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jo*e,y: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jo*e,y: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jo*e,y: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jo*e,y: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jo*e,y: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jo*e,y: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jo*e,y: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jo*e,y: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jo*e,y: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jo*e,y: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jo*e,y: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jo*e,y: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jo*e,y: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jo*e,y: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jo*e,y: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jo*e,y: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jo*e,y: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jo*e,y: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jo*e,y:
^jo*e,y: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jo*e,y: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jo*e,y: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 ^jo*e,y: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jo*e,y: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吕,清代正二品。 ^jo*e,y: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jo*e,y: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jo*e,y: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jo*e,y: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jo*e,y: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jo*e,y: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jo*e,y: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 ^jo*e,y: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jo*e,y: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jo*e,y:
[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 ^jo*e,y: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吕,“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吕,“三少”是正二品。 ^jo*e,y: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jo*e,y: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jo*e,y: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jo*e,y: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jo*e,y: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 ^jo*e,y: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jo*e,y: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jo*e,y: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jo*e,y: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jo*e,y: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jo*e,y: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jo*e,y: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 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jo*e,y: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jo*e,y: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jo*e,y: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它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 ^jo*e,y: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jo*e,y: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jo*e,y: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jo*e,y: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 ^jo*e,y: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jo*e,y: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jo*e,y: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jo*e,y: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jo*e,y: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jo*e,y: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