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d?`
宁远游氏溯源 HMd?`
天祥公十五世孙 游隆树 HMd?`
我宁远游氏在家兄知祥的主持下,二修族谱于去年初告竣,并于去年中秋邀请祁阳、江华、新田等几个邻县的宗亲代表到场,举行了隆重的颁谱庆典。然而,二修族谱中,在旧牒发现的始祖上源问题没有理清,我宁远游氏长期游离于游氏大家庭的边缘,实为重大遗憾。喜庆之余,我族莘莘学子没有懈怠,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博览古牒,广集史据,为溯源浚流、觅宗追远而孜孜以求。 HMd?`
现根据搜寻到的一些相关史料,就本族上源问题,作一番探讨,请各位宗亲斧正,同时,也恳请掌握相关信息的宗亲,为我族的溯源工作提供帮助。 HMd?`
先介绍我族概况。大明万历年间,我族始祖天祥公携家行商,卜居于素有虞舜德孝之乡美誉的湖南宁远县鲤溪乡油麻畬村。祖妣廖氏,生应文、应武、应达、应显、应魁五子,现我族皆应文公一脉。后来,廖祖妣心怀豫章,携应显、应魁二子返驾临川故里。始祖初到之时,本村已有李、杨两族,李姓已在此聚族三百年以上,杨姓亦已聚族二百来年。随着人丁实力的相对彼消我长,游氏成为本村第一大族,加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谐音别字的使用,至七十年代,村名已变更为"游马石",并被社会广泛接受。游马石村游氏,尊天祥公为一世始祖,已繁衍十七世至修字辈,现有游氏族人四百六十余。 HMd?`
我族家牒一修于民国十三年,天祥公以下各先祖的生殁娶嫁、年月日时记录详实,世系清楚,此前应有手写谱传世。字辈排行:天应显子(Zi),士一宗世(Shi),尚大正祭(ji),太和隆瑞(ri),修纪敦伦,光明德惠〈hui),福受国朝,鸿开甲第(di),富贵荣华,诗书六艺(yi)……。从字辈排行的韵脚分析,前四句俱韵,当是始祖近三代内敲定或始迁地转录;第二句“士一宗世"耐人寻味,似乎暗示祖上是一个博学鸿儒或官员;后六句隔句韵,应是我族一修时添加。 HMd?`
一修谱载,始祖天祥公生于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八月十二日,祖居地为"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积善乡九十一都赛源保乌墩贯章祠后”。明代的基层行政单位实行过都保制、里甲制、保甲制,不妨作简单理解,其所辖范围由大到小为:县、乡、都、保(里)、甲、牌,对应现在的县、镇、乡、社区(村)、生产队、组。参阅清道光年间的临川县志,积善乡辖四都(90、91、92、93都)。九十一都"三里,东馆市"。意即"九十一都下辖三个里,集市在东馆“。根据江西宗亲提供的、与我始祖天祥公同时代的赛源游氏先祖墓志记载,当时(大明嘉靖前后)赛源在九十一都辖区内,祠堂下、四游的地名似乎还没有正式使用。 HMd?`
再谈谈本次溯源的指向地——赛源。据《赛源游氏宗谱》载,南宋淳熙年间,文珠公自南丰徙居赛源,因赛水(小溪)发源于此村所处丘岗,故名。后游氏有一栋合修的“游氏大宗祠”建于此村,故改称“祠堂下”。因人烟稠密,有珠公后裔就近徙居,又形成窑边游家、文坊游家、黄塘游家,四个游氏村落合称四游,即赛源游氏,现有世居游氏族人800余,地域约4平方公里。另据当地春波宗亲2008年12月14日在游氏网的发帖,大意是,原赛源塅(塅:面积比较大的平地)有一庙宇,名曰“乌墩观”。相传有一卖糖者,某年7月24日抵达该塅时,已天黑,乃借宿此庙。因劳顿一天,身心俱疲,遂席地而卧。少顷,渐入梦境,忽觉浑身金光闪闪,飘飘若仙,乃庙内泥塑观音菩萨附身,大显威灵。佛光灵异惊动乡里,翌日曦微,村人云及。“后,每年7月24日,当地有以不寒而栗为出赛场名的活动,赛源游家得称亦由此而来”(本句是原文,作为域外人,我看不太懂)。 HMd?`
旧牒所载始祖籍地,是我族溯源的现有唯一线索,乃始祖留下,其真实性不容置疑,春波宗亲在游氏网的发帖中,提到在赛源塅有乌墩观的存在,进一步印证了我族始迁地名的真实性,彻底否定了在我族流传的、有关我族来源的江西鹅井塘说、瑞州高安说、祁阳河埠塘说。家兄知祥曾将始祖始迁地名发往抚州游氏宗亲微信群征询,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现不揣鄙陋,聊作浅析。 HMd?`
