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索,我们对未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电影中的科学产品,会陆续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回顾6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 I@L-%#@R1
I@L-%#@R1
I@L-%#@R1
I@L-%#@R1
1.人类击败了埃博拉病毒 I@L-%#@R1
I@L-%#@R1
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与制药公司MSD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I@L-%#@R1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I@L-%#@R1
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与制药公司MSD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I@L-%#@R1
I@L-%#@R1
I@L-%#@R1
I@L-%#@R1
I@L-%#@R1
2.我们到达冥王星。 I@L-%#@R1
I@L-%#@R1
2006年1月19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射“新地平线号(新视野号)”,在经历9年漫长飞行后到达冥王星,并第一次拍摄到清晰的冥王星彩色照片,该探测器每秒16.26公里。 I@L-%#@R1
I@L-%#@R1
PS:当新地平线号出发时,冥王星还属于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但在发射的7个月后,冥王星因为麦克·布朗的发现而被逐出了行星队伍,并降级为矮行星。 I@L-%#@R1
I@L-%#@R1
I@L-%#@R1
NASA I@L-%#@R1
3.3D打印可以打印活细胞组织 I@L-%#@R1
I@L-%#@R1
2016年“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声称:已研发出一台可以制造器官、组织和骨骼的3D打印机,通过这台3D打印机制成的器官、组织和骨骼能够直接植入人体。这一成果已于发表在科学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 I@L-%#@R1
I@L-%#@R1
PS:目前动物的临床试验已经成功,研究所正在等待批准进行人体试验。 I@L-%#@R1
I@L-%#@R1
I@L-%#@R1
4.通过改变染色体末端长度决定细胞“年轻还是衰老” I@L-%#@R1
I@L-%#@R1
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称:染色体末端可以决定细胞“年轻还是衰老”。他们成功通过延长染色体末端长度,并称这项技术可以延长人类寿命。 I@L-%#@R1
I@L-%#@R1
PS:研究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衰老所带来的疾病 I@L-%#@R1
I@L-%#@R1
pixabay I@L-%#@R1
5.AI也能像人脑一样保留学习记忆 I@L-%#@R1
I@L-%#@R1
谷歌旗下公司 DeepMind将机器学习和系统神经科学的先进技术结合,并建立通用学习算法。 I@L-%#@R1
I@L-%#@R1
PS:2014 年被DeepMind谷歌 6.5 亿美元收购,虽然从 2016 年到2018年DeepMind 连续亏损,不过DeepMind 曾开发了一套算法,并为谷歌数据中心的“百万台服务器”降低了40%的成本。 I@L-%#@R1
I@L-%#@R1
I@L-%#@R1
pixabay I@L-%#@R1
6.人造子宫,研究目的是为了挽救早产儿生命 I@L-%#@R1
I@L-%#@R1
2017年,美国费城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篇人造子宫的报告。该装置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生物袋,该团队选取了3个多月大的羔羊胎儿并进行4周的培育,该“人造子宫”首次通过动物试验,并让早产的小羊撑过危险期并顺利存活。 I@L-%#@R1
I@L-%#@R1
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应用于人类,将有效提高早产儿的生存机会。 I@L-%#@R1
I@L-%#@R1
PS: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的早产儿平均占所有新生儿的10分之一,不过该技术也引发伦理争议 I@L-%#@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