐共计105篇,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政治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朽。“颂”本身是一种乐歌,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共40篇,内容基本上是歌功颂德之作。“风”和“雅”中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sYMgi D
2、《诗经》内容: sYMgi D
①反映爱情与婚姻问题 sYMgi D
《诗经》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其爱情诗的内容大略可分为三个方面:a、描写恋爱双方相会时的喜悦和诚挚的情感。b、表现青年男女对异性的大胆追求和相思之苦。c、反映妇女在礼教束缚下的痛苦和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 sYMgi D
此外,《诗经》民歌中还有一部分为描写不幸婚姻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命运,最著名的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一类诗,有力地揭露了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现了对负心人的鞭挞。 sYMgi D
②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sYMgi D
西周时期,西方昆夷、北边猃狁经常入侵,对宗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周室东迁后,王朝的权力日益衰微,一些诸侯大国开始强盛。这些国家的统治者,经常发动战争,徭役、兵役连连。因此,《诗经》中出现了反对劳役和兵役的诗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他们渴望过和平、正常劳动生活的愿望。这类诗篇中,着重歌唱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sYMgi D
③反剥削,反压迫 sYMgi D
《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的情绪。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硕鼠》等作品。 sYMgi D
④揭露、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 sYMgi D
《诗经》“国风”中还有些揭露、讽刺诸侯荒淫无耻的作品。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等。这些诗针对奴隶主贵族的丑行,作了尖锐辛辣的讽刺。 sYMgi D
⑤反映劳动生活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sYMgi D
此方面的诗歌也是《诗经》中重要的一类。如《周南.芣苢》,唱出了劳动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 sYMgi D
3、《诗经》的形式 sYMgi D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四字一句,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但它又常常突破四言的格局,长短参差,灵活自由,错落有致,节奏自然。《诗经》中多种多样的句型,可以说是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滥觞。此外,《诗经》还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sYMgi D
4、《诗经》的表现手法 sYMgi D
《诗.大序》:“故《诗》有六艺言: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也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的表现手法,也是《诗经》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sYMgi D
①赋。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叙陈述。 sYMgi D
②比。所谓“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和比拟之意。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sYMgi D
③兴。所谓“兴”,也叫起兴,即先写周围景物,然后引出下面的歌词,用朱熹的解释,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是《诗经》中乃至中国诗歌中较为独特的手法。 sYMgi D
总之,《诗经》所创作的比、兴艺术手法,经历代诗人不断探索并通过艺术实践加以发展,已形成我国诗歌创作上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sYMgi D
5、《诗经》的语言特色 sYMgi D
采用口语,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诗经》采用当时的口语来写,语言准确生动。它使用了大量叠字来状情;又采用了许多双声,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加了诗的形象性、音乐美和感染力,表现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后代诗歌押韵的基本形式。 sYMgi D
6、“诗教”与《诗经》的思想风格 sYMgi D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千百年来,“思无邪”成了封建社会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思无邪”有关的一个问题即“温柔敦厚”的诗教。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使中国诗歌一开始就处于文化模式的中心位置,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诗歌由此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性文学样式。 sYMgi D
从《诗经》开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为儒家创作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也成了“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和美学观念的注脚。《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sYMgi D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先后立学官。毛诗之学稍后出现。前三家所传皆已亡佚,现存《诗经》据说是战国时的毛亨和汉代的毛苌所传,因此又叫《毛诗》。 sYMgi D
三、 《尚书》、《春秋》 sYMgi D
《尚书》产生于春秋之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子,春秋战国时亦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 sYMgi D
文字简洁谨严,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是《春秋》最突出的特点——也即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sYMgi D
四、 历史散文 sYMgi D
(一)《左传》(编年体史书) sYMgi D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历史著作,后人一般认为它是战国初期鲁国史官依据孔子的《春秋》并参考各国史料编纂而成,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记事从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共269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sYMgi D
1、《左传》内容 sYMgi D
《左传》记事忠于史实,比《春秋》更加具体和丰富,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多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成为了解春秋时代的最宝贵的史籍。 sYMgi D
2、《左传》的文学价值 sYMgi D
《左传》文学因素极为丰富。它善于具体描写人物,并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安排,使之故事化,这就使它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左传》的文学色彩具体表现在: sYMgi D
