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王羲之在《自论书》中有这么一段。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这段论述,似乎又太高妙了点,还是不好理解。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理解书法的气。现代文学家姚鼐有段话可资借鉴。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气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深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大概意会到,书法中的气,是深蕴于大自然深处的“造化之气”了。它千姿百态,它气象万千!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游先生喜欢书写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他认为,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书法作品,才能具备情感的震撼力、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感染力。自古以来,作为最有标致性的民族精神的载体——书法,都是以气生形,以其特有的大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品格”。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技进乎道”,对于如何创作出大气的书法作品,游作忠先生有其独到之处。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开门见山,起笔雄奇。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楹联,“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起笔即雄遒、沉重,使人一下子就感受了紧张、突兀的雄强之气。海、山两字的起笔给整幅作品定下了基调,做到了大气包举,镇压全篇。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行笔痛快,节奏紧凑。 真乃“泼墨如浓云,急雨如飞簇,激电光入牖,奔雷势掀屋。”快的节奏有助于增强书法作品的气势,使人有一种挟雷携电的发展感觉。如果这幅作品节奏缓慢,慢慢腾腾,虚与委蛇,即使起笔的气势好,也会产生沮丧感,潜意识中会有勤不如懒的想法。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sYMgi D ——高屋建瓴,大处落笔。正如“宁远”,“秦王扫**,虎视何雄哉。”立足全局,着眼宏观,大处落笔,一气呵成。不像一些平庸的书家,起点低,视野窄,唯唯诺诺,小家子气。尤其是小字落款的衬托,以小显大,微处显宏,造成一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象。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如锥如锋,用笔精绝。观其字数较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了冰冻三尺的雄厚功底,全篇之中,绝无雷同之字。一般的书家,能用提按、快慢来表现书法作品就相当见功夫了,而从游先生的书法线条中,明显地感到笔法极为丰富,有提、按、顿、挫、绞、转、裹、搓、拧、抵、边提边挫、边裹边顿……洋洋大观,笔法大全。这与他推崇高古的魏晋书风有关,他最爱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书法故事:“……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据闻游作忠年轻时不会悬肘,曾以绳吊梁上悬书大字。为练就顿挫绞转自如之笔法,他摹张猛龙碑一十五载,每日立身悬肘,日以继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十五载的苦练,使他练出了“善书不择”的绝活,不择笔,不择纸,不择墨,不择地。正所谓:游君三寸毫,挥霍鬼神惊,浩气中心发,雄风两腋生。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把握节点,跌宕起伏。游作忠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有一种“透纸”的感觉,就是古人讲的入木三分。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把椰子壳做的二胡,每次创作之前,他总是先喝上一口清茶,饮一口浓郁的福建土酿,然后拉起了他心爱的二胡。如果写雄强的作品,他常常拉的是《穿林海》,如果写的是灵秀的作品,他便奏《梁祝》。他是个造诣不浅的音理家,他说,搞书法,在章法上一定要注意节点,绝不能墨不逮纸,或是平拖直过,如长枪大刀或死蛇挂树。绝不能像京剧的“西皮流水”,没有高腔,缺乏高低起伏,难以产生激昂遒劲的气势。要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做到平中有奇,奇中有变,大起大落。忽如飞瀑演涧,忽如火山喷发。让人在落差变化中感受气势。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运笔从容,收放自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纵观游作忠书法,没有一笔是拖泥带水的。当断立断,该收则收,像古人形容的那样:“如截奔马”。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联,是在揉搓极皱的纸上写的,最能考验书法家的运笔收放能力,写快了,黑不逮纸,写慢了,浸肥如猪,而他这幅轻重快慢拿捏得恰到好处,真令人叹为观止。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总之,游作忠之所以能创作出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是和他的思想、胸怀、情操、见识、学问的修养分不开的,如孟夫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山之子游作忠具备大山一般的胸怀,大胸怀者方能成为大手笔。古人云:“器大者其声必宏,志高者其意必远。”此之谓也。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sYMgi D
注:本人书学功底尚浅,也没有深入地练过书法,故拙文对游先生书法的评论及认识,定有谬误之处,还请先生多多指点,也请吧友们多多批评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