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12阅读
  • 344回复

[原创]游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12-05-16
C+ B`A9  
朱见深御笔2 C+ B`A9  
C+ B`A9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12-05-16
《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中言:“五十人为队,队有管帖二人。五百人为司,司有把总一人。千人为哨,哨有干总一人。三千人为营,营有中军一人。”同书中的卷二五二中又言:“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 何良臣的《阵纪》里称:“臣之编法,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队一百二十五人为哨,五哨六百二十五人为总,五总三干一百二十五人为营,五营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人为镇。” 嘉靖年间,山东镇戊军基本上以3000人编一营。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议推,将山东民壮快马步精选六干,分为二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议准,山东民兵自四十三年正月为始,务选足三干之数,推参将一员训练”。 戚继光在隆庆年间(1567年一1572年)以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以其步兵营为例,即按部、司、局、旗、队序列编制。以12人为一队,每队设队长1人;3队为一旗,每旗设旗总1人,全旗官兵37人;3旗为1局,每局设百总1人,官兵共112人;4局为一司,每司设把总1人,官兵共449人;2司为一部,每部设千总1人,官军共899人。3部为一营,设将官1人,中军1人,火器把总1人,加上部以下官兵2697人,总计全营2700人。 3楼yuanbai发表于:2007-9-718:47:00 明代的“统军”、“行军”制度简述 关于明 C+ B`A9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12-05-16
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卫所制为主,后一阶段以镇戍制为主。在卫所制下虽可防止“强臣握兵”,但兵将互不相识,战斗力往往受到影响。所以,明中期以后以卫所为基础而又不同于卫所制的镇戍兵制,逐渐在边兵与外卫中居主导地位。镇戍制虽有非经制的一面,但其基本精神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从卫所等抽选精兵(或招募)以增强战斗力;二,兵将团操训练,使将有常兵且兵马集中;三,以督抚分寄的方式赋予地方大员以稍大的兵权。一句话,镇戍制属临战体制,与京营兵制有相似之处。在镇戍制下,督抚的兵权虽略有加大,但仍然受到限制,兼之国家核心武装力量(京军与边兵)的军饷由中央提供,这就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尽管镇戍兵制以守为攻,趋于保守,但它对支撑大明江山起了一定作用,对清绿营兵制也有很大影响。 明代军事史的研究总的来说相对薄弱,而对边兵与外卫的宏观研究尤其如此。本文将从军事学的角度探讨一下本朝边兵与外卫兵制。 边兵与外卫的职能及战略地位 明王朝的军队可分为三种,“曰京营,曰外卫,曰边兵”(注:李堂:《论将材》,《皇明名臣经济录》,台湾元明史料丛编本,卷十七。)。其中“京营”即京军,“边兵”指的是九边的军队,“外卫”则包括京、边以外的卫所军队。 明洪武时期,北边的防御体系包括都司卫所和沿边诸藩。(注:参见陈石文《明代前期(洪武四年——正统十四年)辽东的边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集(上)。)。此后北边卫所便主要承担了以下三项职能(或任务): 护守城池。九边卫所所在地都是军事要冲,如正统时陕西都司都指挥曹敏等奏称:“所属卫所,路当冲要。”(注:王骥:《请陕西兵分班赴京疏》,《明经世文编》卷二十八。)由于卫所多处险要城池,所以防边与守城二者是合一的。王守仁在谈到卫所职能时说:“所谓卫者,护卫城池之意也。”(注:王守仁:《陈言边务疏》,《皇明名臣经济录》卷十七。)他的概括无疑也适用于北边。 保卫北边。固原镇设有西固城守御千户所,该所“一意备番,他无所防”(注:《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下,引《巩昌府志》。)。防御蒙古与藏族等是沿边卫所的中心任务。 维持治安。蓟镇遵化城一带卫所便有“缉捕盗贼”之责。(注:《明会典》,万有文库本,卷一二六,镇戍一,将领上。)防盗安民是全国各地卫所的普遍任务。 永乐帝继位后,以天子守边取代了藩王守边。随着统治中心的北移,边卫又承担了拱卫京师的任务。