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04阅读
  • 28回复

[历史地理]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202
金钱
54957
贡献值
4478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12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之一
z?PF9QL1  
 江梓明 蓝汉民
z?PF9QL1  
  闽西、粤东和赣南素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是汀江流域中部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到宁化石壁后,又陆续迁居上杭繁衍生息,再向外播迁,使上杭成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之一。 z?PF9QL1  
  一、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 z?PF9QL1  
  上杭县位于闽西腹地,东接新罗区,西连武平县,北倚长汀县,东北毗连城县,南邻永定县,西南与广东梅州市、蕉岭县接壤。汀江横穿上杭10余个乡镇,地理条件优越,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z?PF9QL1  
  1、上杭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z?PF9QL1  
  汀江流域都是闽西客家大本营地区。据资料载,汀江全长328公里,在福建省境内长285.5公里,其中上杭县境内长112公里,占省内长度的2/5,占总长度的1/3,总集水面积9022平方公里,流至广东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 z?PF9QL1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基本因素,尤其水与人类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石壁虽然地势平坦,农田较多,但水资源比较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比较困难。而上杭全境溪河纵横,至今全县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仍有27.87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县,且开发利用较早。从明代始,各乡村成千上万条大小陂圳灌溉了农田,肥沃了土地。《罗氏万三郎公族谱》记:“宋末元初(1260—1275年),始祖万三郎公次子十郎,原籍宁化石壁,到上杭届地杨公岭(今临城镇九洲粮丰村)贸易经商,家益殷裕,该地在汀江河畔,山明水秀,田地肥沃,遂耕田创业于彼”。这份族谱史料,说明上杭因水资源丰富造就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z?PF9QL1  
  2、上杭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z?PF9QL1  
  上杭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温润,降水充沛,夏长而不酷热,冬短又不严寒,土壤肥沃,很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在唐代以前,县境内已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水果(梅)、大小麦、甘薯、杂糖(玉米、高梁)、大豆、油菜、蓝靛、花生、烟叶、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先后逐步引种。 z?PF9QL1  
  明代记载,全县有耕地(包括官民田地、山塘)42.32万亩,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总人口6.87万人,劳动力以50%计算为3.4万人,人均耕地6.15亩,每个劳力拥有耕地12.4亩。丰富的耕地资源,使大批迁来的客家人能以农为本。 z?PF9QL1  
  手工业生产,宋代,紫金山开始采金,至皇佑元年(1049年)县向朝廷交纳贡金167两(折合5219克),崇宁中期{1102--1106年),县人又在紫金山用“苦水”浸铁炼铜,南宋时期,古田人在白眉山开炉炼铁,铸造兵器和农具。“衣食之需,器用之籍”、“未尝有所独缺”。 z?PF9QL1  
  上杭县境内多处是乔木蔽天,松涛满耳,住在深山里的客家人以砍伐木材,结扎木排,顺汀江运往广东为生财之道;一部分客民,利用水碓、手工做纸,所产节包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z?PF9QL1  
  3、上杭航运比较发达 z?PF9QL1  
  上杭处于汀江中游黄金水段。汀江由于上游、下游河道狭窄,滩险很多,而中游(从上杭回龙--南蛇渡)河段开阔便于航运,被称为汀江的黄金水域。充沛的水资源,使汀江常年可以通航,在船舶尚未兴起时,民间就有用竹、木结扎的排筏作运输工具。早在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就从潮州、峰市使用木船运潮盐到上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炸开回龙险滩,航线上伸到长汀,从此木船可以从长汀县城直达永定峰市,航程219公里。船艘之多,素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称。 z?PF9QL1  
  4、上杭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z?PF9QL1  
