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7 3^\?>C7 界画作为一门特殊的绘画种类,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熟谙其道,有甚者更是不知就里颇有微词,忘了何时便听闻有人谬论界画是
建筑效果图,此等偏见听着着实令我心中不悦,且不论如此言辞者乃无知于中国界画艺术了解,甚至都可以认为如此轻言之人实在是对整个中国美术认识的肤浅。记得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爱人林徽因女士曾说:“中国的建筑乃是艺术,需懂得绘画者方能深谙其理,而我就是因为喜欢绘画才选择建筑专业的。”可见建筑与绘画艺术本身的关系如此之微妙,实在博大。据说有些国家的大学将建筑系放在艺术学院里。而那些轻言界画艺术者,凭着三两言语随口便论,岂不笑话?
3^\?>C7 中国艺术之博大绝非我等泛泛之辈区区几句所能胡乱概括的,直面艺术,首先我们该自问到底深究何许?切不要随便胡言,惹人捧腹。前文所闻,圈内也见怪不怪,只是偏见横生、怪像久乱,令人心下难安。
3^\?>C7 缘起 3^\?>C7 3^\?>C7 前不久收得一本二十余年前的画册,册中囊括画作近百余幅,视为当时省内艺术之代表。仔细翻阅一番,着实是获益良多。册中恰有当世名家游新民先生的界画佳作一幅,以其旧作对比于今,顿时颇多感触。以旧作观近作,旧作中传统风韵与新作中显见的时代气息透露出明显的创作变化之脉络,想见画家这二十余年以来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探索与追求。
3^\?>C7 这份敬意便油然而生!
3^\?>C7 游新民乃当代中国画艺术大师黄秋园门下高足,今天我们看他似乎光环四绕,却不知,先生四十年来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中付出了多少的辛酸与苦难?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然要先观其人,尤其论中国艺术更需如此。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乃当世之风气。如今先生名声在外,免不了有人颇有微词,甚至完全不问作品不问人,似乎只为图嫉妒之心的发泄。其实真正走进先生,才会真正有所见闻。对于外界的那些浅薄偏见,除了笑而置之,实则也别无他法。
3^\?>C7 外人肤浅的认为先生只会画界画,我不知道外人若有幸得见数十年前先生的旧作会作何感想?这除了对界画的认识有残缺外,还暴露出一个人见识的短浅,对艺术的鉴赏水准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我观先生之作,画中实则是结合了写意山水为主背景,亭台楼阁隐于其间。点景处,或小桥流水,或山川俊逸,或竹杖芒鞋,或纹枰论道。整体布局如此之讲究、画面如此之和谐绝非一般人认为的工尺画作。画到此等境界,无不与先生的旧学素养与艺术情怀息息相关,我们足以看出,在绘画创作中,先生是很注重画中人文情怀与天地自然的抒发的。外界有失偏颇的见解,是否该好好收收呢?哪天谁见着先生的作品,当好好观摩品味,其画中空灵之境、深邃的情趣表现又岂是一句简单的界画能概括的?这映衬了什么?无非是一个智者对天地情怀与人与生命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中国艺术当需要有中国人文情趣的韵味渗透其中,这一点,不正是先生最独到之处么?
3^\?>C7 假设 3^\?>C7 3^\?>C7 我是研究传统的,对亭台楼阁、琼楼玉宇向来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那才是中国建筑的智慧代表,也凸显了国人在建筑上以及人文关系上的美学情趣。只是可惜了,不知何时起?在国内几乎很难再现此境了,这种缺失只有到界画中去寻找,毕竟那是中国古建筑唯一可视的媒介。在这点上,我私下觉得先生的贡献最大,若没有先生的付出,真不知在艺术与人文里我们将会缺失什么?
3^\?>C7 这个假设并不浮夸,学历史的人喜欢探寻过去,而先生的作品,不正是对古代建筑与文人情趣的一种直接再现么?那些平素只能通过文字去臆想的美境,全然不都赋予在了先生的笔下么?此等功德,又岂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呢?
