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48
一个人爬楼梯,分别以六层为目标和以十二层为目标,其疲劳状态出现的早晚是不一样的。卡耐基总结了人们生活的经验,认为:把目标定在十二层,疲劳状态就会晚出现些,当爬到六层时,你的潜意识便会暗示自己:还有一半呢,现在可不能累,于是就鼓起勇气继续上行……在这里,目标高低带来的自我暗示几乎直接决定了你行为动力的大小。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爬楼”,或许你会意识到其中起作用的不只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作用将占极大的比重。再往深说一些,就是一个把期望放在怎样实现自我激励的问题上。提高需要层次和强化优势动机必须有具体方法。清醒地意识到激励因素在自己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自我激励的手段,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卡耐基讲,在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科学中,激励理论受到格外的青睐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需要结构和动机体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环境对人们心态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是一种良性刺激,不论是来自内部或外部,都会对需要结构的调节和需要层次的提高产生良好作用,这便是激励。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的心理常态。当别人向你指出,或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发现,“我”有可能改变现状,有可能干得更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果时,激励便有了立足之地。需要无止境,激励在各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机会便也层出不穷。西方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人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只发挥了很少一部分,而在受到激励的条件下有可能几乎全部发挥出来。这说明大多数人自身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量简直就是一个处于潜伏期的活火山!而诱导其迸发的内因就是激励!现代激励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流派很多。根据管理自己的需要,我们想从青年的切身实践出发重点介绍一下“期望模式论”。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模式论”的要点在于:人们在自觉去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要在自己的心目中对这件事情的结果有某种价值评价,并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进行估计。例如许多战士准备报考军校,上军校在他们心目中代表着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在思想、文化、军事素质上跃升的新层次。同时,如果他已经决定了报考,那么他还要根据对自己实力的估计,对周围环境的分析,考虑一下自己真正考上的可能性,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惦量惦量自己”。就是对目标的价值评价,也是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估价,这两条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为实现此目标将会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一个人行为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目标价值的估计和实现可能的估计,这就是“期望模式论”。从管理自己、自我激励的角度看,佛隆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决定行为动力大小的两个制约因素往往取决于个人主观上的估价,尽管这种估价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确反映客观现实,但它毕竟展示出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自我激励的天地。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外力,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成为自己行为的推动者和主宰者。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估价是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其二,我们曾多少次因为目光短浅、信心不足,而与那通向目标的岔路口失之交臂,“期望模式”带给我们的不应是一种盲目而简单的躁动,为了使自己科学地运用自我激励的方法,首先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培养真知灼见,以及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略。如果你这样做了,即使以后遇到信心不足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从哪里入手可使自己重新振作,从哪里挽住牵引自己前行的某一根内心的纤绳。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被一件小事所鼓舞、所激励的时候极多。在那种时刻,倒也不见得具体想到什么激励理论,而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思想水平、人生目标和当前的迫切需要,把许多外在的因素化为自己的激励因素,这是一场面对自我的无声“较量”。对于一个迫切希望丰富自己以博学多识的青年来说,别的同伴比他知识多,甚至是多看了一本书,都能成为一种极强的激励。比如在部队里,有的战士就会因为投弹训练比同班战友少了五米而加班加点的苦练……还有那许许多多为人们所推崇的逆境成才的青年,他们的成功之路,无不是以“把困难当作挑战”、“把压力视为动力”的自我激励而开始的。自然,生活中也不乏临阵逃脱、畏缩不前的懦夫,在迎接挑战的勇气中也有相当的自尊成份,但总体来说,一个青年是否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否善于从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吸取营养,是否善于不断地从外界自觉组织出对自己的激励,并进而把这种激励转化为上进的行动、基础,还是在于对自己怎样看待、评价,把发展目标定在哪里和形成怎样的自我修养。许多人曾经这样认为,没有高学历的人,成功的希望不是很大。詹妮弗·彻尼从不相信传统的成功之路:获取文凭——谋求好职业。因此,她常常由于不遵循传统之道而受到非议。她说:“我花不起这些时间。”她现在是房地产投资商,每年获资百万。她在纽约州立大学只读了一年就退学了。她认为四年大学好象是中学和进入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一段间歇。她不愿花这么长时间休息,而决心进入商界挣一百万美元。她先进入一家缝纫厂做服装烫皱褶工人,在厂里以惊人的速度取得进步。每当有人离开这个艰苦的岗位时,她便对老板说:“我能把活接过来吗?”后来,她开始从事销售工作,仍是以好学和拼命的精神投入工作,三年内工资由每年八千美元提高到五万美元。此时,她意识到在这里已干得差不多了,于是辞去工厂的工作。她的父母和朋友都劝她回大学读书:“你别发疯了,你再也挣不到那么多钱了。”但彻尼不听劝告,她对从宝石到保险业的销售行情进行了调查,最后加入贝奇房地产公司。头一年对彻尼来说很不顺利,她做的几笔买卖都失败了,几乎没挣到什么钱。她白天东奔西跑,晚上到夜校读房地产经营的课程,第二年夜校的课程上完后,她的生意开始兴隆起来。那年她拿到一百万美元的佣金。但当她刚做完一笔最大的交易后,就被老板解雇了。彻尼认为这是由于老板嫉妒她。彻尼没有被打垮,她痛哭了一场后,接着又参加了夏皮罗房地产公司,仅仅一个星期,该公司买卖的成交额就增加了一倍。彻尼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说明:没有高的学历,人们照样能够获得成功,在这个充满竞争也充满机会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日本独立公司是专为伤残人设计和生产服装而设立的,赢得消费者的好评。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叫木下纪子的妇女,过去她曾管理过两个室内装修公司,并且小有名气。可是,正当她在选定的道路上迅速发展的时候,不幸降临到她的头上,她突然中风,半身瘫痪了,连吃饭穿衣都难以自理。当她从极度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清醒思考的时候,她问自己:这辈子难道就这样了结了吗?不!必须振作起来。穿衣服这件事虽然是个小事,但又是每天都遇到的事情,对一个残废人来说又多么重要啊!难道就不能设计出一种供伤残人容易穿的衣服吗?一个新的念头突然而至,使她顿时兴奋起来。她忘记了自己的痛苦,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左半身瘫痪的人。木下纪子根据自己的设想加之以往管理的经验,办起了世界第一家专门为伤残人设计和生产服装的服装公司——“独立”公司。“独立”这个字眼不仅向人们宣告伤残人的志愿和理想,同时也说出了木下纪子自己的心声:她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生活道路。木下纪子按残废人的特点及心理,设计出适合伤残人穿的服装。独立公司开张后生意日益兴隆,有时一个季度就可销售五万多美元的服装。由于她事业上的成功,在日本这个以竞争著称的国家,竟得到了十家不同行业的支持,木下纪子还准备把她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她的这一计划不仅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帮助,她和一家美国同行组成了一个合资公司。木下纪子为公司的发展呕心沥血,走过了漫长的路。她向一位来访者宣称:为伤残人生产产品固然重要,改变伤残人的形象更重要。尽管我们的身体残废了,但我们的精神并没有残废。我所做的就是想让人们看到我们伤残人不但生活得非常有朝气,而且也同样是生活中的强者。从木下纪子成功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虽然残废了,但只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仍旧可以获得成功。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生于一八七五年,然而他真正确定的生日却是二十岁那一年。因为这一年,他真正发现了自己,作出了新的选择,从专修历史学和法律突然转其锋芒猛攻物理学。不久,他便提出了物质波的大胆假说并加以验证,从而震惊物理学界,荣获诺贝尔奖。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生于一八七九年,但他认为自己的真正的生日却是一八九一年。当时,由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平面几何的断言,使他领悟到自己是“为力求从思想上把握外部世界结构,而到世界上来走一遭的。”这就是他自觉地生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获得新生的开始之日。树立成功心理,有意识地创造自己,不仅会使人在事业上不断进取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能使人在性格上重塑自我,增添人格的魅力去争取并获得友谊与爱情的幸福。在文学名著《简爱》中,财大气粗、性情怪癖的庄园主罗彻斯特怎么会爱上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扬的家庭教师简·爱了呢?因为简爱自信自尊,富有人格的魅力。当罗彻斯特向她吼叫“我有权蔑视你”的时候,历经磨难而又一直处境低微的简爱毅然亮出了自信和自尊的旗帜:“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我们在精神是上平等的!正象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面前一样。”于是,这种自信的气质使她获得了罗彻斯特由衷的敬佩和深挚的爱恋。简·爱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国读者的心灵,正是主人公以自信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可见,自信对他人对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啊。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能在复杂的处境之中和胜负未卜之前,就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状态,就在于他能有意识地追求和表现人格的魅力和人生的价值,并能以认真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去谋取自己的价值与成功。自觉地生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就是你的觉醒和新生!有人说:“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这话是有道理的。假如你现在尝试某种事物,一开始就失败了,那你还能不能自信呢?因此,卡耐基认为我们要牢固树立自信意识和成功心理,仅仅出于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而指望某件事情成功也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基础是认识自我,为自信找到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在以往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新潮流以后,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注意力的焦点已从物理科学、尖端事业、电脑技术等迅速发展的领域转移到生命科学、人生质量等新领域。于是,科学文化越来越趋向对于人的自身如何改善和发展的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在致力于深入认识人类进化规律的同时,又完成了对进化论与遗传学的新的综合研究,并把这种研究扩大到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对人的潜能的认识。到了六十年代,人类的进化已被看作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文化进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古希腊戴尔菲城那座神庙里的“认识自我”这句格言犹如一支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曾说,这句名言“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我们谈论积极心态、自信意识,为什么总要强调人之上升的时代潮流和认识自我的伟大意义呢?因为认识自我,就会认识并开发自身的潜能;而人之上升的趋势,正是提高素质、自我实现的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真正的自知之明,构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头脑,这就是我们赖以自信、敢于自主的基础。从“认识自我”这个命题上讲,一个人明白不明白自己就是一座金矿,知道不知道自身就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这是自信意识和自卑心理的根本区别。无数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学者詹姆斯据其研究成果说:“普通人只发挥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罢了”。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还小得多。”确实如此,名人伟人本来就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与普通人并无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历史记载、信息传播的作用向他们倾斜,才使一般人敬仰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误以为家庭出身、职业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有天壤之别。难道说唯有那些职业如意、地位称心的人才有巨大的潜能,而处境低微的人就是不可雕塑的朽木烂石吗?而生活中的事实绝不是这样。要论职业和地位,英国的戴维成为皇家学院的著名教授和科学家的时候,法拉第不过是个整天以装钉书籍谋生糊口的工人。但后来,法拉弟不仅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而且取得了比戴维更加卓著的科学成就。梭罗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颇有名望,而爱默生当年不过是梭罗雇佣的一个园丁,整天为主人种花养草,打扫庭院。这主仆二人的职业和地位可谓差别极大、不可相比。但若干年后,爱默生在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和名望与梭罗相提并论,甚至还有所超过。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就是因为爱默生内心充满自信,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结果。所以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自信是英雄的本质!”下面这两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发挥自己潜能对创造成功的重要性。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有个叫许一青的青年,他初中毕业就去了新疆,一九八○年顶替母亲回城就业,在菜场当“屠夫”。后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研究,他辞职当了个体户,在农贸市场兜售水发盆菜。他每天清晨去菜场设摊。中午以后回家读书写作。他历时十年撰写了《文学创作心理学初探》,出版后已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和参考书。现在他正在编写小说和儿童文学等作品。张汉琼初中没毕业就回家干活。一九八六年,她听说我国果树教授、柑桔专家章文和物色保姆,立即请求去章家当保姆,做工兼求学。她每天抓紧时间完成日常家务劳动,然后就按章老给她安排的学习进度学习柑桔栽培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她还参加了社会上有关单位举办的函授专科的学习,有疑难之处,再请章老指教。后来,章夫人看她太紧张,干脆自己做饭,保证她每天上课做作业。三年后,张汉琼拿到四张文凭,经县人事局考评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并应聘担任了县果树花卉实验站的副站长。个体户著书、小保姆成才,这足以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而开发的途径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都需要坚强的自信意识和顽强意志作为精神支柱。有人说,我不是不自信,但我下了苦功夫的项目被砍掉了或是遭受了意外的不幸而身体残疾,这怎么能不叫人悲观失望呢?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只要活着就要奋斗”的自信意识,那就没有什么力量能让你悲观失望,人的潜能总是与生命同在,因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心理态度决定的。要论遭受挫折和失败,有谁能和林肯相比?他失业过,他竞选州议员失败,办企业不到一年就倒闭,所欠的债务还了十七年,未婚妻不幸去世又使他一病不起;三年后,他恢复了元气,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又失败了;再一次竞选,他好不容易成功;任期满了,他争取连任,又是失败;为了谋生,他申请担任某部门的官员,但人家认为他不具备担当这个职务的资格和才能,遭受挫折;几年后,他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结果又是失败……总之,在他大半生的重大的奋斗进取中,九次失败,只有两次成功,而第二次成功就是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那屡次失败并不能使他的自信心动摇,而只是起到了开发潜能的作用。美国有个叫金蒙特的姑娘,本是个准备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滑雪运动员。可她在一次训练中意外摔伤,而且伤势惨重,结果双肩以下的身体永久性瘫痪。她失去了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机会,但她没有失去自信心,后来就在教课讲学上获取了金牌。在现实生活中,学历和智商都较高的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大有人在;而学历、智商都很低的人却有不少成为出类拔萃、有所成就的成功者。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影响。后来,他长年给人家整建园圃,修剪花草。二十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职业和地位如何,遭受挫折和失败多少,处境的好坏和身体条件、学历和智商的高低等等都不是决定人获得成功的条件。唯有真正认识自我,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下面谈一谈创造力对成功的影响。关于创造力,我们以往的理解十分偏狭,就是只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的,所谓“天才的创造力”。我们要强调的关于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观念,要承认并重视广泛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不是某些“天才”人物和专业人员的特权与专利,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所以我们指的广泛的创造力,或者叫做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音乐家或发明家,他们的劳动当然是开发了自身的创造性的潜能。而一个没上过学、出身贫寒、没从事过什么专业的纯粹的家庭主妇呢?未必没有创造力。她有可能花很少的钱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料理得相当不错;她可能是个奇妙的厨师,做的饭菜十分美味可口;她可能在处理家务、布置家庭环境方面有许多独到、新颖、精巧之处,这些不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吗?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具有创造性。创造力的潜能几乎人人都有,但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可以是有创造性的,也可能是没有创造性的。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从未写过著作,也从未创造出任何新的理论。但他乐于帮助别人去改善他们的生活。他把每一个患者都看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先入为主的框框,他却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杰出的智慧,他能以灵活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病例上,他都获得了成功。这就证实了他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本来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能,但主要是心态积极、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显露出来,通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他们往往能发现新颖的、未加工的、具体的、有个性的东西,正如有些人习惯于注意一般的、抽象的、已经定型成规的东西一样。