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t k-2M
u-At k-2M
u-At k-2M
二、沈葆桢抵御日军,保卫台湾 u-At k-2M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起之秀、国力渐强,走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71年开始吞并琉球,1874年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兵入侵台湾;1894年甲午海战,清政府大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夺去了我国领土台湾;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窃取了德国在我国青岛的权益;1931年九一八事件夺取我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占领我中华半壁江山,奸淫烧杀,血债如山;1941 年12月7日(星期日)清晨偷袭珍珠港,炸毁美国飞机188架,击伤291架,击沉击坏军舰18艘,炸死美军官兵3600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并乘势大举南进,侵略香港及东南亚,走向自取灭亡之路。 u-At k-2M
1874年4月,日本在长崎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都督”,随时准备侵台。借口琉球船民54人遭台湾少数民族“牡丹社”人所杀害,出兵3600余人,军舰5艘,由西乡从道带领,从台南登陆,拟侵占台湾。5月,清政府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他临危受命,率领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福建水师的14艘战舰(全部由福建船政自己制造,驾驶、轮机班底全部出自船政学堂)赴台。他受命后即上奏提出御敌四策: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抵达台南安平时,立即召见当地官员,提出理谕、设防、开禁三大反侵略方针。总之他是以扩军备战,增强军事力量为后盾,准备打战。从外交入手,大做舆论,进行说理斗争。为加强海防建设,他加紧修建安平、旗后、澎湖、鸡笼(基隆)、沪尾等地炮台,安放西式巨炮。至今仍保存的“亿载金城”就是当年的安平炮台。沈氏还奏请从福建陆军、淮军洋枪队、粤军增兵,军力达1.2万人。其中淮军先集中到上海,由严复驾驶“建威”号军舰运到台湾。接着他乘“长胜”轮探测台东沿海港口地形和海面形势。沈氏并奏请将台湾盐课、关税尽数留下,充作海防之用,以补充枪支、巨炮、子弹。我方军力超过日本,致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在固民心方面,提出“官民同命、草木皆兵”,着手招募兵勇、乡勇,并奖励乡团,团结台湾民众增强抵抗力量。联外交方面,借重国际舆论,请各国公使会同讲理,判断曲直,使日本怵于公论。他派员与日军将领西乡从道交涉,发给照会,出示台湾府志,指出台湾是我国固有领土,日本出兵台湾是干涉中国内政,责其不义。通消息方面,沈葆桢主张修筑海底电线,并修折奏请清廷批准。为加强军情反馈,保障台湾与大陆之间讯息畅通,沈葆桢用船政自制的四艘舰船分布在台湾、澎湖、福州、厦门四地互通情报,重要信件一日即可到达。 u-At k-2M
由于沈葆桢采取了以军事准备为后盾的积极抵御方针,战斗实力大大超过日军,又提出驱倭抚番政策,团结原住民形成草木皆兵之势。同时迫于舆论压力和沈葆桢寸土不让的强硬态度,日本改变手法,直接由国内派人与北京清政府谈判。腐败的清朝政府,不听沈葆桢“不与理睬”的建议,签订了《北京专约》,被勒索50万两白银后,于当年12月从台湾撤兵。这次保卫台湾,沈葆桢和船政功不可没。 u-At k-2M
三、台湾近代化始于马尾船政 u-At k-2M
经过抗击日军侵台事件以后,沈葆桢更进一步认识到台湾在我国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他认为,要改变清廷的消极治台政策,就要守卫台湾、开发台湾、建设台湾。自那以后几代船政人,为台湾近代化建设付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优异成果。 u-At k-2M
日军撤退之后,沈葆桢随即着手全面治理台湾,在处理台事善后过程中,他提出“善后即创始”。“善后难,以创始为善后则尤难”。着手台湾地区的大开发。他实施“四开”举措。开禁:开放大陆人口向台湾迁移;开府:开设台北府,使台湾行政中心北移,与福州联系更加方便;开路:开辟几条通往台湾东部的道路,以更便捷地开化少数民族;开矿:开发以煤为主的矿业,促进台湾近代工业迅速发展。 u-At k-2M
(一)开山筑路,办学抚番: u-At k-2M