九边镇戍兵制的建设至迟在此时业已起步,从永乐帝继位初辽东、宁夏等镇设镇守总兵官,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蓟镇正式称镇,九边先后建立(九边的任务与边卫相同)。九边的兵力在明初约40万,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约39万多,此后常达60万左右,约占同时期明全国总兵员数的一半。(注:参见拙文《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2)。) 明代外卫分布于京、边以外的内地诸省,起安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12-05-16
(二)军官考选。 明代武官分为六品,有世官,有流官。世官分为九等: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卫、所镇抚,正、副千户,百户、实授试百户。流官分八等:都督及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留守。世官的来源有袭职(死亡)和替职(老疾)两种;流官多以世官升授,“后以武举兼用……”(注:《明会典》卷一一八,《兵部‧;铨选‧;升除》。)不许世袭。除袭替、武举外,明代武官入仕途径还有传奉、恩荫、纳级等。其中袭替所占比例较大。 上述流官与世官属都司卫所体系,一般称武职官。此外明代边兵与外卫中还有总、副、参、游、守等镇戍将领系统,该系统盛行于明代中后期。卫所武职与镇戍将领之间是有联系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上》引《巩郡志》云:“国家既分置卫所矣,又设参将、守备以统之。”笔者曾就嘉靖朝九边地区镇戍将领的武官职次,对《明世宗实录》作了粗略统计,为省略管幅仅列简表于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明代镇戍将领虽然号称“无品级”,但大体有一个相应的武职作为支撑。一般来说,高级将领以高级武职充之,低级将领以低级武职充之。 明代武将之除授由兵部武选司掌管。高级将领须经会推产生。总兵、副总兵有缺,会推二人,皇帝从中选定一人。(注:《明史‧;选举志三》。)其下参、游、守等官的最终任用权都在皇帝手中,如各边守备、提调等官的产生俱要经过“钦依”(注:王崇古:《陕西四镇军务事宜疏》,《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九。)。地位低于守备的操守有时由巡抚、总兵从卫所官员中选委。对于防守千总,分守参政也有权任命,山东某参政就曾“札委”一武官“任管千总事务”(注:《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黄骨岛海防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12-05-16
徐达本为游民
       徐达本为游民,其妻貌美,万通见而悦之,遂收徐达为家人而纳其妻。不久,徐达以万通家人的身份传升为锦衣卫带俸百户,并受万通的委派往两淮贩盐,获取暴利,同时兼营宝石玩物。可见既有商业头脑又能识别器物。万通死后,徐达将获利巨资及搜罗的宝石器物上下打点,不到一个月即传升为实授正千户;三年后,传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并予世袭。而万通的兄弟万喜、万达虽然分别传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使、指挥使,却仅为“带俸”。[123]从游民到锦衣卫实授指挥佥事并世袭,其间仅五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徐达进行了两场交易。第一场是和外戚万通之间的色权交易,第二场是和当权宦官的钱权交易。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12-05-16
可以说,整个社会当时正经历着中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一场专业人才、各色人等通过各种方式谋求进入仕途的狂潮。而这一狂潮的形成,传奉官在其中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作为传统道德维护者的文官们也纷纷放弃自身的原则,通过宦官、外戚乃至传奉官的路子,尝试着为皇室提供特殊服务。万安和康永韶的表现颇具代表性。 C+ B`A9  
C+ B`A9  
