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d?` HMd?` HMd?` 游酢是最受朱熹尊重的闽学鼻祖 HMd?` HMd?` 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 zGlZ!t: zGlZ!t: “南宋以降,闽北是中国主流文化继往开来的转折之地。从游酢、杨时承接道统南移到朱熹创立新儒学,都发生在这方山水。”(张建光《大潭之香》)。朱熹对第一个把二程理学传到福建的游酢推崇备至,称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道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儒林》)。从朱熹在历史上对游酢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朱熹对游酢非常尊敬、极为崇拜,并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为什么被胡五峰骂为“程门罪人”的游酢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赞赏和尊重呢?就是因为游酢的道南是朱子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因为游酢最早在武夷山传道,具有率先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功德;更是因为朱熹是经游酢传胡安国传胡宪(朱熹遵父嘱师事胡宪最久),再经杨时传罗从彦传李侗至朱熹集大成的三传第子。 zGlZ!t: zGlZ!t:
zGlZ!t: 一、朱熹对游酢光辉一生的评价最高 zGlZ!t: 1.1、对游酢道学、品德作出最高评价。 zGlZ!t: 朱熹对游酢道学的评价是: zGlZ!t: “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 zGlZ!t: 朱熹对游酢品德的评价是: zGlZ!t: “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zGlZ!t: 游酢(1053-1123)北宋学者,字定夫。福建建阳人。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颢、颐)四大学子,并位列之首。游酢是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游酢思想是中国文化再兴盛的源头。游酢、杨时适应历史的需要“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形成新儒学(理学),开创闽学。 zGlZ!t: 朱熹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游酢当之无愧。 zGlZ!t: 首先,从游酢的道学看。游酢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论”,即:统一本体论——天人合一;圣贤道德论——文明进步;社会服务论——仁爱为怀;无神自强论——生生不息;实践可知论——辩证过程。游酢、杨时“载道南归”之后,杨时创龟山学派于南剑州,而游酢则“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著,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朱熹长期活动的建州(建宁府)的理学氛围,就是游酢开创,随后由其门人弟子形成的。这个理学氛围,带动并引发了胡氏五贤及二刘一批建州理学精英,从而为朱熹创立闽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zGlZ!t: 游酢在教育上的成就 他以重教兴学,传道育才为本,创办书院,讲学授徒。著名门生有胡安国(胡文定)、黄中、吕东莱、陈、曾开、江琦等理学家。胡文定再传胡宪,胡宪三传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因此,游酢因载道南来和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后人追求和传播真理、尊师重道和虚心求教的楷模和典范。著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及《游豸山文集》十卷等留给后人。 zGlZ!t: 清乾隆8年(1748年) 游酢以先儒入祀孔庙,光绪18年(1892年)由先儒晋升为先贤,享受国家级的祭祀盛典的殊荣,山东曲阜孔庙及台南孔庙至今尚有游酢的神牌位。 zGlZ!t: 其次,从游酢品德看。游酢在政治上的成就 他于元丰五年中进士,历任萧山县尉、河阳知县、泉州签判、扶沟县教谕、太学博士,知州,府学教授等职,宋徽宗年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的《论士风疏》等著作堪称扶国方略。游酢从政四十余年,理政有方,为官清廉,清德重望,惠政在民。所到之处,勤政为民,功绩卓著,有口皆碑。程颐赞美游酢说:“其德业粹然,问学日进,政事迹绝人远甚。”安徽《历阳典录》记载:“民戴之为父母,愈久不忘。” zGlZ!t: 筮仕之初未更事,县有疑狱十余年不能决,公摄邑事,一问得其情而释之,精炼如素宦者,人服其明。比年以来,编民困于征敛而修奉祠馆,市材调夫无虚月,所至骚然。游酢历守四郡,处之裕如,虽时有兴造,民初不知而事集此,在公特其粃糠耳,无足道者,故不复缕(一条一条地,详尽地)载。(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 zGlZ!t: [文献资料]: zGlZ!t: 1、“朱子兴论酢清徳重望皎如日星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云。”(《史传三编》卷五.大学士朱轼撰.名儒传五) zGlZ!t: zGlZ!t:
