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国三大才女
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
民国时期,出生福建的林徽因、冰心、游寿三大才女各领风骚,享有盛誉。林徽因被誉为“民国第一美女”,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冰心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是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游寿被誉为“百年书坛,一代才女”,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林徽因、冰心、游寿三大才女都出生官宦名门、书香之家,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的儒学熏染,成为她们成才的温润土壤。她们的美貌、知性、博学、成就等已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这是福建的骄傲,是中华女性的骄傲!正是:百合倩女林徽因,冰心茉莉花香处;介眉金石呈吉祥,才女幽兰香十足。
一、林徽因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1、家境:
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初为政知县候选,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母游氏,生有子女七人。徽因父林长民(1876年生),字宗孟,为孝恂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习政治法律,1910年毕业,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叔林天民(1887年生),字希实,早年亦留学日本,习电气工程;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后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谋;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林徽因之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
1909年5岁 迁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祖母游氏陪伴度过欢乐的童年,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1911年,祖母游氏因心脏病逝世于杭州。武昌起义后,林长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为福建代表,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与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13日,正式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拥在日的梁启超为领袖,电其归国。10月27日,将“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等团体合并,林长民参与组织民主党。林长民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入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
1913年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何雪媛(1882年—1972年,林长民第二夫人,浙江嘉兴人)带妹妹麟趾(后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厂旧居,徽因留沪。林长民与第三夫人程桂林(上海人)成婚。
1914年,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祖父林孝恂因胆石症病逝。二娘程桂林生妹燕玉。1916年12岁 4月,袁世凯称帝后,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林长民仍留北京。5月,林长民去津,又同二娘程桂林回京。秋,举家由津返京。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二娘程桂林生弟恒。
1917年,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惟徽因留京。后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来水路,诸姑偕诸姊继至。林长民由宁归,独自回京。7月17日,因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林长民被任命为司法总长。8月,举家由津返京。11月15日,“安福系”崛起,林不再受重视,辞司法总长之职。
1918年3月24日,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徽因自信能编字画目录,及父归,阅之以为不适用,颇暗惭。但徽因料理家事,屡得其父褒奖。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成立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国联事务常住欧伦。
1919年林长民任巴黎和会观察员,著书立说,抨击亲日派,反对日本承认德国在华权益。二娘程桂林生弟暄。
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3月,林长民赴瑞开国联会,由法去英,居阿门二十七号。7月,林徽因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1921年8月,徽因随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边避暑。林长民独居伦敦。9月14日,租屋期满,因归期延至10月14日,徽因借住柏烈特家,林长民住他处。10月14日,徽因随父由英赴法,乘“波罗加”船归国。11、12月间,林长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进培华女中读书,林长民暂居上海。
2、生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林孝恂、祖母游氏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林徽因
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他们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
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她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
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翌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资料从网络上整理)
3、成就: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A、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B、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的设计。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C、保护奈良古建。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D、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
4、故事:
怒斥吴晗: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萧乾赞叹: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文学家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有许多感慨,后来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即使多年后,当金岳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林徽因与冰心:冰心与吴文藻,林徽因与梁思成常一起到尤佳湖泛舟。冰心与吴文藻暑期实习临将结束时,还请林徽因、梁思成等清华同学到餐馆吃饭。林徽因倚坐于冰心身旁,听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林徽因和冰心丈夫吴文藻是清华同班同学,同时留学美国。1987年冰心在谈到五四以来中国女作家时用赞美同情的文字写到林徽因:“1925年,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朋友梁思成的未婚妻,也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俏美灵秀的一个。后来我常在《新月》上看到她的诗文,真是文如其人”。
5、作品: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旋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记忆>
断续的曲子,最美或最温柔的 夜,带着一天的星。记忆的梗上,谁不有
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无名的展开 野荷的香馥,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湖上风吹过,头发乱了,或是 水面皱起象鱼鳞的锦。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
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 不着痕迹,谁都 认识那图画,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
1936年2月
6、照片:
二、冰心