  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的客家先民,最盛是宋末元初。当时的宁化社会状况是: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二月,宁化南宋盐晏彪(头陀)聚 集农民起义,周围各县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之众,席卷十数县;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饥荒严重,人 吃 人;元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赣南农民起义军首领蔡五九率部攻破宁化城,据地称王。动乱的兵灾,使本来获得立脚生息的客家先民转向外地迁移。正如《杭川丘氏洪公脉支谱》卷三所记:“惟宋南渡后,江南兵乱,四方盗贼并起,宁邑几无宁宇。公(指三五郎)与兄三四郎,弟三六郎,同负母氏至上杭胜运太拔城前奠居”。当时的上杭社会状况是,虽受宁化农民起义军攻下上杭,破县治,毁县署之扰,但后中知县事赵时钺诡计,遭镇压,很快恢复了安宁。尤以上杭畲民依山而居,占田自耕,不输赋税的优惠,也吸引了客家人跟着畲民兄弟随山而迁。 z?PF9QL1  
  二、上杭吸纳了大批从宁化石壁等地迁来的客家人 z?PF9QL1  
  根据县境内古文物遗址发掘论证,上杭早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远古的时代,就已有土著闽越族人和少量南迁的汉人居住生息。从宋代起,上杭优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吸引着着更多沿汀江而下的客家人。 z?PF9QL1  
  上杭城里最先落籍开基的是郭氏。据郭氏源流考,开基始祖郭福安具有采矿与冶炼的学识,官至盐铁司承事郎。在宋真宗末年受朝廷派遣,携带家眷,从京都开封经皖、赣入闽,进驻汀州府所属钟寮场(时上杭县治所在地,今才溪镇荣石村),受命全权整治该地金、铜矿开采与冶炼。后在紫金山巅极目远眺,见汀江“三摺回澜”之处是一块难寻的风水宝地,随即弃官从农,携家带眷,开辟这一宝地,且取名为郭坊村(现在的上杭城),至今郭氏家庙用仍有石刻门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佐证。 z?PF9QL1  
  宋孝宗年间,李珠随父从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生有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宋宝庆三年,木德、火德沿汀江之水来到上杭“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在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定居下来。与此同期迁来的还有“陈魁春率其族众93人,移居汀江之宁化、上杭”。其中原宋澶州太守陈梅山在上杭官田定居,其女年方19嫁给年过60的李火德为次配,生三男:朝文、朝宗、朝美。 z?PF9QL1  
  张氏化孙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原居宁化石壁,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后弃官钻研医道。南宋嘉泰至开禧年间(1201—1207年)时逢战乱,“卜处移居闽上杭”,携妻儿全家6人到上杭深坑尾官店前(今白砂镇茜洋村)定居,陈、阙两夫人共生18子,传108孙,成为张氏入杭始祖,亦被称为鄞江始祖。 z?PF9QL1  
  丘氏,始祖三五郎(达人)兄弟3人(兄三四郎、弟三六郎)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城前坝(今太拔乡)奠居,妣李、陈氏,共生10子,曰:伯一至伯十郎(其中三、六、八郎早逝)。伯七郎之子丘八郎(继龙),曾任南宋时吏部尚书,逝在宁化,其妻韩氏,率三子:惟长、惟福、惟禄,避乱移居上杭南坑。 z?PF9QL1  
  廖氏,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廖崇德定居江西宁都,宋时避战乱入闽,定居汀州宁化石壁,后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崇德第9代裔孙花(实蕃)被尊称为廖氏闽粤赣始祖,生一子:昌,由顺昌县迁居上杭郭坊(今蓝溪镇觉坊村)。 z?PF9QL1  
  范氏入杭始祖宁壁,曾任长汀县丞,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公见宁化石壁村族多人挤,难予发展,遂携家人迁来上杭县城福寿坊中街 z?PF9QL1  
  开基拓业,妣徐、粱、张氏,共生11子,以百为“郎”名,排列为百一至百十一郎。 z?PF9QL1  
  黄氏,根据1995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山,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有3妻,生21子,第十子黄化、第十六子黄福、第二十二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石壁、长汀水口、江西樟树迁来上杭定居。 z?PF9QL1  
  林氏,据多家《林氏族谱》考,迁入上杭县境内的林姓有2支:万一郎(尚卿)原居顺昌县小陈坑,宋宣和年间(1119—1164年),因避毛经长汀、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城郭坊村,为杭城、官庄、回龙、湖洋石田(今通桥)塘尾、旧县迳美、官庄余坊、珊瑚等地始祖;湖洋漱溪溪的林姓,是闽林开基始租林禄后裔文质,在元末由宁化经长汀、上杭白砂迁来,故文质被称濑溪始祖。 z?PF9QL1  
  江氏,据《江氏族谱》考,宋祥兴元年(1278年),上杭江氏二世祖万顷(南宋户部尚书)次子錡,号祥斋,即念二郎,妣薛太婆,与胞弟钢,即念三郎,偕嫂侄(即十八郎妣丘十六娘母子)等,由宁化石壁村迁上杭县胜运里九图四甲(今庐丰乡三坪村)开基。 z?PF9QL1  
  刘氏,据《刘氏族谱》考,上杭官田始祖千十郎,字丑汉,诰封御史.官授花县知府,因避垂金王贪官之巫害,于南宋绍兴二年(1229年),携子孙经宁化来杭,南行见乾田(今官田)之地山环水抱,钟灵毓秀,遂择地创业如斯。 z?PF9QL1  