前者经常生活在真实自然的世界中,而不象后者总是生活在抽象、概念、期望、信仰和刻板化的世界,而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两个不同世界,把它混淆起来,还以为有的人有创造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没有创造力。创造性的潜能是人人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许多人总是消极适应社会环境,墨守成规,这就不知不觉地抑制、埋没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倾向于求变创新。所以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心态和人格的积极向上,而不是其成就大小。而成就就是积极心态和优良人格开发出来的潜在能力,所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投射在人的整个生活中的。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创造力,那是由于心态消极、人格不良而把自己的潜能给埋没了。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常常为自己的脑子是否够使而感到怀疑。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大脑接受、储存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在这个领域,美国和前苏联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其成果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很有启示。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个细胞组成的,具有极大的贮存量,可以在每秒钟接受十来个信息。一个信息单位叫做比特,大约相当于一个单词。人脑的容量有一百万亿个比特,这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这一百万亿个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内容。何况人类还有潜意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感觉和印象。实际上,普通一个人能够表达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象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则更少,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状态。而且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象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和第四门就会容易许多。前苏联的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说:“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人类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当代科学使我们懂得人的大脑结构和工作情况,大脑所储存的能力使我们目瞪口呆。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迫使自己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四十多种语言,记下大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人的大脑可以看成是电子计算机,因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在它活着的时候,能够吸收、储存和运控大量的信息,但人脑的功能却比现在任何最先进的电脑强大得多。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脑智力研究所的一些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实际上是无限的。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们充分利用大脑如此巨大的潜能呢?关键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给自己编排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程序,也就是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如果我们把大脑的构造比作电子计算机,那么心态和意识就是输入的程序。创造成功的基本前提不但光指其它方面,精神力量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在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和与人交流思想感情方面也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利用。这种潜能可以从人们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新的理解中显示出来。因为人的言谈举止、交际水平和心律、血压、消化器官运动以及脑电波都可以受到精神力量的控制和影响。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身离黄泉路不远,但一旦心态积极和精神振作,决心与病魔斗争,该干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干什么,最后竟能创造了奇迹。正因为这类事例世界各国都有,并有案可查,科学家们正在预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这不是指医学手段的新发展,在人体内更换各种零件,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在精神潜力方面,我们着重讲一讲:“生命在于脑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现代科学研究的新发展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机体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长到十岁以后,每十年大约有百分之十控制高级思维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但这不要紧,如果坚持脑运动和脑营养的适应,则每天又都有新的细胞产生,而且新生的细胞比死亡的细胞还要多。日本科学家曾经对200名20岁到80岁的健康人进行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用脑的人到60岁时,思维能力仍然象30岁那样敏捷,而那些三四十岁不愿动脑的人,脑力便加速退化。美国科学家做了另一项实验,把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3组:自觉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初级结果是: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3年以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还健在;思维迟钝组死亡12.5%;而受人监督组有37.5%的人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勤于思考、追求事业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这一点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如: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萧伯纳享年94岁,晚年仍有剧作问世: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坚持用脑到84岁,发明成果1100多项;法国的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能登台演奏;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岁写作《黑色的火焰》,轰动世界;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一生坎坷,由于勤于用脑活到90岁;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开创者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虚弱,还患肺病,有人断言他活不到20岁,但他一直坚持奋斗,活到85岁,贡献卓著。如今健在的大作家巴金和冰心老人也说明了生命在于脑运动。一个人只有相信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就会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学会不要依靠别人,因为一个总是靠别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自己。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我们靠自己!就象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端着大盘子把幸运和成功送给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道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加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即便你自身条件多么不好,身世多么不幸,但只要你有积极的心理态度,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你就能交上好运获得成功!露皮塔去了一趟两个儿子的学校,情况使她感到阵阵心寒。“你这两个儿子反应太迟钝了。”老师对她说,“我们只好把他们编入与他们能力相仿的阅读小组了。”校长也深有同感,还说:“你在家里只讲西班牙语,把两个儿子弄得糊里糊涂的。他们不知道用英语该怎么说。”露皮塔自己从小就智力很差,先是降级,被列入反应迟钝者之列,后来又不得不眼泪汪汪地退学了。她16岁就出嫁,婚后生了两男一女。如今两个孩子被列为低能者,这使她难以忍受。她决心自己帮助孩子,从自己求学做起!露皮塔去求人帮忙,人家答复她:“你的履历表明你反应迟钝、智力低下,我不能推荐你上学。”她在雨中泪流满面地走回家,哭着对自己说:别泄气!她又去找孩子们的校长商讨办法。校长建议她到两年制的得克萨斯南方学院去试试。南方学院的登记员为她的强烈愿望所感动,答应她先试一年,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就得走。”就这样,她上学了,还兼顾家务,每天两头忙。全家都赞许她新的追求,但又担心要不了多久她就会离开学校重新安心做家庭主妇。到第一学年末,她惊奇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自己应该有一个大学学位。于是,她除了继续在南方学院学习,又进了70英里远的泛美大学学习,每天4点起床,不怕苦累。3年后,她取得了初级学院学位,还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泛美大学的理科学士学位。孩子们发现他们的母亲与众不同。一般美籍墨西哥母亲都不上大学。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又增添了新内容。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发展,两个儿子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地提高,自信心也随着增强。他们转到了正常班级里。1971年,露皮塔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又当了豪斯登大学发起的墨西哥美国文化研究所的理事。新的工作又促使她去攻读行政管理的博士学位,并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大学任教,每周还给基督教女青年夜校上两次课。但她从未忘掉孩子们。她总是挤出时间赶回家来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观看孩子们参加的所有体育比赛。1977年,她取得博士学位,接受了颇具威望的美国教育委员会的会员资格。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该委员会奖的拉丁美洲妇女。1981年,她又被提升为拥有31,000名学生的豪斯登大学的教务长助理。后来,露皮塔为缓和种族关系而积极努力,为成千上万的警察和消防人员讲授西班牙语课和种族关系课,并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赞誉。随后,里根总统任命她到全美司法顾问委员会研究所工作。接着,她又获得了各类荣誉:如豪斯登大学授予她杰出教学奖,一家西班牙语地方报纸设立了以她姓名命名的奖学基金,墨西哥瓜达拉哈拉自治大学授予她杰出教育家奖。这些荣誉对露皮塔来说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她心底里,没有什么比对孩子的爱更深了。她的长子马里欧是内科医生,次子维克多是位律师,女儿玛莎正在攻读法律。马里欧说:“假如说我们有所作为,那是因为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爱抚、自信和支持,使我们能够有所作为。我觉得上帝一直抚摸着我们,而我们的母亲便是上帝的手。”这个真实的故事的确给人许多感慨和沉思,但同时也说明,事情的成功要靠我们自己,不要因为某些自身的弱点而轻易放弃,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再来看一位聋哑人是怎么走向成功的。叶约翰生下来就聋哑。经过艰苦努力,他于1971年从专为听觉不健全的人办的华盛顿盖劳德学院毕业,并得到了数学专业的学士文凭。他求职中四处碰壁,不得已又考入了马里兰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发出几百封求职信,都遭到拒绝。后来他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帮助下,学习了企业管理和会计,并从那里得到了一笔10万美元的低息贷款。就这样,他雇了两名职工、办起了公司。公司专门生产软件、办公室自动化和电信设备及系统工程,并研制出一种计算机,使它能把电话里传来的声音翻译成文字,让聋哑人“听”到。玩具为全体职工开放。公司有部分聋哑人,公司许多人都懂手势语,处理日常事务大都用手势,使聋哑人与正常人的交往不产生隔阂。1987年公司盈利2100万美元,1990年盈利3000万美元。他们这些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1991年,美国国会邀请他去讲述成功的经验。他说他今天取得的成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如果一家世界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雇用一位女盲人来设计飞机发动机,你会认为这简直是荒诞离奇,但这是真实的事情。22岁的英籍华人谢云霞,从儿时起眼睛就几乎完全失明了,可事实上,她竟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她每天坐在计算机终端旁,手握光标定位器,注视着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放大了的文字。她的脸几乎要贴到屏幕上,因为她的视力极其微弱,而且主要集中在右眼上。她身边放着一些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能把发动机在各种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温度、程度和压力等数据放大。而她能准确无误地掌握这一切,她了解技术发展的最近情况,这就是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妨碍这位瘦小、腼腆而又思维敏捷、才华出众的盲姑娘成为工作出色、一丝不苟的优秀工程师。她因其卓越的成绩而荣获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颁发的特别奖。盲姑娘终于成了出色的工程师,聋哑人竟能成为很成功的企业家,而母子两代均属智力很差,都曾被劝退学的人却能改变命运、出类拔萃……这些完全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人人都能走向成功。海伦·凯勤说得好:“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张海迪也鼓舞人们:“只要你抬起头来,新的生活就在前头!”一个人如果要成功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什么呢?若要靠出身富贵、条件优越、智能超常、机遇幸运、环境如意等等所谓有利因素,那是靠不住的,甚至连身强力壮、时间充裕、使人理解和支持这些十分必要的条件也是靠不住的。那么,靠自己究竟靠什么?只能靠重新认识自我,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只能靠认定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认定自己是一个可以挖掘出无价之宝的宝藏。哪么最后你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一位女大学生说出了“不再羡慕别人”的亲身体会,就是饶有情趣的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她说:“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城市里的大学,我浑身上下冒着土气:没有学过英语,不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谁;不会说普通话,不敢在公开场合讲一句话;不懂得烫发能增添女性的妩媚;第一次看到班上的男同学搂着女生跳舞,吓得自己脸红心跳……“丽娜是大城市长大的姑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口发音吐字皆佳的英语。她见多识广,安娜·卡列娜当然不在话下,还知道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用白手绢将柔软的长发往脑后一束,用发钳把刘海卷弯。她只要在公开场合出现,男同学就前呼后拥地争献殷勤。那时候我对自己遗感得要命,对丽娜羡慕得要死。有一次,丽娜不厌其烦地描述她8岁那年如何勇敢地从城西换一趟车走到城东。我忽然想到,我8岁的时候,曾独自翻过几座大山,把我家养的一头老黄牛从深山找回来。从此,我不再羡慕丽娜。上大三时,女生好象什么都羡慕男生。例假来了羡慕男生;见识少了,就骂自己是女人没出息;甚至连男生可以穿短裤、背心、理个短发都羡慕得要死,‘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有一次,一个男生跟我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个晚上,我才知道男生的好成绩也免不了死记硬背,男生的知识面也不一定宽,男人失恋了也会哭,男人也羡慕女人可以穿裙子,打扮得很美……后来,我信心十足地跑到图书馆,学普通话,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到毕业时,丽娜会的我也会了,别人知道的我也知道,我还知道了别人不一定了解的许多东西……总之,我不再羡慕别人了。”一个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那就不会只是羡慕别人,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了。因而我们可以把不再羡慕别人看作是重新认识自我和依靠自己奋斗的一个标志。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经历中,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境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课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成功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人人都可以取得成功!你可能渺小,也可能伟大,这就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你的心理态度如何,取决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奋斗了。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你对自己究竟是怎么看的,是自信,还是自卑。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都是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开发潜能,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写出一篇又一篇揭露社会困苦引起人们注意的各种作品?靠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人类前进的一种动力,也是个人求得发展、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鲁迅也和许多人一样,固然都有他们的启蒙老师,也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真正把他们带入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前沿的老师,毕竟还是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己教给自己的积极的心理态度。事实上,这些伟大人物和许多成功者不是由于他们有超凡的智能才懂得靠自己,而是由于坚持靠自己才发挥了超凡的智能。所以,我们要说靠自己就是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你自己!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最终的成功,这就是成功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失败是到达成功的目标之前必经的环节。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就就,因为一切真正有意义的事业的每一点滴的进展都需要战胜许多困难,解决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间难免迷误、难免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不克服失败就不能到达成功的目的地。二、奋斗是超越失败,将成功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的必要劳动。奋斗就是勤奋劳动。成功只接待勤奋劳动者,而将懒汉、空谈家、只想坐享其成的人拒之门外。要奋斗,就会有失败,要超越失败,还是要靠奋斗。只有坚持不懈地顽强奋斗,才能发现失败的根源和克服失败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把克服和预防失败的方案、措施付诸实施。成功的希望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任何主观愿望都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现实,而要经过奋斗的行动这一必要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奋斗的艰辛劳动而能够得到。成功之花靠奋斗者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浇灌。三、成功是通过奋斗与失败的多次循环而实现的。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直至成功,奋斗与失败的每一次循环,都将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都向成功的目标逼近了一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奋斗与失败的一次循环就实现成功的目标的事是很少的。因为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这种多次反复的过程中,每一次反复都包含着错误和失败。一项事业越艰巨复杂,越工程浩大,越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奋斗与失败的循环次数就越多,有的甚至可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乃全成千上万次循环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懂得成功的一般规律,把握奋斗、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将有助于增强奋斗的自觉性,提高奋斗的成功率。