zGlZ!t: 1.2、朱熹对游酢的评价引起了理宗皇帝对游酢的高度关注。 zGlZ!t: 理宗看到朱熹对游酢的评价之高,由此对游酢的德业特加关注。同时,在北宋士风日下,朝廷奸臣当道的官场上,游酢不顾个人安危,向皇帝呈送《论士风》疏。后《论士风》一文还被收入《宋文鉴》原名《皇朝文鉴》,宋代汉族诗文总集。(吕祖谦奉宋孝宗之命编辑。)因此,理宗后悔与游酢生不逢时,对游酢更是崇拜至极。 zGlZ!t: 一是为游酢写下了龙匾御赞: zGlZ!t: 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 zGlZ!t: 伟哉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 zGlZ!t: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 zGlZ!t: 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zGlZ!t: ——宝祐三年(1255年) zGlZ!t: 意思是:上天的关怀恩赐,好运移到南方。祈求我们的国家亿万年长存。伟大呀圣人的道统,蕴藏着光华向南方传播。啊!你是诚信而有道德的人,品德和学业既专一又精粹。象春光和悦,秋月美好,泰山之高,河海之深。先生的风范和教诲,犹如光华焕发的太阳运行到天空的正中。四方都能得到你的教诲,这是我对你的信赖。(《游酢圣道四方其训》) zGlZ!t: 在游酢逝世130多年之后,宋理宗赵昀还下诏赐赞,褒扬他为发展理学所做的贡献,盛誉他的德业如“泰山之峻,海河之渊”,而且相信能影响天下的道德风范,因而不禁慷慨道:“朕有赖焉!”。游酢是有史以来,理学家得到皇帝最高御赞的第一人,足以说明游酢理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地位和巨大作用。 zGlZ!t: 二是敕建“廌山书院”。被朱熹誉为“道南首豸山”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游酢,是被传为千古佳话的“程门立雪”的第一主人公。他携杨时拜学河南程颢、程颐为师,成为最早将儒学传到南方的第一人。游酢在为父守孝的三年中,在故居对门的廌山脚下,筑起一座草堂授徒和研究学术,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一时名声鹊起。1123年,游酢去世。为表彰其学术成就,理宗于嘉熙二年(1238年)敕建“廌山书院”。当年,建宁知府王埜奉诏于长坪富垅敕建,迄今遗址门墙犹存。(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_百度百科) zGlZ!t: zGlZ!t:
二、朱熹对游酢开闽学先河的定位最高。
2.1、撰联:
“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充分肯定了游酢在“吾道南矣”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游酢是道南第一人,“道南”首功是游酢。使五峰(胡宏)骂语:“游酢是程门的罪人”反倒成了哲学家们对游酢哲学思想更兴趣的由头。
游酢接触和拜师二程比杨时早八年,是第一个传道福建的闽学鼻祖,得二程洛学正传后,率先在建阳和武夷山开办书院讲学,杨时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游酢并交为好友,而后才有杨时在游酢带领到洛阳拜师,一起“程门立雪”,共同弘扬洛学,使福建成为宋文化中心。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高令印教授说:“‘程门立雪’‘载道南移’不仅仅是历史故事,而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否则中国文化将是另外一个格局。”对这一道南脉络,朱熹是非常清楚的。
事实上,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理学即洛学、开创闽学中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理学是以《四书》为基本经典,既具有思辨哲学的性质又有实用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的先驱者是北宋的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而游酢则是理学南传,由二程到朱熹集大成的义理之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中,游酢、杨时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说前期当是游酢发挥了作用;后期才有杨时发扬光大二程思想。朱熹与“二程”生不同时,无缘当“二程”的学生,只能算是再传弟子。朱熹后来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其中更有游酢传播理学的巨大功劳。正如清人方宗诚指出“如果没有游酢的既勤敷菑(fū zī, 耕种,广去草棘),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 (shān zhà, 耕作.)耕获”以及明代学者苏章“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2.2、撰写《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
《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
故监察御史游公先生,讳酢,字定夫,此邦之建阳人,而河南程氏之高第第子也,徽宗初为御史,未几去为郡江淮间,又退而闲居以卒,隆兴初元,岁在癸未,先生之殁于是四十有一年矣。今敷文阁侍制延平陈公实为此邦,谓德学之盛有如先生者,而无祠于其乡之学,非独乡人子第之过,长民者亦有罪焉。乃为堂于府学之东偏,立像致祠,而以书属熹,使记其意。
