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肇公起源的另一种说法
|pZ7k#% 要搞清肇公的起源,还是要围绕高安肇公祠堂来考证。根据拜访一些宗亲和现在掌握的资料,其实最先住高安县城的是銮公,銮公直隶广平人,伯始后裔,先宦于闽建宁,于宋天禧辛酉(1021)年转宦调知筠州军事通判,始居高安县城仁济桥头, 生四子,伯达、仲达、叔达、季达,繁衍数世,官宦世家,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家族拥有多家商铺和码头,后修建游氏祠堂,供奉广平任县“三游”之一的肇公为先祖神位,此为高安仁济桥游氏祠堂之来历。 |pZ7k#% 銮公生四子,伯达、仲达、叔达、季达,上高五修说,惟芳叔宦于新吴,任兵部尚书,娶华林胡直儒公之女为妻,始居奉新南垣,后裔又分居韩家边、霞山、港口,这个芳叔是否就是叔达。伯达、仲达、季达居高安县城仁济桥头(又称石桥头),季达生四子,曰源、曰渊、曰沂、曰淦。 |pZ7k#% 銮公——伯达 始居高安县城石桥头,后裔居碧溪坊 iJ.P&T9 仲达 始居高安县城石桥头,后裔居碧溪坊 iJ.P&T9 叔达 此公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就是伯叔,奉新为官,迁居奉新;二说他同伯达、仲达俱居县城仁济桥头。 iJ.P&T9 季达——曰源 居陂头 iJ.P&T9 曰渊 元祐庚申年迁居新吴 iJ.P&T9 曰沂 居陂头 后裔迁居万载 iJ.P&T9 曰淦 居陂头 iJ.P&T9 按封建社会世袭制度,銮公的四个儿子应有一个世袭为官的,从奉新谱发现芳叔是做官的,迁居奉新南垣,子孙茂盛,芳叔可能就是叔达。还有可能是季达,因奉新老谱记载其次子曰渊迁居新吴,可能是季达先在奉新做官,后次子袭职迁居奉新。 高安现在各谱中均没有銮公源流记载,而是都尊肇公为始祖。高安源流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宗亲说可能是后来因失火宗谱被焚,高安多支游氏均不知源流,因见县城祠堂供奉游肇(字伯始),又有肇公(字伯始)塑像,故误认肇公(字伯始)为高安始祖,又把各分支原来口传的源流资料都往肇公身上套,故有了现在的高安肇公。
那么伟的四个儿子,悦、元、恕、贞,四个分支,应谨慎斟酌,可能各有其源头。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恕公为修水援公后裔比较明显,从自己的源流记载也好,从修水的源流记载也好,都很吻合,这支无疑是修水颂谥公后裔。悦公、贞公有出生年份,分别为953年和960年,之间间隔7年,所以中间至少有一个兄弟或姊妹,那么元可能是其兄弟之一,不知此记载是否准确,贞公为幼子,留守本土,照看父母。两兄长外出创业,分居上高查山和桐林庄。
贞公之孙德良公也存在一些疑点。
第一是他七个儿子伯仲、伯叔(又叫芳叔)、伯显、伯达、伯适、伯仁、伯义,奉新谱记载贞公只有三子,其他四子是銮公的,銮公的四个儿子在贞公谱中可能是这四个,伯仲、伯叔、伯显、伯达,因銮公比德良公大20-30岁左右,故前面四个大的是銮公之子,又因贞后面三子均居上寨,他应为一母所生。还有就是贞公七子是“七伯”,而銮公四子是“四达”,是标准的兄弟排行起名的,伯达、仲达、叔达、季达是怎样变成伯仲、伯叔、伯显、伯达的呢?这可能是贞公后裔修谱时为了把他们拿入贞公世系做了修改,我分析他们是这样改的,为了统一,及对接不留痕迹,要把“四达”改成“四伯”。首先看伯达,也是伯字,不用改,“仲达”去“达”改“伯”就成了伯仲了,同样叔达变成伯叔,至于季达为什么没有变成伯季,我想他是考虑因其后还有三个弟弟,季是最小,最后一个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季达不能叫伯季,就只好叫伯显了。
第二是贞公谱记载说德良是个做官的,但查遍高安县志、瑞州府志、奉新县志均没有查到德良公做官的记载。在《同治瑞州府志》查到了銮公做官的记载,跟奉新老谱记载较一致。
第三是德良公因前四子是銮公的,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在上寨,所以高安迁奉新源流主要是銮公后裔,贞公或其它分支也可能有部分。
高安源流因长期历史遗留问题,而变得非常复杂,要理清源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理清源流首先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提高认识,以利于团结,形成合力,不搞小集团,不要争老居,争老大,要还原本来面貌,大家要献出热情,提供方便,不设障碍,为早日理清源流而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还高安游氏源流本来面貌而努力。 iJ.P&T9 iJ.P&T9 iJ.P&T9 [ 此帖被游清波在2013-02-16 19: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