赶走日寇之后,沈葆桢没有就把部队遣回大陆,而是全部留下分片包干,分三段进入亘古以来不通人迹的大山,劈开东海岸悬崖峭壁。开通南路两段389里,中路段265里,北路段205里,共计筑路859里。以将近一年时间完成开山筑路任务,使台湾东西部贯通,山区平原连成一体。这些工程相当艰巨,开凿断崖峭壁的苏花公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它对台湾东部的开发起了决定性作用。现今台湾主要公路的走向仍然沿用当年的路坯。在修路同时,对沿途实行屯兵卫、勘林木、焚草莱 、通水道、定壤则、招垦户、给牛种、立村堡、设隘碉、致工商、设官吏、建城廓、设邮驿、置廨署等14项措施。把开山修路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建设城镇,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台湾近代化的先决条件。在开山筑路前后,台湾发生瘴瘟,不少战士染疾而亡,为保卫台湾、开发台湾献出了年青的生命。为纪念这批勇士的义举,沈葆桢将他们尸骸收殓运回马尾亭江虎头山东北麓,建立“义塚”公墓,埋葬135具义士,至今保存完好,已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他们捐躯140周年,为了表彰其壮举,应当择时公祭,以昭后人,慰其在天之灵。 u-At k-2M
沈葆桢及其继任者把“抚番”重点放在教育上,废除以往的围堵之策,实行疏导之法。注重办学兴教,使之逐渐开化,进入文明社会,与汉人共同开发建设台湾。在虎头山、四重溪等14处兴办较大的义学。路修到哪里,供少数民族学习的义塾就办到哪里,仅在南投埔里就设番塾26所。沈葆桢亲自编写教材《训番俚言》,供全台各地义塾使用。强调结人心、通人情。沈葆桢抚番采用11条措施:即选土目、查番户、定番业、通语言、禁仇杀、教耕稼、修道途、给茶盐、易冠服、设番学、变风俗。船政第二任大臣丁日昌延续沈葆桢重视文教的抚番理念,拟定《抚番善后章程二十一条》,重在教化。先后创办义学100余所。并且选拔番童进府学,给少数民族读书人以很大鼓舞。办学抚番政策实行后,番民学习文化形成热潮,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走出原始时代的“茹毛饮血”逐渐进入农耕时代。特别在废除汉番禁婚之后,高山族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u-At k-2M
(二)修吏治营政、设府置县 u-At k-2M
为了台湾稳定发展,沈葆桢、丁日昌等船政官员先后着手整顿台湾吏治。受林则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熏陶,沈葆桢到台后就提出“欲固险地,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营政”。上奏《请改台地营制折》,对台湾营伍提出改革主张,采用“酌撤分汛、汰弱留强、合队合营、整军严纪”,以加强台湾的防卫能力。丁日昌继续对旧班兵制度进行改革,重新整编,异地调防,进一步提高军队战斗力。在修吏治方面,沈葆桢初到时,台湾吏治腐败,官员多沉酣于鸦片,带来民风浇漓。他感叹地说:“此间去倭患易,去习染难”。下决心雷厉风行罢黜贪官污吏或失职官员,裁革陋习,严禁烟、赌、械斗之风。通过整顿,官风民风大有好转,为台湾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丁日昌继承发展沈葆桢的思想,提出:“民心为海防根本,而吏治又为民心根本。”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办,革职查办了彰化、嘉义等贪腐成性的知县,对“索诈民财以填欲壑”的台湾县役林升判处死刑,招来万众聚观,感喟地方从此除一巨害,无不同声称快。文人赞誉丁日昌,称“儒林循吏今有几,丁公崛起南海涯……”。 u-At k-2M
在健全台湾政治机构方面,沈葆桢奏请朝廷移驻巡抚,增设郡县,加强行政管理职能。他指出,巡抚驻台“有事可以立断”、“统属文武、统归一尊”。经朝廷批准,福建巡抚实行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密切了闽台关系,为十年后台湾建省打下基础。府县设置方面,沈葆桢倡议增设台北府,经朝廷批准,他亲自勘察,1879年开始兴建台北府城,至1882年工程全部完成,台湾政治中心由台南迁移到台北。为纪念沈葆桢这一功绩,今日已成为全台第一大都会的台北市政府内设有沈葆桢厅,为台北奠基人永作纪念。2004年4月9日,台北市召开会议,纪念沈葆桢诞辰185周年。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主持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加赞扬沈氏建设台湾的功绩。大会还邀请沈葆桢五世孙女、台大沈冬教授参加。由此可见海峡两岸人都纪念保台建台有功之臣。由于增设台北府,同时又设立恒春、淡水、新竹、宜兰四县和澎湖厅,使得原来一府、四县、三厅的格局,增加到二府八县四厅。至此台湾郡县管辖区域开始遍及全境,细化了行政区划,加强了管理,使政令畅通。 u-At k-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