熹辞谢弗堪,屡返而公不听,于是退考旧闻,按龟山扬文靖公所为先生墓志之辞曰:“于元丰中受学明道先生兄第之门,有友二入焉。曰上蔡谢显道公,其一也。初,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一见公,谓其资可与适道。是时,明道知扶沟县事,先生兄弟方以倡明道学为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弟教之,召公来职学事。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于是盍弃故所习而学焉。其后得邑河清,予往见之。伊川谓予曰:‘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于师门见称如此,其所造可知矣。公自幼不群,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目得,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于外,仪容辞令,粲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德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意,虽人乐于自尽,而无敢慢其令者。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故去则见思,愈久而不忘。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馀润足以泽天下。遭时清明,不及大用而死,此士论共惜之,非予之私言也。所著书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孟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藏于家。”盖杨公所记如此。熹惟知先生之深,而言足以合其德,且信于后,宜莫逾于扬公者。然则先生之道学德行,于此可以观其详矣。
又念每获侍坐于陈公,而闻其语先正忠肃公之与先生游也,笑谈论议,书疏辞章,昔所亲见而闻之者,至今尚能诵之。其雍容仰俯之间,又能併得其深微之意,使闻者恍然若将复见其人焉。此其于先生之道为何如哉!然则公之所以命祀先生,盖将推其所得于己者,幸以教此邦之人,非徒致钦慕之意,以修故事而已也。熹既不获终辞,乃悉论著杨公本语,而不敢辄赞一辞于其间。且复揆公指意所出者如是而并书之,以承公命,庶乎其可幸无罪云耳。呜呼!先生远矣。学者登是堂而拜其像,于是记也考其师友之渊源,退访其书而读之于以求先生之所以学者,果恶乎在?幸而有以自得之,则亦无以异乎亲而炙之矣。《诗》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又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熹虽不敏,愿与承学之士勉焉,以无忘陈公之德也。八月甲子具位朱台记(《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三十七)
朱熹在《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一文中,引龟山杨文靖公所为墓志之辞,赞美游酢:“伊川谓予曰。‘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于师门见称如此。其所造可知矣。又云。公自幼不群。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目到。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于外。仪容辞令粲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德君之乙。其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意。虽人乐于自尽而不敢慢其令者。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故去则思。愈久而不忘。若其道学足公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遭时清明。不及用而死。此士论惜之。非予之私言也。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孟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藏于家。盖杨公所记如此。熹惟知先生之深而言足以命其德。且信于后。宜莫踰于杨公者。然则先生之道学德行于此可以观其祥矣。”
2.3、选入考亭书院从祀的十贤之列。
考亭书院即朱子祠,在三桂里考亭玉枕峰之麓。中建集成殿,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四人配。旁为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门外之右为道源堂,其左为报德祠,祀历代之有功于祠者。前为碑亭二,又前为大门,为石坊,坊左右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店之后为献靖公祠,上有楼,祀文公远祖茶院公,其最上一层曰“十贤楼”,祀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顥)、伊川(程颐)、康节(邵雍)、横渠(张载)、涑水(司马光)、龟山(杨时)、廌山(游酢)、豫章(罗从彦)、延平(李侗)十先生。先是二门规模卑狭,门外以道源堂为邑宰春秋致祭更衣之所,而集成殿居其后,十贤祠在献靖公祠之旁,嘉庆间,巡抚叶世倬为延、建、邵观察时,谓其体制不合,乃改建如今式仍奉。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里绍濂洛之心传。”联对于集成殿。(清道光《建阳县志》卷三壇庙舆地志)
zGlZ!t:
三、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充分引用游酢的言论。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后人简称《四书集注》),影响极为深远。然而在《四书集注》之中,就收录了游酢的八条语录。朱熹编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考》,离不开游酢编的《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录》。游酢发展了程颐的修养论,并明确重视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通过为学来实现的,而为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更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这些研究成果都被集大成的朱熹所吸收。
如果没有早期闽中理学的出现,没有游酢、杨时、胡安国等一批闽中学者续传濂学、洛学、关学等,并由此奠定理学闽化的基础,那么朱熹闽学的出现应该是没有前提的,也是没有可能的。…闽中学者游酢师承二程,对“四书”予以高度的重视。他为学重在发挥经书中的义理,“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游定夫先生集•序》)。游酢所撰写的《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都是诠释“四书”的重要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足资深发者固已多矣”。清人方宗诚说:“自二程夫子起,始独得于章句笺疏之外,而见圣贤立言之本心。先生(指游酢)及同门诸子,互有以发明之,于是经之大体大用始著。”(《诸儒论述》,《游定夫先生集》卷首)…据美国著名朱子学家陈荣捷教授统计,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用了32位学者的731条语录,其中引述闽中学者杨时之论73条,李侗之论13条。此外,还有引用游酢等闽中学者的语录。可见,早期闽中理学家推崇“四书”、诠释“四书”,为朱熹诠释“四书”提供了重要依据。(张品端 “早期闽中理学及其理论特征”《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
zGlZ!t: 3.1、朱熹《论语集注》引用5条游酢的论点: zGlZ!t: 1、朱熹《论语集注》 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zGlZ!t: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zGlZ!t: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zGlZ!t: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行,去声。○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zGlZ!t: 2、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每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 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zGlZ!t: 3、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皆去 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zGlZ!t: 3.2、朱熹《孟子集注》引用条游酢2条论点: zGlZ!t: 1、《孟子集注》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zGlZ!t: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与,平声。言周公乃管叔之弟,管叔乃周公之兄,然则周公不知管叔之将畔而使之,其过有所不免矣。或曰:“周公之处管叔,不如舜之处象何也?”游氏曰:“象之恶已着,而其志不过富贵而已,故舜得以是而全之;若管叔之恶则未着,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周公讵忍逆探其兄之恶而弃之耶?周公爱兄,宜无不尽者。管叔之事,圣人之不幸也。舜诚信而喜象,周公诚信而任管叔,此天理人伦之至,其用心一也。 zGlZ!t: 2、朱熹《孟子集注》卷七•离娄章句上 zGlZ!t: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至,极也。杨氏曰:“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與大學相表?,學者宜潛心焉。 zGlZ!t: 3.3、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引用游酢1条论点: zGlZ!t: 上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zGlZ!t: 《中庸》之学传自程子,后诸弟子各述师说,门径遂岐。游酢、杨时之说为朱子所取。(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四书类一,宋黎立武撰《中庸指归》)。朱熹认为:“游、杨诸公,皆才高又博洽。” zGlZ!t: 3.4、《朱子语类》引用游酢论点: zGlZ!t: 游定夫有论语要旨。“天下归仁”,引庞居士云云。黄简肃亲见其手笔。闳祖。(《朱子语类》卷第四十一,论语二十三,颜渊篇上,颜渊问仁章) zGlZ!t: 问"学而"一章。曰:"看精义,须看诸先生说'学'字,谁说得好;'时习'字,谁说得好;'说'字,谁说得好。须恁地看。"林扩之问:"多把'习'字作'行'字说,如何?"曰:"看古人说'学'字、'习'字,大意只是讲习,亦不必须是行。"干问:"谢氏、游氏说'习'字,似分晓。"曰:"据正文意,只是讲习。游谢说乃推广'习'字,毕竟也在里面。游氏说得虽好,取正文便较迂曲些。"