为什么自信主动才能成功?因为唯有自信主动意识才能使人重视、发挥和强化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但根本和核心并不等于整体结构。自信主动意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那么,成功心理的整体结构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就心理态度本身来讲,基本上有三种要素,即积极的自我意识、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状态。如果要联系支配影响外部表现和交际能力的心理机制,那就还要加上这样四项要素:即有效交流的反馈意识、求美创新的吸引意识、双方皆赢的互利意识、求同存异的容纳意识。在构成成功心理的三种要素之中,心态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与要求,其实质也就是自信主动意识。如何认识评价自己,如何期望要求自己,必然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具体的言谈举止以重要的人生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说,自信主动意识即积极的自我意识是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根本和核心。价值观念是指一个人认为什么是最重要、最喜欢、最需要的。它反映了一个人最主要的欲望、动机、追求的目标,所以它对一个人如何认识、评价、期望和要求自己的自我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又取决于自身的处境和自我意识。所以,价值观念与自我意识是密切相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成为心理态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心理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现代社会里人生的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性的,也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不可能把所有的人生价值观念加以“标准化”,统一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所处境遇和自我意识的变化,其价值观念也不会“从一而终”、一成不变。如有的人认为“发财致富”最重要,你何必一定要他承认“出名成家”的价值最高呢?有的人认为建立和维护美满幸福的小家庭比什么都好,你何必要他非去拚命进取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呢?近年来,人们在讨论“女人该不该回家去”的问题,如果是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而“回家”去,那就是落后和错误的倾向;如果是出于人生的自我选择,那就无所谓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里,主要问题不是“男尊女卑”的问题,而是“夫妻怎样配合”的问题,何必要在“女人该不该回家去”的问题上非要讨论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正确”的结论来呢?应当说,在遵守法纪、诚实劳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之下,任何价值观念、人生选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歧视和否定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的价值,其实质并不是“妇女解放”的新观念,而是社会分工、各种劳动必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旧观念。所以说,价值观念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正确与错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衡量,谁要这样去衡量也是行不通的。卡耐基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不正确,而是不明确;更准确地说,是由于自我意识淡薄而造成价值观念模糊不清。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随大流常常不能作出自己的选择,怎么会有标新立异而又明确的价值观念呢?所以说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往往是由于不够明确,因而更有必要强调“明确”。一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那就不可能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许多军队的转业干部在转业安置的问题上最看重职业的安排是否与军职的级别相当。团职军人张道槐1982年转业后被安排为县农办的第11位副主任。张道槐对人生价值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他不安于这种现状,他步行20多里,回到老家照耀大队去干点实事。领导上又安排他挂名公社第6位副书记。但在张道槐的心目中“官位”的有无和高低并没有多大价值,于是他便在一个“大跃进”年代遗留下来的废猪场养起猪来。他带领了几个人研制“快速养猪法”,试验添加剂配方。他们养了18头猪,两个月里,每头猪每天长二斤。但是好事多磨,不久猪场的所有财产分到各户,被连根拔了,而且人们还纷纷传说“团干部养猪犯了错误”等等。张道槐又从当阳辗转到广州,继续研制“快速养猪法”,曾经亏损20多万元,但他认准了自己的选择有价值,坚持不懈,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成功。他们创造的快速养绪法和饲料添加剂,经有关部门鉴定超过了美国国家委员会所定的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到20多个省市,每年有一亿元以上的产值。他们编写的《快速养猪法》印发了700万册,可见社会效益的巨大。张道槐的成功可以说主要归功于他自信主动,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属于他自己的价值观念,一个团职的转业干部怎么会去走一条创造快速养猪法的路呢?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认为某某事情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自己也应该只能这么想,这么做。所以唯有如此才合乎人情常理、传统习惯。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错误的。这种习以为常的状态必然对自我意识与人生选择产生消极的影响和严重的束缚。但自己又不甘愿安于现状,失去自我,于是心理难以平衡,也就难以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形成整个心理态度的不良循环。所以,明确的价值观念是构成成功心理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良好的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能否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朝气逢勃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能否选择控制自己情感的心理机制。很多旧的观念认为,人的言行大都是靠智商支配,但实际并非如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事实:人的非理性成分很大,人有许多言行是靠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支配。理性与非理性对人的支配是很不平衡的。情感对人的影响之大,决不亚于智力和体力之和。人的情感如同人体的发电机,如果允许不良情绪经常造成“短路”之类的故障,这时有许多能量就要白白浪费掉。如果能以积极的情绪对待一切,那就如同发电机不断产生动力一样,会有大量的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情感的潜在威力足以证明能否选择、控制情感对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许多人把不良情绪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固有成分,如苦闷、忧愁、顾虑、盛怒、烦燥、悲观失望、顾影自怜、怨天尤人等,时间长了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些不良情绪就会象影子跟随着你,压抑你的活力,腐蚀你的灵魂。而你还经常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辩护,使其合理化:事情不顺利,待遇不公平,丢了辛苦挣来的钱,受了不该受的处分诸如此类等等,怎么能不叫人窝火憋气呢?再说谁不如此?然而,消极情绪并不是人的本性,孩子的天性都是天真愉快的,即使受到了不良刺激也只是一时哭闹,很快就会对一切都感兴趣,就会兴高采烈。人长大了,由于生活境遇的复杂,当然会有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容易使人烦恼,但你可以少产生或不产生消极情绪,一旦产生了也可以把它控制住,把它压缩到最低限度,把它转化为积极情绪,只要有积极的心理态度就可以做到。良好的自我状态是构成成功心理的又一个要素,并且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与明确的价值观念紧密相关,相互影响。有人说,一个人最好不要在心绪不佳的时候做出重要的选择和决断。这个忠告是很有道理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状态这三种要素所构成的成功心理可以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交流积极有效、快速优质,可以使一个人的信息积累、知识杂交、潜能开发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几何级的递增,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可以使一个人有一种特殊的灵敏感,做出有利于得到发展获取成功的选择和决断。许多智慧的火花、奇妙的设想和人生的转折都是这样产生的。与此相反,那就不会有什么奇妙新鲜的机遇和创造。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启示,而且可以为他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北京第80中学的宁鸿彬老师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在平常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1983年,他参加中国教师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听日本教育委员会介绍:日本的许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从来不考试。有些人听了不以为然,觉得考不考试的问题与己无关,但宁鸿彬听了却心头一震,他从中得到了教学改革的启示。他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把这种不考试的的精神贯彻进去,注重启发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平时在家里,宁鸿彬经常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吃中药,原先要喝几大碗,既麻烦又难受;后来改为浓缩的药丸,简便多了。这种琐事有谁会注意?但他却由此想到:吃药可以浓缩,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浓缩?于是,他抛弃老一套讲法,每讲一课都要选角度,抓重点,把学生带入积极参与和创造的意境。如讲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他开个头,便让学生说出都有哪些种“有的人”。结果,学生接连说出了8种,比他讲印象更深。宁鸿彬积极的心理态度当然是因为他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即自信主动意识,但也和明确的价值观念与良好的自我状态密切相关,彼此支撑。有一年,美国家具商尼科尔斯的家里突然起火,一切都烧光了,只留下一片残存的焦松木。可这焦松木独特的形状和漂亮的木纹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从中悟出家具的仿纹样式:用碎玻璃片刮去沉灰,用砂纸打光,再涂一层清漆,便显出温暖的光泽和清晰的纹理。仿纹家具从此诞生,尼科尔斯因祸得福,生意十分兴隆。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一次在郊外散步,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爱不释手。他顿时联想到: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给孩子们玩呢?他于是安排研制,果然一炮打响,收益很大,丑陋玩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热潮。美国联合碳化钙总公司在纽约新盖了一座高达52层的总部大楼。老板和有关人士正在考虑如何广为宣传之时,这一天,成千上万的鸽子不知何故飞进了楼里,把正在装修的各个房间弄得一踏糊涂。公司里一部分人正要把鸽子一赶了之,而公关顾问却立刻下令关闭所有的门窗,不让鸽子飞走。然后他指示有关人员与动物保护委员会和新闻机构联系,请专家来指导抓鸽子,请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结果新闻媒界三天三夜连续报道这家公司的新鲜事,公司搞了一次不花钱却又让公众家喻户晓的公关活动,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聪明,灵机一动便生意兴隆,发财致富?因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他们的意识十分积极和敏锐,这就再一次证明了人只有处在自信主动的状态中才是聪明能干,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而且还由于他们都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状态。试想如果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事业最有价值,如果他们当时焦躁不安,心情烦闷,他们还会想出如此好的策略吧?性格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较为稳定的基本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所以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一个人的性格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之下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既然我们承认性格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还怎么能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呢?其实,人的性格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是改起来不容易罢了。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美国的有关专家曾对一对孪生姐妹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观察研究。这对双胞胎的姐妹俩外貌相似,先天遗传素质完全相同,家庭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情况也相同,因为这姐妹俩一直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然而在遗传、教育和环境如此相同的条件下,姐妹俩在性格上却很不相同。姐姐善于说话与交际,自信主动,果断勇敢;而妹妹却相反,缺乏独立自主意识,说话办事总是随同姐姐。有关专家找她们交谈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是表示赞同,不爱说话,或稍作点补充。总之,姐妹俩的性格明显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父母在她俩中认定一个是姐姐,另一个是妹妹。从小到大就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做妹妹的榜样,带头执行长辈委派的任务。这样一来,姐姐从小就形成了独立、自主、善交际、较果敢的性格,而妹妹却养成了追从姐姐的习惯。这说明人的性格是长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造就的,但对成年人来说,实际上是由心理态度所决定的。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心态,那就能够改变自己的性格。这告诉我们:“本性难移”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的行为习惯所铸造的,已经习以为常了,若想在几天里一下子改变当然不大可能。但是,如果你能从改变自我意识做起,并联系价值观念、自我状态,即通过这种要素的调整与改变,改变自己的心理态度,从而又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那么你就能够按照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以积极的自我意识即自信主动意识为核心的三种因素在起作用,说到底还是意识决定选择,心态决定命运。人生在世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为了实践某些祖宗王法、传统教条,也不是为了在世俗观念上循规蹈矩。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更新观念。那么,自觉与不自觉、新与旧怎么区分?所谓观念“新”,所谓“自觉”,主要应当有两条标准:一是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认识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和符合事实,并从客观事实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加强主体意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头脑。成功心理的三种要素,有两种要素也就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明确的价值观念,都意味着凡事要有自己的头脑。另一要素即良好的自我状态,也需要自觉地更新观念,也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头脑。人的观念从根本上讲是随着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但从树立成功心理的意义上讲,这种不断更新不能是听其自然,随大流,跟着走,而要自觉主动地更新观念,并通过观念更新与加强主体意识的相互促进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择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驾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良莠并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中。在一系列思想观念问题上,那种口欲动而嗫蹂,身将行而趔趄的处世方式只能使我们成为被动的任人摆布的怯弱者;只有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比较,我们才会成为自信主动、驾驭生活的成功者。为了构建属于自己的头脑,我们应当坚持两点: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坚持进行“雅努斯思维”,最好是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而且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检验真理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什么是“雅努斯思维”?就是对于直接对立、相互矛盾的思想、事物或现象的同时认识和思考,在比较中加以鉴别,去伪存真,舍非求是,也就是辩证的创造性的思维。原来,“雅努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一尊“两面神”。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看着过去,一副注视未来。于是一提到“雅努斯”,人们立即就想到“对立”。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伟大发现和创造就是“雅努斯”思维的成果,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预防接种的发现。1880年,法国农村鸡瘟流行,死亡率高达90%。巴斯德和他的助手们从病鸡身上取下细菌,经过培养,给试验用的小鸡食用。小鸡吃了很快死去。巴斯德断定:鸡肠是这种细菌繁殖的地方,鸡粪是传染的媒介。但在实验中,却有几只接受过菌液注射的小鸡竟然没死。经查询得知,助手给这几只鸡注射的菌液,不是新配制的,而是放置了好几个星期的,毒性较小。巴斯德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把微毒菌液注射到健康小鸡的体内,不仅不会使小鸡得病死去,反而能获得不怕传染的免疫力。“预防接种”就由此发明,造福于人类。巴斯德这种“既被传统又不被传染”的思路,正是“雅努斯思维”的方式。如今,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心态、更新观念,其关键就在于通过对立比较的“雅努斯思维”来揭示事物的真谛,把握人生的哲理。既不是人云亦云,追赶时髦,也不是脱离实际,唯上唯书;既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东西,也不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回归以往。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个重点上,我们每人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改变自己不良的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剖析自己,对照他人,对问题的错综复杂性进行对立比较的深刻思考,认清那些貌似合理、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怎样沉淀在自己的内心,造成了我们拘谨而懦弱的人格。下面所谈的是自我激励与创富成功之间的秘密。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心理学上激励的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军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创富过程必须是一个自觉激励的过程,否则,即便是有完善的个性,由于缺乏了前进的动力,也很难实现创富的目标。自我激励对创富是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被学术界肯定了的激励理论。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曾说过:“世界上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其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激励水平决定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由于这种主观概率要受每个人的个性、情感、动机的影响。因而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估计也不一样,有人趋于保守,有人趋向冒险。激励自己创富是对自己价值体系和自信心、抱负水平、自我能力评价、对环境把握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人们对某一目标(奖酬)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类奖酬的大小,称为效价。在创富活动中,要求创富者经常用目标来激励自己,不断想象自己成功和成功后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只有具有必胜的信念、强化成功的感受,才有强大的创富动力。说不会成功的人,永远也不能成功。