  叶氏,据上杭叶氏源流考,叶氏受姓始祖叶幺第95世孙映玉,号五郎,公第五子,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惠州府河源县徙上杭县来苏里中都冈头开基,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 z?PF9QL1  
  丁氏,据上杭丁氏源流考,上杭县丁氏开基始祖十二承事郎,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士,戊申科进士,时为北宋熙宁元年,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时县署设在钟寮场。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回江西,路途遥远,就留在钟寮场定居,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合葬于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 z?PF9QL1  
  温氏,据上杭温氏源流考,上杭始祖九郎公,于北宋年间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九郎公墓建在安乡圳头岗。 z?PF9QL1  
  赖氏,开基始祖赖标,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征西番有功,封锦衣卫副使,升直殿大将军,由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移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传十一世,皆世袭将军职,至今已在上杭繁衍40余代。妣蓝氏,葬于上杭古田彝石埔。 z?PF9QL1  
  除上述各姓氏,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还列出魏、曾、徐、饶、华、邓、巫、吴、罗从宁化、长汀迁至上杭。民国版《上杭县志》记述,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的还有:孔、包、朱、伍、官、周、胡、俞、袁、詹、严、龚等诸姓。新编《宁化县志》记述,从石壁迁到上杭的还有伊、黎、沈、龙、汤等姓氏。 z?PF9QL1  
  这些客家主要姓氏,在上杭繁衍生息已发展到30一38代左右,裔孙分布在城乡各地。据新编《上杭县志》“人口”载,1987年人口调查统计,全县有141个姓氏,1000人以上的有52个姓氏,387518人,占全县总人口94%。1万人以上的有:黄、陈、丘、李、张、林6姓,黄姓人数最多,5870户、29684人。 z?PF9QL1  
  宁化石壁曾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位于宁化西部,与江西石城、广昌毗邻,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盆地,包括现今的禾口、淮土、方田、济村在内,周围约200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闽赣交界,地理条件特殊,穷乡僻壤,先后有100多个姓氏,140多批次客家人流迁此地,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宁化的总户数已达12588户,44930人。但是受战火的漫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纷争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人只好在此稍作休整,只经数代,就扑向外面更加多彩的世界。如石壁村,过去曾同期居住过80多个客家姓氏,现仅存5个姓。 A"7YkOfwH  
  从以上史实可知,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地区的腹地,数以万计的客家儿女都曾在这一腹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迹之后或迫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顺着浩浩汀江不断向外播迁,至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四川诸省及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涯海角。 A"7YkOfwH  
  三、上杭是海内外客家众多姓氏裔孙魂牵梦萦的祖地 A"7YkOfwH  
  l、瓦子坪(街、巷)的考查 A"7YkOfwH  
  近年,上杭县方志委接到不少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来信,如广东始兴县卢氏称:“……孟坚八世孙出自闽省;属上杭大塘凹瓦子乡而居。”在粤北的翁源县,凡李、王、张、郭姓都称他们的老祖宗来自上杭的瓦子坪(有的称瓦子街、瓦子巷)。上杭县图书馆近几年广泛征集客家姓氏族谱,广东南雄两位老人送来罗姓族谱,并说“南雄大部分姓氏从上杭瓦子街搬去”。瓦子坪(街、巷)今何在?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升场为县,县治设在秋梓堡(今永定县高陂北山),随后又将县治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才定迁在郭坊村(今县城临江镇所在地)。城垣建筑自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兴工,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历经238年才大功告成。施工中,在北门城内大量挖土烧城砖,形成许多大小鱼塘,汀江沿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三折而去,故有“东无去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之民谣。现在临城镇城北村还有“大塘面上”之地名,大塘凹并不等于现今的大塘面上,但大塘凹在城北附近是毫无异议,瓦子坪(街、巷)的由来,应该说当时因筑城垣墙面和加盖瓦片的需要,在县城附近建有许多砖瓦窑,大有象街道一样,那些地方随即被人们称为瓦子街(巷坪)。如今县体育馆、民政局、群英巷一带,这些单位和居民在基建清基时,都发现地下层多处都是碎块瓦片,可见在明朝时上杭城内确有瓦子坪(街、巷)地名。上杭宋明两朝,曾先后编修过5部《上杭县志》,但都已佚,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如今瓦子坪(街、巷)旧地名已无从考查,但从大多数客家氏族迁移史中都提到来自上杭的瓦子坪、瓦子街或瓦子巷,这说明他们的老祖宗在上杭得到了认同。 A"7YkOfwH  