问:"伊川解'不亦说'作'说在心',范氏作'说自外至',似相反。"曰:"这在人自忖度。"干曰:"既是'思绎浃洽於中',则说必是在内。"曰:"范氏这一句较疏。说自是在心,说便如暗欢喜相似。乐便是个发越通畅底气象。"问:"范氏下面'乐由中出'与伊川'发散在外'之说却同。"曰:"然。"问:"范氏以'不亦说乎'作'比於说,犹未正夫说',如何?"曰:"不必如此说。"问:"范氏游氏皆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乎'。如何?"曰:"此也是小可事,也未说到命处。为学之意,本不欲人知。'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问:"谢氏'知我者希'之说如何?"曰:"此老子语也。亦不必如此说。"〔干〕 zGlZ!t: 问:"'鲜矣仁'章,诸先生说都似迂曲,不知何说为正?"曰:"便是这一章都生受。惟杨氏后说近之,然不似程说好,更子细玩味。"问:"游氏说'诚'字,如何?"曰:"他却说成'巧言令色鲜矣诚',不是'鲜矣仁'。说仁,须到那仁处,便安排一个'仁'字安顿放教却好,只消一字,亦得。不然,则三四字亦得。又须把前后说来相参,子细玩味,看道理贯通与不贯通,便见得。如洙泗言仁一书,却只总来恁地看,却不如逐段看了来相参,自然见得。"(《朱子语类》 卷二十 论语二 ◎学而篇上 △学而时习之章) zGlZ!t: zGlZ!t:
四、朱熹在二程语录及诗文院号中充分采用(参考)游酢的资料。
4.1、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以后杨时准备收集伊川先生语录时,也请游酢提供材料,因为游酢拥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
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4.2、游酢,察其四子性刚,名之曰“损”,且曰:“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盖以忿则陵物,欲则溺己,二者皆所当损也。”
惩忿窒欲:谓克制愤怒,杜塞情欲。出自《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朱熹 《感尚子平事》诗:“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馀生。”
很明显,朱熹参考了游酢的损益观。
4.3、朱熹与游酢同好沧州意境。游酢《水亭》诗里有:“小桥流水即沧州。”朱熹在建阳考亭建沧州精舍, “竹林精舍成先生率诸生行释菜礼于先贤复更名曰沧州精舍。”(《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六)。其<水调歌头>中有曰:“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州。
zGlZ!t:
五、朱熹喜欢在游酢的足迹地传播理学
5.1、选择游酢道南福建的最早讲学地武夷山五曲作为讲学地。
武夷山晚对峰上有一摩崖石刻:“道南理窟”(易斋马负书题)。“道南理窟”四个大字笔力雄厚庄重,铁划银钩,苍郁古雅,内涵深奥,成为概括武夷山“理学渊薮”的历史徽志,也是清代摩崖石刻中最雄伟的一幅。武夷山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有“程门立雪”人游酢、扬时从师洛阳程颢、程颐学成南归后,首先就在武夷山讲学。游酢结庐“水云寮”讲学,绍熙元年(1190)其裔孙游九言在旧址崖刻“水云寮”大字,至今保存完好。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武夷山构筑武夷精舍,聚徒讲学,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南各地传播理学。其弟子蔡元定、刘爚、蔡沈、蔡抗等也先后在武夷精舍附近讲学授徒,弘扬师道,使武夷山成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元至清,理学薪火相传,斯文一脉相承,元代杜本,明代湛若水、王阳明、李材,清代李光地等,或隐居山中授徒讲学,或数度入山传播理学,或倡修朱子讲学胜迹,把朱熹和武夷山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道南理窟”四字既高度概括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历代理学家在武夷山所创建的历史功绩,也揭示了武夷山在中国古代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成为武夷山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徽志。(摘自:《话说大武夷》——闽北文化系列名片)
朱熹曾著文称游酢“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道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宋理宗赵昀还曾下诏赐赞以褒扬他为发展理学所做的贡献,盛誉他的德业如“泰山之峻,海河之渊。,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期间写下的《九曲棹歌》,也深深表达了对游酢的崇敬之情。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进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器械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诗中句:“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朱子研究专家指出,朱子此诗是为天地立下万古之心的游酢而作。(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游酢之雪》)五曲地势宽旷,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由于山高云深,烟雨经常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游酢,从无人识到万古心,朱熹在这五曲渡口的抒怀,是对他的三传老师游酢道南首的缅怀和敬意,也是对游酢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