古人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表达的同样是这个意思。在希尔博士的《心理创富法》一书里,首次揭示出六个自我激励的步骤:①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泊岸”。②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的时候,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③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的。④不可单靠记忆,一定要白纸黑字。⑤你要在心里,确定你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散漫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必须确定你要求的财富具体数。⑥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再耽于“空想”。从表面上看这一组合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希尔博士一再叮咛:“对一些没有接受过严格心灵锻炼的人来说,以上六个步骤是‘行不通’的……请你先记住,将这些步骤传下来的人不是没有完善意识和创富勇气的平庸之辈,而是世界上经济和政治领域中颇为成功的一些杰出人物。”希尔博士又说:“要是你知道这六个步骤是经过已故的汤姆士·爱迪生所详细审查过并认可了的,可能你会有更大的信心。爱迪生知道这些步骤不仅是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任何人要达到任何目标的必经之路。”爱迪生曾经写信赞扬希尔博士:“我感谢您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去完成‘自我创富学’……这是一个很健全的哲学……追随您学习的人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经商成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而挖掘潜能必须不断发现真正的自我。一个人一旦如此,便可重振一蹶不振的事业甚至改变其整个生活状况。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象”。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即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讯息;然后感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趾高气扬、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鼓舞讯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对自我意象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负倾向是我们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败的方向盘、指南针,自我意象的形成有以下特点: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始终与自我意象一致。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难扭转这种行为。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是建立在自我形象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对机会或挑战,他就可能畏畏缩缩,这样,即使不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一个平庸之辈。因为,在其自我意象里已经有了失败的自我意象。其实,只要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他们都会发生奇迹性的变化。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感到意义不大,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要想从事于创富活动,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象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创富者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或遮掩起来。创富者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创富者还必须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当这个自我意象完整而稳固的时候,创富者会有“良好”的感觉,并且会感到自信,会自由地作为“我自己”而存在,自发地表现自己并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逃避、否定的对象,个体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机制且无法与人相处。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目标,在本质上都可以从丰富的生活或积极的创富过程中体验到。当我们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饱满的感情时,我们就是在享受丰富的生活。当我们落魄到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自己的天赋本能,使自己蒙受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的程度时,自己就是在扼杀我们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弃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相反,人却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象力,人可以利用想象去设计不同的目标,根据目标去达到成功。只有人才能利用想象力去指导成功机制。历代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头脑冷静的实干家们都这样认为: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要善于利用,可能他们并不一定明白想象力为什么和怎样去创造机制的。拿破仑曾经说过:“想象力统治世界。”格林·克拉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才能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苏格兰杰出的哲学家杜格尔德·斯特华特也说:“想象的才能是人类活动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毁坏了这种才能,人类将停滞在野蛮的状态之中。”亨利·凯瑟尔宣称:“你可以想象你的未来。”越来越多的成功者发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来源于创造性想象和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并将它视作一种成功技能引入事业和生活中。诺伯特·威那尔说过:“科学家动手解决一个确实有答案的难题时,他的整个态度就改变了,他实际上已经找到了一半答案。”因此我们寻求一个新的观念或者解答一个问题时,不妨假定答案已经在某处存在,我们动手去发现它罢了。不管现在你是在哪个行业工作,如果你心里有了一个既定目标,或一个将要实现的愿望,并且你有强烈的创造想象欲望,一开始就从各个角度周密地考虑它——开动创造性机制,那么这个目标一定能够辨认出来,只不过时间有长有短而已。因为在创造想象这一过程中,你的头脑在加速运转,并不断地搜寻瞬间的意念和事实,并加以识别与自己相关的经验联系,结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你的思维得以完善,完成你所需要的成功方程式,或者有效地“解决”问题。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创富的过程没有一个是事先既定好了的,它们都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痕迹。想象是创富根本,创富是想象力充分发挥的“职业”。发展新的自我意象,改变郁郁寡欢的失败型个性不能依靠纯粹或勉强的意志力。必须要有充足理由、足够证据确认旧的自我意象是错误的,因而要发展相应的新的自我意象,不能仅仅凭空想象出一个新的自我意象,除非你觉得它是有事实为依据的。经验表明:一个人改变自我意象时,总觉得由于某种原因“看到”或者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来面貌。正如爱默生所说过的:“人无所谓伟大或者渺小。”科学已经证实了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其他直觉主义者的一贯主张:任何一个人都会由自己主宰“指引着走向成功”,任何一个人都有大于自身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卡耐基认为,如果你正被自我意象指引着走向成功和幸福,那么,你往日那幅不敢奢望幸福和“注定”要失败的自我肖像必然是错误的。如果你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获得成功的话,你必须熟悉下列原则。第一,内在的成功机制必须有一个“目标”。你必须想象到,这个目标“现在已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形式“存在着”,成功机制的工作是把你引向一个已经存在的目标,或“发现”已经存在的事物。第二,自动机制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它永远指向“最终结果”,自目标接近。达到目标的“凭藉方法”或许不明确,但不要因此而丧失信心。自动机制的功能就是在你提出目标后为你提供“凭藉方法”的。而对于最终结果,所凭藉的方法会自负其责。第三,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暂时的失败。所有的成功机制都由否定的反馈去实现目标,或者继续前进,在前进中一旦发生错误,应立即加以纠正。第四,习得各种技巧都要经历考验、都会犯错误,因此要用心修正目标,直到实现“成功的”行为。在此之后,应更多地淡化过去的错误,记取成功的反应,使它能够得以模仿”。这样便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继续取得成功。第五,必须信任自己的“创造机制”。不要过于担心它是否能够启动,或者过份有意识地强迫它而使它受到干扰,你必须放手让它工作。这种信任是必要的,因为创造性机制是在意识水平面以下工作的,你无法“了解”它的工作情况;而且,它的本性是根据目标的需要而自发地工作。因此,你事先得不到它的保证,它只是在你行动的时候、在你行为发布的指令下开动。但你不能等到有了证据才开始行动,只要你像是确有证据一样行动,证据自然就会显露出来。爱默生说过:“付诸行为,你就会得到力量。”查理·罗思在《每年如何推销两万五》一书中讲到底特律的一伙推销员利用一种新方法使推销额增加了百分之百,纽约的另一伙推销员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五十,其他一些推销员使用同样的方法使他们的推销额增加了百分之四百。“使推销员们取得如此成就的魔法究竟是什么?“是所谓的扮演角色。……不过就是想象你处于各种不同的销售情况,然后再找出方法,直至在出现各种实际销售情况时你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为止。“推销员之所以能取得好成就,不过是善于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每次你同顾客谈话时,他说的话、提的问题或反对意见,都是一种特定的情况。如果你总是能估计到他要说什么,能回答他的问题、处理他的反对意见,你就能把货物推销出去……“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晚间一人独处时,也会制造这种情境。他会想象出客户对他最刁难的情况,然后想出相应的对策……“不管是什么情况,你都可以预告有所准备,你想象自己和顾客面对面的站着,他提出反对意见,给你出各种难题,而你却能圆满地加以解决。”自古以来,许多成功者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图象”和“排练实践”来完善自我,获得成功。拿破仑在带兵横扫欧洲之前,曾经在内心想象中“演习”了多年的军事。韦伯和摩尔根也告诉我们,“拿破仑在上学的时候所做的阅读笔记,在付印时竟达满满四百页之多。他把秘书想象成一个司令,画出科西嘉岛的地图,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后,标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种情况。”世界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扮演”旅馆经理的角色。成功后的希尔顿,便将他的连锁店发展到世界各地。难怪人们过去总是把“心理意象”与“魔术”联系起来,“心理意象”在创富学中,确实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创造性机制”只有一种运行方法,它必须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心理学家指出,你必须首先在内心认识一个事物,然后才着手去完成它。当你在内心里“看到”一个事物时,你的内在“创造性机制”就会自动把任务承担起来,其完成这项工作要远远胜过你有意识的努力或者“意志力”。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时,不要过分地用有意识的努力或钢铁般的意志力去施加影响,也不要过分担心、总是疑心自己所作的一切的正确性。应当放松神经,不要用紧张的力量来“干这件事”,而是在心里想着你真正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让”你的创造性成功机制来承担任务。这样,心里想着你要达到的目标,最终将迫使你运用“积极思维”。这种心理冲突的结果是“想要”或者“尝试着”作某一件事时,内心想象的却是其他事情。“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面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象,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佛斯迪克博士说:“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由此可想象对于我们事业的成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卡耐基认为,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能获得成功。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想想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颇有作为的成功者,他们并不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也不是试图回避困难的人。富兰克林、贝多芬、达·芬奇、耶稣基督、爱因斯坦、伽利略、罗素、萧伯纳、丘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大多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在许多方面与普通的人一样平常,唯一区别只不过是他们敢于走他人不敢走的路罢了。另一位文艺复兴式人物施魏策尔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都不会使我感到陌生。”人们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口,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否则,就只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终结。而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抛弃一些会对自己个性构成压抑的观点: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或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显然是荒谬的观点。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快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精神上崩溃。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并获得成就,则你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而强大。另外,常常有一些人持有这样一种心理意识:“这件事非比寻常,我还是躲远些好。”这种心理状态使你不能面对挑战,积极尝试新的经历。你可能认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没有必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寻找理由。当你还是个孩子时,逗蚂蚱玩上一个小时,其理由只不过是你喜欢逗蚂蚱玩。可当你成为大人时,你却不得不为做每件事找一个充分的理由。这种对理由的“热衷”阻碍了个性的成长发展,长期克制和压抑个性,使潜能无法得以发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原因只不过是你愿意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将为你拓展生活的新天地,并将有助于消除你至今为止养成的消极生活方式——惧怕未知。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积极的带有创富意识的暗示会让你较少利用意志力,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牢记五大原则:其一,简洁:你的句子要铿锵有力。例如:“我越来越富有。”其二,积极: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挨穷”,虽未言“穷”,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挨穷”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越来越富有。”其三,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一百万”是太不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五十万元。”其四,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溥生特在他的《富豪的心理》一书中说过:“你永远不会致富,除非你能够在脑海中见到自己富有的模样。”其五,感情:观想自己健康,你要有浑身是劲的感觉;观想自己创富,你要有丰盛人生的感受。希尔博士也指出:“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套句时……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信心和勇气能够使人像“充电”一般,勃发出工作的激情和战胜困难的斗志。有信心和勇气的人,就像喝足了水的秧苗,时时显现出勃勃生机,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气则如秋后霜打了的茄子蔫蔫巴巴,整日萎糜不振毫无生气可言。物质的人是靠饮食和呼吸等等的养份来支撑的;没有这些养份,难以维持生命。精神的人,是靠信心和勇气以及理想、信念等支撑的;没有这些精神养份,人也就不过是一个酒囊饭袋,如同行尸走肉。故此,人的精神支柱是十分重要的。卡耐基认为:信心和勇气能够导致激昂奋发的情绪,也会使整个人像是突然被“充电”一样地带劲,而立即会产生一种解决困难的欲望,并要求自己把事情处理得十全十美。当我们的思想被烦恼困住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懒散,反应迟钝。可是当我们一旦下定决心,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的时候,马上又会变得神采飞扬、头脑清晰了。解决层出不穷的烦恼问题,是一件又辛苦又伤神的事,人们一旦受困其中,钻入牛角尖,思路就会被局限。这时唯有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决心去克服,才能拔云见日,使思虑澄清。工作成就的好坏,主要就是看能否以负责的态度和愉快的心情投入其中;而是否快乐,又要看对工作的意义是否有清晰的意识……曾经见过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牢骚满腹:出租车司机在旁边坐有客人的时候,抱怨车太多(好像他开的是飞机),抱怨人太多(好像他宁愿没人坐他的车);柜台里的服务小姐盯着彩电上的模特儿,恨不得她也扭起来,满不把自己站的地方当柜台。当此之时,买东西的顾客可以一走了之,乘客则要提心吊胆坐下去,边走边祈祷,然后赶快下车。俗语有云:“干一行恨一行”。一般的人似乎都很快就会和自己的工作结仇,走上岗位没有多久,便开始想着“跳槽”,转到另外的岗位上去。这种情形,可以说大家都不陌生,也许早已是司空见惯了。日本这方面的情形似乎与我们不同。这倒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失业率太高,人们不敢有多少企图;而是人们普遍都有些敬业精神,都对自己的工作培养起了兴趣和热情。卡耐基认为,不论办公或经营买卖,有很多态度很重要,其中之一便是以快乐的心情去工作。若对工作感到乏味,无论怎样做也提不起兴趣,是人生中很不幸的事,当然也不会有工作成果可言。因此,即便是再单调的工作,也要愉快地去从事。如果满腔热忱地去工作,想必再难做的工作也会有所改观。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拥有这种心情呢?卡耐基认为,使人才适得其所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甚至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跟别人无关,也没有什么意义,当然无法对工作感到乐趣。所以,自己应建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去执行工作,并互相扶持。卡耐基曾经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卖麻将牌,搞这种经营的人如果狭隘地认为玩麻将不是什么好事情,那么就一定缺乏工作热情,公司也就很难经营下去。如果认为人们白天辛苦工作之后,晚上摸两圈,可以调剂心情,带来喜悦,所以我们应该制作麻将出售。有如此的信念,才能正正当当做这份工作。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欢喜的心情尽全力去工作,这家公司必然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必胜心,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信念,不管遇到了多么严重的挫折,不论碰到了多么巨大的困难,都不会发生动摇。遇到挫折后,必胜心的恢复和保持,来源于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失败是对自我的否定,必胜心则是对自我进行否定之否定之后才得以恢复和保持的,它是在经历失败的打击后,增强了挫折容忍力的基础上对自信的恢复。也只有完成对自我的辩证否定,才能恢复自信,并在更高水平上回归自我,才能恢复和保持必胜心。人们在确立某项活动的目标,开始从事该活动时,除了受某种外在的强制或特殊的需要外,通常都是充满自信,至少是有点儿自信的,否则就不会自觉、主动地开始该活动。但是活动开始后,失败将会对原有的自信予以破坏甚至严重摧毁,使人部分地甚至完全地失去自信。人如果停留于这一否定阶段,也就会躺倒不干,失败也就变成了这种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句号。恢复自信,坚信自己能战胜失败而获得成功,这需要作出艰辛的努力,要对自我进行辩证的否定。对自我的辩证否定,不是对自我过去的一切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在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的基础上肯定过去的自我的成绩、正确、优点,否定过去的自我的过失、错误、缺点;既热爱自我,又不迷恋于自我;既相信自我,又不固执己见;既解剖、批判自我,又不丧失自我,不自渐形秽、妄自菲薄;既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调整,这是每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
