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山区汀州路三段有一座宝藏岩寺,因位处新店溪潭深汇流处石壁潭旁,故有“石壁潭寺”之称,又因其背倚的拳山,岩石垒垒,故名宝藏岩,又作“宝藏寺”、“观音亭”,寺庙入口处新刻有“宝藏岩观音亭”字样,为台北市最早兴建的观音庙,1974年被列为台北市定文物。 u-At k-2M 宝藏岩,“岩”者乃闽南人对寺庙的泛称,台北市有许多以“岩”命名的寺庙,例如芝山岩、仙迹岩、清水岩、西云岩以及古亭的宝藏岩,这与闽中南一带寺庙的叫法基本相似。宝藏岩寺内祀奉观音大士,现存古代观音楹联十三副,正殿内柱楹联为“苦海同提登彼岸;慈航遍渡泽恩波”、“不生不灭拯饥渴,救苦救难发慈悲”。题刻楹柱多为清代泉州、安溪等地移民所献,石柱上题有“道光三年阳月立”字样。宝藏岩大殿门口长廊木结构卷棚顶,梁上雕刻有驻负重物状的双狮木雕,大殿中门的石柱及石窗,均为清代古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璃虎石窗,为清道光初年所雕,雕工精湛,造型古朴,在台湾寺院中是难得一见的古迹。
u-At k-2M 据清代文献《淡水厅志》记载:石壁潭寺,即宝藏寺,在拳山堡。康熙时人郭治亨舍其山园,与康公合建,事在乾隆间,年月失考。后治亨子佛求,舍身为寺僧,父子墓均在寺旁。其女九岁死于地震,鬼辄夜哭,祀之乃止。石壁上有游大川《香田碑记》,门拱狮象,山苍翠可掬,丛树集鸟以千百计,有水通舟楫。
u-At k-2M 宝藏岩始建于何年,尚无确凿证据可考,但大殿上留下的游大川《香田碑记》却记录了宝藏岩修寺的经过,碑文全录如下:
u-At k-2M 尝思现迹西天,普天胥治法雨,化身南海,四海共沐慈云,赫赫濯濯,繄古以来,无处不然矣。惟我淡水石壁潭,建兴宝殿祀观音佛祖由来已久,其间堆石岩岩覆于后,潭水滔滔朝于前,诚据一方之胜境,而为吾里之奇观者也。盖石岩而神斯,聚水而灵长,是以祥光飘渺,慈悲广济,远近士庶往来而祈祷者,不阴为默佑。然之为福,图赖神以庇,而神之灵又因人以昭,故设僧永祀,俾日夜之间,香烟永绕,朝夕之下,灯火长明。平素沐佛祖之鸿恩,欲藉香灯以伸谢恩,爰于乾隆五十六年冬置买水田,座落摆榜南势角庄牛路桥头,田壹坵实小租谷各伍石正,遍年对佃付僧权,明以为佛母香灯之资,不得私自花费,负予一点诚心,兹勒石永垂不朽。庶几端莲花,精灵兴石壁并耀,持摇贝叶,惠泽偕潭水长流矣。是为志。
u-At k-2M 嘉庆三年(1798)阳月谷旦沐恩弟子监生游大川敬立
u-At k-2M 道光贰拾三年(1843)孙生员游观澜充香灯谷三石
u-At k-2M 游大川何方人氏?他的后人游观澜又在哪里?
u-At k-2M 笔者从《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上获悉:游观澜,莆田人也,字叔海,号金石缘主人,清优廪生,伯绚公裔孙,清末民初名士,1913年3月当选为民国福建省议会第一次常年会议员。精书法,工篆刻,行楷沉着雍容,古劲绝俗,诗载台湾《全台诗集》,1896年游观澜为同宗台湾总兵游金辂赠其从祖父游新亭公八十大寿书写寿匾,1901年夏编辑出版有《莆田名家印存》一书,流行于世,备受名家推崇。民国三年(1913年)游观澜执笔书《莆田紫霄圭埔游氏家乘》序言,乃游氏入闽南支始祖游植(其后裔部分迁徙秀屿)的裔孙,而舍田建宝藏岩寺的功德者即《香田碑记》作者游大川(秀屿山美房)正是游观澜的玄祖。
u-At k-2M 从《香田碑记》提到的“乾隆五十六年冬置买水田”充当寺庙的香灯费用一事,可以揣测到宝藏岩应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前,而游大川《香田碑记》作于何年却未做记载,只知道勒碑的年代是在清嘉庆三年(1798),他的后人游观澜“充香灯,谷三石”的时间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前后距离半个多世纪。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断,宝藏岩的建立可能提前在乾隆年间或乾隆之前,此间几经兴废,痛之莫考。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购买水田充作寺庙香灯费一事来看,宝藏岩又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由于资金不甚宽裕,后在有水田充作香灯时,方有能力修建,故在道光三年(1823)有了较大规模的重建,这应该感谢前人游大川慷慨舍田以及后来者郭治亨献地和福建僧人心虔等人的鼎力相助。
u-At k-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