万安于成化五年入阁、十三年为首辅、二十三年孝宗即位后被迫致仕,在内阁的连续时间长达十八年之久,创下了三杨去世之后的纪录。《明史》本传描绘了他在仕途中的关键性几步:同科进士李泰为太监李永昌的养子,“安兄事之,得其欢”,所以每次升迁包括成化五年议推阁臣,李泰也推让万安,于是万安入阁预机务。万贵妃虽然得宠,但出身寒微,万安便不失时机地向其献媚,自称子侄辈,并与贵妃的弟弟传奉官万通拉上了关系;而万通妻妹王氏恰恰是万安的小妾,万安和万贵妃一家遂成了真亲戚。有了这层关系,万安于是扶遥直上,成为首辅。此时传奉官江西术士李孜省得势,“缙绅之进退,多出其口”,万安又通过李孜省的老乡、江西籍翰林院官彭华与其交结,于是官运不衰。不仅如此,弘治帝即位后,在宫中发现一个署名为“臣安进”的小箧,箧中所藏,皆论房中术者。而据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妖僧”继晓之进,也是经万安的推荐,目的仍是“固宠”。 尽管如此,万安却见容于整个成化时期,并与“名相”彭时、商辂共事多年,相安无事。 C+ B`A9  
C+ B`A9  
万安身居首辅,与当权宦官及外戚交往自然便利。官员中没有这种便利条件的,便另辟蹊径。陆容《菽园杂记》卷5披露:“京师巨刹大兴隆、大隆福二寺,为朝廷香火院。余有赐额者,皆中官所建。寺必有僧官主之。中官公出,必于其寺休憩。巧宦者率预结僧官,俟其出则往见之,有所请托结纳,皆僧官为之关节。近时大臣多与僧官交欢者以此。”不仅结交宦官,连和宦官有交往的僧官也是结交的对象。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12-05-16
一)军饷。 明初军饷主要来自军屯,宣德以后军屯日益败坏,军饷主要靠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拨款。在北边,除了军屯以外还有民运、开中和京运三项。(注:参见拙文《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2)。)在内地,军费主要来源于存留钱粮,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按中央的制度办(如军饷的多少、发放时间等)。地方督抚等在本地加征军费需得到中央批准。 明代财政支出有两大方向,一为起运,属中央财政,包括起运京、边两部分,而起运边方部分又分为民运税粮和盐价;另一项为存留,主要用于地方官俸、军费等开支,实质上是国家经费用于地方者。在北边军费来源中,民运、开中属起运边方部分,而京运则是起运京师部分向起运边方部分的又一次转投。(注:参见拙文《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南开学报》,1997年(2)。)可以说,边兵的军费主要由中央提供。明廷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九边防线系天下之安危,边兵在国防与治安中举足轻重。 边兵军饷仰给于中央,外卫军饷也要由中央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二)武器。 明代中央与地方都有兵工厂。在中央,洪武初年设军器、鞍辔二局,属工部。后又设兵仗、针工等局,属内库,由宦官掌管。宣德二年(1427)设盔甲厂,由兵部掌管。在明代,凡有征发,兵部武库司“移工部给器仗”,军队得到工部器仗后方可补充装备。(注:《明史‧;职官志一》。)在地方,洪武十五年(1382)令各布政司设局制造兵器,洪武二十年令天下都司卫所置军器局。(注:《明会要》卷六十一,兵四。)。可见,中央的兵工厂多属工部、内府,地方则属于藩司、卫所等。 明代的武器仍以弓、刀、剑等冷兵器为主,不过火器的制造也有一定发展(本朝火器不下百种)。中央对火器控制较严,各地只能生产非重要火器,“神枪、神炮沿边不敢轻造”(注:《明世宗实录》卷二九五,嘉靖二十四年闰正月甲子。)九边尚且如此,其它地区更不用说了。各地(特别是边方)需要火器但又无权制造,只能凭朝廷赏赐,但朝廷所赐数量有限,且常常不及时。这也是明军经常打败仗的原因之一。 (三)战马、战车与战船。 战车、战马等装备主要用于北边,战船主要用于东南沿江、沿海。战车的制造多由边臣向朝廷奏讨军费,朝廷出资,边臣主造。战马,除了“临牧”与“互市”外,各地也主要靠向朝廷奏讨银两以买办。(注:杨廷和:《赠都御史邃庵杨公序》;毛伯温:《修举马政疏》,《明经世文编》卷一二一、一五九。)起初车兵、骑兵并未单独成营,至迟自嘉靖时起,九边的一些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12-05-16
      从夏启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我国共有过67个王朝、446位帝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农民起义政权未计)。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皇帝与普通臣民不同,臣民可以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皇帝的唯一职责就是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人民安居乐业。皇帝若置国事而不理,而像臣民一样放纵个人的爱好,那就是“不务正业”的“怪癖”皇帝。 C+ B`A9  
C+ B`A9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12-05-16
明代娱乐习俗