人在短短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当遇到问题时,你首先要再三地思索;思而不明,便去请教别人,再三思考,直到明了。多思索,多请教,人生哪还有什么迷惑不解的事情。在长远的人生旅途上,总会遭遇到各种问题,卡耐基也是如此。从他懂事到功成名就,这些年的经历很少是顺利的,遭遇过许多困难。可是当他晚年回首时,却觉得当时并不迷惑,而且还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很不错。一个人做事,总会遇到迷惑而不知该怎么办;因为人的智慧才能很有限。但在紧要关头,往往会有一股坚毅不屈的精神,觉得事到如今不进则退,只好向前冲刺。如果还是不成,也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了。所以卡耐基认为,经营事业,一定要有始有终,以刚毅的精神推行既定计划,不可轻言放弃。结果视为困难的问题,也会雨过天晴,顺利解决,达成目的。卡耐基觉得自己走过的大半生,迷惑的事情比较少。原因何在?就在于他拟定计划之前,总是一再地考虑它是不是适合自己的经营。肯定以后,就马上执行;如有不明白,就请教别人。被请教的第三者站在没有损益的公正立场,往往能客观的替他分析和研制;而他觉得很有道理的,就会马上采用实施。如果第三者的意见并不贴切的话,就再请教其他人士。如果请教之后,都得到同样的意见时,那就没错了,就决定做下去了。一个人的才智毕竟是有限的,凭自己一个人,再怎么苦思烦恼,不明白的地方,还是不明白。不过自己能解决的事,要尽可能自己思索解决;想不通的地方,才去请教别人。由此来看能拥有很多可以依赖、请教的前辈,实在是很幸运的。但如果自己有私心,对别人的良言相劝就会听不进去。所谓“忠言逆耳”,就是此意。因此卡耐基劝告青年人,当然要有梦想和希望;但对“欲望”,应该抑制到某一种程度;这样,前途才会平坦、开朗。承认错误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愿意承认错误的人究竟很少。因此,心理学家高伯特说,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话虽然说来不胜幽默,但到底是事实。由此,也等于证明,你要别人认错,是一件蠢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即便是认错了,但是内心仍旧是不服,对你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既然认错的人如此之少,而争辩的目的也不外是想显出别人的错的,所以争辩就很不必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原来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的,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你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你嘴里没有承认错误。有一位英国某大公司的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但是他的应付方法,却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明白,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笑着回答说:“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复。”有一位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对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于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是好得多了。自然,那些专门要别人“怎么怎么”的人会提出抗议说:“我不是有意向别人唠叨,而是对方实在是个蠢材,如我不清楚讲明要怎么怎么,对方就不能领悟。”提出这种抗议的人,应该自己有所了解,你之所以觉得对方是个蠢材,是由于经常低估对方的理解力,还是由于你的自我观念太强,一切都喜欢自己拿主意。请注意,这两项是你做人的弱点,而不是长处,所以必须马上改正过来。有四五位朋友组合而成的“小圈子”,一有空暇,他们就在一起玩。不久以后,其中一位很少参加了,原来大家都没有再约他,究其原因,就是大家都嫌他太喜欢拿主意,太喜欢要别人“怎么怎么”。表面看来,在一个游乐的场合,谁要拿主意都无所谓,但日子久了,彼此内心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阴影,觉得和这样一个人在一起玩,毫无乐趣可谈,所以索性不再约他。世界上很多杰出而又伟大的人物,都不是要人“怎么怎么”的。他们的本事,多半出于“使别人自愿听从他”。人类从个性方面分析,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计算型”、“感情型”、“理智型”,但阿理斯的一本著作则认为,“人全是感情动物”。照他的见解,人类一般是带着感情的成分去做事的,问题只在于他的感情成分多少而已。感情是人类的优点,也是弱点,利用这种优点也是弱点去进行应酬,可以说事半功倍,因为通常一件事情大多数人都用三分理智七分感情去判定的。但有些专家说,当你主动地为了某一件事去进行应酬时,你自己如果充满感情用事,就会失去应酬的正确性,并且不能控制应酬场面了。阿里斯德里斯主张,主动地进行应酬时,应该用七分理智,三分感情,这样多半是属于成功的。某银行的推销员,成绩超过其他老资格的同事,大家都感觉奇怪,后来研究结果,知道他专向原已认识的朋友入手,这样他可以利用三分朋友的感情去衬托那本来是百分之百的理智性应酬,因为一买一卖本来谈不到什么感情的,好就买,不好就不买,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应酬不是讨论,所以有些推销员硬要纠正顾客的见解,那是不必要的。许多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语言的杂音。虽然一些人谈话风度很好,但是在他语言之间,却有许多无意义的杂音。这样的举止极易引起我们的反感,对彼此之间的沟通不能产生任何效果。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通畅,轻轻地嗽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嗯”,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光彩。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你听清楚了吗”;有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你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在“好”这个概述下,有“精彩”、“优美”“出色”、“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好人”、“这个不很好”、“这篇文章写得太好”等等。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每两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使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满头满身都戴着珠宝,不但掩没了她原来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二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夸张的词具有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用得太多太滥,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采的;你所认识的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都用“最”、“极”、“非常”、“无限”等词,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下面所谈的是各种类型的反问技巧,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往往使经营者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机智型反问。肖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肖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肖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幽默型反问。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撒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讽刺性反问。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能看见干活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对手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肯定型反问。贞观十五年,唐王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魏征回答说:“非常难。”李世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疑问型反问。一九八七年《工人日报》以《这是一个什么会》标题,披露了在宁波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的内容。从日程上看,为期五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正事,其余都是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多少次的怪事呢?”抒情型反问。这是揉进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形式。《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宝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这段对话中的反问和动作描写,抒情性质极为浓厚。悬念型反问。这种反问,是为了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例如,张三问李四:“王五最近好吗?”李四说:“你问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张三急切地问:“出了什么事?”引语型反问。例如,一个新战士入伍后,练了一个月的射击,仍然技术水平打不中十环,他问班长:“我为什么打不中靶心?”班长说:“你知道一句俗语吗?‘要想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战士立刻明白了。层递型反问。如《追求》杂志的内容介绍:“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在何处?真善美在哪里?怎么追求到?追求杂志将为您导航。”在经营活动中,得体的问话不仅仅要靠聪明的头脑,而且还需要高明的口才。据传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斥。其后又有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可见,问话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可以占有优势。在会议上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问话比较客气,但效果不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着呢?就算是高见,谁又好意思先开口呢?其实,不妨问:“各位有什么想法呢?”一对挚友,可以互相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然而,小伙子决不可向初见面的女友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不分听者的身份受到的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提问是否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经营者在谈判中,要巧妙地用问话来“抓”住对方,使生意做成功。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提问形式有多种:限制型提问。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意接受的回答。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在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作鸡蛋的生意。选择型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鲫鱼还是带鱼?”婉转型提问。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并不知道姑娘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协商型提问。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提问要讲究方式,以提高提问水平。下面所讲的就是在交际场合进行提问的艺术卡耐基认为,经营者在交流中,一定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它是经营成功的关键。。提问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广泛性。由于对方可以任意提出问题,特别是记者兴趣更广泛,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隐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话题。随机性。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很难对自己的发言作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作出回答。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卡耐基认为在经营中,如何答问是一门学问。要注意听清楚所问的问题,准确理解题义。如果你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经营中答问的技巧很多,下面举几例:无效回答。即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喂,今晚你要到哪儿去,有什么秘事呀?”“没什么事。”(知趣者听到后即会打住)“喂,听说小张又换了对象?”“不清楚。”(好事者无可奈何)“无效回答”并非真正全无效果,它可分为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所谓有效性无效回答,即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如在一次足球比赛中,马拉多纳无意识地手、头并用,球进。裁判判此球有效。赛后,有人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马拉多纳说:“手球的一半是迪戈的,头球的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表面看来,马拉多纳的回答没有明确答案,其实一细想就可以发现,马拉多纳事实上很含蓄地承认了那一球带有手球的成分。——卡耐基认为,在经营中,有时就应这样含蓄地回答。所谓纯无效回答,即答话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到得答案,只有到别处寻觅。一次,有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陈毅答:“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经营者有时就得避其锋芒,巧妙答之。答非所问。对有些问题,要直避其锋,以求回答得婉转和得体。比如一位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怎么样?”教师回答:“要是能抓紧点,他成绩不会差。”显而易见,这个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这位老师没有真话实说,而是委婉地用对学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长丢面子,也避免有的家长迁怒于孩子。再看下面的对话:“上次借你钱我还了没有?”“没关系。”这种回答非常巧妙,既包含没还这个字的含义,又不让对方难堪,不绝情,不小气,很是得体。避而不答。这种方式是对付那些冒昧的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有时,某些问题自己不宜回答,但对方把问题推到面前,保持沉默显得被动,就可以避而不答。“听说你准备和她结婚,有这回事吗?”“你去问‘将来’吧。”“有人说你讲过我的坏话,是吗?”“谁说的,你去问谁吧。”“这个问题你要向我解释清楚。”“当然要解释,但不是现在。”以退为进。有些提问者或说话者语气咄咄逼人,对此,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话承认下来,然后适当回敬对方。请看下面几段对话:“你讲什么?连你自己也不懂!”“不错,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样。”“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说得在理,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一定。”“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结婚呀?”“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围魏救赵。这种做法不是“头痛医头”,而是绕过提问,以奇兵突袭,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解围。在一次对台湾问题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读者故意发难:“请问,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我外交官员冷静作答:“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是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这个妙答把一个带刺的球抛给对方,令其自顾不暇。系铃自解。有些难题不必回答,原球抛回,让系铃人自己去解铃。一次,某国领导人在我国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您在给您的同胞的信中说您的国家已经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您说这个外国是谁?”某国领导人答道:“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但即使我不讲,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问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间接回答。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刁难的目的。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三十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丘吉尔曾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抵抗德国,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为阎王讲话的。”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幽默储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品味。答话要答得好,答得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应答者本身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如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修养、对事情的反应能力等等。所以,一个经营者,要具有自身的多种基本素质。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使自己成为博而多闻,出口成章,文思泉涌的人,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场合,对各种问题对答如流。卡耐基在经营中,还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当你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将脸扭向一边,一副漫不经心、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看这个样子,他似乎不愿同我谈话,算了,别浪费时间!”有时即便对方也不时地附和说一二句“是吗”?“原来如此”一类的话,但他那举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别谈了,他根本没听进去。”于是,一场谈话只能半途而废。相反,如果你的听众是一个聚精会神、侧耳聆听的人,你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噢!瞧他那副认真听的样子,似乎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哩,我还可以多说些。”如果对方边听边点头,并且不断附之以“嗯”、“嗯”之声,那么你的谈兴一定会受到十分大的刺激,你会产生对自己更大的信心,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会变得清晰。显然,善于倾听无形中起到了褒奖对方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你若能耐心地听说者倾诉,这就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你是一个值得我结交的人”。无形中,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于是,说者对听者就会产生一个感情上的飞跃,“他能理解我”,“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彼此心灵间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听者呢?首先,要认真听。仔细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热情友好地对待对方和及时肯定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重要内容。有位顾客买了一件西服,因为掉颜色回去要求退货,和售货员争执了起来。商店经理闻声赶来,三言两语就使气得发疯的顾客恢复了平静。经理的方法是:静静地听顾客说话;等顾客说完,让售货员说话;经理承认不知道西服掉颜色,并征求顾客意见:“现在怎么处理,本店完全听从您的意见。”顾客说:“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掉颜色呢?”经理说:“能否请您试穿一个星期再作决定?您那时候还不满意,请您退货。”结果,顾客穿了一个星期,西服果然不掉颜色了。做一个好听者不仅要认真听对方的话,还要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人说话要注意礼貌。要专心致志地听,眼光要和讲话者交流,适当以表情姿态呼应对方的讲话。眼光切勿飘忽不定,不要做其他事情和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谈话或接过话头代下结论,要是没听清时才能打断对方,有礼貌地提出询问。要想学会听,还得学习一些听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听力训练。