  2、汀江把上杭客家人播迁五湖四海,海内外裔孙魂牵梦萦上杭 A"7YkOfwH  
  从明崇祯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年),上杭连续发生了水、旱、雪、地震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爆发了以张恩选聚众起义的农民革命战争,前后历经10年,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七月初七日(8月12日)夜大雨,上杭出现了历史上最大洪水,城中水深至丈余,南门城垛上可以行舟,登高四望,尽成泽国,临汀江的东、西、南民居泥墙皆倒塌,儿啼妇哭,哀号呼痛之声惨不忍闻,四乡受灾尤甚。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挥师30万,攻下汀州府城长汀,上杭城虽未占领,但四乡基本都被太平军控制,转战杭川大地达9年之久。近200余年时断时续发生的灾害、兵乱,使大量的上杭客家人被迫沿着汀江向广东梅州、惠州地区迁移,向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迁移,随后又从广东、福建播迁到香港、澳门、台湾等东南亚各地。孔、温、曾、詹、谢、龚等姓氏的上祖,既是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入闽始祖或客家始祖。他们在上杭繁衍生息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又沿着汀江向外播迁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旺族,在诲内外客家各大姓氏中占据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力。个别姓氏的裔孙如李氏,还左右着某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客家各大姓氏中的骄傲,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姓氏的裔孙从上杭向外播迁到新的地域后,进一步发扬客家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拓展生存空间,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离开故土发迹后忘不了故土的亲人,忘不了故土的山山水水,自发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寻根谒祖热潮,有的携妻带子,有的扶老牵幼,从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汇集祖地上杭寻找自己的根,沐浴祖地的风情,为祖地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给祖地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祖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他们对祖宗虔诚的身影。 A"7YkOfwH  
  郭氏 郭福安及其裔孙是早期的客家民系成员,他们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郭福安裔孙除分布在上杭和闽西各县外,广东、江西、广西、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都有。文坛巨匠郭沫若,越南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郭松江,加拿大国际公司董事长郭兰秀,泰国客属总会福利委员会副主任郭金丰,台湾空军上校郭奇伟,原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美国杜兰大学博士、美路易斯安娜州南方大学科学院院长郭定五等都是福安的裔孙。他们中的不少人与上杭祖地都取得了联系,有的上杭郭氏研究会已邀请他们来杭寻根谒祖。1999年 A"7YkOfwH  
  6月30日台湾新竹郭氏宗亲访亲团共16人已来杭谒祖。台湾原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一行于1999年冬来杭祭祖。 A"7YkOfwH  
  李氏 李木德、李火德兄弟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之后,木德的裔孙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各县和广东、江西等地。火德被其裔孙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大始祖”,其裔孙播迁我国南方各省、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列国及欧美各地。清康熙名相李光地、新加坡资政(原总理)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实业巨子李嘉诚等都是李火德的名流裔孙。根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有居住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美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火德裔孙3000多人次来上杭寻根祭祖,专程到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参拜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火德公而建立的“李氏大宗祠”。他们还为维修祖祠、祖墓、为祖地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踊跃捐资。 A"7YkOfwH  