        明代社会各阶层的闲暇文娱习俗,在继往开来方面展示了新的时代发展风貌,极大地丰富了民人的社会生活内容。无论是在平日劳作操忙之余还是节日期间,社会各色各式的人们均可按自已喜好的方式进行娱乐生活,形式日趋多样化。而且明代的文娱活动,可按娱乐内容和方式分为杂技百戏、博弈、竞技、嘉会欣时旅游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年节的各项娱乐活动与习俗更具代表性,届时宫廷民间各地均有相应的娱乐消闲习尚。这是因为明代的年节活动,开始从宗教迷信的笼罩、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文化活动。如元旦的爆竹,原本是一种驱鬼巫术,此时已演变成为节日欢乐的象征;大傩原来是打鬼巫术,明代时其中的宗教成分锐减,而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节日小戏;中秋节的祭月,明代时则已变成为赏月活动;元宵节的祭神灯火,明代时则演变成民间节日的灯火艺术;上巳节则由原来意义上的 求子 与 野合 ,而发展成为明代民间的节日春游和踏青活动,等等,不一而足。 C+ B`A9  
同时,在明代的各种年节节日文化活动中,还不断增加进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活动的内容,如放风筝、拔河、射箭、斗草、走马等等。这就使得明代的年节活动内容,不仅日益丰富多采,而且,传统节日的时尚性、群体性、地域性、民族性等诸种文化特色,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表明中国古代的年节文化活动此时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明代年节文化活动的高度发展与繁荣,是与明代封建社会、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城市商品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兴旺,广大农村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等诸种文化背景因素相联系,新的时代与新的社会生活,赋予它诸多新的内容和生命活力。而就明代年节活动的参加者而言,不但有广大的社会各阶层的民人参加,并成为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而且,帝后、官员等各级统治者也积极参予其中, 与民同乐同庆 并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给予肯定和提倡。如明代永乐年间以后,明代帝王便颁诏准许,上元节自正月十一日开始,放节假10天。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明统治者认为,反映民众生产、生活的方式、愿望和要求的年节风俗,是了解民情;进而将民俗引导、上升为封建礼俗的高度,再用礼乐教化人员,以求得社会的安定。由于明代统治阶级的积极提倡,一方面加速了对古代年节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另一方面,更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极大地丰富并充实了明代年节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又使得这一活动成为明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中国古代的年节源于多种历史的成因:有些节日起源于生产活动,如腊祭、祭土地神等;有些节日与人类的生育、婚姻形态有关,如人节、上巳节;有些节日则起源于祭祀鬼神和巫术活动,如立春祭芒神,元宵节祭太一神,清明祭祖,冬至节祭天神等;还有些节日则与某些历史事件有关;即使同一年节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迁徒、信仰的改变等诸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明代的年节文化活动与娱乐风尚,也表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与地方的特色,色彩纷呈,可谓是集古代年节文化活动之大成。 C+ B`A9  
C+ B`A9  
C+ B`A9  
C+ B`A9  
C+ B`A9  
C+ B`A9  
C+ B`A9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12-05-16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C+ B`A9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C+ B`A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