怎样才能使商场避免树立仇敌,以免在以后的交往中遭到报复,这是我们所遇到的一个问题。卡耐基认为首先要谦虚和自信。“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对工作的自信固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谦虚的态度上。在执行自己的任务时,一定要有信心,但惟有建立在谦虚上的信心,才能变成卓越的信念,把你导向成功。做事失败者,大多是不够谦虚,而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固执己见、不谦让的境地。这种情形,愈是居于高位的人,愈是要小心。一般从业员有前辈或上司的领导指正,故较有机会改正。但身为主管,恐怕很难有人会纠正你,这时你只有自我指导,经常自问是否保持谦虚的胸怀?这么一来,你就会了解,并非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就比别人有更多的能力。当你觉得自己的部属差,你就是没有那一份谦虚的胸襟。当然也有比自己能力差的部属,但只要你用谦虚的眼光去看他,你就会慢慢发掘到他的长处。这样,一旦部属有什么适当的提案,你也能立即接受,迅速做决定。所以做起事来,也能如同流水般顺畅,否则,如果每一样事情都要向部属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就必定延误裁决的时机。对工作的自信固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谦虚的态度上。同样听人家说话,可能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说的真不错,有道理。”另一种是:“废话连篇,不知在扯什么。”当然,因谈话的内容不一样,反应也不尽相同;可是我认为还是前者比较好。你把它当做“废话”,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只能到此为止。可是认为“有道理”,就会将对方说的,引用在自己的人生或工作上;有时候会触动灵感而获得新的念头。无论如何总是会对自己有帮助的。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人生或事业成功的关键,往往就在这里。卡耐基认为,经营公司也是一样,看了人家的公司,能觉得“经营得不错”的人,就会吸取对方的经营方法,用来发展自己的公司。也可能诚恳地去请教:“贵公司的经营很成功,有什么秘诀?能告诉我吗?”对这种虚心求教的人,除非特别机密,对方都会坦白回答你的。卡耐基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虚心”很重要。当然不能迷失自己,让人牵着鼻子走。要一方面坚持“主体性”、“自主性”,一方面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才能走向成功的路。卡耐基刚开始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不懂。开发了一件新产品,往往不知道该定价多少?那时他的办法是跑到零售商那里去请教。因为他认为如何定恰当的价钱,去问常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商最清楚。到零售商那里,出示新产品,问他们:“像这样的东西可以卖多少钱?他们都会坦诚地告诉你行情是多少,照他们的话去做就没错。不必付学费,也不要伤脑筋,没有比这个更划算的了。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这么简单,这是基本的原则。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比一个人独自暗中摸索要好得多。但愿我们都能培养这种“虚心”。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离“成功就不远了。经营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并以正义为前提,如此不仅能尽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能使员工心悦诚服。有一天,日本古代的加藤将军邀请同僚福岛正则将军品茶,在福岛将军未到之前,有一位家臣在忙乱中撞毁了加藤将军房间的纸墙,虽然立刻叫人来修理完工,但纸色新旧不同,依然留下明显的痕迹。不一会福岛将来来了,一眼就看见墙上色彩的不调合,就问加藤,加藤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福岛脸色一变说:“像那种粗手粗脚的家臣,留着干什么?还不如推出去斩掉算了。”加藤将军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你虽然武功显赫,受人敬重,但是太缺乏悲天悯人的胸襟了。”我们可以对这则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持有疑问,但是从这故事中,表露出加藤将军是一个非常爱护属下的好长官,所以在他死后才能被人供奉成神明,尊称为“清正君”。他之所以能如此受人敬仰,正是因为他悲天悯人的胸怀。因此凡是身为经营者,都应该有像加藤将军一样悲天悯人的胸怀。当他批评福岛将军“你太缺乏悲天悯人心肠”时,正是基于领袖人物所应具备的胸怀,并充分表露他的慈悲心。固然,武将在骠悍勇猛方面胜过一般人,可是如果长处仅止于勇猛骠悍的话,还是不够资格被称作德才兼备的名将。因为我们知道武力的目的并不在于砍杀威吓,而是为了维护天下的和平与幸福,如果身为将帅却缺乏这种认识,只凭仗着武力伤害无辜的话,那就有些残暴的色彩了,想必加藤将军也明了这层道理,所以表现在外的,是悲天悯人的坦然胸襟,而不是暴戾之气。悲天悯人是佛家的一种道德要求,也就是要对人、地、物都怀着同情,这是社会生活中涵养最广的道德要求。例如,政治家就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因为政治的目的在于增加众人的幸福,减轻众人的痛苦,所以把政治看成是发扬悲天悯人胸怀的学理,一点也不过分。一个法师在谈到政治时说:“政治就好比是一串念珠,串联念珠的丝带,就是宗教精神,也正是悲天悯人的胸怀。试想,如果念珠缺乏这条丝带,珠子就会散落零乱;政治的运作中如果缺乏悲天悯人的胸怀,就不能带给人民真正的幸福。”经营企业的道理也一样。企业的责任既然是生产物品,那么就必须造出最优秀的产品,来消除人民的贫困,使每个人生活更丰富、更快乐,这才能算是完成了企业的目的与使命。企业和宗教虽然有物质和精神的差别,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发扬悲天悯人的心胸,来造福人类。所以,企业的经营者更应该悲天悯人。同时,经营者为了完成企业的使命,往往要支使很多员工工作,这些人也有权利要求从职务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因此,经营者除了促使社会繁荣外,还必须使部属满足、快乐,如果缺乏这种爱心,光是靠职位和权力来支使员工,必然得不到别人诚心的帮助。卡耐基曾一再提到悲天悯人的心胸,可能会被误解,而联想到温和柔弱的形象,其实不然,温和柔弱固然也是悲天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另一种方式却是肃穆庄严。象佛教最强调慈悲,可是神明中的“不动天王”却手持宝剑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法相。可见悲天悯人的胸怀不只光是以温和的方式来表现,对于做错事的人,更要采取严厉的责备,如此才能把是非善恶明白地表现出来。可见具有悲天悯人的经营者一旦发现某人有不法的举动时,必须断然地纠正他。如果为了私情,故意隐匿不处分,不只是误解了悲天悯人的真谛,到头来反而害了部属,这就是滥用了爱心。因此,凡事以大局正义为前提,该处罚时处罚,该奖励时奖励,才能算是真正了解悲天悯人的真义。身为主管,懂得悲天悯人,自然能竭尽全力地去爱护部属,部属了解上司慈善的心,尽管因错误受到惩罚,也能心甘情愿,并在惩罚中学习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所以,要想成为受部属尊重的上司,悲天悯人的心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企业管理中,手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高洁无私的人格,使员工受感动而毫无保留地奉献。日本有个野村三郎,曾是日本海军大将。陆续任职过学习院院长、外务大臣,在一九四○年,正当日、美关系告急时,他被派以特使身分赴美,为两国和平尽最大的努力。一九六四年,野村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去世时,美国海军仪仗队也列席参加葬礼,并鸣炮以示哀悼。原来,野村先生以特使身分和美国做各方面的交涉时,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这实在不是野村先生的意愿。照常情美国这时候也许该说:“野村先生是为什么来交涉的?”但,相反地,美国却对野村先生为难的立场大为同情。这都是因为野村先生没有私心,希望两国能和平相处而诚心诚意地办交涉。也由于他的人格受到对方的尊敬,他们才会派仪仗队列席参加葬礼。因此知识和手腕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到什么才是人生正确的立足点;惟有大公无私,才是最重要的。谁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非常自然的感情。但如果因而被私心蒙蔽,也就是被个人的利害或感情左右,就很容易判断错误,无法产生坚强的信念。不被私心蒙蔽,仔细考虑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该做的,这时就能产生正确的判断力、坚强的信念及勇气。卡耐基说过:“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毫无私心地考虑事情以磨练自己的人格。这才是我拼命想要达到的目标。”人本是万物的君主,但却老有人为物所指使。这实际上是人类地位的贬抑。尊重宇宙万物,人类才能重登群主宝座。人类的需求,因人、因事或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形貌。虽然形形色色,不过概略地说,对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渴求,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因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各式的团体生活上做了各种的努力。由于这些努力,文明进步了,人类的繁荣与幸福自是不在话下。但是,在几千年、几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尽管这些努力产生了上述的成果,在另一方面,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仍像以往有无数争端,为彼此带来了混乱和不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繁荣、和平与幸福为目标的人类,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为什么不能获得充分的报偿呢?如果这原本就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宿命”,那么下再多的功夫也是徒然的。可是,事实上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辨别自己的本质,也不能本着这个原则去思考、行事的缘故。如果能明确地指出人类的基本概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再以此为基础,反映在种种活动上,则可实现比过去更美好的团体生活。因此,如果我们期待今后有更调和、更具发展性的团体生活,一定要正确地发掘人类的本质。为了思考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卡耐基曾提倡“新人生观”。具有优异天赋的人类,必须站在新人生观的立场上,逐步发挥集合众智的伟大本质,创造心物合一的团体生活,而人类长久的使命也就在于此。人类进行团体生活有各种方法。如果能够以最好的行动来反映人类本质,一定可以提高真正调和的团体生活。只要找出这条道路,就可以顺利发挥人类伟大的本质,进而达到人类长久的使命。这里所说的道路,就是“人生之道”。当然,人类共同生活的范围非常广大,包含了各种活动。因此,如果要对各种人生之道作整体的了解,可以从各式活动的分歧着手。但是,这些并不是重点,此刻我们所关心的,是新人生的理念。其实,人类的老祖宗早在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明示出人类应具备的生活方式,及应走的方向。而且这在历史上,也曾创造过相当高的成就。因此,今后我们仍应相互勉励,以实践古圣先贤所教诲的人生之道。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到什么地方,才能追求以人类本质为根基的人生之道呢?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拥有人类“万物之王”的本质。也就是人类彼此要有“王者”的意识,以自己的见解来思考,就能产生出来,亦即具有王者本质的人类,必须基于这种本质,来彼此相待,并且重视应该如何对待万物的想法,而人生之道就会逐渐由此产生出来了。如果人类对一切万物,也能本着王者的意识,正确地加以支配运用的话,则人类所应走的道路也会变得很清楚。比如说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其衍生物,人类都能站在“万物之灵”的意识上去用的话,那么能够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思维,不是就自然产生了。没有所谓无价值、无用的东西,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有助于人类的团体生活。更明确地说,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人类团体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及个人日常的方法和工作的进行方式等,也都能适当进展,各种错误也会逐渐减少。此刻,人生之道不但成了人类一切活动与群体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成了判定是非的根本标准。人类必须积极地去追求,并找出实践的方法,促使人和物都能在协调融和的环境中生存,渐渐地为团体生活带来更好的推动力。同时,这也是根本改变今日世界贫困、争执等混乱情势的一大开端。卡耐基认为,只有坚持这种人生观和人生之道,人类才能迈向繁荣、和平、幸福的金光大道。人生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环境太恶劣、路途太坎坷,而多数是境遇顺到、踌躇满志之时,炫耀自己的心理,才是导向失败的引线。卡耐基经历过许多坎坷和艰辛,但总体来说是一步步走向成功和辉煌的。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说,失败也是有的,如果说小的失败,那是天天有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有的;不过,这些都如过眼烟云,早已消逝无踪;要说大的失败,唯一的一次就是战争期间制造飞机和战船。卡耐基经过生活多次实践得出:“人生的失败,往往起因于那种炫耀自己的心理。”“任何人都会有理想,也可以说是梦想,但其中也存在着骄傲;想对社会大众夸耀自己狂妄,这种心理不论到多大岁数都还是会有的。不管那是个人的工作范围,还是公司的工作,或国家的工作,我认为人生的失败,全部都是从炫耀中萌芽的。”卡耐基的这些观点说明了“胜不可骄,败不可馁”的千古遗训之正确。任何人,在光景凄惨的时候不必饮泣独处、向天悲叹,在风光无限的时候也不必昂首阔步、睥睨大众。尤其是在热度较高、噪声嘈杂的人群捧你抬你的时候,不要忘了赶忙从轿子上溜下地来,走踏实一些。成功了,往往容易陶醉;陶醉后当然也就容易出乱子。防止失败的方法,就是不时地反省、检讨。世事多艰险,因此总是有事与愿违的事情存在。这方面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熟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大多数是由于对自己认识不够,缺少以自己为中心的反省。不论公司、商店还是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长久发展。如果某项产品、某件事情干砸了,当然就是事与愿违。这并没有其它的原因,关键就在于自己对所做的事情判断失误。缺乏自我观察及自我检讨,只是陶醉在自己不断增加的力量之中,甚至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这些都会引起失败。卡耐基认为“事与愿违”,原因在于出发之前没有做好自我反省的工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这种情形。例如,在推出新产品时,要先详细检讨有没有使这件事成功的实力。若力不从心,就不应该做这件事。若不论如何都想做,而自己的实力又不够,问题就变成如何弥补不足的地方了。若是在资金方面,就应该和银行商量,设法取得资金。若技术不够,就应该广泛征求技术。国内找不到,就应该向国外寻找,一直到做好为止。寻求技术,有时也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若代价太高,虽然需要这种技术,也不可以这么做。因为代价太高不划算,目标固然可行,但现在还不是做的时候。卡耐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这样在不断反省中前进的,对此,他有体验,也有来自内外的教训。他说:“我认为许多公司就是这样,一面反省一面经营。我也一直采用此种方法,所以到现在还未遭到很大的失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树人,品德为要。人无品德,无以为人;国无品德,无以为国。社会开发确实是件好事,但首先要做的应是人心即是良心的开发。否则,事情做得再多,恐怕都不免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要使社会秩序良好,使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应靠什么?过去曾有“人治”和“法治”之说。唐《贞观政要》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反之,无本领、不称职或不得群众拥护者应予罢免。事实上我们也很重视选举,重视人才选拔。这说明用人或“人治”对治国仍有一定重要性,不可忽视。经历史经验表明,“人治”弊端也不少,并且曾给国家带来严重祸害,因此,法治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在人治、法治之外,还存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加强教育、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就是要用道德来规范、端正人的行为。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去做的,在治理国家、社会的工作中,即使用了现行的法律规定,但若交给没有道德的人去做,那是没有好结果的。要把国家建设成文明的国家绝对不能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所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必须提高人的道德。因此,卡耐基认为,对于一个经营者,在公司树人、用人时,必须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否则,一但事情办不好,就会影响公司的经营。
卡耐基认为,要想掌握高超的用人之道,必先要做到知人善任。知人,就是要了解人,指的是对人的考察、识别、选择;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指的是对人要使用得当。知人善任,就是要认真地考察干部、确切地了解干部,把每个干部都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充分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干。这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好比一部机器,有了先进的设计、合理的结构和科学易行的操作规程,还必须有高质量的操作人员。通常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成了决定因素,就是这个意思。当今世界各国都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把选用人才、知人善任列为领导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由于重要骨干的选用是否得当,已成为企业经营好坏和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所以美国有的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者现在要花百分之四十或更多的时间用在选人用人的各种工作上,可见这个问题所受到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要做到“知人”可先从了解人的特长来说。要知人,知人者首先要勤于去知。要舍得花时间认真考察。有人问:日本企业职工一般也是终身制、“铁饭碗”,怎么他们干部的积极性都很高?其实也不一定都很高,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就是他们对于职工,尤其是对于干部的考察、挑选是非常严格的。有一位拉锁工厂,为了选择一名车间主任,工厂的领导者先后同二十多名大学毕业的候选人谈话,反复考察、测评、比较,选定以后,又分配去科技科、供销科以及第一线试用,再进一步观察,认为合格后,才最后聘任。可见他们考察、选定一个人是十分下功夫的。正因为如此,选定一个合格人才以后,厂方自然要十分爱护、放手任用、格外待遇了。虽然日本企业实行“铁饭碗”,但是他们不吃“大锅饭”,所以对职工的严格考核及升迁也就成为激励人才和鼓励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杠杆了。美藉华人吴家玮教授被聘任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校长,也是经过严格考核的:还要填写十分详细的表格供遴选委员会审查、判断,他要经过无情的口试接受筛选,他要经过校方到他原来工作的单位进行深入地调查和了解情况,他要通过约三十位委员及董事面对面地质询、听证……而且一次比一次严格:从一百多人中初选十二人,从十二人中筛选六人,从六人中挑选四人,最后剩三人,到确定他一人,连过“五关”。可见,要了解、考察一个人,在美国也是十分慎重和下功夫的。勤于考察,还要善于见微知著。比如当加州大学对来应聘的校长候选人挑选到还剩四人时,特地发出邀请,把四位候选人连同他们的夫人一起接到学校住了几天,再通过实际生活加以观察。原来他们认为:假如校长的夫人品格不高,校长的工作实际上将会受很大影响。结果果真又淘汰了一名。日本住友银行在招考干部时,其总裁曾出过这样一个试题:“当本行与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许多人答“应为住友的利益着想”,总裁认为“不能录用”;另一些人答“应以国家利益为重”,总裁认为“仅仅及格,不足录用”;有一个人这样回答说:“对于国家利益和住友利益不能双方兼顾的事,住友绝不染指”,总裁的评语是:“卓有见识,加以录用”。这件事对我们应如何知人有很大启发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国的诸葛亮就十分强调领导者必须善于知人。他认为:人“美恶悬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就是说,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并不都是表现在情绪和脸谱上的,也不能从一般的表现上都能看得出来。有的看来温良而实际狡诈,有的外表谦恭而内心虚假,有的给人的印象勇不可挡实则临事而惧,怯懦得很,有的人在处境顺利时可以尽力,到处于逆境、环境变化时就不能忠于事业和信仰了。因此他提出领导者应该亲自考察自己直属的下级干部,以知其意志、应变、知识、勇敢、性格、廉德、信用,而决不可凭感情和印象用人。诸葛亮的“知人”方法对于经营者在用人上是有赞助大帮助的。其方法为:“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要亲自与下级干部讨论对各类事物是非对错的看法,来观察他的立场、观点、信仰、志向是否明确坚定。“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要求领导者就工作中某些现实问题的处理意见同下级干部不断地进行辩论,提出质疑,以此来考察他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不断地向下级干部提出咨询,请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谋略和决策方案,以考察他是否有能力和见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下级可能面临的灾祸和困难,来识别他是否能临难而出,勇往争先,义不反顾,救国救民。“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领导在与下级同宴时可以劝他饮酒,以观察他是否贪杯、酒后能否自制以及表露出来的本来性格如何、是否表里如一?等等。“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把下级干部放在有利可图或者可以得到非份利益的工作岗位上,看他是否廉洁奉公、以人民利益为重,还是贪图私利或者只顾小集团的利益,见利忘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委托下级干部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某种工作,看他是否克尽职责、克服困难,想办法去把事情办好,还是欺上瞒下、应付了事,来考察下级是否忠于职守、恪守信用。今天,我们已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对干部进行日常考核、定期测评和群众评议的制度和方法。即使如此,前人和外人的有益经验仍然是我们应该吸取的宝贵营养。这些勤于考察而又能见微知著的做法,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才兼备,选人唯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二者不可偏废。古人说“大德之行,天下为公”,考核“德”的真伪关键在于“公心”如何。所谓“才”,是指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取得工作成绩和效果的能力和办法。德、才兼备,是为贤者。就具体某个人来看,德才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平衡。有些人德比较好,但才能差些;有些人虽然有才,但德却稍逊一筹。德才相比,一般更应注意德。