①擅长描写战争。它长于记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晋秦肴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记述得首尾完整,具体生动。 sYMgi D
②善于描写人物。《左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简单勾勒,表现人物的个性、心理、性格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sYMgi D
③善于记行人辞令,外交辞令委婉曲折。《左传》语言以精炼、含蓄、传神为特点,其中所记行人及外交辞令委婉尽情,脍炙人口,对后世的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sYMgi D
④文辞简洁,笔意繁复,写出很复杂的社会生活。作者能从人物众多的事件中,捕捉其独自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有时还写出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变化,极具文学性。这也正是《左传》这部丰富多彩的史学巨著,不仅对后世史学和一般散文有影响,而且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的缘故。 sYMgi D
(二)《国语》(国别体史书) sYMgi D
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载的国别体史书,也是历史散文的汇编。全书二十一卷,前后共五百三十八年的历史,分别记载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片断,全书以记载言论为主。《国语》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认为是左丘明,与《左传》是同一作者。近人一般认为它由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其记史以国别划分,所记史实大多通过君王言论及士臣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国语》的思想内容比较驳杂,进步倾向不如《左传》鲜明,文学成就也较为逊色,但文字朴实、平易、见解,也不乏佳作,有些生动的好作品。《邵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即其代表作。 sYMgi D
(三)《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sYMgi D
简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从可考,约为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迄楚汉之际,主要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及活动,其中多纵横家游说之辞,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史实,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sYMgi D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sYMgi D
1、富于文采。《战国策》的语言明快流畅,纵姿多变,委屈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sYMgi D
2、部分记事文章有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战国策》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比《左传》叙事更连贯、完整,情节更集中曲折。 sYMgi D
3、 常常引用寓言、比喻,增强言辞的说服力。这些寓言或比喻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为全书增加了文学色彩。 sYMgi D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来说,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免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此外,它还存在不少“增饰非实”之辞,对一些前人所未曾道,后人所不敢言的追名逐利的人生观、崇实尚利的人和事也一味加以颂扬,。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其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和成就,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sYMgi D
五、 诸子散文 sYMgi D
诸子散文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们思想不同,风格各异,和先秦历史散文交相辉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散文创作高潮。 sYMgi D
(一)主要诸子散文简介 sYMgi D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语录体,共二十篇,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其他弟子的言行。“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核心,“礼”是孔子的政治纲领,两者结合构成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春秋末年,这种思想难以实现,但却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仁政”的思想基础,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sYMgi D
①描写了孔子及其周围人物的言谈行事,音容笑貌,具有文学的形象性。 sYMgi D
②《论语》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提高了的具有美感的文学语言,对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论语》是语录体,多记载人物的言谈对话,有鲜明的口语性,许多格言警句表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优美典雅,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sYMgi D
2、《墨子》。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先秦理论散文著作之一,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论、著作集,由其弟子所记,是墨家经典的总汇。主要记述墨家的逻辑学、墨翟及弟子的言行、机械制造及守门之术。逻辑严密,善于用具体事例说理。文章虽未摆脱语录体,但已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sYMgi D
由于墨家崇实尚用,不重文采,因而《墨子》一书质朴无华。但墨子善于用类推的方法,尤其长于运用日常具体事例进行推理,使得其文章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浅显易懂。 sYMgi D
3、《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sYMgi D
老子是先秦时期最具思辨色彩的哲学家,其思想体系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决定、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存变化。老子反对艺术的人工化、雕饰化,推崇艺术的混沌美、朴素美、自然美。这种提倡混沌美、自然美、朴素美的思想,被以后的庄子充分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sYMgi D
《老子》也是语录体,但已不是零散的谈话记录,没有人物对话与叙事的成分,完全是对思想主旨的直接阐发。其突出特点:精警凝练,言简意深,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包含生活的哲理。 sYMgi D
4、《孟子》。为孟子晚年与弟子共同编纂,对话体散文,是记载孟柯言行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sYMgi D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sYMgi D