冰心,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家境: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一个具有爱国,创新思维的海军军官家庭。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 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大卫·科波菲尔》时,当读到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家出走,去投奔他姨婆的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掰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株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即今北京市第166中学),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2、生平: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1999年2月28日晚九点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9岁。 因一生刚好跨过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生前最喜欢的花是玫瑰。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主张爱的哲学,“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12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3年(民国二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1914年(民国三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1918年(民国七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1919年(民国八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1918年,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18年,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1918年,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1920年(民国九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署名婉莹。1921年(民国十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民国十一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永恒的主题。1923年(民国十二年)在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1926年(民国十五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民国十八年)6月与吴文藻结婚。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黎巴嫩诗人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吴文藻冰心 婚礼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年—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 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
文化大革命后冰心受冲击,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造反派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但她仍坚持创作,在此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作品数量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100岁。在冰心报病危之后,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和作家代表曾亲自到医院看望她。
3、成就:
冰心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她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4、故事:
父女海语:冰心出生后7个月时,就随全家搬迁到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参加过甲午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的父亲,其满腔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漫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其它是北方港岸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情缘天定:1923年8月17日,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从上海启程开往美国西岸西雅图的“约克逊号”邮轮,徐徐驶出了黄浦江。邮轮上的头等舱位都被中国留学生占满了,这其中就有23岁的冰心。1923年8月18日,第一天上邮轮的新鲜劲已经过了,冰心突然想起一件同学吴搂梅所托之事来。“她写信让我在这次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我到船上的第二天,就请我的同学许地山去找吴卓,结果他把吴文藻带来了。问起名字才知道找错了人!那时我们几个燕大的同学正在玩丢沙袋的游戏,就也请他加入。以后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我问他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他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我看过没有?我却都没有看过。一直以来,品貌双全的冰心身边从不缺追求者,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冰心就以“静如止水,穆若秋风”而惹人驻足。两个星期的游轮生活也不例外,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大学,冰心一下子收到很多的来信,信的内容像经过集体商议似的,除了表示好感希望多交往,就是说在船上认识你非常荣幸。但这个时候,惟独有一个人没给她写信,这个人就是吴文藻。他只礼貌性地写了张明信片给冰心,冰心面对着一大堆热情的信件和一张简短的明信片,当即觉得吴文藻这个人真特别。而冰心也是个喜欢反其道而行的人,所以,当时给她写信的人她都用了明信片回复,偏偏只有这个写明信片的人,她写了一封信给他。
情定终生:夏天的绮色佳是一个桃红柳绿的世界,最适合生长蓬蓬勃勃的爱情。这一次,吴文藻和冰心再也不想错过了。在风景如画的刻尤佳湖上,一天,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荡开了双桨,静静地漂在水中,但吴文藻再也无心流连这湖光山色,他欲言又止,反覆数次,最终鼓起勇气,郑重地对冰心说:"我们可不可以最亲密生活在一起。做你的终身伴侣,是我最大的心愿,当然,你不一定立即回答,请你考虑一下"。这就是想象中的求爱吗?冰心只觉得自己的心从未有过的快,脸成了一朵红烧云。但是这个男人真的是好,人品好,才学好,放弃了,还到哪里去托付终生?这样思来想去一整晚,第二天,冰心坦诚跟吴文藻说:"我自己没有意见,但我不能最后决定,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最后定下来"。面对冰心认真谨慎的态度,吴文藻表示理解。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了西式婚礼,主婚人是身着黑色长袍的校长司徒雷登。那一天,柔情荡漾的未名湖畔,新郎吴文藻身着深色西装,戴同色系玳瑁圆眼镜,温文尔雅又不失英挺帅气,被花童和伴娘拥在中间的新娘冰心则是一袭白色的曵地婚纱,头戴花冠,手执娇艳的玫瑰花束,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幸福笑意偎依在吴文藻身边。到场嘉宾无不赞他们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这一年,冰心29岁,吴文藻28岁。
才女相妒: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在老北京,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影响,他们家每逢周末便有一次文化沙龙聚会,被称之为“太太客厅”。“太太客厅”的座上宾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胡适,而林徽因虽为人妻,那样的优雅大方也是让男人们为之心怡的。每逢聚会,几乎都以林徽因为中心,谈论文学上的问题。冰心不去参加这样的聚会,也看不惯林徽因被众人捧的局面,便写了篇《太太客厅》的小说影射林徽因。连金岳霖也说:像是30年代的少奶奶们不知亡国恨。林徽因看了文章,恰巧从山西回来,就把带的一瓶醋送给冰心,让其享用。看起来已是火药味实足了。抗战时期,流亡西南的林徽因与冰心同在昆明居住三年,曾经一度两家相隔十几分钟的路程,也从不交往。在志摩死后,冰心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志摩的女人,无非说的是小曼与徽因。本来志摩的死就让很多人把罪责推在林徽因身上,冰心的这番话更是让两家的后代也心存了芥蒂。后来林徽因的儿子提起冰心时,也是怨气溢于言表,在后来柯灵编选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时,也未能得到林徽因的著作,原因是丛书请了冰心做名誉主编,而林徽因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肯授予版权了。总之,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相处从未友善过。不像苏青和张爱玲,两人文字相当,却相互欣赏。也许是冰心对林徽因得来的才华到底不能欣赏吧。如果不是志摩相帮,林徽因那么容易就混成诗人和小说家吗?而建筑史上的名气,也多少借了些梁思成的光。绯闻甚少的冰心,在文字上,无不是靠自己一点点努力出的。更何况,林又生得美,这一点纵是冰心如何追赶也是无奈的。两个人之所以会较着劲,也是在才情上相差无己吧,正是一个比一个高不出太多,才会处处攀比。(摘自::叶细细《才女也刻薄:冰心为啥嫉妒林徽因》)
鹤年仙逝: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第一告别仪式,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以大海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在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诗词悼文和白色的挽联,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贾庆林、温家宝、乔石等送来了花圈。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何鲁丽、许嘉璐、王兆国、赵朴初、钱伟长、陈俊生、孙孚凌、经叔平、罗豪才、张克辉、王文元、雷洁琼等领导同志前来向冰心老人告别。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和学术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的送别,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飞向美好的天堂。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冰心的遗嘱说:我悄悄地来到这个世上,也愿意悄悄地离去。冰心在悄悄中吟唱,在悄悄中永远。
5、作品: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春水》节选
一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个影儿么?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
“我的朋友!
