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设为法定节假日,是国家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一种保护。清明节有两层意思:节气与节日。清明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属中气,固定在三月。节气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但清明这个节气的出现则要后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我们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树木枯黄的景象消失,气候温暖,草木萌动,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所以,清明是最受欢迎的节气。
*Pmk1h2 清明作为祭祀节日,大概与寒食节的来历有关。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执政前流亡国外十多年,历尽万般辛苦。有一次重耳想吃肉而不可得,随从中有个叫介子推的,偷偷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吃,他吃后才知道这件事,甚为感动。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封赏有功人员,跟随他流亡的人员都封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言禄”,背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想起这位忠心耿耿的从臣,便派人去找他,但他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想逼他出来,叫手下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不见他出来。原来他和母亲紧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为介山,把县名也改为介休县,并在他死的清明前后三天里不烧火,只吃些冷干粮。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Pmk1h2 清明在九江地区民俗文化及目前的做法: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既有鲜花,也有纸制和塑料制品。扫墓主要是对坟墓周边进行杂草清除,并培添新土,然后挂上清明条。预示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重大的关联。所以培添新土,整修坟墓是不可忽视的一项祭奠内容。祭祀按其方式场所不同分为三种1、墓祭:在墓地祭祀,最为普遍。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2、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3、遥祭:现在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当地的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过去由于寒食禁火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压在坟墓边。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都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九江各地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由于盛行年代久远,在各地逐渐变得不一样。
*Pmk1h2 ①在都昌,民间盛行的祭祀节日主要是前三后四,家家户户都流行做米粑,备香仪祭品,去祖坟祭扫,在坟上插纸花、压纸钱,并焚香烧纸、鸣放鞭炮,供奉果品糕点、米粑、饭、菜、酒、肉等祭奠。
*Pmk1h2 ②在彭泽,一些群众在清明前三天就开始做扫墓活动,待墓地周围杂草清除、培土堵洞后就在坟上插纸花、压纸钱,并在祖先坟前焚香烧纸,鸣放鞭炮、献酒食。
*Pmk1h2 ③在湖口和星子,也有聚餐的习惯,但他们常以同姓房族为单位进行,一般女子不得参加,有些时候利用宗族资产积累下来的钱去扫墓,然后聚餐。
*Pmk1h2 ④在修水,俗传在清明的前后三天时间,山神不管事,人们多在这些时间里扫墓祭祖。在墓地清沟培土并祭奠,俗称“挂山”。
*Pmk1h2 ⑤在永修,清明前三天各家带酒携“纸钱”上坟插柳、培土挂纸以示哀悼。
*Pmk1h2 ⑥在市区,清明一般都是在前三后四的时间内做,也有在清明当天做的。如今又增加了拜谒烈士陵墓和开展群众性植树等活动。
*Pmk1h2 清明在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包括妇女在内,都要出门去走走。如今清明出游,踏青远足,上坟扫墓,作为体育活动和纪念先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 此帖被游大亮在2009-03-31 21: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