德优才弱,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才,从而达到德才统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良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就连资产阶级管理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谈到:“人的品德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什么事,但是一个人在品德与正直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而已,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做管理者。”尽管封建社会的历史学家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学家对“德”的理解并不一致,在“选人应以德为首”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这是基本要求。领导者要知人,一定要心底坦荡,眼光宽广。不能一只眼睛看人,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反对那种论亲疏、看资格、视顺逆选人的观点。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地了解和考察人才。资格反映了一个人做过那些工作、取得过什么地位,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但不能“唯资”,因为资格反映的是过去,并不反映现在和未来;“唯资”,极易压制一大批确有真才实学,却无任何“资格”的年轻人。至于论亲疏、视顺逆,则是历史上一切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选人伎俩。古今中外,在选人问题上,要知人知心、选人唯贤,必须大公无私、不以个人感情代替党的政策。张闻天同志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中写道:“事实上,那些善于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马屁的人,正是那些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指出并批评自己缺点及错误的人,都是对于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宝贵的人。”这确是出自肺腑的经验之谈。要知人,知人者必须有求才之渴。不能一提“德才兼备”,就认为不仅应该什么都会,而且必须是无缺点、无毛病的完人。“金无足赤”,谁都不可能样样都好。与人类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相比,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全部包容。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奠基人,可是他对化学一窍不通;陈景润研究数学有卓越贡献,可是他不善言辞,当中学教员差一点被学生哄下台;梅兰芳艺精青衣,可是他不工花脸;诸葛亮能运筹帷幄,但却无力阵前交战……人总是有长有短。清人顾嗣协《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顾先生讲的这个道理十分中肯。才重一技。只有求才若渴,方能短中见长。现在我们有的领导为求完人,把那些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又有若干缺点毛病的干部换下来,把一些确无毛病但平平庸庸、开创不了新局面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结果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如果要求自己所用的人没有短处、样样不错,所得的往往多数是样样不突出的平庸之辈,而他领导下的组织也往往只能成为一个不犯错误也决无作为的平庸组织。事实上,好人并不等于能人,能人更非完人。卡耐基认为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宁可重用有缺点的能人,也决不要选拔那些四平八稳的庸人。德看主流。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列宁说:“人们的缺点多半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要求全才,则无一人可用,必将失去一大批精明能干、勇于开拓的能人。若能才重一技、德看主流,“短中见长”,则无不可用之人;从扬其长而避其短,到尊其长抑其短,就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我们的事业人才辈出。我们应当首先要冲破那些传统的老观念、老框框。比如:什么叫“老实”、“听话”、“稳重”?长期以来,在极少数人的眼光下,往往把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唯上是从,四平八稳,无所作为的人视作“老实”的、“听话”的、“稳重”的,而把思想活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善于思考、勇于改革创新,有胆有识、肯干能干的人说成是“爱吹牛”、“不安分”、“目无领导”、“喜出风头”等等,长期歧视他们。殊不知,今天许多愿意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人才,之所以“不安分守己”,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在思念着如何改变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落后环节,改进和改造那些被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和东西。因此他们总是爱提意见和建议,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拦或妨碍我们加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那些环节,非常敏感,力图尽早搬掉这些“绊脚石”,来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坦途。如果视而不见这种难能可贵的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却津津乐道于他们那些“缺点”、“毛病”,甚至不惜让他们遭到不应有的限制和阻挠,这不正是在刁难和打击四化建设人才,损害我们的事业吗?因此要真正知人,首先要打破那些传统的观念和框框。求全责备必然搞烦琐哲学。东汉王充说,“大羹必有淡味,宝宝必有瑕秽,朋大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这是事物的规律,“求全”是违背规律的。一个进取心强、敢冒风险、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人,难免有时处理事情有不周不细的毛病,一个有魄力、有才干,不怕习惯势力、敢于打破陈规陋俗的人,难免有时显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一个有毅力、有倔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难免有时主观、武断;等等。一个经营者如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知人之长,就易刻意挑人之短而无法看其所长;这样的经营本身就是一位弱者。求全责备,必然纠缠短处,把蚂蚁当大象,搞烦琐哲学,一个问题拖几年,没完没了;求全责备,极易抹煞主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不是一个英明而又正直的经营者对自己的下属所应持有的态度。要知人,一定不要相信那些闲言碎语的干扰。“人言可畏”,闲言碎语是那些见不得人的人惯用的害人暗器。它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为有人相信它。所谓“八分钱,查半年;一毛六,够你受”,就是这种阴险的手段。经验证明,知人选人是极不容易的事。一个人平平庸庸,大家彼此彼此,可以相安无事;一旦某人冒了尖、有了突出成绩,即可引起有关领导注意,马上各种非议就会接踵而来,闲言碎语就是一件“法宝”。有些人平时不干事,袖手旁观,似乎“不犯错误”,专挑别人的毛病;一旦有机会就吹冷风,散布流言蜚语。这种制造闲言碎语、传播闲言碎语的人,是十分令人可憎和厌恶的。这样的人完全可以称得上害群之马,有这样的人存在一天,你的集体就甭想有一日之安宁。知人者必须看主流,注意保护人才,决不要轻信闲言碎语。否则,许多有真才实学、有组织能力、有创业大志、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出大力的人才,会因此而受歧视、被压制、遭排挤,还谈什么知人善任呢?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机关在给专家各方面保障、鼓励优秀专家、维护他们的利益等等方面,没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并得到实际效果,那末,谁也不会承认它是工作不坏的机关。”——一个企业经营者亦是如此。要做好工作,必先做到知人善任。而要真正做到知人,一定要从各种各样的旧观念、老框框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能求全责备、搞烦琐哲学,不要轻信闲言碎语,要从人才的实际表现出发,看他们对事业的基本态度,看他们工作表现的主流,要真正爱惜他们、保护他们,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这才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经营者要做到“善任”,可先从发挥人的作用入手。按需任才,事人相宜。长期以来,我们在任用干部时,注意力往往多放在“人”而不在“事”上。这种做法从实质上说是舍本求末。因为任用干部的目的,是为了让他出色地去完成某项任务。如果我们丢开了要他去做的具体任务,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计较、攀比干部的缺点,特别是过多地去议论那些与要求完成的工作并无多大关系的缺点,这样就使任用干部的标准失去了合理的依据,反而使一些与工作无关的次要因素(如:说话嗓门大,过于自信等等)上升为衡量干部的标准,甚至可能使这种“附加条件”成为可以按个人好恶任意伸缩的框框,限制或埋没了许多可以出色完成任务的人才。所以,经营者要善任就决不能依人论人,而必须依事论才、按需任才。领导者在任人之前,首先应根据所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责任、权限以及去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等因素,认真加以分析,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根据下属的特点和长处,分别加以任用。事业为本,人才为重。事人相宜是“善任”的重要原则。经营者要真正做到“善任”,首先应该从事业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人才的具体特点,把他放到合适岗位上。假如不把各人的才能用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去,那对人才是一个压制,对事业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每个人的长处和才能各属特定类型,有的擅长分析,有的擅长综合,有的擅长技术,有的擅长管理,有的精通财务,有的善于交际。特定类型的才能应与特定的工作性质相适应。工作对人的要求不同,才能与职务应该相称。给予他的职务应最能刺激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职务以其所能和工作所需结合而授,叫“职以能授”,这样,既不勉为其难,也不无可事事。扬其所能,其工作自然积极,管理效能也必然提高。卡耐基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不同工作职位有不同要求,不同的人才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某人既能统观全局,又善于协调指挥,善于识人用人,组织才干出众,雄才大略,是一个帅才。就应放在决策中心做领导工作。某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既有综合分析能力,又敢议事直言不讳,有求实精神,无利俗杂念,这是优秀的反馈人才,应选为智囊。有的人忠实坚定,耿直公正,身正行端,平易近人。让他们从事监督工作,定能做出第一流的成绩。还有的人对领导意图可心领神会,对领导的指示能忠实执行,既埋头苦干,又任劳任怨,实在是难得的执行人才,让他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各种人才应该各得其位。现代领导者必须善于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才能,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如果让优秀的反馈人才去当执行人员,必然“犯上多事”,反之,如果让执行人才当智囊,岂不“自欺欺人”?世上无无用之人,贵在所用恰当。当然,用人所长,并不是对人的短处视而不见,更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应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人的短处,说是缺点并非完全确切,因为它天然就是和某些长处相伴生的,它是长处的一个侧面。这类“短处”不能简单地用“减去”消除,只能暂时避开,而关键还在于怎么用它。用的得当,“短”亦即长。克雷洛夫有一段寓言说,某人要刮胡子,却怕剃刀锋利,搜集了一批钝剃刀,结果问题一点也解决不了?领导者不仅要熟悉下属的长处,而且还应帮助下属认识自己的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领导者应该经常向被领导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更大地发挥你的作用,你还需要我做些什么?现代社会活动错综复杂,一个领导人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独揽一切。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其高明之处就在明确了下级必须承担的各项责任之后,所授予的相应权力。从而使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能司其职,尽其责。领导者除了作出必要的示范外,一般对下属无需太多干预,不宜事无大小一律过问。领导授权要注意责权统一的原则。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必须使其负担相应的责任,有责无权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反之,有权无责会导致不负责任地滥用权力。领导在授权时要考虑两种因素:第一,要看单位规模的大小。单位规模越大,上层领导与基层工作距离越远,需要处理的各种事务越多、越复杂,领导者就应把更多的具体权力授予熟悉情况的下属;授权范围应视领导者能够弄清问题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范围而定。第二,要看单位业务活动的性质。业务活动的专业性越强,领导者就应授予负责该项业务活动的下属以更大的权力,允许其在业务活动范围内作出决断,这是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瞎指挥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授权时,领导者还要考虑下属是否愿意接受权力和能否胜任指派的工作。有些下级并不总是欣然接受所授予的权力的,如果他们对问题本身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领导者也不必勉强。有的领导者担心下属把事情弄糟,在授权时常常犹豫不决,甚至宁愿自己动手去做,这样领导就难以摆脱琐事的纠缠,而又使下属得不到锻炼。当然领导者授权时还要考虑:哪些权力是必须保留而不下授的?一般说来,领导者至少要保留以下几种权力:事关单位前途的重大决策权;直接下属和关键部门的人事任免权;监督和协调各个下属工作的权力。这些权力均属领导者本人工作范围内的职权,不宜下授。领导者在权力授出之后,还必须加强对下属的检查和协调工作,以观察下属能否正确使用所授予的权力。领导者只要能掌握一套强有力的检查控制系统,运用行之有效的检查控制方法,就能保证下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地开展。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大多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某项工作或某种事业的心情和愿望。因此,领导者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授权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在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使他们有职有权,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对他们的工作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领导和检查,不要去指手划脚,随意干涉。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用人要诀和领导艺术。信任人、尊重人,可以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只有上级信任下级,下级才会信任上级,并产生一种向心力,使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和谐一致地工作。相反,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离心力和强烈的情绪冲动,影响工作和同志关系。授权与信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者如果不相信下级,那么就很难授权于下级,即使授了权,也形同虚设。有的领导一方面授权于下级,一方面又不放心,一怕他不能胜任,二怕他以后犯错误,对有才干的人还怕他不服管,具体表现为越俎代疱,包办了下级的工作;越权指挥,给中层领导造成被动;不懂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却干涉下级的具体业务,甚至听信馋言,公开怀疑下级等等,凡此种种,都会挫伤下级的积极性,不利于下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作为领导者,要想充分发挥下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放权,使下级在一定范围内能自主决断。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勇于承担下属工作中的失误,不能出了成绩是领导有力,有了过失即下属无能;要言而有信,不能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否则下属就会对领导失去信任,领导也会因此而丧失威信。古人云:“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者应该把目标、职务、权力、责任四位一体地分授给合适的下级,并充分地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工作。这才是作为领导者所应有的风格。卡耐基认为经营领导者对下属的功过,一定要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用人之道,要鼓励竞争。不能大家彼此彼此,相安无事,一旦有人作出了贡献,不但不赏,还有非议,“枪打出头鸟”,明里暗里打击。在这种环境中,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出来了也会被压下去;而那些平平庸庸者却不仅不罚,还能长期踞于要位。所以领导者不仅自己不能嫉贤妒能,而且要消除下级嫉贤妒能的不良心理。要鼓励竞争,为用人所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是礼仪之邦,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使我们染上了中庸之道的弱点,其表现就是有相当数量的人随大流、怕出头,嫉妒、眼红,反对冒尖,甚至打击冒尖;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竟成了至理名言。这种中庸思想严重地阻碍着人们才华的流露。百事不干当然无错可犯,但冒尖的能人,实干家出点小错总比那种无能之辈和不求进取的“维持派”强得多!一个领导者其下属中冒尖的能人越多,他所领导的事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领导者要极力爱护、鼓励、引导、教育他们,为下属开展竞争、追求上进创造机会和条件,只有竞争才会出尖子,鼓励竞争才会使我们的事业龙腾虎跃。在竞争面前,没有后门可言,没有论资排辈之说,没有打不破的垄断,一切都凭真才实学。如果各行各业的领导都能通过竞争发现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加兴旺发达。卡耐基认为,发现人才固然重要,但培养教育干部也是经营中的重要方面,是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对干部只使用,不培养,是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也是领导者的失职。培养和提高干部要根据实际和可能,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工作实践也是一种培养教育的方式。给下级压一定的担子,使他们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效率,这是一种常用的培养方法。日本经营管理专家士光敏夫认为:“在出人才的工作单位,往往工作多而人手少。这样,每个人的负荷就加大了,每个人干着稍稍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必须自己去接受锻炼、克服困难的环境。”士光敏夫认为这样的环境是容易造就人才的地方。但光有这些显然是极不够的,还要通过在职或离职学习,使干部经常、定期地得到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爱惜人才。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得极快,知识陈旧的周期大大缩短了。国外有人统计,十八世纪的知识陈旧周期大约是80~90年;二十世纪的知识陈旧周期一般只有5~10年。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继续培养”。可是在我们的一些厂矿企业、机关单位,甚至教学、科研机构中,一些负责同志对此却几乎没有认识。干部、职工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进修,居然被斥责为“不安心工作”、“想向上爬”、“有名利思想”,表示“不同意”、“不批准”。对这些领导同志,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使他们学习,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促进者。现代化的社会生产需要管理者不仅熟悉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既能注意到“细节”,又能照顾到“全面”;既能重视当今,又能放眼未来;有组织能力,有战略头脑,有丰富的与管理有关的各种知识。即使原来是“很有知识的人”,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也应该经常“补课”,补充新的知识。肯尼思·布兰查德在总结企业管理的经验时说过:作为经理,必须“每天抽出一分钟(经理的象征)时间来注意一下我们所管理的人,并认识到他们正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而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马斯洛学说告诉我们,人的积极性与需求的不满足有关。而需求之间又存在着满足、它与能产生激励效果的需求步步提高有关。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学说也与此大同小异。北水之战的例子就是人为地造成安全感的破坏,使此项需求突出强烈,产生激励的效果,调动了全军将士的积极性。当然这仅仅是管理学上的范例,在现代化管理领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得到了保证,所以人的激励要求呈现出层次提高、各种因素交融的复杂情况,远比矛盾高度突出的暂时难以处理,这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充分灵活地予以掌握,切勿忘记,管理是艺术,管理艺术的要旨之一就是理顺纷纭复杂的人事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挑选人材,这是合理用人的前提;其二,善于用人,使得人尽其才;其三,着眼未来,重视培养人材,这是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卡耐基总结了经营中用人之长的选人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一个称得上“人才”的人一定要具备超人的素质:他应该头脑敏捷、工作认真、品德高尚、心底善良、才华出众、学识过人,有非凡的魄力、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确,这样的人实在太好了,以致于根本无处寻找。