我从来没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一三七
沉默着罢!
在这无穷的世界上
弱小的我
原只当微笑
不应放言。
《繁星》节选
一三一
大海呵,
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谈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不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地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经典句赏析
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化地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表达了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的精神。让我们为之一振:
【原句】“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品析】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方法,庄重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在常人眼中,死亡或许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原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
【品析】可以说是作者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之大成,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的点题句。不仅提炼出了深刻的哲理,而且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激昂、达观的情调,这种情调在这几句中表现得更明显。
【原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品析】这句话非常的生动形象,说明了人的一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等,只有单一的经历是不行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说人到了老年,即使有无限感慨也应感到幸福和欣慰。
6、照片:
三、游寿
游寿的经历很具传奇色彩,年轻时被誉为闽东四才女之一,在福州女师读书就曾参加学联和反军阀斗争。1925年加入共青团,还先后担任校团支部书记、共青团福州地委妇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在临川与雷洁琼一起组织抗日后援会。论革命资历可真不浅。但是,她最大的成就和贡献还是在于学术、教育和书法领域。游寿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在她朴茂雄浑、刚健清奇的书作之后的是一位学人的风骨和坚守。外人直道她早已“点墨成金”,而她自己只淡淡一句:“我的字,不卖。”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无奇,实则正是当下学人稀缺的一种态度!
游寿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是金石书法大师胡小石的入室弟子,被誉为“百年书坛,一代才女”。
1、家境:
游寿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游寿的高祖游光绎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乃林则徐的老师。嘉庆八年,“以直言闻一时”,上疏痛陈时弊,为清帝所称许,闻者服其梗直。身居谏官,直言向仁宗进谏,先后提出《论用人》、《请查州县亏累之积弊》、《论君德》等奏疏,"以直言闻一时"。嘉庆八年,弹劾权贵,"以言事不当"而去官,时人涕泣惋惜。有诗赞曰:“侍御邦之直,声华海内闻。”游光绎慨然归闽,至老勤学不倦,名其书斋口“炳烛斋”。致力教育,受聘掌教福州鳌峰书院20年,士人慕其风节,竞相从游,以至讲堂不能容纳,培养了许多人才,一代名臣林则徐出其门下。游光绎工诗善书,有诗、文集数十卷。书法秀劲,风骨矫健。诗论颇严谨。其诗寄志士有为之思,识者誉之“磊落有奇气”。其书具刚健畅达之韵,深为刘墉所激赏。游光绎51岁至56岁之间吟咏诗歌192首,集为《炳烛斋诗手稿》。诗集中与之交游赠答唱和者,多为一时名流,若伊秉绶、阮元、林则徐等。《送林少穆庶常入都》:“誉重三才子(少穆与廖生金城、高生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有三才子之目),家传五尚书。为官方少俊,惜别漫踟蹰。骥跃天衢内,梅开驿路初。长途足诗思,唱和得同车(少穆妇亦能诗)。最传清切地,华选谬曾叨。天禄藜光远,长安米价高。昔贤皆自爱,名士岂空豪。我老无遐想,临歧首重搔。”师生情谊之重,惜别瞩望之情,溢于言表。嘉庆十年,受闽督、抚两府之托,编纂《鳌峰书院志》。
光绎之兄光瓚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任台湾府教授;曾祖大琛曾与林则徐同窗,清道光六年进士,知山西。“炳烛斋”藏有其手书《风尘呓语》一册,红直格纸写,共古今体诗一白零一首,多为咏史诗。该诗册原先存于赌棋山庄谢枚如处,枚老存在枕中,后辗转至林则徐后人,又赠给孙丕英老人,孙老转给黄寿祺教授!之六老复交还游家。其时兄弟父子同捷南宫,可谓一门风雅。祖父宝荣精于金石,长于书法,尤擅蝇头小楷。
父游学诚则是清末举人,曾主持福宁近圣书院,。他学识渊博,德闻四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并且思想开明,故游寿未曾缠足、扎耳。游学诚首创全县女子高等小学,亲任校长,身兼多门课程。1902年福宁府创立宁郡中学堂(霞浦一中前身)任监督,主持校务,其实就是霞浦一中第一任校长。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为文教界名儒。