  张氏 张化孙葬于白砂镇茜洋村李家屋背后大坪岗,墓地呈“金盘载珠”形。陈、阙二恭人合葬于离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A"7YkOfwH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其裔孙繁衍迅速,播迁海内外,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及台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已达1000余万人,在台湾400万客家人口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90%是张化孙的后裔。一个引入关注的事实是,其裔孙对张化孙十分崇敬。据有关资料载,1995年秋,为修建化孙夫妇墓地,有3个国家和地区、4个省、226个村庄近10万裔孙,纷纷捐资。为使张化孙墓地到省道围禾线将军桥全长4公里的村道便于车辆来往,在台湾张泰胜先生捐资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张桓昌先生,广东汕头、平远、蕉岭神岗、丰顺埔寨、大埔高陂、五华,福建永定北山等地张氏裔孙都纷纷捐资,用于铺设水泥路面,并把此段村道命名为“敬祖传万路”。近年来,到张化孙墓地祭拜的裔孙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张弼士、台湾“世界货柜船王”张荣发、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张金善均为张化孙后裔。 A"7YkOfwH  
  丘氏 丘三五郎迁居上杭后,历经近千年的繁衍播迁,其裔孙之多成为上杭著名姓氏,有“丘半县”之号称,且遍及海内外,仅在台湾裔孙达38万多人,如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总干事丘秀强先生所述:“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脉下之裔孙(继龙公裔孙特盛)。清末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邱创焕(原国民党副主席)、邱清辉、邱正吉等都是丘三五郎的裔孙。丘氏裔孙不仅对始祖虔诚有加,每年都有许多祭祖团前来祭祖,而且十分热心上杭祖地的公益事业建设,正在城郊兴建的“姜太公旅游中心”,就是由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出面,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负责筹款投资而兴建。旅台同胞丘诚先生在上杭旅游胜地“七峰山”积极捐资,在城区南门建设“思源阁”中发动其他台胞一同捐资,随后在1998年又捐资在上杭摩陀寨旅游区建庙、修路等。台胞丘达人先生及其夫人1998—1999年在上杭珊瑚乡圆通山旅游区捐资建寺庙、修路等。台胞丘衍洪先生1996年在“七峰山”旅游区捐资兴建“弥勒大佛”。 A"7YkOfwH  
  廖氏 廖花在上杭开基迄今800多年,被其裔孙尊称为闽粤赣一世祖,其墓地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墓地呈“田鸡浮塘”形。在台湾的裔孙廖松亨先生1988年回大陆后,热心家乡建设,动员旅台同胞集资在上杭县城建成“台北公寓”一幢,他本人投资兴办“双才鞋业有限公司”、“松亨蜜抽种植有限公司”,为家乡山地开发与建设作出了贡献。 A"7YkOfwH  
  其它姓氏的始祖,如江姓始祖江十八郎,墓地在上杭庐相乡三坪村;黄姓始祖黄天禄,墓地在稔田镇石牌村;范姓始祖范宁壁,墓地在旧县乡石圳村;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地在稔田镇丰朗村;刘姓始祖千十郎,墓地在稔田镇化厚村;温姓始祖九郎,墓地在庐丰乡安乡圳头岗;丁姓始祖十二承事郎,墓地在才溪钟寮场;赖姓始祖赖标,墓地在上杭古田彝石埔;叶姓始祖叶映五,墓地在上杭中都镇都康。他们被称为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也是闽粤赣、港澳台等地该姓外迁裔孙的上祖。他们的海内外裔孙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也都年年如此,一批一批地来杭寻根谒祖,以表达他们对上祖的虔诚之意。(作者江梓明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蓝汉民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A"7YkOfwH  
  参考书目: A"7YkOfwH  
  1、《客家学导论》(王东著) A"7YkOfwH  
  2、《上杭客家》第一期 A"7YkOfwH  
  3、各姓氏族谱 A"7YkOfwH  
  4、《上杭乡讯》、《闽西乡讯》 A"7YkOfwH  
  5、《上杭县志》 A"7YkOfwH  
  6、《客家源流考》(罗香林著) A"7YkOfwH  
  7、《闽西客家志》 A"7YkOfwH  
A"7YkOfwH  
A"7YkOfwH  
[ 此帖被大溪游振华在2014-05-12 11:39重新编辑 ]
5条评分好评度+15贡献值+10