孟柯的文章不仅只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善于取譬设喻,以问答对话的方式展开雄辩的说理,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锐利雄辩。《孟子》散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富有气势。文章生动活泼,逻辑推理严密,具有鲜明的论战色彩,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sYMgi D
南宋的朱熹将《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sYMgi D
5、《庄子》。 sYMgi D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相传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sYMgi D
庄子(约前369前269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漆园吏,与孟子同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他主张顺应自然,反对有所作为,追求绝对自由;他愤世嫉俗,鄙薄利禄,藐视权贵,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sYMgi D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有富于诗人气质,他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因此,《庄子》这部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脱离了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sYMgi D
总之,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意境开阔,辞藻瑰丽,锋芒毕露,机趣横生,具有汪洋恣肆、仪态万千之特点。由于庄子多以神话及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文章往往以生动幽默见长,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对后世文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sYMgi D
6、《荀子》。荀子(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后世又称孙卿,赵国人,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和大师,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主张顺乎自然规律,用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是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荀子》今存三十二篇,大多为荀子自著,部分由其门人弟子所录,全书完全摆脱了对话体,已成为成熟的专题论著。其文立论鲜明,论证缜密,结构严谨,多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标志着说理文的成熟与发展。 sYMgi D
7、《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今河南省西北部及陕西省东部)人,战国晚期思想家、散文家。 sYMgi D
韩非虽曾师事荀子,但受老子的影响也很深。他的学术融合了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慎到的“势”而加以发展,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反对仁义礼乐和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sYMgi D
韩非之文以“峻峭”著称,现存《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全书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犀利,析理精细入微,其中不乏生动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成就。 sYMgi D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最基本的特征。此外,先秦经典中有所谓“四书五经”。“四书”指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礼、数、乐、书、射、御合称为“六艺”。 sYMgi D
六、楚辞 sYMgi D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sYMgi D
“楚辞”,按其名称本意来说,即楚地歌辞之意,是一种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作,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sYMgi D
屈原之后,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以辞赋见称的诗人,他们均仿之而作。其中宋玉比较突出,他从屈原的骚体作品中汲取养料,创作了赋的体制,撰写了《风赋》等对汉赋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sYMgi D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其特色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称“楚辞”。 sYMgi D
楚辞的产生使古代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的重大解放,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使古代诗坛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sYMgi D
(一)代表作家 sYMgi D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学识渊博,有很高的文学和政治才能。他的理想是实现“美政”。对外,他主张联齐抗秦,统一六国;对内,他实行改革,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仁民爱物。早年颇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后因受朝中保守势力的谗害而被王疏远流放。顷襄王时,他再次受谤流放至湘沅流域。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郢都,屈原忧郁悲愤,痛感楚国无望,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sYMgi D
在楚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屈原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创造并发展了骚体新诗“楚辞”,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对理想的舍身追求和不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作者在作品中采用“香草美人”式的寓意手法,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典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sYMgi D
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但内涵更加丰富。如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是屈原“托意男女”的一种抒情方式。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的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sYMgi D
sYMgi D
《诗经》和屈原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两个巍然矗立的高峰。“风骚”一词,指的就是先秦文学中《诗经》与屈原《离骚》的合称。 sYMgi D
2、宋玉(?前223年?),战国末年楚国人,是继屈原之后最有影响的楚辞作家,以辞赋见称。在文学史上,宋玉的《九辩》实为紧承屈原《离骚》之后的又一篇长篇抒情诗的杰作。 sYMgi D
宋玉的作品文采绚烂,词藻秀美,写景细腻,音节错综多变,节奏鲜明,在《楚辞》和汉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人所尊崇,与屈原并称“屈宋”。 sYMgi D
总之,先秦文学十分繁荣,形式多样,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YMgi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