游寿先生的故居在霞浦县城东的万贤后街古善里,门首有游寿先生手书石刻的“炳烛斋旧庐”匾额。 炳烛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筑规模大,雕梁画柱、曲径通幽,如今尚存的戏台告诉人们当年游氏家族的辉煌。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应有的保护,“炳烛斋旧庐”毁坏严重,门口用水泥重修,已失去原貌,只有大门如旧。“炳烛斋旧庐”大门两侧的对联:“四代诗书今贤古善,满门桃李塞北江南”。这是现为福州画院院长、福建省文史馆副馆长,著名书法家郑乃光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炳烛斋”游氏的家世。
2、生平:
游寿(1906~1994),女,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1906年,丙午,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出生在福建省霞浦县万贤街56号。游寿于1920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其诗文颇受老师邓仪中(邓拓之父)赞赏。游寿20岁时已被誉为“闽东四才女”之一,和同是福建籍的冰心、林徽因、庐隐三位遐迩闻名的才女齐名。1924年9月,北伐战争中,当年福州学联主席林铁鸣派人到霞浦游家老宅,让游寿迅速到福州参加革命。游寿被安排在国民党省党部作宣传、妇女和青年工作,参加福州市学联。1925年参加“4.29”学生运动,1925年6月在“五卅”惨案后由林铁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11月,游寿因参加学生运动躲避军阀追捕回到霞浦。正赶上父亲游学诚去世,乡亲们推举被称为“闽东四才女”之一的游寿接替了父亲的职务,留在家乡做了县女子高等小学的校长,开始了游寿先生的教育生涯。这一年,她刚好20岁。
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与同年考入的曾昭燏一起成为胡小石教授的女弟子。1932年毕业后,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教书,并同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谢冰莹,创办了文学月刊《灯塔》,谢冰莹称游寿与方玮德“两人都是诗人”。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入胡小石门下。毕业后在四川女子师范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曾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部从事研究工作,并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1937年至1939年12月,游寿金陵大学研究生毕业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当时,游寿的丈夫陈幻云在江西临川地方法院任首席检察官。游寿随夫宦游,在临川参加了雷洁琼组织的妇女抗战救国运动,雷洁琼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的介眉就是她。
1941年1月至1943年7月,陈幻云调重庆司法院司法行政部任编审,游寿又跟随去了四川,应胡小石先生之邀受聘于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白沙)讲师,教大学一年级国文,著有《金文诗书论证》、《楚汉之际人物成败》、《白沙集》、《闽渝纪行》、《饥妇行》1943年9月至1944年12月,任职于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整理甲骨、钟鼎、碑刻等金石材料,并撰写研究文章。当时共事者多如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向达、夏鼐、曾昭燏等著名学者。1946年8月至1947年12月,任职于南京图书馆。1947年9月至1949年9月,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著有《晋黄滈墓表跋》、《唐人卜葬邙洛风尚》、《梁守谦墓誌与唐代宦官》。《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以墓志资料结合正史,探究唐人卜葬邙洛风气之渊源。《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以墓志与两《唐书》相印证,并补正史之缺。《晋黄淳墓表跋》论晋黄淳墓表相关史事及其书法特点。
1949年9月至1951年8月,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1950年9月至1951年2月在苏州华东军大政治研究院学习,著有《先秦社会发展论纲》、《古文字与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先秦宗教扎文志》、《陶石文献与民俗生活》
1954年9月至1957年10月,任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教授,著有《周诗与诗学》其间1955年在山东看到千佛山造像开始收集北魏文化资料
1957年,游寿支边黑龙江,任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执教同时,游寿先生探究黑龙江古人类活动和鲜卑魏文化,并与苏渊雷、周齐等先生共同创建历史系文物室,以为教学科研之助。
