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P&T9
你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家族中人现在哪里?每一个中国人也许都关心这些问题。修编家谱、探寻祖先——“修谱寻祖”行动正在海内外华人中兴起。日前,50多位不同姓氏的民间学者带着各自整理的家谱举行“中华族谱”研讨会,他们呼吁为“中华族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iJ.P&T9
iJ.P&T9
●家谱·现状 iJ.P&T9
iJ.P&T9
民间修谱花费两三亿元 iJ.P&T9
iJ.P&T9
日前,50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姓氏的代表来参加“中华大族谱”协会的研讨会。与其他研讨会不同,几乎每一位参会者都抱着厚厚的几大本书而来,这些都是他们呕心沥血整理的各自姓氏的“家谱”。 iJ.P&T9
iJ.P&T9
长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告诉记者,目前修谱基本上分学院派和民间两个阵营。各大学和研究所里有一批教授和学者,他们从事国家课题的研究。但是有的学者感兴趣的选题也偏向民间性质,也并非国家课题。而民间学者一般都是对自己姓氏的家谱研究比较多,比较深入。一般都是用业余时间或者退休之后研究。 iJ.P&T9
iJ.P&T9
据了解,不同姓氏的家谱正在民间悄悄修编。据中华大族谱协会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民间修谱、续谱的花费约在两三亿以上。一些姓氏家族不惜用10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联系全球宗亲修建该姓氏“统谱”。在各族修订自家家谱之外,中华大族谱协会等民间组织也正在努力,修一部全国的“大族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华家谱总目》正在进行。 iJ.P&T9
iJ.P&T9
●家谱·修编 iJ.P&T9
iJ.P&T9
查阅满汉两种文字修家谱 iJ.P&T9
iJ.P&T9
8年修印10卷家谱 iJ.P&T9
iJ.P&T9
年近60岁的裴新生老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花费20万元,花了3年时间编纂的《中华裴氏宗谱》,这其中记录着他家族的繁衍过程、迁徙经历、家族历代名人、家训等诸多内容。裴先生说,为了编写这部族谱,他先是查阅家传的老祖谱,然后通过打听各种信息,走访全国裴氏聚集地,把家族遗漏的内容一点一滴地补充进去。他抚摸着这部家谱,说,“家谱有传承教化的作用,人活着不能忘祖,这就是咱的根呀。” iJ.P&T9
iJ.P&T9
来自鞍山的唐远德研究家谱已经8年。在这8年里,他花费3万多元到辽宁、吉林等地的图书馆、书店查阅满汉两种文字的文献资料,并到各地找到当地老百姓,寻找唐氏家族的有关信息。然后,回到家里进行分类整理后,进行电脑处理,最终排版印刷出了10卷《唐氏家谱》。唐远德说,寻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如今社会家庭观念越来越淡,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 iJ.P&T9
iJ.P&T9
私密家谱印数有限制 iJ.P&T9
iJ.P&T9
记者查看了参会人员带来的不同家族的家谱,发现如今家谱形式各有不同。记者发现,有的家谱中采用了过去的藤式结构,还有的采用了现在的表格等各种编排方法,关键的人物还附上了彩色照片。编纂家谱的蔡先生告诉记者,“老式的家谱内涵比较少,新式的家谱内涵丰富、信息全面,你看,这里面把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包括了,查起来特别方便。” iJ.P&T9
iJ.P&T9
在过去,妇女是不允许写入家谱的。但如今一些家族新修的家谱中把女性也纳入其中。记者看到,蔡氏家谱中女性和男性一样列入家谱,而其中不乏社会上的精英人士。 iJ.P&T9
iJ.P&T9
据了解,家谱由于家族的特殊私密性,在印制一定量之后就不再重印。 iJ.P&T9
iJ.P&T9
国图每天有人查家谱 iJ.P&T9
iJ.P&T9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每天都有为了修家谱而前来查资料的人。 iJ.P&T9
iJ.P&T9
该中心工作人员郝瑞平称,有的读者远道而来,其中来自河南、江苏、广东的人相对更多些。“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历史上自己家族的记录。”郝瑞平也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在家谱中找到家族历史记录之后的兴奋。他曾经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来图书馆查阅家谱,想找到自己原来的姓。结果,他竟然在爱新觉罗的家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老人特别兴奋,回去把自己的姓重新改回了爱新觉罗。” iJ.P&T9
iJ.P&T9
记者了解到,修家谱与经济有一定关系,但并不一定是有钱人家才修家谱。有不少同姓人凑钱做这件事。经常来查阅家谱的人总是愿意找到历史上显耀的、有影响的人,和自己挂接上。 iJ.P&T9
iJ.P&T9
据郝瑞平称,近5年来,国家图书馆新增了100多种家谱,其中以新修家谱为主。“多数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家谱提供给图书馆收藏。” iJ.P&T9
iJ.P&T9
●家谱·申遗 iJ.P&T9
iJ.P&T9
学者呼吁中华家谱申遗 iJ.P&T9
iJ.P&T9
在轰轰烈烈的民间修谱行动中,日前,50余位民间学者集体呼吁,为中华族谱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iJ.P&T9
iJ.P&T9
中华大族谱协会会长、现居美国的老华侨黄秉聪称,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从夏代到今天,编修族谱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民间修谱工作困难重重,经费不足。按惯例,家(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但自抗日战争以来,有多少家庭能维系这个传统?如此以往族谱文化如何承传?此外,大量宝贵的家(族)谱资料已流落国外。“全球6万套(每套约10册)1949年前的中国家(族)谱中的1万多套收藏在海外。” iJ.P&T9
iJ.P&T9
“为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以立法的形式,对族谱文化加以保护,并尽快把中华族谱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鼓励民间修谱、续谱,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承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华族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黄秉聪说。针对这一呼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称,如果要申遗,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并递交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等。 iJ.P&T9
iJ.P&T9
晨报记者 代小琳/文 殷楠/摄 iJ.P&T9
iJ.P&T9
现代人修谱 是文化寻根 iJ.P&T9
iJ.P&T9
常年从事修谱工作的民间学者柳哲认为,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修家谱由来已久,但多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iJ.P&T9
iJ.P&T9
长期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博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历史上,家家都有谱,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体现。而现代人修家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寻根。这一活动从1978年开始,先是海外很多华侨与故土几十年断了联系,通过家谱来寻亲、认亲。之后发展到更多的大陆人也加入到“文化寻根”活动中,这体现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来寻求中国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