长沙游建武 好评度 +5 谢谢大溪游振华 上传上杭客家历史资料!学习了! 2014-05-13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谢谢上传上杭客家历史资料 2014-05-12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谢谢上传上杭客家历史资料 2014-05-12
游正宽 好评度 +5 谢谢介绍客家重镇上杭。 2014-05-12
游正宽 贡献值 +5 谢谢介绍客家重镇上杭。 2014-05-1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发帖
7202
金钱
54957
贡献值
4478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12
沙发
1条评分好评度+3
重庆游宇 好评度 +3 我就看到松涛满耳,3分换你3斤松子如何 2014-05-12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80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12
谢谢介绍客家重镇上杭。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80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5-12
还有个重要的现象,南宋时期汀州逃绝户问题比较严重,上杭尤甚,其年度财政收入一度仅为预算的50%,也即是官报逃绝户最多是达半,除开虚报因素,比例也相当高。南宋乃至元人口流动是比较频繁的。
1条评分贡献值+5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重要历史资料 2014-05-12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80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12
另一情况是,南宋时,汀州多官寨,寨丁不一,上杭有一寨曰:梅溪寨。其军粮由本县总纳秋苗中坐支。
1条评分贡献值+5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梅溪寨的珍贵资料 2014-05-12
在线游新源

发帖
8918
金钱
128796
贡献值
253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69
家乡
福建省上杭县同康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5-12
1、可惜上杭现在的水质真不好、因紫金山的开发原因 A"7YkOfwH  
2、现在上杭因汀江河在这里经过、而水源有很多、所以现在是全国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A"7YkOfwH  
3、水上交通以前是很发达、现在由于路上交通的原因、现在 基本没了水上交通 A"7YkOfwH  
4、现在上杭的治安还算不错、环境也相当不错、交通现在也行、去哪都能直接上高速 A"7YkOfwH  
5、由于紫金山的金矿科学开发、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单一最大的矿山 A"7YkOfwH  
6、现在也因矿山的开发、带动了这里的经济、不过也因矿山的开发、这里的物价非常之高 A"7YkOfwH  
7、这里一到清明那些时间、回上杭扫墓的人是很多、那时酒店都难定
因为一个游字,紧紧的把我们连在一起

发帖
7202
金钱
54957
贡献值
4478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12
回 游正宽 的帖子
游正宽:另一情况是,南宋时,汀州多官寨,寨丁不一,上杭有一寨曰:梅溪寨。其军粮由本县总纳秋苗中坐支。 (2014-05-12 14:31)  A"7YkOfwH  
A"7YkOfwH  
梅溪寨 正宽是否有重点追踪?除了现在旧县那个,在原属上杭现永定的梅西寨(又称龙安寨)是否有跟进,此寨是客家郑氏的发祥地。
[ 此帖被大溪游振华在2014-05-12 14:44重新编辑 ]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80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12
回 大溪游振华 的帖子
大溪游振华:梅溪寨 正宽是否有重点追踪?除了现在旧县那个,在原属上杭现永定的梅西寨(又称龙安寨)是否有跟进,此寨是客家郑氏的发祥地。 (2014-05-12 14:39)  A"7YkOfwH  
A"7YkOfwH  
史料非常少,梅溪寨仅一中寨。南宋《临汀志》的记载是最可采信的历史依据:“上杭县梅溪寨 在上杭县东梅溪口二十五里。巡检一员,原管土军一百五十人,今只一百人额。” A"7YkOfwH  
注意:兵额100人,土军。土军是什么意思?地方部队还是? A"7YkOfwH  
还有军事用途的官寨,是否有屯田?是否有村落?进而是民能住居军事要塞,或附近?迁移到梅溪寨是否代表是寨丁或巡检等军官? A"7YkOfwH  
这些疑问殊难作答。 A"7YkOfwH  
慢慢来吧。
离线游建明

发帖
602
金钱
6433
贡献值
285
交易币
2
好评度
186
家乡
湖南省浏阳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5-12
谢谢振华宗亲对祖籍地上杭的详细介绍,进一步了解了上杭文人历史。
没有五百年的亲戚,只有五百年的宗亲

发帖
7202
金钱
54957
贡献值
4478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5-12
回 游正宽 的帖子
游正宽:史料非常少,梅溪寨仅一中寨。南宋《临汀志》的记载是最可采信的历史依据:“上杭县梅溪寨 在上杭县东梅溪口二十五里。巡检一员,原管土军一百五十人,今只一百人额。” A"7YkOfwH  
注意:兵额100 .. (2014-05-12 15:00)  A"7YkOfwH  
A"7YkOfwH  
梅西寨见史只有那一条。见谱则比较多。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