1966年,“文革”开始,游寿先生与历史系七位著名专家被打成“八大怪”,遭批斗、抄家,身心俱遭迫害,个人藏品损失惨重。1970年,到黑龙江五常县农村插队落户。“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游寿先生名列其中。浩劫过去,游寿已年逾古稀,虽饱经沧桑,但壮心不已,常以“霜叶晚来红”自励。结束了在五年的插队生活,在她的侄女游兴东陪伴下踏上了返乡路。
1970年,师到黑龙江五常县农村插队落户,孤身一人,饱受艰辛,仍坚忍豁达。1972年高校恢复上课,师从农村回校执教。偶与友人诗词唱和。“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以不及十人对,东北区师列其中。师金陵同窗沈祖棻寄诗:“闽峤才调早知名,口角锋芒四座惊。牢落孔门狂捐士,一编奇字老边城。”师感而和之:“闻征奇字问子云,江南弹射久纷纷。交亲零落耆宿尽,不知何人作殿军。”
浩劫过去,先师已年逾古稀,虽饱经沧桑,但壮心不已,常以“霜叶晚来红”自励。1978年,倡导成立黑龙江书法篆刻研究会,时居全国前列。后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为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事业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
1981年春节,游寿回到故乡霞浦赤岸村,取得重大考古收获。此前,1976年,《文物》载史树青先生文《日本国收藏的唐代一行等人的画像》言:“(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七月六日自日本肥田国田浦出发,八月十日抵中国福州长溪县赤岸镇海口。”空海和尚即是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福州长溪县赤岸镇海口正是游寿家乡。游寿对此挂怀颇久,回乡后,邀请霞浦当地人士一同实地勘察,发现了唐代石槽和宋代小篆井栏石刻,又找到许多宋瓷影青碎片以及柱础、门楣石雕等文物。这一切都说明,赤岸村在唐宋时期是十分繁荣的。游寿喜不自禁,多次挥写杜诗“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以抒情怀。并推断:“日本国空海和尚随日本遣唐使途中遇难漂着赤岸以南海口登陆是有根据的。”日本有关方面对此欣然认同,多次组织前来膜拜。如今,赤岸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参观。游寿因此被当地人深深敬仰怀念。
1987年3月8日,北京举办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当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设“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选”专栏,刊登游寿与萧娴作品,沈鹏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此后,“南萧北游”之说流行书界。
晚年的游寿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中,书法由早年的“金石气”又增添了浓厚的“书卷气”,渐入化境。她的恩师胡小石偏爱黄山谷的行草,游寿则喜黄山谷外,更喜米芾,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了游寿书法独特的风格,终成胡小石、李瑞清这一脉碑学书派中第三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推崇。
1994年2月16日,游寿先生溘然长逝。2月26日,其遗体告别仪式在哈尔滨向阳山革命公墓举行。时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发来唁函并敬献花圈,政界、学术界、艺术界、教育界有关人士及游寿先生生前好友、弟子等几百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唁电:“游寿女士是杰出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书法教育家、学者,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的病逝,对中国书法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向游寿女士学习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
2000年2月,沈鹏为《游寿书法集》作序
2005年,霞浦县征集评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这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遍及唐、宋、元、清以及近代、当代,时间跨越千年,涉及文艺、教育、医学、宗教等领域。十位中,就有游光绎、游寿两位出自游家。
2006年,农历九月十三是游寿先生百年诞辰日,中国书法家协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联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携手共同举办纪念游寿先生的系列活动。
3、成就:
A、考古:1980年,已是75岁高龄的游寿,通过对历代流传的典籍梳理分析,断定鲜卑民族的发源地就在白山黑水的大兴安岭深处。在她的启发、指导下,当地青年考古学者米文平终于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处嘎仙洞中,找到了湮没1500多年的魏太平真君拓跋焘亲自派人到其祖先所居的“石室”撰刻的“祝文”。——这是新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国内外考古学界为之震动。通过游寿及其他考古人员对“祝文”的破译,终于揭开了鲜卑族起源的隐秘。这一学术成果,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鲜卑民族起源历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B、书法: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于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运用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的神髓,其回腕执笔取法何绍基。擅大篆、隶书、魏碑,取法高古,章法布局多为有纵行而无横行,各行中字数不定,取自商周金文和摩崖造像。
