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十四节气”
a$K6b5`>Rs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逐渐完善起来的。早在公元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别代,我国就开始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大约在公元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后期,增加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公元二千一百年前的秦代和汉代,才确立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因为黄道(古时“黄”作“光”解,就是太阳在天顶上照射到地球土的一个“光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阳历每个月里头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刚巧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每个季节经过的天数均不相同,春季九十一天,夏季九十四天,秋季九十二天,冬季八十八天。二十四节气精确地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世界上所没有的。我们按照节气来耕耘、播种、收获,就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就可望夺取农业丰收。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
a$K6b5`>Rs 〔 立春〕 太阳过黄经315度的位置是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春回。
a$K6b5`>Rs 〔 雨水〕太阳过黄经330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历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芽的时候,表示气温回暖,天空降水由雪的形式变为雨的形式,雨量开始有所增加。
a$K6b5`>Rs 〔 惊蛰〕 太阳过黄经345度的位置是为惊蛰,大地回暖,春雷初响,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这时节己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令常见的自然现象。
a$K6b5`>Rs 〔 春分〕 太阳过黄经0度的位置是为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名地白昼和黑夜都一样长。过春分后,大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黑夜越短,白昼越来越长。
a$K6b5`>Rs 〔 清明〕太阳过黄经15度的位置是为清明;清明是清新明洁的意思,这时气温转暖,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草木繁茂,天气清彻明郎,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适宜郊游。
a$K6b5`>Rs 〔 谷雨〕 太阳过黄经30度的位置是为谷雨;这时节秧苗初播,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雨生百谷”,雨量充足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的意思。
a$K6b5`>Rs 〔 立夏〕太阳过黄经45度的位置是为 立夏;就是夏季的开始,气温显著上升。“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是多雨的时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a$K6b5`>Rs 〔 小满〕 太阳过黄经60度的位置是为小满;农作物生长丰满旺盛,开始成熟,籽粒逐渐饱满。
a$K6b5`>Rs 〔芒种〕 太阳过黄经75度的位置是为芒种;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大麦、小麦等)已经成熟并开始收获。种是指种子,那就是说旱收作物结束播种。
a$K6b5`>Rs 〔 夏至〕 太阳过黄经90度的位置是为夏至;炎热的夏天的来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最长的白昼,最短的黑夜。过夏至以后,北半球白昼一天天缩短,黑夜一天天加长,但白昼仍比黑夜长。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急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把这种天气称之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K6b5`>Rs 〔 小暑〕太阳过黄经105度的位置是小暑,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暑气上升,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a$K6b5`>Rs 〔 大暑〕 太阳过黄经120度的位置是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小暑之后,就要入伏了,俗说“热在三伙”,表明这时候的天气十分炎热。
a$K6b5`>Rs 〔 立秋〕 太阳过黄经135度的位置是为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炎暑将过,夏去秋来,天高气爽,月明风洁的秋天开始了。
a$K6b5`>Rs 〔 处暑〕 太阳过黄经150度的位置是为处暑;“处”是“止”的意思。处暑就是暑热到此而止,并逐渐消退,表示炎热的夏天结束了。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
a$K6b5`>Rs 〔 白露〕 太阳过黄经165度的位置是为白露;在白露节前后,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天气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清早草木上有了露水,呈现白色,所以叫做“白露”。
a$K6b5`>Rs 〔 秋分〕 太阳过黄经180度的位置是为秋分;这天,太阳光又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白昼和黑夜又一样长。过了秋分,北半球的白昼就一天短似一天,黑夜就一天比一天长。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a$K6b5`>Rs 〔 寒露〕 太阳过黄经195度的位置是为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俗语说“一场秋雨一阵凉,三场白露一场霜”,表示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了。
a$K6b5`>Rs 〔 霜降〕太阳过黄经210度的位置是为霜降;霜是地面的水遇到寒冷的天气凝结成霜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预兆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
a$K6b5`>Rs 〔 立冬〕 太阳过黄经225度的位置是为立冬;是指冬季开始,作物收获后贮藏起来。古谚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a$K6b5`>Rs 〔 小雪〕 太阳过黄经240度的位置是为小雪;气候寒冷到了下雪的季节开始降雪了,但雪量还不很大。
a$K6b5`>Rs 〔 大雪〕 太阳过黄经255度的位置是为大雪;表示雪量逐渐增多,大雪纷飞,地面出现积雪。在冬天下大雪是来岁农作物丰收的预兆,故农谚云:“瑞雪兆丰年”。
a$K6b5`>Rs 〔 冬至〕 太阳过黄经270度的位置是为冬至;表示寒冷冬天到来的意思。这天,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冬至后,太阳照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地面,北半球的白昼又一天天加长,黑夜一天天缩短,但黑夜仍比白昼长。过冬至日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我国习惯以冬至作为数九的开始,以后每天为一阶段为一个“九”,共九个“九”,计八十一天。用来表示这一期间寒讯的消长。
a$K6b5`>Rs 〔 小寒〕太阳过黄经285度的位置是为小寒;表示寒冷的冬天已临,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a$K6b5`>Rs 〔 大寒〕太阳过黄经300度的位置是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谚云:“冷在三九”。又云:“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大寒正在三九、四九这一阶段。
jV(xYA3 jV(xYA3 【附录】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jV(xYA3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jV(xYA3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jV(xYA3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jV(xYA3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jV(xYA3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jV(xYA3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jV(xYA3 jV(xYA3 【附录】四季与八风
jV(xYA3 一年十二月,分为四季,每季均为三个月。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为冬季。我国从古代开始,紧密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不仅概括出一年十二个月有农业二十四节气,而且根据二十四节气,还总结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有“八风”,反映出一年风向的基本规律。俗称的“八风”,即“八方风”,即首先是:东、西、南、北风。除了方向比较正的四风而外,还有偏方向的风,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风。古时,将每季三个月九十天,划分为两个阶段:立春到春分,多为东风。春分到立夏,多为东南风。概括起来,春季三个月时间里,多为东风和东南风。立夏到夏至,多为南风。夏至到立秋,多为西南风。夏季三个月时间里,多为南风和西南风。立秋到秋分,多为西风。秋分到立冬,多为西北风。秋季三个月时间里,多为西风和西北风。立冬到冬至,多为北风。冬至至立春,多为东北风。冬季三个月时间里,多为北风和东北风。
jV(xYA3 jV(xYA3 [ 此帖被游宣虎在2010-04-16 15: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