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k/srT<
在此之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以无可置疑的优势长期引领世界的发展;在此之后,中国以滚石之势迅速滑落,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崩溃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了。 k/srT<
18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何会被世界远远甩开?我们似乎什么都没做错,却整整输掉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否真的没有给我们机会? k/srT<
k/srT<
1789年9月13日,英国海关,一个穿着明显带有农家乐审美的年轻人正在接受例行的出境检查。他的样子显得老实巴交,一看就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 k/srT<
海关公务员打开他的证件,上面显示他的身份是一个农场雇工,要去美国讨生活。 k/srT<
公务员没有多想,挥挥手放行了,毕竟英国农业土地有限,英国农民出国打工是很正常的事情。 k/srT<
突然,他对着农场雇工的背影喊道:“不去美国行不行啊?” k/srT<
农场雇工迟疑片刻,回头一笑:“不去美国,你养我啊。” k/srT<
“那你还是去美国吧。” k/srT<
然而,就是因为这次不经意的放行,使英国人开始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k/srT<
k/srT<
k/srT<
野心勃勃的学徒 k/srT<
农场雇工的身份是伪造的,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水力纺纱厂的技术工人。 k/srT<
他叫塞缪尔·斯莱特,英国德比郡人。他在14岁起就开始在纺织厂当学徒,由于聪明好学,他很快就掌握了纺织制造的全部知识。 k/srT<
1789年,斯泰特21岁。他刚刚学徒期满,成为一名自由人。年轻气盛的他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他想自己创业当老板。 k/srT<
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k/srT<
但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家里既没有矿,也没有祖宅可以拆迁,哪会有创业的资本呢,靠买福利彩票吗? k/srT<
一天,百无聊赖的斯莱特拿起一张报纸,发现一条美国重金招聘纺织技师的广告,赏金为100英镑。100英镑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那时候英国的童工一天的工资仅仅为一便士。要是有了这一百英镑,以后相亲时就再也不怕女方问“你有车吗?你有房吗?你有存款吗?” k/srT<
激动不已的斯莱特立马与报纸上的联络人联系,联络人告诉他,美国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每一座山峰都凝聚着创业的激情,美国是一座丰腴之地,每一块空间都凝聚着拥抱未来的壮志。来吧,年轻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就看你给不给自己机会! k/srT<
k/srT<
塞缪尔·斯莱特 k/srT<
k/srT<
年轻人还有些犹豫,因为英国政府为了不让工业技术外泄,严令禁止工匠、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移民国外。 k/srT<
如果这些人被发现向国外移民,将立马遭到逮捕,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 k/srT<
联络人继续给他灌精心熬制的鸡汤,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k/srT<
斯莱特不再犹豫,他下定决心移民美国。为了保密,他甚至没有跟家人商量,直到快上船前的几个小时,他才给母亲送去了一封告别的信。他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这一走,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回过英国。 k/srT<
k/srT<
汉密尔顿的“歪门邪道” k/srT<
作为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取得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成为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 k/srT<
为了维持强国不可撼动的地位,英国把工业技术当成密不外传的独门家法。从1765年至1789年,英国政府出台多项法律,禁止纺织与机器方面的熟练工人迁出,也不许纺织机、图样或模型出口。 k/srT<
这种做法并不稀奇,古代中国也曾严厉禁止丝绸技术流传到国外。然而,就像中国的丝绸技术最终流传到了欧洲一样,英国的工业技术也最终没能严防死守住。 k/srT<
英国的前殖民地,刚刚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对母国英国的工业技术垂涎三尺。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实干家,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鼓励商业和制造业发展,扩大输出,由中央政府出面促进经济发展。 k/srT<
当时的美国,跟地球另一端的大清帝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汉密尔顿发誓要改变现状,因为“不仅一个国家的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似乎都与物质上制造业的繁荣相关联”。 {3F;:%$`c
要发展制造业,就必须要有制造业的新技术。美国既没有工业技术,也没有工业人才,那就只能从英国进口,但是英国对北美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3F;:%$`c
汉密尔顿见合法技术引进的路被堵死,就剑走偏锋,他派出成千上百的商业间谍潜入英国,有的负责偷窃机器图纸,有的负责在纺织工人中散布“只要能在美国搭建纺织机械就有重赏”的消息。然而,这些“歪门邪道”却并没有引起英国政府的高度警觉。 {3F;:%$`c
{3F;:%$`c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3F;:%$`c
{3F;:%$`c
斯莱特当时通过报纸找到的联络人,其实就是汉密尔顿派出的商业间谍。经过商业间谍传销般的洗脑,斯莱特最终决定前往美国,去实现他的美国梦。 {3F;:%$`c
在出发前,他凭借自己可以参加最强大脑节目的记忆力,把纺织工厂里新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脑海。毕竟,英国海关能查得出有形的机器零件和图纸,但肯定查不出无形的机器零件和图纸。 {3F;:%$`c
{3F;:%$`c
开启美国工业革命的大门 {3F;:%$`c
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斯莱特终于来到联络人口中的美丽新世界。 {3F;:%$`c
1790年1月,斯莱特开始在罗德岛试制新式纺纱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新式纺纱机成功出炉。斯莱特不仅凭借记忆造出了机器,此后,他还按照英国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美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工厂。 {3F;:%$`c
几年以后,塞缪尔的兄弟约翰也从英国来到美国,并带来了关于克隆普顿发明的“缪尔纺纱机”的相关知识。 {3F;:%$`c
这兄弟俩的所作所为,让老家德比郡的乡亲父老们感到非常的愤怒,你这干的都是啥事啊,祖国辛辛苦苦的培养你,结果你就把祖国的发明创造送给了背叛祖国的前殖民地?这一切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3F;:%$`c
于是,“叛徒斯莱特”(Slater the Traitor)这个称号在德比郡,乃至整个英国流传开来。英国人痛恨这个不知廉耻的叛徒,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 {3F;:%$`c
{3F;:%$`c
此时,就是这个“叛徒斯莱特”帮助美国正式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利用机器生产的纺纱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走进工厂里开始996的工作。 {3F;:%$`c
借用一句中国的歌词来形容当时的美国,那就是“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啊美国啊美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3F;:%$`c
可能是斯莱特在美国仿造机器的事情传到了英国,英国在此后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封锁的力度。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名册,提供他们的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 {3F;:%$`c
{3F;:%$`c
斯莱特纺织厂现已成为一座博物馆 {3F;:%$`c
{3F;:%$`c
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旅客法》,进一步有效阻止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为了防止技术泄密,英国人甚至不同意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棉花加工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3F;:%$`c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成千上万的英国技术工人冒着被判刑的危险,伪造身份前往美国。 {3F;:%$`c
美国学者马尔温德·琼斯就曾指出:“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 {3F;:%$`c
马克思在1882年也曾指出指出:“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农业的生产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 {3F;:%$`c
此外,这种移民还使得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致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 {3F;:%$`c
1835年4月21日,塞缪尔·斯莱特在马萨诸塞州离开了人世,他被葬于市内的锡安山公墓。逝世时,他的总财产被估算作近100万美元,控制着美国13所大大小小的纺织厂。 {3F;:%$`c
{3F;:%$`c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这个英国的“叛徒”被美国人亲切的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