游寿先生书法艺术亦臻炉火纯青之境。熔篆、隶、真、草于一炉,汇数法而归一家,融金石涩笔与天真浪漫的布局为一体。编众工以成己妙。点画于瘦劲生涩之中,偶用丰腴之笔。刚柔相济,燥润间出,瘦处如铁,腴处如玉,大气磅礴,奇趣颇多。结字、章法浑然天成,大巧若拙。格调高古醇厚,风骨凛然,显出儒雅学者风度和浩然磊落之气,耐人寻味,时人誉为“秦风汉骨”。其书法之突出成就,在于推进了自李瑞清、胡小石以来对金石书法表现方法的提炼,即由有意顿挫回归于自然挥写中表现金石神髓。于创作的同时又长于研究,有书论《论汉碑》、《随感录》、《书苑镂锦》等存世。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都是著名的女书法家。
游寿隶书,既有《礼器》之瘦劲挺拔,又具汉简之灵动飞扬,且不乏西汉刻石之古拙豪迈。游寿真书,则以魏碑风貌与钟王神韵相互渗透,含婉媚于遒劲,似静还动,如欹反正;游寿行草作品较少,偶一为之,碑味颇浓,且暗含山谷遗风,耿介拔俗,不同凡响。
199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书法大展,充分展示了这位20世纪杰出女书法家的艺术风采,以独特的艺术风貌立足于当代书坛。
4、故事:
集美夜话:1932年游寿在集美师范学校教书时,曾与谢冰莹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谢冰莹在她的散文《女兵自传》中的一节《海滨故人》中曾谈到游寿当时的情感,并叙述了她与游寿共同创办文学月刊《灯塔》的过程及两个年轻的文化女子思想撞击的火花。
“记得是我在集美讲演的那天晚上,我住在她(游寿)那里,两人谈起人生问题来,她很感慨地说:“‘人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而感情又是最麻烦、最复杂、最苦恼的东西,因此我觉得人生永远是痛苦的。’”
“‘游,你这话,显然是个唯情论者说的,我的看法不同,人固然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不过应该由理智支配感情,克服感情的冲动。假如一个人,他整天为感情所苦,不能投身在社会的洪炉里做点事业出来,渐渐地,这感情便会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减少了生的力量。’”
是谢冰莹没能完全理解游寿,还是感情这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谢冰莹写道:“我和她(游寿)开起辩论会来了。”游寿说“‘我以为最有情的人,也是最无情的人;能够热烈地爱别人的人,也能残酷地克制自己丝毫不爱。我觉得只有自己感受痛苦最多的人,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同情别人的痛苦,而能真正为人类做出一点有利益的事业出来;同时一个富于感情的人,他一定轻视利禄,更不忍做剥削人类、压迫人类的刽子手。’”
经过一阵辩论,两个文学女青年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进步的结论:
“于是我们得了一个结论:凡是世界上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帝国主义者之类,他们一定像动物里面的豺狼虎豹一般没有丝毫人性,更谈不到人类的爱,每个细胞都充满了自私自利,每滴血液都是黑色的。”
“我们的话虽然没有系统,却谈得非常痛快,一直到东方发白,还未曾合眼。奇怪得很,虽然一夜没有睡,我们的精神却丝毫也不感觉疲倦。方来邀我们吃早点,然后再送我上船返厦门。”
李庄公案:抗战期间她曾流寓四川,先后供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留下了一段学术公案。1946年10月4日,游寿负气离开四川南溪县李庄镇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她是史语所在李庄六年中走得最郁闷的一个。熬过八年抗战的漫漫长夜,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的日子里,游寿忍无可忍,分掷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和代理所务的董作宾一纸嗔言:
“平生志在为学,岂较区区作驽马恋栈耶?岂效无赖汉专以告讼为事?!即日离渝归东海”。(1)
一个年已不惑的女人,一个兵荒马乱物价飞涨的年代,丢弃了一份尚可维生的俸禄;一个谙于文史,长于金石的学者,离开了为之服务数年的最高学术单位,且连论文都遭拒印--四年多的光阴,竟没留下一星半点痕迹……
抗战胜利的新曙光降临之际,游戒微抓紧时间整理自己的著作,1946年春节刚过,即致书傅斯年,“《冢墓遗文史事丛考》已于三十四年草讫,呈送岑仲勉陈盘两研究员,指示之点,亦已改定,极想早日付梓,如何呈交,请核示。” (42)岑仲勉陈盘是史语所一组即历史组的研究员,游寿的论文当是他二位指导和审定。完成这部书稿,这或许是游寿李庄四年最感欣慰的一件事。
但随着游寿与史语所关系的僵化,随着她的离职和被解聘,她在李庄史语所完成的这一著作如何处置,也成了问题。本来游寿的论文《冢墓遗文史事丛考》已收入史语所在李庄的文章总汇--上中下三大册《六同别录》。但傅斯年坚决下令将游寿的论文撕去。同事那廉君向傅斯年写信求情:“……《六同别录》已装订成册,如撕去游先生一文,势必重新装订,并改封面,此举是否可免,敬乞告知。”
傅斯年一意孤行,1946年4月11日,史语所致函游戒微,“所著《冢墓遗文史事丛考》一书,本所不能付印,可由执事自行设法出版……”
这件事显出傅斯年心襟狭窄,有违恕道,尤显霸蛮。再说游寿的论文是拿中央研究院的俸禄,在职务期间内完成的,怎能独断专行,任性使气,随意拒印?
