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X&!# ~s3X&!# 恭城地接湘南,古属楚越交界之地。据嘉会乡秧家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分析,先秦时期已有人群在境内活动,生息繁衍。隋大业十四年(618),“置桂州,拆平乐地,建恭城县”,此时,汉民族陆续入境择居仁里,已聚集了一定人口。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多种原因,各族姓人口迁徒频繁,于今境内无土著,全为客籍。据考,县内以平地瑶的周姓一族入居最早,始于唐初。汉族以齐姓为代表,为宋代迁入。壮族以莫姓为代表,于明洪武元年被官府招募为“平寇”而来。此后汉瑶壮民族逐渐成为恭城主体民族。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实行剿抚兼施政策,迫使臣服;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教化”政策,迫使同化。部分少数民族,为争取政治地位,跻身上流而改变本姓祖籍流源, 放弃服饰语言,伪称汉族。据民国17年人口统计,全县131088人,其中瑶族14078人,占10.73%;壮族3915人,占3%,汉族113095人,占86.27%。
解放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进行多次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根据群众申报、陆续恢复和更正了一些姓氏的民族成份,瑶族人口不断增加。至1990年全县总人口266720人,其中瑶族132950人,占49.85%。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2005年底,恭城总人口284356人,其中瑶族163063人,占57.34%;汉族113623人,占39.96;壮族7160人,占2.52%;苗侗回满等26个民族510人,占0.18%。
~s3X&!# ~s3X&!# 恭城縣梅山瑤 湖南省新化县和安化县及其周邻部分地区,古称梅山或梅山垌,新化称上梅山,安化称下梅山,是宋代以前苗瑶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区域。隋称莫瑶、至唐宋始称梅山蛮。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章淳平梅山,掠其地籍其民,迫使瑶族背井离乡,流徙外地。此后朝廷从江西吉安府等地移民填充,并置保庆府,辖新化、安化、祁阳、邵阳四县。保庆人迁入恭城多在清乾隆末(1785)至道光初(1821)时期,自称保庆人,皆居瑶山,与瑶为伍。故外称为“山牯佬”,“瑶山人”或瑶人。1984年,经县民族工作组调查识别,群众自我申报,由县人民ZF批准认定保庆人为瑶族。
梅山瑶散居于恭城东西北各山区及其边缘,其主要姓氏有:李、刘、贺、伍、赵、张、邓、戴、代、吴、蒋、罗、杨、阳、胡、蔡、谢、游、盛(谌)、陈、王、万、魏、范、
段、曹、肖、何、熊、袁、周、邬、谭、柯、邹、朱、金、舒、罗、龚、黎、郑等43姓。据观音乡水滨村周姓《批山契约》记载:周奇万等四户人家经征得族人同意,将冷水源一带山场,以二百八十文的年租价批与新到的保庆府新化县人谢代宗,谢桥柏、谢坤宗、李咸友叔侄兄弟耕种,时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十八日。三江乡大地村刘姓,始祖刘楚才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新化县毛坪垣逃荒而来,今传10代。三联村施塘岭陈姓,始祖陈开河逃难到三江,子孙已历“为金能显远立“共7代。郑姓来自邵阳县龙廽二都,始祖郑日卓带妻陶氏在乾隆末期逃荒到伸家瑶落居,今传10代。西岭乡东面村柯姓祖籍安化县,始祖柯宏富三兄弟在清嘉庆年间迁至岛坪源,先住回头山,又住川江,再迁刘家垌,今传8代。营盘村谭姓来自新化县太阳乡上八都,由始祖谭昌礼而传,今已8代。栗木镇泉会村泉会屯周氏始祖道羡公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邵阳三溪五都迁入,今传9代。
在梅山瑶中,还夹存着明末清初来自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的文、邓、孙、宾、曾等姓群体。其文化相互融合,大同小异。