而且,如果和这样一位冰清玉洁的超人一起工作,一守会非常不舒服的。一个管理者如果抱定非此类人不取的信念,他将始终是孤家寡人。只要用人之长、避免其缺点发生作用,就完全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就。陈平盗嫂,刘邦仍用以为相;韩信多变,不失大将之位。苟能和其长,何必计其短!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有才干,就可以保留其缺点。如果说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用人则是这门艺术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也是一名管理者能够充分施展才干的领域。但是,每个管理人员在大展鸿图之时,必须随时在头脑里铭刻着这样一条准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目的,而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则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不能仅按照事业的需要设置那种所谓合情的、但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的职位,否则“有幸”得到这类职位的下属将埋怨他的上级“有意与我过意不去”,也就谈不上积极性,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道理是浅显的,然而要区别哪些是合理的职位、哪些是不合理的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方能得出结论。有位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指挥员,要使下级感到他们上级决不会要求他去做那些若是他自己处在下级地位也不会去做的事”,也许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设置职位或布置任务时的参考。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了现实存在的一系列“坑人”——不合理的职位。例如在现代的国际性大企业中专管国际业务的副总裁就是这样的职位,当国外分公司的产销业务成长到大约总公司产销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时,如不按产品类别或按市场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来调整组织,使几个人分担这项工作,则公司是不可能找出一个能够独立完成此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当职位设置合理的时候,当被管理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时候,才可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性。选择人才要用人之长、不计其短,这并不意味着对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在合理的岗位上,使其长处充分发挥,缺点不会妨碍取得成就。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在中国是大势所趋。然而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简单和机械。“知识”是必要的,“专业”如何理解?化工厂的厂长精通化工,可谓知识化专业化了,但是否能够成为该厂有效的管理者仍在怀疑之列,因为他是否懂得管理知识?作为大学校长更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精通大学里各个专业的业务,只具备某专业知识的人,即使是世界知名的专家,其知识对管理该大学究竟有何种程度的作用还是值得研究的,何况许多名教授大都是只知埋头研究学问的人,与其让他做并不内行的行政工作,倒不如使他们专心于研究工作而让那些虽不一定有巨大学术成就但精于管理的人去掌管学校更为有效。一个人在不适合秘书的岗位上是不可能有积极性的。作为管理者一旦确信自己已经把最合适的人选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之后,就应该授于他有关的权力,充分发挥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他以极大的热情做好你希望他做的事情。如果对他干涉过多,禁锢手脚,他就会逐渐失去积极性,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权力下放是最有效的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之一。当然,授权并不象人们习惯中想象的那样,一旦交出权柄就无法更改。但是只要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尽力支持这个下属的工作,同意他提出的设想和计划,而不是经常去关照他:“这件事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很可能他的想法要比你高明,这样说丝毫也没有贬低你的意思,因为他是你发现并予以重用的。如果说设置合理的职位、确定适当的人选、授予必要的权限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条件,那么激励下属则是调动积极性的具体手段。激励的方式复杂多样,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现在有必要说明的有以下两点。其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一般认为高层次的需求以低层次需求为基础,低级需求满足以后便不再成为激励产生的原因;在众多需求中又以最主要的需求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这种分析只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在事实上,更大量的实例表明,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存在,缺一则不可构成激励。而且各种需求往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很难将其划归某一需求层次。特别应当加以指出的是,那种认为在今天或将来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地只是考虑精神方面的满足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日本很多公司都这样规定:公司中的任何工作人员,如果能够提出一条建议,使公司的生产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即使是很小的一点提高,公司也将给予高额奖金,并予以形式多样的表扬。以日本当代的生活水平,物质的需求自然不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单纯以奖金作为激励手段未必能够奏效;而日本这种求实精神极强的民族,类似奖章之类的空头赞美,能够起到多大程度的激励作用也是大可讨论的。然而,巧妙的是物质奖励以精神奖励的形式出现,两者融为一体,促使职工发挥积极性以获得这种“物质的荣耀”。当然,这种激励形式的成功与日本企业长期宣传的以公司为家的强烈内聚力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国内,生活条件正在迅速提高,人的价值观开始发生某种变化,而中华民族意识的传统又是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交融的激励形式尤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任何低估群众觉悟或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原则却是行不通的。任何事业成功的保障,首先是为之奋斗的人必须怀有必胜的信念。每个管理者必须使其下属对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毫不怀疑,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非常宝贵的自信心。成功的管理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让他的下属相信,以你的才能,出色地完成该任务是绰绰有余的。推崇“一分钟管理方式”的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兰查德指出:“自我感觉好的人,工作必然有成效”(《一分钟经理》)。所谓良好的自我感觉指的就是自信。蒙哥马利曾经说过:“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是‘人’。各级指挥官必须……具备鼓舞下级树立信心的性格与能力……足以使他们在成败未决时保持坚强的决心。一个指挥官所具有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许就在于他在计划与作战行动中传播信心的能力。”(《我的指挥原则》)是的,信心是采取其他激励手段的基础,如果丧失了信心,就无激励可言。卡耐基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做到有的放矢,旗帜鲜明,让目标或口号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所部组成中国远征军在美军史迪威将军指挥下赴缅对日作战。在战场上,史迪威每每阻挠杜聿明的作战计划,使中国军队屡失战机,几乎被日军全歼。原来,盟军要求中国出兵的目的是掩护英国军队撤退,蒋介石则是为了保住南亚的港口以便接受外援并对盟军做出某种让步以争取自己在局部战场上的指挥权。目标矛盾,使杜聿明陷入混乱之中,无法与敌交战,最终败退回国。目标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应该由管理者通知下属人员,为他们的行动确定方向。这一点本无可争议,然而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它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给执行者。目标有具体与大致的区别,对于一个新来的、不了解情况的执行者,管理人员必须耐心地告诉他,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而对于一个长期在同一岗位上的下属来说,过细的目标指示则如画蛇添足无疑。对后一类人最好只是规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这位聪明的下属必然会凭借以往的经验安排自己的工作,其结果会使你感到满意。现在一般认为目标越具体越好,这是一种偏见。比如罗杰·福尔克就说过:“如果你只是笼统地、夸夸其谈地提出目标,你就不能指望下级会很认真地对待它。”一般说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对于那些长年累月做着大同小异的工作、且熟悉你与你的管理风格的人来说就不适应了,因为他自己完全有能力把所谓“笼统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具体目标。目标也有现实与宏伟的区别。要求一个下属做好一件工作,必须给他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他确实可以完成,而不是那种一听说就会摇头、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很有可能被吓回去的工作,那样将无积极性可言。但也绝对不能排除某种带有一定困难的宏伟目标,因为这种目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引起被管理者极大的热情和战胜困难的斗志,这就能够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不论哪一类目标:具体的、笼统的、现实的、还是宏伟的,首先都必须是明确的。笼统并不是含含糊糊,宏伟的也须是具体的。含混不清的目标会使下属在关键时刻无所适从,这样的管理是必定要失败的。蒋介石对杜聿明指挥就是例证。美国的布兰查德曾经举过一连串体育运动的有趣例子来说明目标明确的重要性。首先是保龄球游戏,他经常看到单位里有一人去打球,他走到端线把球滚了出去,他为球击倒所有的瓶子,而高兴。但是上班时他为什么没有这股热情?因为他不知道木瓶在哪里。对大多数经理来说,要让下属干什么,心里还是要有底的,只是懒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底交给别人。他们认为下属是应该知道的,这就象是一种不实际的保龄球游戏,木瓶树起来了,可是球员去滚球时,却发现一道屏障遮住了木瓶,当他滚出球以后,虽然听到了木瓶倒下的声音,却不知道究竟击倒了多少木瓶。问他滚得怎么样,他会说“我不知道,但觉得还不错。”打高尔夫球也是一样,如果让一个人晚间去打高尔夫球,他会感到好笑,连标杆都看不见,还有什么兴趣?看足球比赛更是如此,布兰查德这样发问:“在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晚上,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两个球队在场上跑来跑去,可场上既没有球门也不计分?”目标不明确积极性是无法发挥的。宏伟的目标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可以以生动、有力的口号表达,因为生动的口号往往能够有效地激励人们的斗志。口号无疑会对调动人的积极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岳飞的口号“还我河山”则不知激励过多少民族英雄为祖国而献身。口号的作用就是要造成一种气氛,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随时准备或正在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对于经营者来讲,不也是如此吗?竞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物界,人是竞争的优胜者。在人类社会中,竞争迫使人类努力履行客观环境及人类本身。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斗就是最激烈的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以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竞争仍然有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当然,这种竞争与资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以促进双方改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而不同于资本主义旨在消灭、吞并对方的竞争。在极“左”思想干扰下,中国十几年“吃大锅饭”的局面,打击了人的积极性,经济建设损失重大。事实上竞争与计划经济毫不矛盾,它可以促使建设者更好地完成计划甚至超过计划。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竞赛是非常重视的,认为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竞赛。他说:“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破天荒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吸收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参加,使他们能够在这种工作中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天才。”鼓舞斗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胜利。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取下一个成功,这下一个成功往往是更大的成功。一点一滴的成效也能够使人于工作中得到无限乐趣,从而热爱工作、认为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须知乐趣是非常重用的,因此“要让工人们感到自己是在做工作,而不是做动作。”以成功作为动力,我们称之为成绩反馈。抗战时期,沪宁失陷,悲观投降论调曾猖狂一时。但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以疲惫“杂牌”之师大败日军精锐板垣、矶谷两师团。捷报传来,欢声鼓舞,坚定了抗战的决心,投降论调顿时减少。抗日战争初期,类似的战役还有许多,如平型关之战等。所有这些战役对激励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绩反馈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复杂的,我们并不排除失败的反激作用。是的,失败会使人丧失斗志,但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失败则往往能激起更大的斗志。当然,种激励建立在失败所造成的代价之上,因此卡耐基认为,管理者只能利用失败,而绝不应有意制造失败。对职工成就的检察——考核,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考核可以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及时发现可以提升的人才或应当剥夺权力的人。考核中应摒弃任何个人情绪的作用,以完全客观的态度来工作。考核的标准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事实上,无论对任何人,评价其工作的标准都应该是其成绩,即工作效果。但在考核中,特别是在中国,评价的标准往往受到另一个主观因素——工作态度的干扰,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有关。所谓“尽心竭力”是传统的处世原则。因此,常常会因为某人“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而宽容其工作的低效或无效——现代化建设中,这应该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两个概念。须知,无功本身就是过。有一位德国将军曾对军官作了如下分类:“我把军官分为四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懒惰的。每个军官至少具有上述两种品质。那些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而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他具有对付各种情况的制裁和胆略。至于愚蠢而又勤劳者,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这种观点无疑有极大的片面性,但是可以给我们某种启示,即尽心竭力但毫无成效是不应该予以提倡的,当然,那些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生手不在此列。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民族意识的传统不可忽视。我们所强调的只是“尽力而低效”的情况不值得提倡,并不是主张象那位德国将军那样开除他们,而是要想尽办法帮助其提高效率。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必须把这些可贵内涵的潜力挖掘出来。当然,这首先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把那种尽心竭力的高尚的心灵体验转变为对成效的追求。以上只是考核的一般情况,在此领域并不能排除特殊的理论的实践。日本许多大公司就不主张进行考核。他们认为以考核的压力迫使职工努力是有损于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核给人们一种被支配的感觉,很容易造成对立情绪。而且考核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措施的依据是大可怀疑的。一位日本经理说过:既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开除考核成绩不佳者,那么考核又有什么用处?由此可以看出,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人是千变万化的。须知,管理是门艺术,管理人则是艺术的艺术。考核之后,一定要对被考核者作出某种表示。否则将使他们感到迷茫、失去自信心,也许产生对立情绪。这种表示通常不外乎两种,即表扬或惩戒。表扬是以调动积极性为目的的。因此对表扬的理解万不可过于狭窄。如果一个公司只把那些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做出了某项突出成绩的人作为表扬对象,那么这个公司本身必然是不会做出突出成绩的。重要的是,管理者应对每一个下属施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把工作做好,这就应该予以表扬,至于他在工作其他方面的表现好坏,应该另行奖惩。表扬必须及时,使下属感到他的上级在注意他,把他的每一点成绩都看在眼里,而不是对他的努力熟视无睹。表扬必须具体,让受表扬者知道他什么地方做得好,今后应该怎样工作。切忌笼统的、泛泛的表扬,它会使人思想麻痹,而且今后无所适从,失去责任感。表扬必须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即让被管理者看到由于自己这件工作做得好使他的上级多么愉快——说明自己并不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庸才,这会激励起人们更好地工作的积极性。文学家郭沫若幼年时代曾与同窗偷食桃子。先生归来,气恼异常,遂出一联命学生相对。打算如对不上来,将给予惩罚。其联曰:“今日偷桃钻狗洞,不如是谁?”郭沫若独具慧心,巧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此对声韵合谐,恭整严谨。先生大喜,免去对所有学生的处罚,且将郭沫若大大称赞一番,谓其才思过人。郭沫若从此对对联尽心学习。后人收集其句,竟能汇编成册,题为《郭沫若楹联集注》,可见表扬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何等重要。卡耐基还认为,工作做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成效的人应该受到惩戒。惩戒一词是习惯用语,它并不能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内容。“戒”是为了避免重新出现错误,因此非常必要,而惩罚则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讲的“惩戒”,只包括“戒”的内容。惩戒与表扬在内容上正好相反,而目的、方式则大同小异。惩戒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方式也必须及时、具体,惩戒也必须以感情为基础,让受惩戒者懂得,由于自己的错失,使上级多么难过。与表扬相同,惩戒也必须就事论事,在这一点上受到惩戒并不影响在其他工作中受奖。尤其应该强调的是,惩戒只能针对具体的事而绝对不允许进行人身攻击,没有任何事情比伤害人格更为有害了。当然,与表扬不同的是,惩戒一定要与抚慰相联系,必须帮助这个失职的下属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努力说明这只是偶然的过错,你完全可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做出成就,一次失败是不足挂齿的。卡耐基告戒经营者,必须时刻记住惩戒的目的,任何形式的惩戒都是为了调动积极性。换句话说,只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可以采取任何形式的惩戒。春秋时期,楚庄王平越椒之乱得胜,大宴群臣,命爱姬姜氏敬酒。忽然风过烛灭,对面不辨容貌。座中一人乘机无礼于姜氏,姜氏遂拔其冠缨,耳语庄王,请庄王速速掌灯,察无缨者治罪。庄王急命群臣皆去其缨,尽兴而饮,竟不知无礼者为谁。在日后的讨郑战争中,健将唐狡率百人勇为先锋,一路血战,锐不可挡。庄王问其故,唐狡答到:“报君主‘绝缨会’不杀之恩。”在这个故事里,庄王采用的是不加惩戒的惩戒方法,因为唐狡自知失礼,无须加以具体指责;而不予惩戒则使他感激自己,心存报恩的决心。庄王这样做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他对姜氏说过:“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可见庄王是很懂得用人的。表扬与惩戒是对考核结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然而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不论表扬或惩戒,都必须注重效果,为表扬而表扬(如讨好下级、赢得私利)、为惩戒而惩戒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经营管理者的表扬使下属践高气昂、得意忘形;他的惩戒使下属灰心丧气,产生对立不满情绪,那么可以基本肯定这个经营管理者是不称职的,应该受到适当的惩戒而不应得到任何形式的表扬,尽管可能他是出于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