在李庄,林徽因曾写下一件憾事:1943年春,在逃难来李庄的研究人员中间包括他们的妻子们在内,染上了一种最终导致争吵、愤怒、谩骂和友谊破裂的煽动性流言蜚语。“……我很怀疑,是不是人们在一个孤岛上靠十分菲薄的供应生活,最终就会以这种小孩子的方式相互打起来。”人在环境面前都是脆弱的。尽管是一群高尚的人。恩格斯曾经评论歌德:“歌德有时候是非常伟大的,有时候是渺小的;他有时候是反抗的、嘲笑的、蔑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候是谨小甚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小市民。”
面对这一切,游寿定然是欲苦无泪。“愤怒出诗人”,她的《伐绿萼梅赋》《山居志序》在这种心情支配下,相继产生。
金陵结社:“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南京,王气不足而文气氤氲。原中央大学校园内有一株“六朝松”,传为一千五百多年前梁武帝手植,历经兵燹,幸存至今。近旁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楼起楼塌,曾建过明朝的国子监,民初的两江师范学堂……三十年代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一群女生曾在“六朝松”下的“梅庵”结社,名为“梅社”,社员有沈祖棻、曾昭燏、游寿、尉素秋、章伯璠、徐品玉、杭淑娟、张丕环、胡元度、龙芷芳等,时人戏称为“金陵十二钗”。她们常在玄武湖、鸡鸣寺、扫叶楼等地雅集唱酬,还时邀授业诸师作文酒之会。曲学大师吴梅(字瞿安)[2]、汪东(字寄庵)[3]等乐而从游,并不时评介弟子佳作。最受赏识者,为点绛唇沈祖棻(字子苾,1909.2.3——1977.6.27)、霜花腴曾昭燏(字子雍,1909.1.29——1964.12.22)、齐天乐游寿(字介眉,1906. 10.30——1994.2.16)。
这三位冰雪聪明的南方女子,祖上曾为清代高官,八闽才女游寿年长三岁,湘乡曾昭燏与姑苏女子沈祖棻同年生日,前后差四天。被誉为金陵三才女。大学毕业后,她们短暂分别,各谋生计。一九三四年十月金陵大学成立国学研究班,她们又邀约同返校园,优游于传统文化的象牙玲珑塔中。或许她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原罪”,或许她们与金陵的感伤记忆与遗民心态一脉相通,在随之而来的改天换地的大时代中,她们比一般的知识女性飞得更高,也经历了更多的风雨。尽管她们选择了学术人生,但政治的权杖并不因此放过她们。几十年后,如同那株“六朝松”的宿命,历尽劫难,终有大成:曾昭燏以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名世,沈祖棻被誉为“当代李清照”,游寿则以书法成为“百年书坛第一女性”。
悲耶,幸耶?一页页发黄变脆的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命和灿烂的文字!今年值曾昭燏、沈祖棻百年冥寿,“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己敬焚。”相信世上定会有无数的仰慕者,朝天遥祭……
“八大怪”之一:“八大怪”可谓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50年代末,哈师大的前身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始建,苏渊雷、游寿、戚佑烈、曹汉奇、周齐、孙昌荫、张聿飞、孙占文等八位学者受聘从全国各地先后来到学院任教。这八位先生中,游寿是女性,张聿飞正巧摔瘸了腿,这让生性幽默的苏渊雷想到何仙姑和铁拐李,笑言这不是八仙吗?于是就有了“八大仙”之称。“文革”开始,历史系成了“封建主义大本营”,“八大仙”首当其冲遭到批判。有人看了大字报说,什么仙,明明是怪!把大字报上的“八大仙”全改成“八大怪”。此后,“八大怪”之名不胫而走,传遍南北,而且越来越带有传奇色彩,以至于外地“大串联”来的人,纷纷要求看看“八大怪”到底是什么样子。
愿当核爆试验体:正当游寿满怀豪情欲在这一领域再展辉煌时,“文革”爆发,游氏作为学院的“八大妖怪”之一被揪出来,登上“斗妖台”,接受造反派的批斗,并与丈夫一起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蒋帮特务”身陷牛棚,经受更酷烈的身心折磨与摧残。再后来,游寿作为典型的“一怪”被下放到荒无人烟、风雪弥漫的边远山区劳动改造。
在酷烈的生存环境与政治压力下,游寿身心受到重创,体重下降到不足35公斤,万念俱灰,自感生不如死,遂产生了速死之念。严酷的政治环境,使寻死者要达到目的也变得不再简单。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因不堪忍受政治迫害而上吊或投湖自尽,其结果不但落了个洗刷不清的“自绝于人民”的罪名,其家人亲属也受到连累,遭到迫害与歧视。为不给家人亲属带来麻烦或罪过,游寿不能像众多落难的知识分子一样上吊、沉湖、喝毒药而死。
在痛苦徘徊中,游寿突闻中国在西部成功引爆了原子弹,茫茫大漠腾起的蘑菇云,给她带来了灵感的火花。游寿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主动给“组织”写信,请求允许把自己送往西部沙漠,作原子弹爆炸试验物应用。谓:“平生所学无以报国,愿以六十余岁羸弱之躯作原子弹爆炸辐射之试验,以明心志。”遗憾的是,原子弹毕竟不是鸡蛋,属于难得的珍稀物品,造出一颗来需要费老鼻子劲,不可能每天都在引爆试验,游寿的心愿未能实现。
