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绍祖
:我的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我们游氏的先祖,出身贫苦,居住在茅草屋中,后来发奋读书,当了大官,他的子孙后代也有了出身,这时他就把放在门后的讨米时的烂衣服,袋子,打狗棒拿 ..
(2012-11-08 23:53) z#gebr~_\
z#gebr~_\ 这个故事体现了游氏先祖言传身教,这和酢公“只恐儿孙不读书”的重视文教的理念是一样的。
z#gebr~_\ z#gebr~_\ 诗人作诗一般是有感而发,许是游酢在仕途达到巅峰之时,回首自己虽然曾经“宿草庐”,但却凭自身发奋学习而有“五年三第”的成就。所以在看到自己的官帽官服时,不免隐忧子孙能否像他一样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成就。
z#gebr~_\ z#gebr~_\ 若要单就故事与《诲子》诗的区别,应该在于游酢是写诗抒发一些感慨,而这首诗恰恰被后人用以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故事中游氏先祖则是在感慨之时教育子女。
z#gebr~_\ z#gebr~_\ 以上为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