5.2、到游酢诞生地长坪村寻访道宗讲学,在麻沙留下众多遗迹。
麻沙镇为闽北文化古镇,人杰地灵,群英萃集,是闽学鼻祖游酢的故里,游酢、游九言、朱熹、蔡元定、蔡渊等在此讲经传道、著书立说。潭城重镇麻沙,历史上文化教育相当发达。雕版印刷的兴旺,增加了乡中子弟读书的氛围,旺族姓氏自办家塾教育子弟,进而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三处知名书院佐证鸿儒传道之盛、古镇文风之盛:北宋元符元年(1098)游酢筑草堂于长坪富垅村,尝讲道著书于此。南宋乾道二年(1166)建阳知县萧氏建祠祀游酢。嘉熙二年(1238),建宁知府王埜奉诏在祠址敕建“廌山书院”,宋理宗御书匾额,以表彰游酢“程门立雪,载道南来”。麻沙渡头为唐代刘翱卜居地,据载手植樟树“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南宋绍兴年间,刘翱九世孙刘中在此创办“樟塘书院”,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朱熹追随刘子翚讲学于此。刘氏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在此受业于朱熹。朱熹为之改名“瑞樟书院”,呈请于朝。嘉熙三年(1239)获敕“瑞樟书院”御匾。刘氏三代与朱熹一家情缘千古交谊深的故事,传颂至今。由于麻沙文风之盛,声名远播,人气大旺,在此寓居读书著书贩书者来自四面八方。如南宋景定五年(1254),“关学”代表人物张载九世孙张德来官邵武,秩满卜居麻沙创建“横渠书院”祀祖,研读“濂洛关闽”学说之精微,传播乃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2013 年 10 月 9 日《闽北日报》)。
自古以来,前往朱子墓探访、凭吊者不乏其人,陵墓亦经多次修葺,建“萃如亭”(俗称下马亭),亭内立碑曰:“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嘉靖年间,为方便前往谒墓的儒学、官员及朱子后裔,还专门在朱熹寻访道宗、讲学之地的麻沙长坪和陵墓山下各建一所朱林公馆。
甲申(1524)年,参政蔡潮购田四十九箩,以为墓祭之资。后巡按御史方涯根据朱熹十一世孙陞呈请,在离墓前百步山下建享堂五楹,又去八十多里的麻沙镇建石牌坊三间,匾曰:“朱文公神道。”不久巡按御史白贲接任,继续完成这件事情,并置墓田百箩。(来源:《朱熹墓》介绍)
5.3、选择游酢诞生地建阳作为终老地,并创建著名的考亭书院。
绍熙三年(1192)朱熹不忘父亲朱松遗训、倾慕游酢诞生地的理学文脉,到建阳考亭定居,开始了他穷经研道、聚众讲学的晚年生活。此后慕名求学者日增。两年后,朱熹于居室之东新筑房舍,号竹林精舍,不久更名沧州精舍,有明化堂、燕居庙等建筑。群贤聚集,论道其中。朱熹的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培养了一大批理学精英,史称“考亭学派”,考亭亦称“南闽阙里”,其中的蔡元定、黄干、蔡沈、刘爚、真德秀、李方子、陈淳等人都深得朱熹理学思想的真传。
南宋庆元二年(1196),理学被当朝宰相韩侂胄等斥为“伪学”而遭打击。朱熹对此毫不退让,继续在考亭讲学著书。“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表达了朱熹对政治陷害的痛恨。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共”“家故贫,简瓢屡空,晏如也”。他仍以极大的毅力,“为诸生讲论,多至夜分”。并对《大学·诚意》章进行了修订。其孜孜不倦教诲弟子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博得了友人与门徒的钦佩、赞赏。
庆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儒学大师,终于耗尽毕生的精力,在考亭旧居辞世,与游酢同享寿71岁。同年冬葬于建阳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
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始称考亭书院。书院历经元明清与民国时期的修葺或改建,历代都有山长主持书院工作,聘任贡儒教授学生。
zGlZ!t:
六、朱熹喜欢同游酢后裔拜师交友、行善事。
6.1、14岁在五夫拜游酢后裔游氏道谦和尚为师。
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游酢后裔,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因出家五夫,史上也说他是五夫人。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在刘子翚住所与道谦相识,道谦和刘氏兄弟的禅辩深深地影响了年少的朱熹,“开悟之说,不出于禅”的思想促使朱熹决心学禅,几近弃儒从佛。《金城录》谓“公之学得于道谦禅师”。朱熹也回忆说:“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刘子翚)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很)好。”(《朱子语类)卷104)。道谦承继宗杲禅学,重视参悟,“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因此,朱熹初对道谦之论不甚理解,后经刘子晕点拨,才理会了“昭昭灵灵底禅”,认为他“说得也煞好”。