总理关怀:1972年,面对“文革”造成的劫难,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忧切的心情问图博口负责人王冶秋:“当今通识金文甲骨文者有几?”王一一列举各家,其中就有正在白山黑水遮掩下的农场“劳改”的游寿。不久,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到北京出席会议,周恩来特地问道:“游寿女士现在何处?懂金文的还有谁?”最后,周恩来深情地对这位书记说:“游寿是学术界的老同志,现在像这样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你们要照顾她一下。”未几,游寿结束了劳改生涯,回到学院继续任教。
经历了百般磨难,侥幸地熬过了“文革”这道“鬼门关”,游寿的心境由悲愤、绝望逐渐平和,直至看破红尘,进入空寂之境。据王立民说:“她常年穿一身青布衣裤,行走匆匆,很少与人讲话,看似乡村老媪一般。”
北疆温情:在“文革”中一个冬日的夜晚,游寿从哈师院历史系“政管室”回到家中,一天的疲惫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感到周身发冷。游寿病了,她发着高烧。
门突然开了,游寿先生日思夜想的老友沈祖棻走了进来,她来探望痛苦中的姊妹,情真真,意切切。游寿向前倾着身子,伸出臂膀欲去拉祖棻的手,祖棻忽闪而不见。游寿急忙起身下床,只见桌上放着祖棻的一首诗。游寿推门出来,在雪夜中追赶着祖棻恍惚的身影。像是有一种力量往回拉着游寿,每当她要接近沈祖棻的身影时,却又被拉了回来。一个瘦小的病着的老人,在无际的雪的旷野中无力地爬赶着。游寿感到疲倦至极,她的身体开始融化在月光下的雪中。一股透体的清冷,使游寿醒来。原来是一场梦。
朦胧中,游寿深深一叹,提笔写道:“又见冰花满窗棂,数尽飞鸿入北溟。唯有故人深入梦,留诗案上意叮咛。”
数月后,沈祖棻手捧带着北疆雪寒的诗作感慨万端,“渐无消息廿年余,绝缴终传一纸书。犹及生前相问讯,翻教老泪湿裙裾。”她不忍放下诗卷,好似想用南国的温润溶化北方的冰冷一样。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诗词成了她们寄宿心灵的天堂,这便有了游寿与沈祖棻晚年的诗词唱和,一位20世纪的书法大师和一位天才的诗人相互的倾诉。
“八闽才调最知名,口角锋芒四座惊。牢落孔门狂狷士,一编奇字老边城。”遥想着北国的姊妹,遥想着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沈祖棻对已苍老的游寿喊出了“八闽才调最知名”的评断。
诗戏王晓湘:有一件被学界广流传的故事,就是游寿诗戏王晓湘。王晓湘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上世纪30年代初在中央大学就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先生满腹经纶,可就是讷于言辞,每当王先生上课,学生们皆叹道:“受不了了!”真让学生苦不堪言。时王晓湘在中大文学院、也称中山院授乐府通论,并讲北齐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游寿也是年轻气稚,又喜戏耍,于是仿敕勒歌体成诗曰“中山院,层楼高。四壁如笼,鸟鹊难逃。心慌慌,意茫茫,抬头又见王晓湘。”众人传抄咏诵,无不捧腹大笑。其实这也是当年游寿生活优越、青春无忌,如后历经沧桑,决不会有此举。但此事毕竟盛传于中大,于是沈祖棻回忆起游寿当年嘲弄王晓湘先生的事儿:“犹忆春风旧讲堂,穹庐雅谑意飞扬。南雍尊宿今何在,弟子天涯鬓亦苍。”不知道当年的先生们都在哪里呀?而你的弟子们已是天涯海角、鬓染秋霜。内中暗含着“淘气”的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歉意。
情戏吴宓:游寿和沈祖棻还一起戏弄了已名扬海内外的教授吴宓先生。吴宓集教育家、诗人、学者于一身,桃李满天下,著名者有钱钟书、季羡林等。而儿女情长,又有了吴宓与自己同学的女友、自己夫人的同学毛彦文的苦恋。为了追求毛彦文,吴宓与夫人陈心一离婚。而吴宓与毛彦文的恋情却是局外人难以说得清的事情。当毛彦文嫁给熊希龄之后,吴宓的忏悔与苦闷不可言状。游寿与沈祖棻假托她人之名给吴宓寄去书信,并附以诗篇,微露怜才之意。吴宓信以为真,喜出望外,去函问汪旭初先生,而汪先生怎知戏耍之事呀。“少年好弄惯操觚,共把风情戏老儒。见说尖酸到文字,独怜结习未能无。”沈祖棻诗中的前两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福师大诚调未成:游寿在接受福建省百花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周朝泉访谈时,说到在“回霞浦之前应福建师大副校长黄寿祺先生邀请,在福师大讲学住了些时日。中文系主任俞元桂教授去年就多方联系,争取调我到福师大工作,但是哈师大不同意。这次俞教授还动员我,让我自己再做做哈师大领导的工作。后来,我想算了,在哈尔滨久了也习惯了,况且哈师大领导同事对我也都蛮好的,不动也罢。古人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言语间显得十分豁达。
5、作品:
6、照片:
2016.2.26.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