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反彈道飛彈歷經3個階段 !Ui3} 
更新日期:2010/01/13 17:59
(中央社台北13日電)中國11日進行陸基中段反彈道飛彈攔截技術試驗,受到全球矚目。據報導,中國發展反飛彈技術共歷經3個階段,分別是20世紀60年代的640工程、80年代的863計劃,以及現在的921工程。
!Ui3} !Ui3} 大陸華龍網披露,中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研製始於20世紀60年代「反擊1號」,由當時的七機部二院(現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負責。
!Ui3} !Ui3} 1967年10月,國防科委舉行「640」工程會議,正式提出進行反飛彈用核彈頭研製工作的建議。之後的十多年,二院分別研製「反擊1號」至「反擊3號」的全系列反飛彈。
!Ui3} !Ui3} 不過,640工程最後無疾而終,但取得一批重要技術累積,其中有些填補中國有關技術的空白,例如超高速彈道飛彈及7010相控雷達技術等。
!Ui3} !Ui3} 接著,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展開863計劃,主要是技術儲備與可行性探索,863計劃研究彈道飛彈防禦的全天候監視、探測、預警、分析,及攔截武器、C3I 系統等技術。
!Ui3} !Ui3} 繼863計劃之後是921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正式批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921」工程得名的由來,「921」工程共有7大系統。
!Ui3} !Ui3} 據指出,陸基中段防禦系統是由攔截器、傳感器和戰鬥管理系統組成,用來對敵方彈道飛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發射攔截器,在敵方彈道飛彈尚未到達本土之前,對其攔截並將其戰鬥部摧毀。
!Ui3} !Ui3} 彈道飛彈的飛行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上升段、大氣層外飛行段、再入段,在上升段和大氣層外飛行段最適宜攔截。
!Ui3} !Ui3} 報導說,能夠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飛彈的,此前只有美國「愛國者-3」系統具備這一技術能力。
!Ui3} !Ui3} 2009年10月「解放軍報」曾經刊文引述中國地對空飛彈專家、空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朱祝華大校透露,中國新型飛彈已可攔截彈道飛彈。
!Ui3} !Ui3} 報導表示,在中國進行上述試驗前,全球僅美國進行過相關試驗,包括從范登堡的作戰攔截飛彈發射基地發射攔截飛彈、對模擬和真實的目標飛彈進行攔截。
!Ui3} !Ui3} 中國使用「紅旗-9」防空飛彈進行陸基中段反彈道飛彈攔截技術試驗。報導透露,紅旗-9是「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研發的中國第1種區域防空飛彈。這種飛彈與美國的愛國者飛彈是等量級型號,特點是殺傷空域大、抗干擾和抗多目標飽和攻擊能力強,導引系統先進,足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Ui3} !Ui3} 報導還披露,「紅旗-9」全系統展開時間約6分鐘,反應速度12秒至15秒,可媲美
俄羅斯的S-400系列。
!Ui3} !Ui3} 俄羅斯的S-400「凱旋」地對空飛彈系統,是俄羅斯原金剛石中央設計局在S—300P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設計思路研製的。它配備射程更遠的新型飛彈和新型相控陣跟蹤雷達,這型雷達具有全向覆蓋能力。(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