道谦禅师是朱子学佛的第一个出家人师傅。十六岁的朱熹为了承接“昭昭灵灵底禅”之衣钵,皈依大慧法嗣道谦禅师,先后随道谦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寺寄斋食粥学禅,持续一年多。道谦禅师以佛兼儒之学,教授朱熹援佛入儒之妙,朱熹颇得教益。从《朱子语类》看,朱熹对这段学习刻骨铭心,对道谦的学问很是服膺。
朱熹跟随道谦学习禅宗,用功独到,悟性超群。他曾回忆道:“时四旁皆无津涯(依靠),只自恁(nèn,那样)地硬著力去做,至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书。”({朱子语类》卷102)。朱熹将道谦所赠《大慧语录》奉为至宝,“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qiè),只《大慧语录》一帙(zhì)尔。”(《佛祖历代通载》卷30)。他在兴复白鹿洞书院,主持岳麓书院时,多运用“语录”进行教学,并亲自主持编辑《伊洛渊源录)。朱熹在潜心研究“看话禅”的过程中,常通过书信与道谦探讨问题,《与开善道谦禅师书》说:“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记持文字,心识计较,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提撕。愿受一语,警所不逮。”询问道谦如何学习宗杲禅学。朱时恩《居士分灯录》记载道谦答语:“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然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两断,把这一念提撕狗子话头,不要商量,不要穿凿,不要去知见,不要强承当。”强调学禅需要毅力,主张自然而然理解。朱熹有所领悟,赋有一诗:“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息尘累牵,超然与道居。门掩竹林幽,禽呜山雨余。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安然自若)。”闲时领悟“释氏书”中的奥妙,忘却尘事,修身养性。道谦的引导,为朱熹打下扎实的禅学基础。朱熹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发挥了道谦的禅学理论,之后他对禅学的认识更为深刻,便视当时所答为“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说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朱子语类)卷104)。
6.2、和游酢后裔游九言至交。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gǒng)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游九言多次把在福建的好友朱熹介绍给老师张栻,张栻很想有机会认识朱熹。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经游九言联络,朱熹不以千里为遥,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中,朱熹、张栻在与游九言进行了非常高深的教学互动:
朱熹《答游诚之》中説:“非稍有所知,无以致涵养之功;非深有所存,无以尽义理之奥。正当交相爲用而各致其功”。“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程氏遗书后序》强调通过一系列“下学”功夫,包括格物穷理、主敬涵养以及穷理主敬交相互发的修炼功夫,才有可能逐渐上达于对封建纲常伦理自觉自愿的境界,做到“知精本固”、“德盛仁熟”。《答游诚之》三(心体固本静)
朱熹答游诚之【九言】(1)
示喻读书玩理次第甚慰所怀但严立功程寛着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也所论日用功夫尤见其为己之意但心一而已所谓觉者亦心也今以觉求心以觉用心纷挐廹切恐其为病不但揠苖而已不若日用之间以敬为主而勿忘焉则自然本心不昧随物感通不待致觉而无不觉矣故孔子只言克己复礼而不言致觉用敬孟子只言操存舍亡而不言觉存昧亡谢先生虽喜以觉言仁然亦曰心有知觉而不言知觉此心也请推此以騐之所论得失自可见矣若以名义言之则仁自是爱之体觉自是知之用界分脉络自不相关但仁统四德故人仁则无不觉耳然谢子之言侯子非之曰谓不仁者无所知觉则可便以心有知觉为仁则不可此言亦有味请试思之克斋记近复改定今别写去后面不欲深诋近世之失波动危廹等语皆已削去但前所论性情脉络功夫次第自亦可见底里不待尽言而后喻也因见南轩试更以此意质之当有以相发明尔
朱熹答游诚之(2)
仁觉之説前书已详报矣此书所喻恻隐似非出于觉者此语甚佳但所谓觉之一字未必不佳者鄙意亦非以觉为不佳但谓功夫用力处在敬而不在觉耳上蔡云敬是常惺惺法此言得之但不免有便以惺惺为仁之意此则未穏当耳所喻从前驰骛之过此非明者不能自知甚善然旣自知之则亦自改之而已它人不得而与也穷理涵养要当并进葢非稍有所知无以致涵养之功非深有所存无以尽义理之奥正当交相为用而各致其功耳
朱熹答游诚之(3)
心体固本静然亦不能不动其用固本善然亦能流而入于不善夫其动而流于不善者固不可谓心体之本然然亦不可不谓之心也但其诱于物而然耳故先圣只説操则存【存则静而其动也无不善矣】舍则亡【于是乎有动而流于不善者】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出者亡也入者存也本无一定之时亦无一定之处特系于人之操舍如何耳】只此一句説得心之体用始终眞妄邪正无所不备又见得此心不操卽舍不出卽入别无闲处可安顿之意若如所论出入有时者为心之正然则孔子所谓出入无时者乃心之病矣不应却以惟心之谓与一句直指而总结之也所答石吕二书写呈但子约书中语尚有病当时不暇子细剖析明者择焉可也
张栻在《答游诚之》书中说:“程子之意,谓礼字上有理有文,理是本,文是末。然本末一贯,通谓之礼也。然有理而后有文,日推此理则甚有事,谓天地间莫不然也。”张栻“理本文末”的说法,亦是站在道重文轻的立场上。但是,与前辈理学家不同的是,文道的具体关系在此有了变化。如果说周敦颐和程颐的说法难免将文道析为二物,那么张栻则主张文道不可分,因为本末不可相离,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其师胡宏的“斯文即斯道”的观点。文道不分的前提是道本文末,是故文必须是道的体现,如果脱离道去单纯地追求文,文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杨平、李萃茂《植根于道:张栻“学者之诗”的内涵》)
