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53阅读
  • 2回复

[讨论]一段几近失落的潮汕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游学京
 

发帖
10687
金钱
58522
贡献值
2638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09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在线游学京

发帖
10687
金钱
58522
贡献值
2638
交易币
9
好评度
1831
家乡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09
        粤西、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叫“俚人”。从汉朝到唐末,俚人居住在这里长达一千年。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维护国家统一,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时移代转,民族融合,俚人久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拙文试作掇拾散记。 3^\?>C7  
' 3^\?>C7  
一、俚人的族源与住地 3^\?>C7  
俚人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越族的成员,聚居在长江以南,古称“百越”,住在广东、广西的则称南越(又写作南粤)。 3^\?>C7  
对俚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说:“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3^\?>C7  
到了隋、唐时期,俚人活动更加活跃,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越来越多,而且指明了俚人居住的地域范围。吴国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里说:俚人住在“广州之南,苍梧 (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 3^\?>C7  
二、俚人奇杰 3^\?>C7  
/南朝、隋唐时期,俚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佼佼者,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 3^\?>C7  
'冼夫人,高凉人,约生于梁朝天监14年(公元515--516年),卒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享年约86岁。当其时,我国封建社会正从南北朝长期分裂走向隋、唐全国统一。冼夫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为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 3^\?>C7  
冯盎是冼夫人的孙子,勇敢善战,少年时,曾奉祖母之命,率兵击败了制造叛乱的王仲宣,使广州免遭一场破坏。唐朝初年,冯盎据守岭南,拥地数千里,有人劝他自立为南越王,他坚决不肯,主动将所辖22个州归唐,被唐太宗视为安定岭南、巩固国家统一的柱石。 3^\?>C7  
3^\?>C7  
三、俚人艺术 3^\?>C7  
唱歌跳舞是俚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3^\?>C7  
    俚人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粤式铜鼓。《隋书·地理志》记载俚人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俚人铸造的铜鼓,高大稳重,鼓面有太阳纹,边沿有4—6只青蛙,蛙身饰以花纹,显得奇特。铜鼓全,身遍布图案,而以雷云纹为主,既美观,又神秘。这种高大的铜鼓,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山脉周围已经发现几百只,这里正是古代俚人聚居的地区。在粤西和两阳,解放以来也出土了这种铜鼓三十多只,最大的一只,面宽三尺六寸,重350斤,堪称目前所见“粤西铜鼓之王”。 3^\?>C7  
3^\?>C7  
四、俚人社会风俗 3^\?>C7  
俚人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村、垌里面。为避免山岭瘴气和防止潮湿,在山坡南面或垌中高墩处,建筑竹木楼阁式的房子,称为杆栏。俚人的首领称为“渠帅”或“都老”,设有君长,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权,未经盟约,互不统属。 3^\?>C7  
断发、椎髻、跣足和鸡卜,是俚人社会的主要风尚习俗。 3^\?>C7  
断发是把头发剪断,这是与古代中原汉人在礼俗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别。汉人重视头发,不敢剪毁,任其生长,然后束发戴冠,因此看见俚人断发,深感不解,往往当作奇闻。椎髻,是在断发之后梳起的一种发工,即短发在头顶结成椎形。 3^\?>C7  
     跣足,即是赤足,不穿鞋袜。 3^\?>C7  
鸡卜,是俚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举凡战争、狩猎、生产、婚嫁、疾病、建筑等等,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以定行业。俚人的这种鸡卜风俗,在粤西沿习很久,直到宋朝还有。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曾写过“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 3^\?>C7  
五、俚人哪里去了? 3^\?>C7  
唐朝后期,俚人一词已逐渐少见。进入五代十国而至宋朝,对俚人活动的记载就没有了。在粤西大地上居住了一千年的俚人哪里去了? + [% s+ w9 u2 m. K$ u 3^\?>C7  
俚人消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民族融合。在与汉人长期杂处的环境中,俚人逐渐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加之不少俚人同汉人通婚,久而久之,便与汉人无甚差别。大量汉化了的俚人,被列入国家户籍,从而失去了俚人的身份。 人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被封建王朝驱逐离开原地。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雷州俚人首领孟喜等人造反,梁朝派都知司马陈襄来镇压,孟喜等人“率众远飏”。 3^\?>C7  
;          在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下,粤西一带俚人纷纷“远飏”,一部分到了海南岛,同原住在那里的俚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的黎族人。俚字和黎字同音,黎人即是俚人的后裔。另一部分俚人逃往广西,同住在那里的俚人汇合,发展成为今天壮族的一支。   3^\?>C7  
    我认为这里有异议,占大多数广西地区和人口的壮族应该是僚人,他们和广东的广府民系(广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文化学界公认的事实。而俚人只要是在粤西地区和海南岛,以及桂东和越南南部。--------------欧阳子燕 p,u<g JUL  
为理清粤西游氏源流而努力;
欢迎各地宗亲加入游氏廣平堂柒群(粵西)
群号105680760
离线游贵正

发帖
3811
金钱
18185
贡献值
157
交易币
23
好评度
411
家乡
湖南永州江华县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3-10
听老辈讲,我们的祖辈在福建永定时好象是侗族。
总想为游氏大家庭做点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