3^\?>C7 尤其是这二十多年以来,先生以其对艺术饱满的热情,全副在探索界画创作工作中。早年为了填补界画技法与理论的缺失,先生不畏艰辛,以自己对传统界画之技法与理论精髓不断深入研磨,并结合自身的绘画创作经验,惊人地撰写了中国首部界画艺术的理论著作——《中国界画技法》。三年间,近五十封与责任编辑书信的往来中,完成了其漫漫心致,成为我省第一位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技法书的作者,先生之志,苍天可鉴!此后其又不断思考界画艺术的创作新方向,除创作了平日耳目的滕王阁系列之外,先生还探索创新出界画新图式——民居系列,再现民间艺术与生活场景。不仅如此,先生还巧妙地在用色上开拓眼界,研究创新了雪景、夜景等系列界画题材。成为当世绘画创作的大有为者。难怪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师潘洁滋先生见过先生的作品会赞言:“明清以降,界画的正脉袁江、袁耀为第一,近代黄秋园先生为泰斗,至于当代便数游新民了。”
3^\?>C7 3^\?>C7 3^\?>C7 变与不变 3^\?>C7 两年前便有幸结识了先生,但重新拜访先生的缘起是来自于一本二十多年前的画册,也正是这本画册的因缘佐使我重新认识了先生。先生绝非平常人说的先生,不论为人亦或是为艺,我们都能从点滴里窥出一二。先生传统文化深厚却向来与时俱进,这便是为何先生的作品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的面貌之缘故,也是先生为何花甲之岁却一派少壮之气?因为他不断接触时代的新东西,才忘了年龄。
3^\?>C7 在艺术追求上,先生可谓孜孜以求不畏孤寂,但论起情趣先生也丝毫不逊色当代青年才俊。君不见先生卧藏于青云谱梅湖南隅的"玺庐"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出自先生之手——点景、布局、空间,一派小窗幽静。院落里池水草木,亭台中花窗飞檐,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不正是从先生自己画中搬出来的实景吗?作为文人情怀尤重的我,去了三两回便深深地恋上了那院中的花花草草,亭中一坐便觉时光飞逝,荣辱皆忘。可敬先生是已然将艺术创作同他的真实生活做了最完美的融合!情调如此,羡煞旁人!
3^\?>C7 真正的艺术必须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每一个时代都大浪淘沙,蒙尘过后洗尽铅华,又有多少留到了最后?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在绘画创作与艺术思考中,几经探索,呈现了无数优秀佳作。
3^\?>C7 如今多少人在议论先生的艺术与为人,却又有多少人真正深入了解过先生?有人说先生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变,但是真正在我读来,变的只是创作上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不变的却是先生对艺术创作的坚持与执着。
3^\?>C7 先生依然是先生,说是变了其实并未变!
3^\?>C7 文/子扬
3^\?>C7 个人简介 3^\?>C7 3^\?>C7 3^\?>C7 3^\?>C7 3^\?>C7 3^\?>C7 3^\?>C7 3^\?>C7 游新民,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美术院负责人,南昌大学客座敎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山水、界画。
3^\?>C7 1974年师从中国画大师黄秋园先生。黄先生仙逝后,坚持自学廿年。在山水画之外,潜心研究迄今极少有人创作的界画,作品工丽妙巧,乘除相宜,尤其是将工笔楼阁与写意山水相结合,创立了界画创作的新形式。作品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多次获奖:“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览”一等奖,“全国首届山水画展览”优秀奖等。
3^\?>C7 先后在《中国美术报》、《美术史论》、《中国书画报》发表过多篇研究界画的文章。90年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研究界画技法的专著,《界画技法》,潘洁兹先生作序。2000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又《中国界画技法》一书。全书字数约一万字,插图140幅,是目前我国内容最充实、叙述最详尽、插图最丰富的,界画技法书。
3^\?>C7 [ 此帖被游文在2014-08-04 17: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