张栻在和朱熹会讲时讨论过爲学修养方法,张栻并将讨论后的观点《答游诚之》:“居敬集义,工夫并进,相须而相成也。”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
游九言是“道南首豸山”、“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的后裔,他长期在家乡麻沙镇长坪村讲学授徒,宣传程朱理学。当朱熹遭受朝廷打压,在“庆元党禁”之时,不少学者畏避灾祸,皆改换师门,阿谀权贵,而游九言却敢冒着罢官落职的危险,公然与朝廷对抗,大力颂扬理学,最终被朝廷贬去官职。直到端平年间,理学被平反,游九言被追授直图阁士,其著作的《默斋遗稿二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6.3、到邵武拜游酢外甥黄中为师。
黄中(1095一1180年) 字通老,邵武故县人。尚书右丞黄履从曾孙。自幼聪敏,从母舅游酢学,深受器重。绍兴五年(1135年)中进士第二。初授官时,以不屑攀附秦桧集团,被排斥外任地方官二十余年。桧死,才入朝为校书郎兼国子监司业。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奉命任贺金主生辰使,见金修建汴京,有南侵意图,回朝奏疏高宗,请早作战备。遭求和派汤思退的忌恨,被调任秘书少监。绍兴三十年(1160年),奉命接待来贺天申节的金使,金使借口天热,请求殿外参拜,意图简慢参拜礼仪,黄中坚持不许。自他出使金邦三年中,每议边事都力主备战。当宋廷措置战备时,金兵已突破淮水南下,都中官员携眷外逃,独黄中和陈伯康两家未离,联络同僚推选能将抗金兵御敌,金兵退后,大臣多感有愧。
金新主登位,欲迫宋廷称臣,经黄中力拒而止。高宗、孝宗曾先后向他征询足食、足兵之计,中答以量入为出,把宫内所存财物统归国库核计,以定全部财用虚实。但他所献之策终不被采用。后因与宰相意见不合,于乾道初被迫致仕。乾道六年(1l70年),孝宗重新起用他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对所献的“十要”建议未能被采纳,便力辞退,以龙图阁学士告老回乡。后孝宗常派钦使到邵省问请计,晋升他为端明殿大学士。淳熙七年(1l8O年),八月逝,终年八十五岁,赠太师,谥简肃公。黄中热心汲引后进,名臣王十朋、张震,名将张浚、刘锜,都曾得到他的栽培与提携。
黄中以龙图阁学士告老回到邵武,朱熹对他非常尊崇,专程登门投书执弟子礼,成为黄中的门人,因此也成为了游酢的再传弟子。
[文献资料]:
黄中(1096~1180年)
字通老,邵武人,宋大臣、理学家。少时聪慧端重,曾随母舅游酢学,绍兴五年(1135年)擢进士第二,以龙图阁学士告老回家乡邵武。他热心汲引后进,名臣王十朋、张震,名将张浚、刘锜都曾得到他的栽培和提携。朱熹对黄中非常崇敬,曾到他居所登门拜谒,并上书恳求执弟子礼。卒谥“简肃”。朱熹为其撰写墓志铭。著有《奏议》10卷传世。(来源: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情资料网》[武夷山志]“理学人物”)
6.4、专门为游酢堂妹黄中母亲撰写墓志铭。
大学士黄中的母亲是建阳长坪里游家人,以贤妻良母著称,去世时朱熹才两岁。
朱熹在《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中记载了当时撰写墓志铭的情形,“卒之明年,……大夫公台州(她的次子)状其行而未有所托铭。后四十有六年,端明公乃以命熹,其语具于大夫公之志,此不著,独安状文?其大者书而铭之。”
朱熹一生中曾为十四名女性撰写墓志铭,黄中母亲游氏是第一人。也是朱熹笔墨最多最重的一人。朱熹把游夫人作为慈母的形象大加称颂。朱熹最称赞她妊娠期间的胎教慧举以及教育儿子的方法,并对朱熹后来的幼儿、小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朱熹撰《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说游氏“世为建州建阳县长平里人”,“有宋建安郡夫人游氏右宣义郎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邵武黄公讳崇之妻..。从兄御史先生学于河南程氏行业,淳懿为学者所宗。”
朱熹称赞游夫人教育儿子的好方法。首先,游夫人师从族母阮氏“受班昭《女诫》通其大义,至它组纫笔札之艺,皆不待刻意而能辄过人。”,“日诵《女诫》及它经言,以自箴警”。因此,她具备了正确教导孩子的品德及能力。其次,游夫人知道“胎教”对出生之前的孩子所具有的作用。详细的叙述了游夫人在怀孕时“亦尚信浮屠法,娠子则必端居静室,焚香读儒、佛书,不疾呼,不怒视。曰:此古人胎教之法也,故其子生皆贤才,而夫人所以教之者又甚至。”再次,在孩子才刚开始哑哑学语时,游夫人就教他识字、诵读诗书,再大一些时又为孩子“迎师择友,教诏谆悉”。(《晦庵集》卷九十一《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
朱熹称赞游氏因为丈夫“为人诚恳庄重”而能“以柔顺贤正佐之。”游夫人,早年学习佛法,临死时对悲痛的丈夫说:“生死聚散如夜旦然,何以戚戚为哉?”。《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表明了朱熹对女子信仰宗教的自主性和赞同。
同时从朱熹撰写的墓志中,可以确认游酢是黄崇妻游氏的堂兄,黄中的舅父。也可以说大宋抗金名将、端明殿大学士(二品)黄中是游氏的血脉。
zGlZ!t:
2016年9月1日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
zGlZ!t: zGlZ!t: [ 此帖被福建游良耀在2016-09-30 09: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