抚州府临川县积善乡九十一都赛源保,这段地名表述没有疑义,正确理解"乌墩贯章祠后”的表述指向,是溯源的关键。我们知道,书写地名时,都是遵循范围由大到小的原则。赛源保,理解为赛源村,或包括赛源周边几个村落的赛源社区,范围同现在的四游村大致相当;"乌墩贯章祠”,表述的应该是在赛源村范围内更小的一个地方。赛源地域内有个乌墩观,而乌墩贯的“贯”字,可以理解为“观”字的同音替代,也可以理解为“一串、一带”,所以,“乌墩贯”的意思是以乌墩观为地标的周围一带;章祠后,即章祠的后面。作为一个域外人,对"章祠”有如下几种猜测,其一,章姓族人的宗祠?其二,跟隔壁樟坊村有关?其三,乌墩观的别称?这不太合理,一则“观、祠"记录重复,二则"观”、“祠”有别,道家观星测象之地曰"观”,表彰名人、祭祀先祖之地曰“祠";其四,当时游氏大祠堂的别称;其五,若以上四种猜想均不成立,赛源域内根本就没有“章祠”这个地方,那就可能是我族旧牒记载有误,"章祠"是"宗祠"的错写。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族后人在手写谱传抄过程中,将“宗"字误读为“章“字呢?从"章宗"二字的外形看,同为单体上下结构、左右对称、形态相近,若"宗"字残缺破损、书写不规范或模糊不清,后人在对祖居地情况一无所知、并在前面"贯“字的诱导下,按照“贯彻章程“的思路,错误地传抄成"章"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章宗”二字按有的地方方言发音十分相近,还存在同音误写的可能。当然,以上五种猜测,到底哪一种在理,世居四游的宗亲最有发言权,但无论作何种解释,我族是赛源一支,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除非我族始祖始迁之时是寄居赛源。然而,始祖会将一个寄居的临时地址记录在家谱上留给后人吗?显然不可能。 HMd?`
综上所述,窃以为,我族旧牒对于始祖故里的表述,应为“临川县、积善乡、九十一都、赛源保、乌墩贯宗祠后”,即:赛源保、乌墩观周边、游氏合建的宗祠的后面。显然,这个地名的指向,就是现在的祠堂下,而且始祖家住游氏大宗祠的后面 HMd?`
当然,找到始祖迁出地,只是我族溯源浚流关键的第一步,要彻底摆脱挂靠攀附之嫌,就必须从赛源谱中找到始祖天祥公的名号,实现谱系源流的成功对接,才堪称完美。 HMd?`
始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距今478年,我族已传17世,平均每世间隔478÷17=28年;珠公生于1152年,距离始祖1543-1152=391年,参考我族平均每代的繁衍间隔时间,391年可传世代为391÷28=14世。赛源尊珠公为一世祖,珠公为偃公第68世孙,则始祖天祥公估算应为珠公第14世孙(考虑到误差,估至12~16世)、偃公第82世孙(估至80~84世)。我族曾两次到江西寻访,并两次拜阅赛源谱,没有实现谱系对接,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HMd?`
其一,目标重点有误。由于我族旧牒错误地对接到瑞州高安76世天祥公,第一次拜阅赛源谱的时候,将搜索的重点放在了偃公第76世(珠公第8世);第二次拜阅,是因为东馆古港发现有天祥公、天奇公的记载,把重点放在了古港。 HMd?`
其二,我们只知道始祖天祥的名讳却不知其行号,对始祖的同辈、父辈、祖辈信息更是一无所知,而赛源谱这一时期的人丁记载,大多只记数字行号而不记名字,所以,即使谱上有天祥公的行号记载,我们也无法把天祥公的名字与之对应。 HMd?`
其三,我族有可能在赛源谱中漏登。始祖天祥公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万历年间徙居宁远,赛源谱一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赛源一修谱的时候,我始祖已经从赛源迁出100多年,漏登是有可能的。再者,从我族旧牒中几个先贤写的序可以看出,我族过去一直没有同祖居地赛源取得过联系,对祖居地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尽管赛源谱曾经多次修纂,但我支一直孤悬于游氏谱系之外,未能查漏补缺。 HMd?`
诸如以上几个原因,我族要想同赛源谱实现完美对接,其难度是相当相当大的。当然,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首先,仔细搜寻、分析赛源谱、特别是“宗祠后”宅基地所有者的12~16世的本支和近支,看有没有迁湖广、适廖氏,且其他各方面条件相符者;其次,在游氏宗亲交流场所多介绍我族的源流情况,寻求宗亲们的帮助,说不定哪位宗亲掌握的古籍上有记载;此外,祖妣廖孺人携应显、应魁二子返驾临川故里,若二公苗裔在故里得以繁衍生息、并对来宁远的这段历史有记载,看到我族的情况介绍,或许我们能找到返回故乡的二公后裔,我族的源流问题将迎刃而解。 HMd?`
我族本鸿儒之后,安居虞舜德孝之乡凡四百年。追根索源,认祖归宗,承先贤仁人孝子之余芬,展我辈木本水源之孝思。愿先祖有灵,源流得浚;后昆有幸,如愿以偿。如是,则上慰先灵,下解孤悬,此发帖之初心。 H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